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得知道疼,才能長記性!」面對孩子的錯誤,愛之深、責之切的父母在不打不成器等文化觀念的感召下,會不時地以懲罰作為主要教育手段。誠然,懲罰的背後是家長「為你好」的苦心,激烈的懲處也的確能迅速改變孩子的行為;但懲罰真的會幫助孩子成長和學習?為你好的意願之下,是否一定真的對你好?提倡這樣的「為你好」會有什麼樣的負面效果呢?
1.成為孩子模仿對象
當成年人對兒童大吼大叫或者體罰的時候,實際上是為兒童樹立一個面對壓力失控的榜樣,兒童可能會模仿這種行為。
作為父母,面對孩子不理想的成績、頑劣的行為,你是否會氣憤不已,失望至極?甚至在激動憤怒的情緒下出手打了孩子?而氣憤和失望,都是源於孩子的表現和對事情的發展失控的無力感。對於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必然會遇見各種各樣的挑戰、挫折和困難,當壓力大於他所能承受的範圍時,孩子會效仿父母做出大喊大叫、出手傷人等行為,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不良的情緒疏導習慣。
2.帶來恐懼、憤怒和逃避
兒童對於實施懲罰的成年人,會因權威產生畏懼心理,因力量懸殊無法反抗而產生憤怒和無助,有些也會因此選擇逃避、疏遠。
孩子失手打碎了家中的花瓶,父親生氣地懲罰了他,事後面對孩子,卻發現孩子不敢靠近自己,而且眼中、行為中充滿了畏懼。父母懲罰孩子不良的行為,初衷是因為愛,因為想獲得更親密的親子關係,因為想幫助孩走向更好的未來,結果不僅不能從根本上糾正孩子的問題,卻讓孩子在心理上離自己越來越遠,這不是得不償失麼?
3.迷茫而非答案
懲罰只是告訴兒童不能做什麼而不是怎麼做,兒童更需要的是給予一種反饋和指導。
當父母發現孩子的發展偏離了正軌,只是在前路上豎起一個大大的「此路禁止通行」的指示牌,孩子只能停下腳步,在岔路口迷茫的張望,甚至有可能在不斷試探中走上另一條未知的道路;聰明的父母則會在豎起禁行牌的旁邊加一個正確道路指示牌,引導孩子邁入正確的軌道。
4.無意識虐待行為
當父母在懲罰兒童時,可能會由於激動而做出一些無意識的虐待行為,對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造成傷害,甚至誘發孩子在成年之後由被虐者轉變成施虐者。
那麼放棄懲罰,如何處理兒童的行為問題呢?
父母首先要加強自我的情緒管理,在壓力和負面情緒之下也能讓言行處在合理的範圍內,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針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向孩子解釋並告訴他們這樣做會給別人帶來的後果,是處理兒童行為不良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