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媽媽的問題:兩歲七個月無理取鬧,快崩潰了,怎麼辦?
孩子以前挺乖的,不知道最近這一個星期是怎麼了,每天哭到嗓子啞,鬧睡地上滾。
由於沒人帶孩子,2歲6個月就送去了幼兒園。孩子上學每天早上都會哭一會,說不去學校、不找老師,但下午去接的時候看著很高興,也懂事了很多。
剛上學一個月幼兒園放假,要放15天沒人帶,就帶回婆家,結果一回家就不對了。
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不然就哭,掉地上的東西撿起來扔了,就睡地上哭,要垃圾桶裡拿出來給他。
哭到嗓子啞,讓他哭夠了來找媽媽,可哭不了一會兒,他奶奶爺爺就來護著,抱起來哄,撿起來給他。
平時不帶,一管孩子就護著,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一天哭幾次每天嗓子都是啞的,好說歹說都沒用,不知道該怎麼管了!
老人喜歡袒護孩子是事實,社會主流育兒理論也不斷抨擊老人帶娃,把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歸罪到到老人身上,在父母心裡留下了老人護娃不對的印象。
只要遇到孩子問題,父母不會從深層次找原因,先責怪老人一番再說。這樣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會發現,即使父母帶孩子,也是一地雞毛。
2歲孩子無理取鬧是老人袒護導致的嗎?
孩子天生就有強烈的求生欲,會見風使舵,誰滿足他的心願,他就願意跟誰親近。當老人習慣性、無原則袒護孩子時,孩子確實會無理取鬧。但是很多時候,孩子的無理取鬧,並不是老人一手造成的。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案例,一個網友訴說了自己的經歷:
小孩兩歲半,十分黏爸爸媽媽。脾氣很固執,稍有一點不合意,就會哭鬧。最近變本加厲,經常會提出一些無理取鬧的要求。例如要求媽媽小便在他的尿不溼上面,不照做的話,他就會一直不停的哭鬧。嘗試跟他教育解釋,或者轉移他注意力,甚至打罵他,都收效甚微。
我們也嘗試在他平時不哭鬧或者開心時候,教育他和定下規矩,但當他發脾氣時候,就什麼都忘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父母親自帶孩子,孩子也一樣無理取鬧。我家2歲多的孩子也是如此,在爺爺奶奶面前反而更乖巧一些,見到媽媽反而喜歡哭鬧。
人們都說「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其實孩子在媽媽身邊,更容易發洩情緒。因為媽媽才是最讓他感到安全的人,在別人面前壓抑自己,見到媽媽才能釋放自己的情緒。如果媽媽陪伴太少,也希望通過哭鬧獲得媽媽的關注。
2歲的孩子正進入了第一叛逆期,無理取鬧也正是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
《你的2歲孩子》中提到,2歲半的孩子就是固執、蠻橫、不聽話的代名詞,大人們常管他們叫「調皮鬼」「小霸王」。
2歲孩子喜歡說「不」,動不動發脾氣,很喜歡搞破壞,經常鬧得家裡雞飛狗跳。不僅是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如此、父母帶的孩子也是如此。不僅國內的孩子如此,國外的孩子也是一樣的毛病。
2歲孩子無理取鬧和年齡有關
2歲孩子無理取鬧,雖然讓父母感到苦惱,但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試想,一個幾個月的孩子,只要吃飽睡好就萬事足,我們肯定不希望孩子總是有如此簡單的追求吧!
1、自我意識萌發
2歲的孩子自主意識萌發,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往往會違背大人的意思,你讓他做的他反而不想去做。2歲半以後,不僅和大人對著幹,還喜歡和自己對著幹。他本來答應好的事情,真要做的時候又會拒絕或者否定。
孩子處於執拗敏感期,對任何事情都要求一致,如果一件事情或物品順序、方式、位置等改變,他會感到特別不適應,必須要重來一次。他喜歡自己做事情,如果大人幫他做了,他也會有挫敗感,必須退回零點,由他自己操作一番才罷休。
2、語言表達能力不完善
2歲孩子雖然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詞彙量並不豐富,在很多時候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比如分不清你我他,說自己的時候會說「你」或「他」。有的孩子語言發育更晚,甚至只會叫爸爸媽媽,那又是更讓父母頭疼的事情。
在這樣的前提下,當孩子表達自己意願的時候,自然表達不清。大人越是追問,孩子越是緊張。最後著急的哭起來,哭鬧是最原始的表達方式,也是無助的表現。
3、自我控制力差
2歲孩子對世界萬物充滿了好奇心,總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孩子行動敏捷,在你沒有注意的時候,他已經爬上了高處,把不該扔的物品扔到地上。孩子的危險行為總會讓大人擔心,當你數落他一番,他也不會長記性,因為他控制不住自己探索的欲望。
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更是約等於「0」,當他的目的沒有達成、要求沒有實現時,就會用哭鬧錶達自己的不滿。他做不到隱忍,非常單純,高興和不高興都寫在臉上,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只會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情緒。
2歲孩子無理取鬧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
2歲孩子無理取鬧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因為父母不理解,採取了不合理的養育方式,更是促使孩子向更極端的方向發展。
1、總是替孩子做決定
父母認為2歲孩子是個無能力的人,需要父母包辦一切,包括吃飯、穿衣,做任何決定,總是代替孩子完成一些任務,反而招來孩子的不滿。
買衣服的時候,按照自己的眼光給孩子選擇,沒有爭得孩子的同意,孩子會很難接受。有一次,給二寶買了鞋子,他看到就哭著拒絕,大夏天還想穿那雙穿了一個秋天和冬天的鞋子。
孩子想做一件事情,我們認為他只會添亂不允許他做。比如孩子想刷碗、想掃地,我們會認為他會把碗打破,會把垃圾弄得滿地都是。當我們不允許的時候,孩子就會備受打擊。
諸如此類的事情,孩子想自己做主,卻沒有機會,安全感、價值感得不到滿足,就會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發洩情緒。
2、對孩子沒有耐心
孩子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是因為能力有限,往往笨手笨腳,大人就忍不住插手。這也會讓孩子感到煩躁不安,對大人的幹擾表示生氣,也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比如孩子在搭積木,想搭得更高一些,卻屢搭屢倒,父母就著急幫忙。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孩子就是在體驗積木搭高后又歪倒的過程。他既在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又在觀察物體的自由落體過程。
一個東西掉在地上或者扔到地上,正是孩子學習的機會,當父母單方面認為這個東西不能用,必須扔垃圾桶的時候,孩子會因為失去了學習機會而傷心哭泣。父母則認為孩子是無理取鬧,一個壞的東西不值得研究。
因為父母不理解孩子,總是走不進孩子的心裡去,不停破壞孩子的動手能力、好奇心,孩子肯定會感到煩惱。
對待一個2歲孩子,父母還要多些耐心和愛心
當我們認識到2歲孩子的特殊特點,就要多一些耐心和愛心對待孩子,孩子也會變得更加可愛。
1、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讓孩子有更多自主權
孩子獨立意識增強,要敢於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他會很有成就感。
讓孩子自己決定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玩具、到哪裡去玩,充分尊重他的意見。孩子有了自己的選擇,做一件事更容易做好、更容易堅持。
當孩子願意做家務的時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去做。比如掃地、洗碗、整理東西。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家具類玩具,滿足他幫忙的欲望。
當孩子固執的想按照原有順序做事的時候,也要滿足他,因為這正是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最佳時間,錯過了就會導致延遲。
2、允許孩子哭一會兒
孩子哭並不是壞事,哭可以調節情緒,讓孩子的心情變好。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有權利哭。放下「男孩不許哭」的傳統意識,讓孩子一次哭個夠。
孩子不會一直哭下去,等他情緒穩定的時候,再跟他坐下來交談,講一講剛才發生的事情,怎樣解決才更好。這個過程可以讓你更理解孩子,也讓孩子懂得有時候並不一定非要用哭來解決。
如果家裡有老人,擔心老人會哄孩子,那麼可以提前和老人溝通好,或者避開老人單獨解決,這樣就不會破壞自己的計劃了。
3、逐漸引入規則的概念
2歲半-4歲的孩子進入了規則敏感期,可以逐漸引入規則的概念,不能總是無法無天。
時間上,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看動畫片的時間不能無限延長、該回家的時候回家,總要有一定限制。
生活上,吃飯要洗手、回家要洗手、大小便要去廁所、外出要穿好衣服、睡前要洗澡,基本的生活規則要遵守。
在做每件事之前,提前做好提醒工作,告訴他「接下來應該要做.....」,孩子更容易堅持。
4、讓孩子擁有感興趣的事
孩子哭鬧時,轉移注意力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是孩子有感興趣的事情,才能夠破涕為笑。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擁有感興趣的事。
比如二寶很喜歡看書,當他不開心的時候,我們就跟他說帶他去看最喜歡的書,他就變乖了。他也很喜歡看託馬斯動畫片,也會允許他看動畫片,一切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觀察,一定會找到孩子最願意做的事情。
結語
孩子在2歲時,是學齡前很難帶的一個階段,會讓父母感到煩惱。父母要認識到這不是某個孩子的個例問題,也不一定是爺爺奶奶寵溺孩子產生的問題,而是2歲孩子的共性問題。當你理解孩子的時候,心理上會變得放鬆,在對待孩子時就會更加理性,孩子也會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