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成長,除了依靠個人的摸索,還離不開身邊人的引導。
無論在校園,還是在生活中,有些人會真誠待你;他們用自己的經驗和閱歷,給你足夠的幫助,打開你的眼界、提升你的智慧,讓你更好地找準定位。
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於是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少走了許多的彎路。
因為受益匪淺,所以我們會懷著感恩的心態,希望和這些人長久相處下去,還會給予對方一定的回饋,希望彼此之間,能將情感繼續下去。
有一種人,待你好的同時,會站在你的立場上,看你是否能夠接受。
還有一種人待你好,他只會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希望用「為你好」的方式,將你變成一個他認為更好的對象,這種對你好,往往讓人無法接受,因為它有一種「自私」的味道。
李思雨酒後,說出心裡話。
一份愛情能否堅持下去,兩個人的立場,通常早已給出了答案。
電視劇《親愛的自己》裡,陳一鳴是一個期待穩定生活,希望在大城市有個安穩家庭的男人,為此他努力打拼;他的結婚對象,一直是李思雨。
而李思雨,習慣了大城市的高節奏,希望在這座城市裡,擁有一份傲人的事業,為此,她不惜將婚姻放在第二位,甚至為了事業可以放棄婚姻。
兩個三觀不一致的人,在相處的過程中,有分歧也會有妥協。
但是,如果雙方遇到不可越過的門檻時,能否為了愛情,繼續相處下去呢?陳一鳴和李思雨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給出了答案,給人一種「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感覺。
李思雨因為招標事件「被辭職」,是她始料不及的。
當她認為,一直幫助她的王子茹,肯定會投她一票的時候,結果對方卻將關鍵的一票,投給了自己之前的競爭對手。
在李思雨大失所望,想要從王子茹那裡,得知原因的時候,對方卻將導火線引到了陳一鳴的身上;固然,陳一鳴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一門心思的為李思雨好,但是王子茹卻不是一個,容易被下屬情感生活所影響的人。
職場失意,讓李思雨情緒崩潰,
當陳一鳴再次提出,要她暫時放下事業,和他結婚的時候,李思雨選擇拒絕了,並且在酒後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說有一種自私,叫做「我都是為了你好」。
「為你好」的潛臺詞是什麼?
想必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人。
對方站在自身的立場上,對你指手畫腳的同時,卻口口聲聲說,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如果不是出於這個原因,壓根兒就會對你不管不顧。
從成長的角度上看,有個人願意指導你,固然是一種幸運。
如果對方,純粹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甚至希望他的想法幹擾你的行為,讓你變成一個他期待的那種人,這樣的舉動就會讓人產生一定的抗拒心理了。
許多時候,一個人說出「為你好」的時候,其實是擺明了立場:因為你做錯了,所以他才會指責你;因為他是對的,所以你要聽他的。
殊不知,有些事情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待問題存在差異罷了。對方說出「為你好」的目的,其實是另有深意。
第一:他在發出:「你要聽我的」這種信號。
成年人的世界裡,大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怎樣去生活,餘生如何度過,作為一個有思維的人,多半會有自己的主見,同時也會按照自己的思路,在漫長的餘生裡,去把握住一份精彩。
當女人遇到愛情,時常會為了對方去妥協,繼而從職場回歸家庭,就此放棄自己的夢想和事業,心甘情願為了兩個人的婚姻付出更多。
如果女人,遇到一個不理解她的戀愛對象,與對方相處的過程中,可能會一而再地聽到「為了你好」此類的話。
有些人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與其說是對你好,倒不如說,是在要求對方要聽自己的,希望對方遵從自己的人生觀去生活。
第二:按照對方的意願,活成他期待的模樣。
一個人的觀念形成之後,是很難改變的。
尤其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他們經過一番考驗,有了足夠多的經驗和閱歷,對生活也會有自己的期待;他們的人生觀已經根深蒂固,想要轉變真的很難。
愛情面前,一個人總是說「這是為了你好」,背後的潛臺詞其實是在表明,自己改變不了對方,於是用無奈的語氣,想要打動對方。
而打動那個人的目的,只不過希望,將對方變成自己所期待的那種人。
從此之後,兩個人才能情投意合,才會「心有靈犀一點通」,方能在餘生的時間裡,按照自己的設想去生活。
自己覺得好,才是真的好。
無論人際中,還是戀人的相處中,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很難得。
談情說愛的過程中,彼此理解才能實現相互包容的目的,如果雙方各持一詞,又不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兩顆心終究是難以靠攏的。
正式分手的時候,陳一鳴和李思雨說出了心裡話。
兩個人彼此相愛著,但是雙方三觀不同,致使無法真正走到一起去;陳一鳴不希望李思雨繼續在職場上折騰,但是李思雨不會為了對方,放棄自己的事業心。
李思雨希望,陳一鳴能賣掉婚房,支持自己的創業,而陳一鳴卻認為她是在折騰。
雖然彼此有愛,但是不同的三觀之下,卻讓兩個人的分歧越來越多了;陳一鳴說出「為了你好」的話語時,對於渴望獨立的李思雨來說,再也難以接受了。
愛情的世界裡,不乏這樣的情侶。
兩個人之間有愛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雙方為何不能走到一起呢?因為彼此都不願意被對方改變,只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在李思雨看來,自己已經跨過三十歲的門檻了,事業還是一事無成,她不甘心就此罷休,她有一顆女強人的心。那麼,這樣的觀念有錯嗎?在此不能用簡單的對與錯來衡量。
有一種好,不是別人覺得,而要自己覺得。
這句話,放在李思雨的身上,似乎有點牽強,畢竟在她之前的職場上,總有陳一鳴的指導與守護。但是接下來的時光裡,對方通過一番努力,未必不能把握一份屬於自己的精彩和成功。
自己覺得好,才是真的好,或許擁有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活得通透吧。
作者:周樵夫,有態度的情感深耕者。寫人間溫情、看暖心故事,感謝有你一路以來的陪伴。惟願歲月靜好,放眼雲淡風輕,你我一段文字相遇,便能傾訴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