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性適應行為」並非「為你好」,父母下血本換來沒出息的孩子

2020-12-15 可馨育兒

表姐一家是我現實中見過最溺愛孩子的人,一個兒子,表姐、姐夫,包括兩家的老人都寶貝得不行,小傢伙說話還不清楚時,只會哼唧,一有不順心就開始哭,大人拼命去猜原因,然後去哄,猜對的就暗自得意,覺得孩子跟自己最親。後來會說話了,就直接說想要什麼,不給不行,哭鬧在他家人這裡永遠行得通。

一次,他先搶別人的東西,對方搶不過,就哭著回家找了大人,這家大人好說話,不好意思衝小孩發火,就好聲好氣解釋,想把東西從他手中要過來,他霸佔著東西直接無視。沒辦法,就找到了表姐家,說自家孩子哭得厲害,希望表姐能勸勸自己兒子,把搶的東西還過去,而他一見媽媽,更理直氣壯了。

不還東西,反而一臉委屈,表姐見兒子這個樣子,就不忍心說什麼,反而跟對方大人說:孩子這麼小,又不懂,讓我兒子玩會兒怎麼了?都是鄰裡街坊,別太小氣了!對方一聽惱壞了,東西也沒要,轉身就走,之後再沒搭過表姐家的茬。表姐一家人似乎也沒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反而一起怪對方不講理,太摳。

還有一次,姐夫帶著兒子坐公交,有個腿腳不方便的中年人上了車,手裡還拿了拐杖,經過姐夫座位時,孩子伸手拽了一下拐杖,好在他力氣小,公交還沒開始行駛,這個中年人搖晃一下才穩住。雖然沒摔倒,但也是心有餘悸,中年人說了孩子幾句,孩子有點怕了,差點哭出來,姐夫一看不樂意了。

順著中年人的話茬,姐夫直接跟人家對罵起來,說人家那麼大年紀都白活了,又沒出事,瞎計較什麼!雙方差點鬧到派出所,後來總算是勉強各退一步,各回各家了。老實說,我真的擔心這個孩子,不知道在他父母這種「為你好」的念頭中一次次做出「妥協性適應行為」的教育下,會長成什麼樣子。

以前其實我並不覺得他們一家是不講理的人,似乎是他們過於疼愛孩子了,就算模模糊糊覺得是他的不對,但一看他受委屈的樣子,就不管不顧,次次為了他妥協。但這種妥協能換來什麼呢?他們一家經濟明明也一般,但只要孩子張口,不管需不需要,什麼都買,這樣的行為讓我覺得表姐和姐夫下血本的結果,可能只是換來一個沒出息的孩子。

大人真的應該多給小傢伙們一些鍛鍊的機會,而不是一直就去迎合他的心理,甚至是一些無理的要求,這樣下去,還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悲劇,比如楊鎖,他的生命終結在了23歲,當時他的父母都已經去世,留下他一個被慣壞的孩子,什麼都不會也不做,別人幫他找工作,他去半天就跑回來,最終發現在家中因飢餓去世。

導致他去世背後的原因,卻是父母生前過分的「愛」,從來不要求他做什麼,凡事都應他的意,一點勞動都怕累到他,本來是想著「為他好」,結果卻導致了他的自私,不懂感恩,喪失自理能力,完全把自己看作是中心,這難道就是大人希望孩子長成的有出息的模樣嗎?顯然不是的。

大人為了他們總是願意「下血本」的,這無可厚非,只是需要明白,什麼樣的「血本」才值得下,什麼樣的「血本」才能人看到他們的未來,什麼樣的「血本」下之後,能讓他們成為好的、優秀的、快樂的人。明白了這些,才會知道如何才是正確的「下血本」。(作者:lml21)

相關焦點

  • 「都是為你好」,在父母監視下成長,孩子並不買帳
    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不尊重孩子隱私會帶來什麼影響?
  • 千萬別說那些厚道的孩子「沒出息」
    大約8歲左右的男孩問媽媽:「媽媽,可以再為我買一盒水彩筆嗎?」媽媽問道:「才買了不久,為何又要買?」聽到媽媽的話,男孩沒說話,不一會,他鼓起勇氣對媽媽說:「我同桌的水彩筆弄壞了,他怕父母責罵,哭了一下午,我將自己的水彩筆送給他了。」媽媽聽完放下筷子,劈頭蓋臉的開始教育兒子:「你大方送人,讓我來買?
  • 孩子這些「聰明」行為,恰恰是沒出息的表現,可惜家長還以此為榮
    文|全文共1502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做出一些「小聰明」的行為,有些家長感覺這說明自己家孩子智商高,但其實這可能是孩子沒出息的表現。今天就和大家說說孩子是否聰明的話題。孩子一些看起來仿佛聰明的行為,卻可能是他們自私、愛佔小便宜的表現,若是不及時改變,長期放任孩子做出這些行為,很容易讓他們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慣和脾氣,對於其性格養成沒有好處,影響長遠發展。因此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還是要細心觀察和細細品味,才能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行為和想法。下面就和大家說說孩子的哪些行為有可能是「小聰明」,是沒出息的表現。
  • 孩子總是「人來瘋」?父母別急著斷定「沒出息」,三大優勢很明顯
    有些孩子平時在家沉穩懂事,但有時又像「人來瘋」一樣,完全放飛自我,與平時的表現完全就是兩個極端。這類孩子往往不被家長認同,也會被他人詬病。大家普遍認為「人來瘋」的孩子沒出息,容易惹人厭煩。何謂「人來瘋」?
  • 父母別用「我是為你好」來綁架孩子的情感與自由發展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經常聽到不少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我這樣,是為你好。」這幾乎成了好多家長控制孩子的利器。家長對孩子好不好,孩子心裡最清楚。家長強制的做法,違背孩子意願,讓孩子去做不愛幹的事情,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 「媽媽批評你,是為你好」,父母一味地批評孩子,只會傷害孩子
    這難道不是為你好嗎?或許這些話在現在看來十分的正確,畢竟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想要去約束他們的行為。確實很多父母總是認為批評孩子就是為孩子好,但是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如果給孩子們心理上以及身體上的傷害,我們又從何談起為孩子好呢?
  • 哈佛教授:低情商孩子的父母有這3種特徵,孩子沒出息怨不了別人
    你覺得對於孩子的成功來說,情商和智商哪個重要?從目前的教育學和社會學研究成果來看,正確的答案應該是情商。佛大學曾經對世界500強企業中的200名中高層管理者進行了普遍的調查訪問,根據他們的人生經歷來,想要成功情商佔比超過80%,而智商僅佔比為20%左右,這一數據的理論支撐是不同收入階層的人其智商基本相似,主要差別在於情商。
  • 李玫瑾:這3種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卻沒出息,父母要警惕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因此有些家長對孩子總是很縱容,甚至自家的孩子那些小動作在他們眼裡都是可愛又聰明的表現,所以對孩子的行為不僅不加以教導,還會誇讚。孩子小不懂事,做什麼說什麼都是模仿別人,或者隨自己的心意做事,如果父母不制止反而大力誇讚的行為無疑是加深孩子的這種意識,等他們長大後,再想改過來就難了。
  • 孩子有這3種行為,看似「精明」實則「沒出息」,家長要及時糾正
    孩子從小就寄託了父母們對他們的期望,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十分聰明並十分有出息。而孩子小時候的有些行為也會讓大人們覺得他很聰明,甚至一直拿在嘴邊誇孩子。但是當孩子長大後,父母們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沒有出息時,就會拿孩子以前的優秀來刺激孩子,總是會對孩子說:「你以前多聰明,現在怎麼變成了這樣?」。其實父母們在面對這類孩子時一定不能怪他們,因為父母們自己本身也犯了很大的錯。
  • 父母說「為你好」,是道德綁架還是真的為你好?
    微博上這個話題「父母說為你好是道德綁架嗎」很熱,引來網友熱議。其實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很多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幟,替你做決定,從小到大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卻不是自己想要的。有個網友,就是因為父母總是以「為你好」的想法,給自己安排,從小到大都是如此,因為自己拒絕了父母這樣的安排,便遭到了全家人的橫眉冷眼,讓他非常壓抑又苦惱。
  • 為人父母后,別經常對孩子說這些話,不然活該孩子「沒出息」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大多數人升級當父母后,都會擺出「家長架子」,孩子有行差踏錯的地方,就會長篇大論地說教,更甚至一些父母打著「愛你,為你好」的名義,對孩子進行疲勞的「語言轟炸」。「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你要記住,媽媽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為你好」「別問為什麼不可以,好孩子就該這樣做!」諸如此類的話,也成為了小剛媽教育孩子的常用詞。
  • 孩子的這3種行為,看上去很機靈,實際上卻是沒出息的表現!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幾乎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不過聰明這件事情,對於小孩子來說,並不完全指的是智商,而是為人處世以及應對方式。然而,有些行為從表面上看上去好像他很聰明,但實際上卻是沒出息的表現。最要命的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一個勁地誇他、鼓勵他。這樣的行為無疑助長了他的行為,只會讓他越來越沒有出息!那麼,究竟是哪幾種行為呢?
  • 幼兒園更換老師,孩子不適應出現厭學情緒,父母可以這樣幫孩子!
    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們一定要學會理解,不要去強迫孩子適應,更不要壓制孩子的情緒釋放,這樣反而對成長更不利。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先對孩子的這種情緒表示理解,然後告訴並引導孩子,老師進行工作調動是很正常的,讓孩子理解這種行為。同時,還可以將新老師的一些情況告訴孩子,讓他們逐漸適應和磨合,這樣孩子們慢慢就會從換老師的問題當中走出來。
  • 不能把「為你好」作為說服孩子的口頭禪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這句話誰也不陌生,因為自從有了孩子,所有父母的生活基本都是圍繞著孩子展開,胎教,幼教,無論你是什麼材料,父母都用同一種方式進行塑造!在多數父母的眼裡,孩子就是私有財產,自己擁有絕對的決策權。
  • 「為你好」=「對你好」?
    面對孩子的錯誤,愛之深、責之切的父母在不打不成器等文化觀念的感召下,會不時地以懲罰作為主要教育手段。誠然,懲罰的背後是家長「為你好」的苦心,激烈的懲處也的確能迅速改變孩子的行為;但懲罰真的會幫助孩子成長和學習?為你好的意願之下,是否一定真的對你好?提倡這樣的「為你好」會有什麼樣的負面效果呢?
  • 越沒出息的孩子,越會一直「惦記」父母的這些東西,並不光是房子
    沒出息的孩子,會一直「惦記」晚年父母的這兩樣東西1、惦記父母的錢財一些沒出息的子女從小到大都是一直在向父母索要金錢,長大成年了也習慣性地向父母伸手,買房買車要父母贊助,娶妻生子需要父母貼補。而作為長輩一次次地服從,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一直都是孩子,可每次為這些子女不努力買單的同時,父母們也在驕縱著孩子的任性。
  • 「我是為你好」不是情感勒索的理由,真正愛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
    不少父母會打著「為你好」的旗號,逼迫孩子去做一些他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讓孩子成為在自己意願下的傀儡,不讓他們逃脫自己的控制。每當看到新聞中的部分小孩,因為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或是作業,被父母批評甚至是毆打,嘴裡還叫喊著「我這是為你好」,不禁令人悲從中來。什麼時候父母才能夠意識到,「為你好」不過是自己情感勒索孩子的理由呢?
  • 家有這三種孩子,父母不要得意,小時候看著聰明,長大多數沒出息
    家有這三種孩子,父母不要得意,小時候看著聰明,長大多數沒出息 在生活中有一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說一個孩子從三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一個孩子長大後什麼樣,七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一個孩子老了什麼樣,一個孩子從小的行為習慣就能看出孩子未來的前途,家裡有這三種孩子就要注意了,小時候看著是聰明,長大卻多數沒出息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你好」的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終於,孩子以第二人格施虐於小貓,換來了滿分,這家人回暖了:爸爸回家了,孩子得以在爺爺的葬禮上發言,媽媽欣慰的為一家人準備豐盛的晚餐。從始至終,媽媽從來沒有關心過孩子雙重人格的問題,也沒有關心過孩子的情緒,在媽媽的眼裡,除了成績,還是成績。當孩子虐貓被警方發現後,大聲的問媽媽:「我知道你很辛苦,但你愛我嗎?」
  • 「我是為你好!」父母快說爛的這句話,為什麼孩子不相信?
    文|福林媽咪「我是為你好!」這句話父母常常掛在嘴邊,卻被孩子們吐槽:這是世界上最自私的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當父母說「我是為你好」的時候,確實是從經驗出發、從內心深處認為「我是在為孩子好,可孩子為什麼不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