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自私,叫「為你好」

2020-12-22 周樵夫

一個人的成長,除了依靠個人的摸索,還離不開身邊人的引導。

無論在校園,還是在生活中,有些人會真誠待你;他們用自己的經驗和閱歷,給你足夠的幫助,打開你的眼界、提升你的智慧,讓你更好地找準定位。

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於是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少走了許多的彎路。

因為受益匪淺,所以我們會懷著感恩的心態,希望和這些人長久相處下去,還會給予對方一定的回饋,希望彼此之間,能將情感繼續下去。

有一種人,待你好的同時,會站在你的立場上,看你是否能夠接受。

還有一種人待你好,他只會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希望用「為你好」的方式,將你變成一個他認為更好的對象,這種對你好,往往讓人無法接受,因為它有一種「自私」的味道。

李思雨酒後,說出心裡話。

一份愛情能否堅持下去,兩個人的立場,通常早已給出了答案。

電視劇《親愛的自己》裡,陳一鳴是一個期待穩定生活,希望在大城市有個安穩家庭的男人,為此他努力打拼;他的結婚對象,一直是李思雨。

而李思雨,習慣了大城市的高節奏,希望在這座城市裡,擁有一份傲人的事業,為此,她不惜將婚姻放在第二位,甚至為了事業可以放棄婚姻。

兩個三觀不一致的人,在相處的過程中,有分歧也會有妥協。

但是,如果雙方遇到不可越過的門檻時,能否為了愛情,繼續相處下去呢?陳一鳴和李思雨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給出了答案,給人一種「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感覺。

李思雨因為招標事件「被辭職」,是她始料不及的。

當她認為,一直幫助她的王子茹,肯定會投她一票的時候,結果對方卻將關鍵的一票,投給了自己之前的競爭對手。

在李思雨大失所望,想要從王子茹那裡,得知原因的時候,對方卻將導火線引到了陳一鳴的身上;固然,陳一鳴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一門心思的為李思雨好,但是王子茹卻不是一個,容易被下屬情感生活所影響的人。

職場失意,讓李思雨情緒崩潰,

當陳一鳴再次提出,要她暫時放下事業,和他結婚的時候,李思雨選擇拒絕了,並且在酒後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說有一種自私,叫做「我都是為了你好」。

「為你好」的潛臺詞是什麼?

想必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人。

對方站在自身的立場上,對你指手畫腳的同時,卻口口聲聲說,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如果不是出於這個原因,壓根兒就會對你不管不顧。

從成長的角度上看,有個人願意指導你,固然是一種幸運。

如果對方,純粹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甚至希望他的想法幹擾你的行為,讓你變成一個他期待的那種人,這樣的舉動就會讓人產生一定的抗拒心理了。

許多時候,一個人說出「為你好」的時候,其實是擺明了立場:因為你做錯了,所以他才會指責你;因為他是對的,所以你要聽他的。

殊不知,有些事情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待問題存在差異罷了。對方說出「為你好」的目的,其實是另有深意。

第一:他在發出:「你要聽我的」這種信號。

成年人的世界裡,大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怎樣去生活,餘生如何度過,作為一個有思維的人,多半會有自己的主見,同時也會按照自己的思路,在漫長的餘生裡,去把握住一份精彩。

當女人遇到愛情,時常會為了對方去妥協,繼而從職場回歸家庭,就此放棄自己的夢想和事業,心甘情願為了兩個人的婚姻付出更多。

如果女人,遇到一個不理解她的戀愛對象,與對方相處的過程中,可能會一而再地聽到「為了你好」此類的話。

有些人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與其說是對你好,倒不如說,是在要求對方要聽自己的,希望對方遵從自己的人生觀去生活。

第二:按照對方的意願,活成他期待的模樣。

一個人的觀念形成之後,是很難改變的。

尤其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他們經過一番考驗,有了足夠多的經驗和閱歷,對生活也會有自己的期待;他們的人生觀已經根深蒂固,想要轉變真的很難。

愛情面前,一個人總是說「這是為了你好」,背後的潛臺詞其實是在表明,自己改變不了對方,於是用無奈的語氣,想要打動對方。

而打動那個人的目的,只不過希望,將對方變成自己所期待的那種人。

從此之後,兩個人才能情投意合,才會「心有靈犀一點通」,方能在餘生的時間裡,按照自己的設想去生活。

自己覺得好,才是真的好。

無論人際中,還是戀人的相處中,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很難得。

談情說愛的過程中,彼此理解才能實現相互包容的目的,如果雙方各持一詞,又不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兩顆心終究是難以靠攏的。

正式分手的時候,陳一鳴和李思雨說出了心裡話。

兩個人彼此相愛著,但是雙方三觀不同,致使無法真正走到一起去;陳一鳴不希望李思雨繼續在職場上折騰,但是李思雨不會為了對方,放棄自己的事業心。

李思雨希望,陳一鳴能賣掉婚房,支持自己的創業,而陳一鳴卻認為她是在折騰。

雖然彼此有愛,但是不同的三觀之下,卻讓兩個人的分歧越來越多了;陳一鳴說出「為了你好」的話語時,對於渴望獨立的李思雨來說,再也難以接受了。

愛情的世界裡,不乏這樣的情侶。

兩個人之間有愛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雙方為何不能走到一起呢?因為彼此都不願意被對方改變,只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在李思雨看來,自己已經跨過三十歲的門檻了,事業還是一事無成,她不甘心就此罷休,她有一顆女強人的心。那麼,這樣的觀念有錯嗎?在此不能用簡單的對與錯來衡量。

有一種好,不是別人覺得,而要自己覺得。

這句話,放在李思雨的身上,似乎有點牽強,畢竟在她之前的職場上,總有陳一鳴的指導與守護。但是接下來的時光裡,對方通過一番努力,未必不能把握一份屬於自己的精彩和成功。

自己覺得好,才是真的好,或許擁有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活得通透吧。

作者:周樵夫,有態度的情感深耕者。寫人間溫情、看暖心故事,感謝有你一路以來的陪伴。惟願歲月靜好,放眼雲淡風輕,你我一段文字相遇,便能傾訴衷情。

相關焦點

  • 有一種傷害叫「我是為了你好」,有一種謊言叫「我是為了你好」
    有一種傷害,叫「我是為了你好」。有一種謊言,叫「我是為了你好」。人,有很多時候,是自私的動物。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把自己的觀點、要求,強加在別人身上,並附上一句「我是為了你好,我又不會傷害你」,於是他們可以仗著善良的名義,去欺騙別人,去傷害別人。「我是為了你好」,看似真的是表達自己對別人的關心、愛護,看似表現了自己的善良,實際上,在很多時候,它只是一個自私的謊言。說是為了別人好,為別人著想,實際只是為了自己的開心、自己的滿足。
  • 自私就是自私,少扯什麼「為你好」
    為你好,這三個大字絕對是殺傷力最大的武器,讓你有情緒沒法兒撒,有氣兒沒地兒處,有委屈根本說不出。上高中,父母說「為你好」,不讓你學自己特熱愛的美術;上大學,父母說「為你好」,讓你報了女孩子最熱門的師範專業;畢業後,父母說「為你好」,撕爛你北上廣工作的召喚,在家門口託關係找了一份穩定的教書工作。
  • 有一種傷害,叫做「我這是為你好」
    《奇葩說》有一集的論題是「我這是為你好,是扯嗎?」想必這句話大家都深有感觸,可能被父母說過,可能被朋友說過,也有可能自己說過。在我看來,」我這是為你好「這句話的確是在扯淡。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三個。說實話,基本上沒有多少父母是帶著惡意給孩子提意見的,他們是真的想「為你好」,而身處各種迷茫期的我們,也的確需要一些指導意見。可問題是,你們的有太多經驗我都不適用。
  • 有一種文化叫你好,有一種語言叫蘇倫!
    「你好,王先生」——情侶們在開啟一段戀情的時候,似乎很愛這樣的配圖文字在朋友圈撒把狗糧。「你好,小天使」——當家庭迎來新生命的時候,人們樂於用這樣一段話來表達內心的欣喜與激動。「你好」,成為了大家與新生事物相遇相知的起點。
  • 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好叫都是為你好
    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都是為你好網上流傳著一句比較有意思的話:「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好叫做都是為你好」。有一種好叫都是為你好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恨不得把自己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孩子喜歡吃什麼做什麼,喜歡什麼玩具買什麼。
  • 有一種暴力叫「我都是為你好」,父母這份深沉的愛究竟有多可怕
    現在,父母口中常說的一句「我都是為你好」,日常生活中開玩笑熱梗。玩笑之餘,細細想想這一句看似包含滿滿愛意的話,究竟給多少孩子帶去痛苦,究竟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心理創傷,這一句話,又怎樣成為孩子心底的噩夢。簡直細思極恐。
  • 有一種傷害,叫「為你好」
    在中國,每年至少有10萬青少年自殺身亡。算下來,每分鐘有2人死於自殺,還有8人自殺未遂。 ▼本劇中,有一句話似曾相識:「媽媽是為你好。只有媽媽才會一輩子陪在你身邊,你一定會感謝我的。」每天早上4點起床為兒子熬製梨湯,每次都要熬一個半小時,還要求朱雨辰必須全部喝完。數十年如一日,她堅持了幾十年。
  • 有一種傷害,叫「我是為你好」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274天01關於生活何似:精讀君的終身成長詞典詞條《224:非愛行為》裡提到:以愛的名義,實施非愛行為,比較常見的一種言語就是:「我是為你好。」只要你去讀書,你總會有收穫的。02關於成長何似:精讀君的終身成長詞典詞條《6:量化反饋》:對於個人的自我成長,如果不能相對量化地評估,自我是否成長,成長速度如何,則很難再採取下一個階段的行動。
  • 有一種情感綁架叫「我是為你好」,它能理直氣壯,剝奪你的選擇權
    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它能使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產生失真。
  • 闢謠:有一種「為你好」不是真的為你好,而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具有「偏執型人格」的父母,一般會這樣:1、 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正如喬英子的海參、燕窩,正如許多不詢問孩子意見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決定孩子飯量的媽媽們。3、 有一種委屈,叫「為你好」孩子想選自己心儀的專業,父母說:選熱門專業啊!冷門專業以後不好找工作,我都是為你好,聽我的沒錯的。孩子有苦難言。孩子想外出遊玩,多見識見識,父母說:呆在父母身邊多好,方便照顧,我們是為你好,聽點話吧。
  • 裝攝像頭只為監控孩子寫作業?有一種傷害,叫「我是為你好」
    ,就好像這位父親下一句要說出來的話就是「我還不是為了你好」了。微博上有個男孩,叫李詩傑,今年才9歲,卻能堅持每天做深蹲、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各100個。沒有哪個孩子能受得了360度的「監控」,就像《小歡喜》中宋倩為女兒打造的全封閉式學習室一樣令人窒息。
  • 有一種好,叫「只對你好」
    答案很簡單:只對你好的人。 因為有些人對你好,是因為他對誰都好,而有些人對你好,是因為懂得你的好,並且只想對你好。 這種獨一無二,唯你專屬的愛,是最珍貴,最美好的存在。 一段關係中,真正讓人心安的,不是愛,而是偏愛;真正令人心定的,不是對你好,而是只對你好。
  • 在親子關係中,有一種傷害叫「我都是為了你好」
    在親子關係中,有一種傷害叫「我都是為了你好」,多少以愛為藉口的控制,讓人感覺窒息。作家畢淑敏說,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有完整的體驗。蔣勳在《生活十講》中講,愛應該給對方海闊天空的自由。請就「我都是為了你好」這一為父母者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談談你的看法。
  • 有一種沉重的愛叫「為你好」,把孩子放在對立面互相折磨
    美其名曰「為你好」。 真的很想要小姑娘和爸爸互換一下身份,也許這樣才能喚醒這位爸爸。 這麼一換角度,我想家長們應該明白問題出在哪兒了吧?
  • 你好,撒貝寧尼格買提,有一種友情叫sunny組合
    《你好生活 第二季》帶給我們的是不僅是看別人慢生活,更是讓我們貼近了別人的生活,貼近了央視主持人的生活,在一言一語中我們必將有所感悟,在一言一行中我們總能看到別人的閃光點。第二季的《你好生活》常駐嘉賓為尼格買提、#撒貝寧#,小尼的溫暖,撒老師的灑,時不時蹦出的歡聲笑語,都讓一切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在看節目的同時,我們總能感受到小尼和撒老師的深深友情。儘管《你好生活 第二季》沒有特別新穎的遊戲,沒有直接的感官刺激,甚至整個節目有一點像訪談節目,但是在平平淡淡中我們才能看到通通透透的生活。
  • 「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愛孩子請別忽略孩子內心真實想法
    1、「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看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時,教育專家張敏老師提到了一點,「為了你好」的教育,是「自私」的教育。事情還要追溯到第一期節目。他強調,「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父母或教育者,面對孩子時,要謹慎說這句話。他進一步解釋,父母這樣說,是想讓孩子成長為他們希望的樣子,而不是孩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其實,張老師這樣解釋,結合凱凱寫太多作業這個背景,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這麼小的孩子,不能只寫作業,沒有玩耍時間。但「為了你好」真的只是「自私」的嗎?
  • 「我是為你好」的情感綁架中,透露著三個人性的弱點
    網上流傳過一篇據說是著名作家畢淑敏寫的文章,題目叫《孩子,我為什麼打你》,文章對一個母親打孩子時內心情感的描寫及其細膩入微,文章的最後一句話是「孩子,打與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得?」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歡對孩子說「我打你罵你,都是為你好」,殊不知這句話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 《長髮公主》愛是一種財富,而自私是一種毒藥!
    《長髮公主》也叫《魔法奇緣》,這部動畫電影實際上是改編自經典的格林童話《萵苣姑娘》,不過迪士尼做出了不少的改編與修改,讓這個結局有些殘酷的童話故事,在改編之後看起來更加唯美一些!02自私是一種毒藥其實自私實際上是一種毒藥,女巫葛朵已經自己獨佔了那段神奇的花朵超過幾個世紀,本身其實就已經足夠奢侈了的,但是葛朵的貪心與欲望促使她想要一直一直擁有這段神奇的花
  • 自私的父母從來都說,是為你好,卻從不承認自己錯了
    相信大家聽說過這樣一個說法,叫「父母皆禍害」,一句話道盡子女對那些傷害了他們的父母的憤怒和埋。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並非個例。曾經在豆瓣上有十多萬網友加入「父母皆禍害」小組,在其中控訴父母的自私、冷漠,以及他們給自己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巨大傷害。在看似風平浪靜的親子關係裡,有太多小孩飽受情感摧殘,內心堆積著很多負能量需要處理和宣洩。
  • 一個總說「為你好」的男人,其實並不是真的愛你!
    自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有些男人到處說「為了你」。不管他們做什麼,他們總覺得是為你做的。其實,這是一種自私。他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女人身上,認為這對彼此都有好處。有時候,人們總是用這個藉口來暗示別人要做什麼,但這不是愛,而是一種「利用」。他根本沒有把女人放在平等的地位,而是自私地把她當作一個私人的「對象」,從不考慮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