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吐槽:
大寶3歲,本來已經能自主如廁、吃飯、穿衣了。可自從二寶出生後,大寶能力就"退化"了。非要帶尿不溼,不然就尿褲子。並且還鬧著要奶瓶、哄睡,也變得愛哭鬧、粘人了。那表現,就跟嬰兒車裡的二寶沒啥兩樣。
而且大寶動不動就哭,無理取鬧,恨不得媽媽時時刻刻陪著他。媽媽又是勸說,又是安慰,就是不管用。照顧兩個娃太累,媽媽心力交瘁,就覺得自己越來越沒有耐心,也越來越討厭大寶。
為什麼二寶到來後,大寶就跟變了個人似的呢?
01孩子行為的背後,是有目的的
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認為:孩子的觀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
當二寶到來後,大寶能敏銳地察覺出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變化,以及父母對他態度的轉變。於是他會把這解釋為:"爸爸媽媽更愛小寶寶,而我只要表現得像個小寶寶,就能得到同樣的關懷和愛。"
但孩子並不知道,這樣做,不僅不會得到父母溫柔的愛,還可能招致不耐煩和厭惡。
就像之前梅婷和女兒上節目,7歲的女兒常趁媽媽不注意,就動手打還是小嬰兒的弟弟。弄得梅婷緊張兮兮,只要女兒靠近弟弟,她就立馬把弟弟抱在懷裡,並用手護住他的臉,生怕女兒動手。
其實,不管是孩子"能力退化"了,還是"攻擊性"變強了,他們不當行為的背後,都是有目的的。每個人的行為都是以目的為基礎,而一個人的首要目的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二寶到來後,大寶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明顯變弱了。但他自己並不知道這點,並且通常對此抱有錯誤的想法,做出不恰當的行為來。他的行為越惹人生氣,他就越急切地想得到歸屬感,因此也就越發令人討厭。
02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由於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而只是看到了行為的表面。所以我們通常會在孩子做出不恰當行為時,進行說教或是懲罰。
但如果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並沒有人理解或者教會他如何改正,只是得到批評或是懲罰。那會讓孩子:
覺得自己很無能或很"壞";或者覺得自己需求達不到而退縮,不敢再嘗試;又或者變成討好型人格,取悅他人;為了掩蓋錯誤而撒謊。
所以,當你的孩子做出令人討厭的行為時,不妨告訴自己,他其實是在表達:"我感覺不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了,幫幫我。"了解到這點,你就不大會認為孩子犯了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並去懲罰他企圖讓他從中汲取教訓。
相反,要把孩子犯錯看成一個學習的機會:"你犯了個錯誤,但是沒關係,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記得用上"我們",因為孩子犯的大部分錯誤,與我們大人的行為有關。
如果你能放鬆心態,孩子便更願意面對及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與你合作。
03贏得孩子合作
像上文中提到,二寶到來後,大寶不但沒有"長大",反而更難帶了。甚至,孩子還會做出一系列錯誤行為,引起我們反感。那我們可以怎樣做,才能贏得大寶合作呢?
《正面管教》一書中,在講解孩子不恰當行為時,提出幾個方法,或許能幫到你:
1、問孩子怎麼辦,而不是直接告訴方法
當大寶打二寶,或者表現出其他不恰當行為時,我們總會"告訴"他:
不許打弟弟/妹妹。你不是已經學會了嗎,怎麼還這麼笨?我告訴你多少遍了,不要那樣做。......
"告訴"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他會覺得你不理解他,只想讓他服從。這時候可以問孩子:"媽媽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你能告訴我,我怎樣做會讓你感覺好一點?"
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被重視、得到了關注。其實他的要求並不會太高,只要你能理解並滿足他,他通常願意放棄自己的不恰當行為,來與你合作。
2、贏得合作4個步驟
像梅婷那樣,對女兒嚴防死守,她自己也覺得不是長久之計:"孩子間必須要聯絡感情。"與其讓孩子們保持距離,不如讓大寶參與進來,與自己一起照顧小寶。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提出,要贏得孩子合作,有以下4個步驟:
A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並核實是否正確
說出孩子的感受:"媽媽最近一直忙著照顧二寶,你是不是覺得自己被冷落了,覺得爸爸媽媽不愛你了,更喜歡小寶寶?"要耐心觀察孩子的反應,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B與孩子感同身受
當孩子感受被正確理解了後,就表示自己感同身受:"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我也會覺得很難過,想要爸爸媽媽多關注我。"告訴孩子,有這種感受很正常,並且其他人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C表達出你的感受
通過上面兩個步驟,與孩子建立了情感連接,這時候孩子一般會放下心裡防備,願意聽你說。告訴孩子,當他做出不恰當行為時,你的感受是什麼。不要批評他,只是客觀地說出自己的感覺。
D關注於解決問題
和孩子一起動腦筋思考,想出能讓你們雙方都接受的辦法。你也可以邀請孩子加入到照顧二寶的隊伍中來,告訴他,他曾經是個小寶寶時,你是怎麼關心和愛護他的。在照顧小寶寶時,二寶也感覺到了自己被需要,他在幫忙過程中,能重新感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通過以上4個步驟,不僅能贏得孩子合作,還能增進孩子間的感情,使親子、家庭關係更和睦。
3、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很多情況下,父母朝孩子大吼大叫,其實只是想要他做正確的事。但孩子看到你以這樣的方式對他,他會以為你不愛他了,反而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
不妨說出你的擔憂,表達對孩子的愛。告訴他:"我愛你,很在乎你,所以會著急、擔心。"當把愛的信息傳給孩子時,他們不但能向更積極的方向靠攏,還會體驗更多的快樂。
04布穀媽媽說:
其實不管是處理大寶、二寶間的問題,還是我們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孩子不恰當行為,都要記住:"孩子惱人行為的背後,都藏著沒有說出來的目的。"看見他的需求,並去理解和滿足,我們便能贏得孩子合作。
每日一篇科普原創,解決育兒路上百種難題,喜歡就關注吧~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相關閱讀推薦:
零下7度的夜晚,騎手媽媽帶娃送餐摔倒:「為母則剛」只是個謊言
2020年刷屏朋友圈的15張照片:這個世界,總有人在偷偷愛你
寶寶智商高不高,不用等長大,嬰幼兒期就能看出來,家長多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