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父母從來都說,是為你好,卻從不承認自己錯了

2020-12-22 米豆君

相信大家聽說過這樣一個說法,叫「父母皆禍害」,一句話道盡子女對那些傷害了他們的父母的憤怒和埋。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並非個例。曾經在豆瓣上有十多萬網友加入「父母皆禍害」小組,在其中控訴父母的自私、冷漠,以及他們給自己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巨大傷害。在看似風平浪靜的親子關係裡,有太多小孩飽受情感摧殘,內心堆積著很多負能量需要處理和宣洩。

旦可惜的是,主流的聲音很少說親子衝突。我們更多強調「孝道文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而沒有教導孩子如何面對自私和傷害性的爸爸媽媽。可以想像,如果整個世界都在說「你的爸媽都是為了你好,你應該懂得感恩」,而孩子體驗到的卻是父母以愛的名義,打壓自己並施加絕對的控制時,他們的內心該是何等的絕望和無助。所以當網絡上出現一個能吐槽父母,互相撫慰傷口的平臺,他們自然會聚集在起,控訴原生家庭造成的創傷,把長期以來壓抑的不滿發洩出來。不過,要是缺乏合理引導,這種對立的情緒很容易被放大到極致,讓父母変成孩子眼中的「禍害」,甚至「十惡不赦的罪人」。

《自私的父母》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讓我們正視原生家庭傷人的一面,將我們從「父母都是為我好」的觀念中解放出來。這本書幫助成年子女看到,除了愛孩子和無私奉獻,父母也有以自我為中心,破壞性非常強的部分。所以不用把責任都歸結於自己,因為抱怨父母、無法釋懷他們造成的傷害而愧疚不安。你完全可以承認父母自私的事實,並根據書中所說的操作方法保護自己,逐漸從原生家庭的傷害和限制中走出來。

這本書具有很強的實戰價值。布朗教授把重心放在如何跟自私的父母相處上,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導原則和小練習。

我總結出三個主要方面。第一,調整希望父母認錯和體諒我們的心情,降低你的情緒易感性;第二,及時打斷負面思維,避免在自我指責、自我貶低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第三,劃定清晰的自我邊界,不斷打破父母自認為能夠操縱你的幻想。

首先我們來看降低期望值,接受父母不會輕易改變這個現實有多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受傷,是因為他們對原生家庭的幻想落空了。我們多麼期待,父母能夠是慈愛、體諒孩子的理想父母啊。他們理解控制和打壓帶給你的痛苦,願意改變過於自我的人格,並用關心、尊重的方式和我們相處。但現實往往是:有些父母完全不會反省和道歉。他們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強迫孩子按照他們的意願生活,稍有違背就會嘲諷責罵。當看到父母根本不會體諒你,和理想中父母的狀態相差太遠時,我們就會再一次體會到強烈的失望和痛苦。

當然,有些子女會覺得:「我早就對他們死心了。只希望有一天變得很成功,能夠狠狠地報復回去,讓父母也嘗嘗被嘲諷和貶低的滋味。」這看似降低了期待值,對於父母會改變不抱任何希望。但從根本上來說,同樣是因為父母不是你理想中的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沒得到應有的愛,內心充滿了極度的挫敗感。當這種負面情緒累積到頂點,我們可能就不再奢望用積極的方法獲得體諒,而是通過炫耀或者報復的方式,來表達父母不如預期時內心強烈的憤怒。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這其實都是同一枚硬幣:我們潛意識裡依賴父母,總希望他們是理想中的照顧者,給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關懷,心裡仍然保留著很多幻想。

那該如何降低對自私父母的期待,保護自己少受傷害呢?首先,我們要清晰地梳理岀破壞性自戀型父母的特點。比如極度的自我中心:把自身需要凌駕於孩子的意志之上,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孩子必須服從安排而不能提出反對意見;比如擅長情感綁架:經常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不滿足他們的願望就是白眼狼,利用愧疚感來達到控制子女的目的;比如永遠難以取悅:子女不管怎麼做,破壞性自戀型的父母都很難感到滿意,總會這裡抱怨那裡嫌棄,把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貶得一無是處;比如缺乏共情的能力:從來不會站在子女的角度上,理解他們內心的痛苦和憤怒,總是用權威來壓制孩子的負面情緒。理解了這些特點,我們就能清晰地意識到:指望自私的父母変成理想中善解人意、尊重孩子的爸媽,充分共情你的憤怒和痛苦並不現實。自己應該打消這種幻想,不再被期待落空的失望感一遍遍折磨。

其次,把控制點放在內部、可控的因素上,做有建設性的事,降低你的脆弱感。在我的諮詢經驗中,當很多子女發現自己無法改變父母,把他們變成理想的照顧者,內心往往會有本能的抗拒。他們在擔心:「如果爸爸媽媽不會變好,我該如何釋懷過去的傷害,真正從低自尊、不敢相信別人會愛我、尊重我的困境中走出來?」我通常會告訴他們:「你已經是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即便父母不願改變,你也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走出來。」就像沒有自保能力的嬰兒,他們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因為缺乏理想的照顧者,他門很可能無法存活下去。但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儘量避免這樣的巨嬰思維。就算父母是破壞性自戀型人格,沒有給你一個充滿安全感和肯定的環境,我們同樣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情感滿足。

比如我的來訪者小。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爸爸經常罵她「廢物」,動輒嘲諷和打罵她的家庭。儘管被父母貶得一文不值,但小歐並沒有接受這種自卑性投射,真的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價值、就是遭人嫌棄的「賠錢貨」。她告訴我:「我知道爸媽是這個態度,不指望他們能改變和認同我。我會去找其他對我好的人,從他們身上得到支持。」所以她更多跟舅舅舅媽家相處,從他們那裡獲得替代性的親情。其實方法就那麼簡單。與其像個嬰兒一樣,指望破壞性自戀型的父母調整,從他們身上獲得親情的滋養。不如把視線從原生家庭中轉移出來。看看在其他地方,我們是不是能找到滋養性的、好的關係來替代。雖然沒得到父母的愛非常遺憾,但這也比你困在幻想裡,一輩子無法走出跟原生家庭的撕扯更好。

最後,為了降低自己的情緒易感性,我們可以有選擇性地跟父母開放自己,而不是把脆弱、敏感的情緒都暴露出來。相信大部分的子女,都試圖用真誠的溝通、暴露脆弱和痛苦等方式打動父母,希望他們看到自己遭受的委屈。但結果往往令我們更受打擊:父母根本不理解這種感受,只會指責你「怎麼那麼脆弱,連這點小事都處理不好」;或者將你的自我暴露當成把柄,以後拿來作為跟親戚閒聊的談資:「你看,我家那閨女,說她幾句就哭得稀裡譁啦,跟我抱怨個不停」;即便我們當場爆發,用最激烈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憤怒,自私的父母也會說:「你翅膀硬了,敢跟我頂嘴了是不是?沒良心的小崽子。」他們只會覺得你很不孝和叛逆,並不會去反思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問題。因此跟破壞性自戀型的父母相處時,除非確信他們會好好對待你,不然儘量避免表達敏感的情緒、亳無保留地自我暴露以及爆發激烈的衝突和對峙。這樣除了讓關係更加惡化,陷入更大的絕望痛苦,很難起到好的效果。所以一定要謹慎開放內心的「脆弱面」,避免情緒被父母嚴重影響。

在結東第一點前,希望大家能夠記住三句話。第一句是:「我不能改變爸爸媽媽,期待他們變成我理想中的父母。」第二句是:「我能自我成長和療意,不需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們身上。」第三句是:「不管父母對我有多糟糕,我都能選擇愛自己、認可自己。」放下嬰兒般對完美照顧者的幻想,我們才能走出對原生家庭的執念。

跟自私的父母相處的第二個要點是,及時脫離引發負面情緒的思維,別在自我攻擊的泥潭裡越陷越深。很多子女有這樣的感受、在被父母貶低和指責後,內心也會出現一個自我懷疑的聲音,不斷告訴我們說「你各方面都不行,做什麼事情都註定失敗。」「你脾氣那麼差,沒有任何人會喜歡你。」每次跟父母相處,都會接收到大量的負面情緒,甚至陷入一個自我認同感被動搖,感覺自己渾身都是毛病的糟糕狀態。所以很多人抗拒給父母打電話,也不想回家,必須接觸時就感覺心情低落,要花很長時間來重建信心和積極情緒。

想儘快從原生家庭的傷害中掙脫出來,我們可以嘗試「畫出內心的平靜」這個小練習。首先拿出一張紙和採色畫筆。然後閉上眼深呼吸,用一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平復情緒。接著在腦海中想像一個舒適、溫暖、能讓你感覺平靜的場景,真實或虛構的都行。比如童年時有小熊玩偶陪伴的溫馨臥室、跟小夥伴常去的「秘密基地」,或者樹木青蔥、春光明媚的瓦爾登湖走進你構建的這個場景,把所有細節都詳細地記錄下來,讓它変得越真實越好。最後把你看到的一切描繪到紙上,給它命名,比如「溫馨臥室」或「秘密基地」,再將成品收藏到文件夾裡。之後感覺難過時,就閉上眼深呼吸,想像回到令你平靜的「心靈棲息所

段時間後你會發現,父母造成的負面情緒緩解不少。當初我教過小鳴這個方法。她笑著跟我說「每次我爸把我罵得狗血淋頭,心情特別不好的時候,我會想像自己去到中年魯濱遜的小島上。跟他起釣魚打獵、聊聊人生,回到現實中來就沒那麼難過了。」想像內心平靜的角落幫她排解掉很多負面情緒

除了這個類似冥想的辦法,我們還能通過列出優點分析表,用自我肯定來對抗父母的貶低和嘲諷。你可以拿出紙筆,在紙上列出三個縱列。第一個縱列內填入自己的十個優點,比如「學習能力強」「有親和力」「總能提供有創意的方案」。第二個縱列內寫出跟每個優點對應的,你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或者代表性片段。就拿學習能力強來說,典型案例包括十天內啃完磚頭一樣厚的教材,成功通過某項職業資格考試;五天內瘋狂加班做出一篇行業分析報告,並在匯報時得到大領導的認可。第三個縱列內是利用前兩個縱列的內容,完成自我肯定陳述。比如「我學習能力強,能夠在五天內完成行業分析報告,並且獲得領導的誇獎」,寫下十個自我肯定的句子。然後每周、每個月定期回顧這個列表,過一遍自己的優點,並且把新的閃光點補充進去。經常做這個練習,我們就像披上身自我肯定的鎧甲。在父母否定和打擊我們,說「你能力不行」「沒有人喜歡你」時,不會輕易被他們的自卑性投射所傷害。

除了事後的自我調節,我們也需要調整和破壞性自戀型父母相處的方式。首要原則是減少跟他們的接觸時間。在不得不打交道時,隔離或者轉移父母傳遞過來的負面情緒。已經成年的子女,不妨自己出來找房住,或者搬到別的城市工作生活,從物理空間上遠離自私的父母。即便是節假日必須回家,那在白天多參加親戚朋友的聚會,玩到很晚才回去休息,避免跟父母有過多接觸。即便不得不交流,也能夠用物理阻隔或者肢體動作來保護自己。比如挑沙發的對側坐下,和父母隔著長長的桌子。或者整個人側身對著父母,不盯著他們的眼晴看,用肢體語言表達你沒有交流意在心理層面,也需要建立一道情緒屏障。比如在父母說話時,我們保持大腦放空的狀態。多想想令自己愉快的事,或者工作上沒完成的計劃,把注意力聚焦在另一個點上,隔離父母負能量的話語。如果他們刻意地貶低和嘲諷你,像是說:「每個月就掙這麼點錢,真是沒出息」「長得難看還不打扮,有哪個人瞎了眼會看上你」,不要立刻表現得很生氣,直接開始吵架。你不妨告訴自己:「他們就是想要激怒我,讓我難受。我真生氣的話他們就贏了。」然後把憤怒感暫時放在一邊,假裝不在意地結束話題。比如說「哦,是嗎?那我以後會努力的。」「真的嗎?那下次我多注意打扮。」或者假裝沒聽見,以及把話題轉移到其他地方:「我好久沒廷街了,最近要去商場買衣服。」「這個梨子蠻甜的,您趕緊嘗一嘗。」這些做法能衝淡劍拔弩張的氣氛,避免激惹父母,遭受更多的攻擊和指責。

當然,一味地隔離和轉移傷害是不夠的,我們也可以嘗試採取「元認知策略」,接收父母言語時先進行「澄清過潓」,然後用合理信念去抵擋他們的貶低嘲諷。具體操作很簡單。比如爸爸媽媽說:「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真是個廢物。」我們可以這樣去過濾信息:「你的意思是說,我拖的地板沒有你想像中那麼乾淨,我這個人一無是處對嗎?」把注意力聚焦在澄清父母的指責上,我們就不會立刻接收「做不好.「廢物」這樣的侮辱,給情緒增添了一個緩衝的空間。等弄清楚父母因為衛生問題把你整個人否定掉,我們就能在心底反駁他們的指責:「不是這樣的。我雖然家務有待提高,但並非完全沒有優點。我學習能力強,而且很有親和力,不是他們口中的廢物。」屈辱和自卑感就能大大緩解。

除了及時打斷負面思維,我們還應該做到第三點:從原生家庭中分化出來,保持清晰的自我邊界,堅決打破父母想操縱你的幻想。我們要學會跟父母「立規矩」:告訴他們你給親子關係設置的規則是什麼,如果他們跨過界會有哪些後果。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跟爸媽約定:自己每周給他們打一個電話,中秋節、春節假期回家,他們提的意見你參考但最終還是自己決定、自己負責。如果爸媽試圖幹擾我們的決定,用哭鬧、道德綁架、人身攻擊等方式逼迫我們就範,那我們會切斷聯繫,一周內不接聽他們的電話。這樣的方法看似冰冷、沒有人情味,但如果你堅持執行,父母就會逐漸意識到:「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是個獨立的成年人。我要尊重他的個人邊界,不能再隨意地打壓和控制。」

的確,從原生家庭中分化出來,明確個人邊界的過程,必然是有重重阻力的。因為父母很難接受你脫離掌控,不再做他們的附屬物這個事實。就像我的來訪者小鷗那樣。當她不顧父母反對,離開原先的工作單位到北京打拼,剛開始過得非常艱難。她告訴我「我媽一直在哭鬧,我爸用最惡毒的語言罵我,他們還發動其他親戚來勸我回去,我感覺自己好像做了天大的壞事,要趕緊聽他們的話改正錯誤。」但小鷗咬咬牙挺住了。當她的父母看到自家國女非常堅決,他們無法改變她的意志;而且小鷗在北京發展得不錯,工資比原先增長了一倍,他們也就漸漸接受了現實,學著用平等、商量的口吻跟小鷗溝通。這也是明確邊界感、立規矩的第二個要點:在爸媽試探你,想要把你拽回原先的相處模式時,要不含敵意、但非常堅決地抵擋回去。當他們想把自身意志凌駕於我們之上,像從前一樣控制和打壓,我們一定要明確地說:「不行,你們不能這樣做。」同時用拒絕,或切斷聯繫的方式告訴他們你的態度。只有頂住最初幾波猛烈的反撲,父母才會慢慢放棄操縱你的幻想,開始接受彼此有邊界感的現實。如果半推半就,繼續縱容他們跨越你的底線,那平等尊重的相處就非常難以實現。

要加速邊界感的形成,我們還可以不斷跟父母強調「這是我的決定,我選擇如何如何做」,進一步破除他們能夠掌控你的想法。相信很多人談到跟父母立規矩,心裡覺得這樣很理想化。因為你可能經濟還不獨立,需要父母給生活費和其他支持;或者爸媽給我們付了首付,買了車,很難硬氣地拒絕他們的要求。但這些並不是我們讓渡自主權,任由父母幹預和支配的理由。事實上,不管爸媽施加的壓力有多大,選擇的範圍有多窄,最後的決定權都把握在我們的手裡。繼續拿我的來訪者小鷗舉例。即便當初頂不住壓力,被迫聽父母的話回原單位工作,那她是否就必須認命了呢?並不是!她可以說:「OK,考慮到各種因素,我選擇先離開北京,跟你們回老家上班。」然後在工作崗位上不斷積累經驗,用業餘時間看書考試,等條件成熟再嘗試來北京闖一闖。我們要意識到:即便沒有太多選擇餘地只能服從,我們同樣可以告訴父母「這是我做出的決定」,在已有條件下努力向自己的目標靠攏。這也能夠跟他們劃清「楚河漢界」,讓爸媽不得不去正視「我有我的願望,孩子也有孩子的想法」,逐漸感受到你們之間的界線。

在結東最後一點前,希望大家能記住三句話。第一句是:「我並非父母的附庸,要任由他們隨意操控。」第二句是:「我不用討好父母,滿足他們所有的期待。」第三句是:「這是我的人生。不管做什麼決定都是我的選擇,我要對自己負責。」在親子關係中設定範圍和限制,並牢牢堅守住這個界線,我們在和父母相處時就會更自在和有安全感。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自私的父母》這本書的導讀。在總結部分,我們來回顧一下布朗教授的三個觀點。第一,降低期待值,接受破壞性自戀型父母不會輕易改變的現實。通過把控制點放在內部可控的因素上,有選擇性地開放自己,從而預防對父母的期待落空所造成的痛苦。第二,及時打斷引發負面情緒的思維,避免陷入自我遺責的泥潭。可以用畫出內心的平靜、優點分析表、元認知策略等方法來自我調整;第三,跟父母相處時保持清晰的邊界,堅守自我決定、自我負責的底線,打破他們想要操縱你的幻想。

在評價這本書時,很多臨床心理學博士認為它能「増加對破壞性自戀型父母的理解」、「操作性強,提供不少應對方法」以及「開啟你的自我療意和成長」。相信閱讀《自私的父母》,能撫慰大量在原生家庭中受傷的孩子,並且讓你看到走出傷害、重建自我的路徑。可能唯一需要注意的點在於,如果囫圇吞棗地翻看,會覺得練習太過頻繁,影響自己的閱讀體驗。要起到自我覺察、自我提高的作用,我們不能僅僅只是讀,還要跟著書上的練習ー個個操作,這樣才能體會 布朗教授的良苦用心。

相關焦點

  • 說為你好的人,從來都不是為你好
    父母對你說,應該讀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選擇什麼條件的對象,什麼時候應該要結婚生孩子。他們說:「我都是為了你好。」好朋友對你說,你不該對一個人這麼上心,你不該對你男朋友這麼主動,你甚至不該找這個男朋友,他不適合你。她們說:「我都是為了你好。」男朋友對你說,父母批評你,你少說兩句,同事擠兌你,你要檢討自己。
  • 自私就是自私,少扯什麼「為你好」
    為你好,這三個大字絕對是殺傷力最大的武器,讓你有情緒沒法兒撒,有氣兒沒地兒處,有委屈根本說不出。上高中,父母說「為你好」,不讓你學自己特熱愛的美術;上大學,父母說「為你好」,讓你報了女孩子最熱門的師範專業;畢業後,父母說「為你好」,撕爛你北上廣工作的召喚,在家門口託關係找了一份穩定的教書工作。
  • 好父母的修煉準則:從不說「我都是為你好」,愛孩子從「懂」開始
    」,毀了多少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也許你的父母曾經對你說過這句話,也許身為父母的你對孩子說過。身為父母,我們都以為自己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但他們的內心又是否真正的向我們敞開過呢?2018年,某著名大學心理系曾進做過一個街頭調查。
  •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那些自私的父母,究竟什麼時候能長大?
    四年前,《歡樂頌》的播出使得「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引發熱議,我們很難想像,那個虛榮物質的樊大姐竟然出自這一一個糟爛不堪的家庭——愚昧的父母、自私的兄嫂,全家都視她為提款機,絲毫不在乎她的內心的苦楚。可是只要仔細想想看,如果你已經成年,但父母仍不肯放手讓你獨自做決定;在你遇到困境的時候用語言或行為侮辱你,讓你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羞愧;他們的心情又總是忽好忽壞,讓你難以捉摸,好像每天都在鋼絲上遊走,那麼這不是魔咒又是什麼呢?
  • 父母們,不要再用「都是為你好」去綁架孩子們了
    都說父母是最愛自己的子女的。為人爸媽,總是會想著儘自己一切努力讓孩子將來能過上好日子。但是,生活中,我們也見過不少家庭悲劇。一邊是父母哭訴孩子不懂自己的付出,另一邊是孩子在哭訴父母不懂自己的痛苦。任何人都能理解父母那份望子成龍的心,可是為什麼就演變成悲劇了呢?
  • 有一種自私,叫「為你好」
    有一種人,待你好的同時,會站在你的立場上,看你是否能夠接受。還有一種人待你好,他只會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希望用「為你好」的方式,將你變成一個他認為更好的對象,這種對你好,往往讓人無法接受,因為它有一種「自私」的味道。李思雨酒後,說出心裡話。
  • 父母那句,我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讓我五味雜陳
    非常自私的想法:不想繼續在父母庇護下,做一個乖巧的孩子。或許有人會說,你只是貪婪大城市的生活。事實上,我成長在北京,我現在生活在成都。從我記事起,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且面對這句話的時候,我還不能做任何反駁。
  • 「都是為你好」太多只是情緒綁架,父母的認知偏差可能會害了你
    文 | 讀書君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如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口號,去替你做各種決定,辦各種事情。所以,當父母為你傾盡所有,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你好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是害了你。比如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經常被父母催婚、逼婚,而其中一些較為極端的父母,甚至以斷絕父子、母子關係,更甚至以性命做要挾。
  • 有些人,從來不願承認自己錯了!
    群裡安靜了好一會,最後,小新發出提問:明明就是他的錯,為什麼他就是不願意承認呢?貳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很多這樣的例子,明顯就是自己的失誤卻總是不願意承認,總是把錯誤歸結到別人身上。孔子說:算了吧,我沒有看見過能看見自己的錯誤就在內心責備自己的人。可見,能大膽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寥寥無幾。卡耐基也曾說過: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沒有人會責怪自己任何事,不論他錯的多麼離譜。我們用批評和指責的方式,並不能使別人產生永久的改變,反而會引起憤恨。
  • 一個總說「為你好」的男人,其實並不是真的愛你!
    這顯然不是太愛,也不是為不負責任找藉口。每次張媛都在想,為什麼李詠對她這麼冷漠,他總是對她說:「這是為了她好」,假裝深情,顧全大局,真的是為了張媛嗎?那不是真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說「為你」的人還有兩個目的。
  • 「我是為你好!」父母快說爛的這句話,為什麼孩子不相信?
    文|福林媽咪「我是為你好!」這句話父母常常掛在嘴邊,卻被孩子們吐槽:這是世界上最自私的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當父母說「我是為你好」的時候,確實是從經驗出發、從內心深處認為「我是在為孩子好,可孩子為什麼不領情」。
  • 有一種父母,自私又虛偽
    他大哥常年不在家,不知道馬傑要做什麼,就打電話詢問他們父母,馬傑跟他借錢想創業的事,他父母聽了以後,立即在電話這頭說,你不要借給他,他萬一給你賠掉了!父母的一句話,大哥拒絕了馬傑。馬傑這邊很多事情都準備好了,因為大哥的拒絕,功虧一簣,後來還是同學幫了一把度過難關!
  • 「我是為你好」的情感綁架中,透露著三個人性的弱點
    網上流傳過一篇據說是著名作家畢淑敏寫的文章,題目叫《孩子,我為什麼打你》,文章對一個母親打孩子時內心情感的描寫及其細膩入微,文章的最後一句話是「孩子,打與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得?」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歡對孩子說「我打你罵你,都是為你好」,殊不知這句話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 當父母的少說「我是為你好」,自己委屈不說,對方還不領情
    甚至寫過斷絕關係書,但是過了幾天兒子又可憐巴巴的過來道歉求情,當父母的總是心軟。和本老師就問了王女士「可以告訴我原因是什麼嗎?」王女士說自己早年間被父母的棍棒教育長大的,而且王女士小時候,那個年代重男輕女,有什麼好的都輪不到她,基本上是被父母忽視的,要麼就是被父母偏心,哥哥們犯了錯也是她頂罪。
  • 「父母太自私,我還要孝順他們嗎?」
    也就是說,倫理道德混亂就會導致家族消亡;自身德行和自己的崗位不匹配,那麼遲早要招來災禍。所以,以孝治家,行之規範,家族和諧,德行自顯。百善孝為先,德位自天然。孝,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愛自己的親人,才會愛天下人,愛天下人才會愛天下萬物,這個「愛」在對待老人上就是孝。
  • 父母說「為你好」,是道德綁架還是真的為你好?
    微博上這個話題「父母說為你好是道德綁架嗎」很熱,引來網友熱議。其實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很多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幟,替你做決定,從小到大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卻不是自己想要的。有個網友,就是因為父母總是以「為你好」的想法,給自己安排,從小到大都是如此,因為自己拒絕了父母這樣的安排,便遭到了全家人的橫眉冷眼,讓他非常壓抑又苦惱。
  • 「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愛孩子請別忽略孩子內心真實想法
    傅首爾說,如果她聽到兒子這麼說,她會非常心酸。張敏嘆了一口氣說,當孩子說出「為了我好」這句話時,他不認為這是教育的成功,相反,他覺得是控制「洗腦」的成功。他強調,「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父母或教育者,面對孩子時,要謹慎說這句話。
  • 闢謠:有一種「為你好」不是真的為你好,而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其實從頭再看,宋倩一直都很在乎孩子,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正是因為太在乎,忘記了孩子從來不是一個提線木偶,把這份無比沉重的在乎,變成了孩子眼中的不在乎。(喬英子對宋倩說:可你從來沒有在乎過我。)3、 有一種委屈,叫「為你好」孩子想選自己心儀的專業,父母說:選熱門專業啊!冷門專業以後不好找工作,我都是為你好,聽我的沒錯的。孩子有苦難言。孩子想外出遊玩,多見識見識,父母說:呆在父母身邊多好,方便照顧,我們是為你好,聽點話吧。
  • 對父母來說,抑鬱症孩子自殺是自私的行為嗎?
    在這些新聞裡,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的評論,「孩子太自私了,父母養他到這麼大,他沒了,讓父母怎麼辦?」那麼,對父母來說,抑鬱症孩子的自殺真的是自私的行為嗎?從來都不覺得這是一種「病」。得病了就應該治療,但是抑鬱症若是一直得不到治療,一直忍受精神的折磨,遲早會有崩潰的一天。最後,終於解脫了,而這時候,又有人認為他們是自私。
  • 20201218-承認自己是自私的,這就是巨大的進步
    越來越聚焦於自己的當下;自動屏蔽掉外部的負面能量和信息,回歸自己的目標;有時候,看到別人的進步,就會自動生出些煩惱和羨慕;仔細一思考,這些情緒的產生都無濟於事,反而會影響到自己的狀態;昨天聽到一份分享是關於人品和人性;之前總是以人品好壞來評價人;人見多了就會發現,再好的人也都有不好的時候,再壞的人也都有打動人心的時刻;只是這個好壞面對的人不一樣而已;人品也是人類文化的產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場,同一件事就會有好壞截然相反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