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聽說過這樣一個說法,叫「父母皆禍害」,一句話道盡子女對那些傷害了他們的父母的憤怒和埋。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並非個例。曾經在豆瓣上有十多萬網友加入「父母皆禍害」小組,在其中控訴父母的自私、冷漠,以及他們給自己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巨大傷害。在看似風平浪靜的親子關係裡,有太多小孩飽受情感摧殘,內心堆積著很多負能量需要處理和宣洩。
旦可惜的是,主流的聲音很少說親子衝突。我們更多強調「孝道文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而沒有教導孩子如何面對自私和傷害性的爸爸媽媽。可以想像,如果整個世界都在說「你的爸媽都是為了你好,你應該懂得感恩」,而孩子體驗到的卻是父母以愛的名義,打壓自己並施加絕對的控制時,他們的內心該是何等的絕望和無助。所以當網絡上出現一個能吐槽父母,互相撫慰傷口的平臺,他們自然會聚集在起,控訴原生家庭造成的創傷,把長期以來壓抑的不滿發洩出來。不過,要是缺乏合理引導,這種對立的情緒很容易被放大到極致,讓父母変成孩子眼中的「禍害」,甚至「十惡不赦的罪人」。
《自私的父母》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讓我們正視原生家庭傷人的一面,將我們從「父母都是為我好」的觀念中解放出來。這本書幫助成年子女看到,除了愛孩子和無私奉獻,父母也有以自我為中心,破壞性非常強的部分。所以不用把責任都歸結於自己,因為抱怨父母、無法釋懷他們造成的傷害而愧疚不安。你完全可以承認父母自私的事實,並根據書中所說的操作方法保護自己,逐漸從原生家庭的傷害和限制中走出來。
這本書具有很強的實戰價值。布朗教授把重心放在如何跟自私的父母相處上,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導原則和小練習。
我總結出三個主要方面。第一,調整希望父母認錯和體諒我們的心情,降低你的情緒易感性;第二,及時打斷負面思維,避免在自我指責、自我貶低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第三,劃定清晰的自我邊界,不斷打破父母自認為能夠操縱你的幻想。
首先我們來看降低期望值,接受父母不會輕易改變這個現實有多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受傷,是因為他們對原生家庭的幻想落空了。我們多麼期待,父母能夠是慈愛、體諒孩子的理想父母啊。他們理解控制和打壓帶給你的痛苦,願意改變過於自我的人格,並用關心、尊重的方式和我們相處。但現實往往是:有些父母完全不會反省和道歉。他們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強迫孩子按照他們的意願生活,稍有違背就會嘲諷責罵。當看到父母根本不會體諒你,和理想中父母的狀態相差太遠時,我們就會再一次體會到強烈的失望和痛苦。
當然,有些子女會覺得:「我早就對他們死心了。只希望有一天變得很成功,能夠狠狠地報復回去,讓父母也嘗嘗被嘲諷和貶低的滋味。」這看似降低了期待值,對於父母會改變不抱任何希望。但從根本上來說,同樣是因為父母不是你理想中的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沒得到應有的愛,內心充滿了極度的挫敗感。當這種負面情緒累積到頂點,我們可能就不再奢望用積極的方法獲得體諒,而是通過炫耀或者報復的方式,來表達父母不如預期時內心強烈的憤怒。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這其實都是同一枚硬幣:我們潛意識裡依賴父母,總希望他們是理想中的照顧者,給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關懷,心裡仍然保留著很多幻想。
那該如何降低對自私父母的期待,保護自己少受傷害呢?首先,我們要清晰地梳理岀破壞性自戀型父母的特點。比如極度的自我中心:把自身需要凌駕於孩子的意志之上,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孩子必須服從安排而不能提出反對意見;比如擅長情感綁架:經常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不滿足他們的願望就是白眼狼,利用愧疚感來達到控制子女的目的;比如永遠難以取悅:子女不管怎麼做,破壞性自戀型的父母都很難感到滿意,總會這裡抱怨那裡嫌棄,把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貶得一無是處;比如缺乏共情的能力:從來不會站在子女的角度上,理解他們內心的痛苦和憤怒,總是用權威來壓制孩子的負面情緒。理解了這些特點,我們就能清晰地意識到:指望自私的父母変成理想中善解人意、尊重孩子的爸媽,充分共情你的憤怒和痛苦並不現實。自己應該打消這種幻想,不再被期待落空的失望感一遍遍折磨。
其次,把控制點放在內部、可控的因素上,做有建設性的事,降低你的脆弱感。在我的諮詢經驗中,當很多子女發現自己無法改變父母,把他們變成理想的照顧者,內心往往會有本能的抗拒。他們在擔心:「如果爸爸媽媽不會變好,我該如何釋懷過去的傷害,真正從低自尊、不敢相信別人會愛我、尊重我的困境中走出來?」我通常會告訴他們:「你已經是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即便父母不願改變,你也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走出來。」就像沒有自保能力的嬰兒,他們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因為缺乏理想的照顧者,他門很可能無法存活下去。但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儘量避免這樣的巨嬰思維。就算父母是破壞性自戀型人格,沒有給你一個充滿安全感和肯定的環境,我們同樣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情感滿足。
比如我的來訪者小。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爸爸經常罵她「廢物」,動輒嘲諷和打罵她的家庭。儘管被父母貶得一文不值,但小歐並沒有接受這種自卑性投射,真的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價值、就是遭人嫌棄的「賠錢貨」。她告訴我:「我知道爸媽是這個態度,不指望他們能改變和認同我。我會去找其他對我好的人,從他們身上得到支持。」所以她更多跟舅舅舅媽家相處,從他們那裡獲得替代性的親情。其實方法就那麼簡單。與其像個嬰兒一樣,指望破壞性自戀型的父母調整,從他們身上獲得親情的滋養。不如把視線從原生家庭中轉移出來。看看在其他地方,我們是不是能找到滋養性的、好的關係來替代。雖然沒得到父母的愛非常遺憾,但這也比你困在幻想裡,一輩子無法走出跟原生家庭的撕扯更好。
最後,為了降低自己的情緒易感性,我們可以有選擇性地跟父母開放自己,而不是把脆弱、敏感的情緒都暴露出來。相信大部分的子女,都試圖用真誠的溝通、暴露脆弱和痛苦等方式打動父母,希望他們看到自己遭受的委屈。但結果往往令我們更受打擊:父母根本不理解這種感受,只會指責你「怎麼那麼脆弱,連這點小事都處理不好」;或者將你的自我暴露當成把柄,以後拿來作為跟親戚閒聊的談資:「你看,我家那閨女,說她幾句就哭得稀裡譁啦,跟我抱怨個不停」;即便我們當場爆發,用最激烈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憤怒,自私的父母也會說:「你翅膀硬了,敢跟我頂嘴了是不是?沒良心的小崽子。」他們只會覺得你很不孝和叛逆,並不會去反思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問題。因此跟破壞性自戀型的父母相處時,除非確信他們會好好對待你,不然儘量避免表達敏感的情緒、亳無保留地自我暴露以及爆發激烈的衝突和對峙。這樣除了讓關係更加惡化,陷入更大的絕望痛苦,很難起到好的效果。所以一定要謹慎開放內心的「脆弱面」,避免情緒被父母嚴重影響。
在結東第一點前,希望大家能夠記住三句話。第一句是:「我不能改變爸爸媽媽,期待他們變成我理想中的父母。」第二句是:「我能自我成長和療意,不需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們身上。」第三句是:「不管父母對我有多糟糕,我都能選擇愛自己、認可自己。」放下嬰兒般對完美照顧者的幻想,我們才能走出對原生家庭的執念。
跟自私的父母相處的第二個要點是,及時脫離引發負面情緒的思維,別在自我攻擊的泥潭裡越陷越深。很多子女有這樣的感受、在被父母貶低和指責後,內心也會出現一個自我懷疑的聲音,不斷告訴我們說「你各方面都不行,做什麼事情都註定失敗。」「你脾氣那麼差,沒有任何人會喜歡你。」每次跟父母相處,都會接收到大量的負面情緒,甚至陷入一個自我認同感被動搖,感覺自己渾身都是毛病的糟糕狀態。所以很多人抗拒給父母打電話,也不想回家,必須接觸時就感覺心情低落,要花很長時間來重建信心和積極情緒。
想儘快從原生家庭的傷害中掙脫出來,我們可以嘗試「畫出內心的平靜」這個小練習。首先拿出一張紙和採色畫筆。然後閉上眼深呼吸,用一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平復情緒。接著在腦海中想像一個舒適、溫暖、能讓你感覺平靜的場景,真實或虛構的都行。比如童年時有小熊玩偶陪伴的溫馨臥室、跟小夥伴常去的「秘密基地」,或者樹木青蔥、春光明媚的瓦爾登湖走進你構建的這個場景,把所有細節都詳細地記錄下來,讓它変得越真實越好。最後把你看到的一切描繪到紙上,給它命名,比如「溫馨臥室」或「秘密基地」,再將成品收藏到文件夾裡。之後感覺難過時,就閉上眼深呼吸,想像回到令你平靜的「心靈棲息所
段時間後你會發現,父母造成的負面情緒緩解不少。當初我教過小鳴這個方法。她笑著跟我說「每次我爸把我罵得狗血淋頭,心情特別不好的時候,我會想像自己去到中年魯濱遜的小島上。跟他起釣魚打獵、聊聊人生,回到現實中來就沒那麼難過了。」想像內心平靜的角落幫她排解掉很多負面情緒
除了這個類似冥想的辦法,我們還能通過列出優點分析表,用自我肯定來對抗父母的貶低和嘲諷。你可以拿出紙筆,在紙上列出三個縱列。第一個縱列內填入自己的十個優點,比如「學習能力強」「有親和力」「總能提供有創意的方案」。第二個縱列內寫出跟每個優點對應的,你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或者代表性片段。就拿學習能力強來說,典型案例包括十天內啃完磚頭一樣厚的教材,成功通過某項職業資格考試;五天內瘋狂加班做出一篇行業分析報告,並在匯報時得到大領導的認可。第三個縱列內是利用前兩個縱列的內容,完成自我肯定陳述。比如「我學習能力強,能夠在五天內完成行業分析報告,並且獲得領導的誇獎」,寫下十個自我肯定的句子。然後每周、每個月定期回顧這個列表,過一遍自己的優點,並且把新的閃光點補充進去。經常做這個練習,我們就像披上身自我肯定的鎧甲。在父母否定和打擊我們,說「你能力不行」「沒有人喜歡你」時,不會輕易被他們的自卑性投射所傷害。
除了事後的自我調節,我們也需要調整和破壞性自戀型父母相處的方式。首要原則是減少跟他們的接觸時間。在不得不打交道時,隔離或者轉移父母傳遞過來的負面情緒。已經成年的子女,不妨自己出來找房住,或者搬到別的城市工作生活,從物理空間上遠離自私的父母。即便是節假日必須回家,那在白天多參加親戚朋友的聚會,玩到很晚才回去休息,避免跟父母有過多接觸。即便不得不交流,也能夠用物理阻隔或者肢體動作來保護自己。比如挑沙發的對側坐下,和父母隔著長長的桌子。或者整個人側身對著父母,不盯著他們的眼晴看,用肢體語言表達你沒有交流意在心理層面,也需要建立一道情緒屏障。比如在父母說話時,我們保持大腦放空的狀態。多想想令自己愉快的事,或者工作上沒完成的計劃,把注意力聚焦在另一個點上,隔離父母負能量的話語。如果他們刻意地貶低和嘲諷你,像是說:「每個月就掙這麼點錢,真是沒出息」「長得難看還不打扮,有哪個人瞎了眼會看上你」,不要立刻表現得很生氣,直接開始吵架。你不妨告訴自己:「他們就是想要激怒我,讓我難受。我真生氣的話他們就贏了。」然後把憤怒感暫時放在一邊,假裝不在意地結束話題。比如說「哦,是嗎?那我以後會努力的。」「真的嗎?那下次我多注意打扮。」或者假裝沒聽見,以及把話題轉移到其他地方:「我好久沒廷街了,最近要去商場買衣服。」「這個梨子蠻甜的,您趕緊嘗一嘗。」這些做法能衝淡劍拔弩張的氣氛,避免激惹父母,遭受更多的攻擊和指責。
當然,一味地隔離和轉移傷害是不夠的,我們也可以嘗試採取「元認知策略」,接收父母言語時先進行「澄清過潓」,然後用合理信念去抵擋他們的貶低嘲諷。具體操作很簡單。比如爸爸媽媽說:「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真是個廢物。」我們可以這樣去過濾信息:「你的意思是說,我拖的地板沒有你想像中那麼乾淨,我這個人一無是處對嗎?」把注意力聚焦在澄清父母的指責上,我們就不會立刻接收「做不好.「廢物」這樣的侮辱,給情緒增添了一個緩衝的空間。等弄清楚父母因為衛生問題把你整個人否定掉,我們就能在心底反駁他們的指責:「不是這樣的。我雖然家務有待提高,但並非完全沒有優點。我學習能力強,而且很有親和力,不是他們口中的廢物。」屈辱和自卑感就能大大緩解。
除了及時打斷負面思維,我們還應該做到第三點:從原生家庭中分化出來,保持清晰的自我邊界,堅決打破父母想操縱你的幻想。我們要學會跟父母「立規矩」:告訴他們你給親子關係設置的規則是什麼,如果他們跨過界會有哪些後果。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跟爸媽約定:自己每周給他們打一個電話,中秋節、春節假期回家,他們提的意見你參考但最終還是自己決定、自己負責。如果爸媽試圖幹擾我們的決定,用哭鬧、道德綁架、人身攻擊等方式逼迫我們就範,那我們會切斷聯繫,一周內不接聽他們的電話。這樣的方法看似冰冷、沒有人情味,但如果你堅持執行,父母就會逐漸意識到:「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是個獨立的成年人。我要尊重他的個人邊界,不能再隨意地打壓和控制。」
的確,從原生家庭中分化出來,明確個人邊界的過程,必然是有重重阻力的。因為父母很難接受你脫離掌控,不再做他們的附屬物這個事實。就像我的來訪者小鷗那樣。當她不顧父母反對,離開原先的工作單位到北京打拼,剛開始過得非常艱難。她告訴我「我媽一直在哭鬧,我爸用最惡毒的語言罵我,他們還發動其他親戚來勸我回去,我感覺自己好像做了天大的壞事,要趕緊聽他們的話改正錯誤。」但小鷗咬咬牙挺住了。當她的父母看到自家國女非常堅決,他們無法改變她的意志;而且小鷗在北京發展得不錯,工資比原先增長了一倍,他們也就漸漸接受了現實,學著用平等、商量的口吻跟小鷗溝通。這也是明確邊界感、立規矩的第二個要點:在爸媽試探你,想要把你拽回原先的相處模式時,要不含敵意、但非常堅決地抵擋回去。當他們想把自身意志凌駕於我們之上,像從前一樣控制和打壓,我們一定要明確地說:「不行,你們不能這樣做。」同時用拒絕,或切斷聯繫的方式告訴他們你的態度。只有頂住最初幾波猛烈的反撲,父母才會慢慢放棄操縱你的幻想,開始接受彼此有邊界感的現實。如果半推半就,繼續縱容他們跨越你的底線,那平等尊重的相處就非常難以實現。
要加速邊界感的形成,我們還可以不斷跟父母強調「這是我的決定,我選擇如何如何做」,進一步破除他們能夠掌控你的想法。相信很多人談到跟父母立規矩,心裡覺得這樣很理想化。因為你可能經濟還不獨立,需要父母給生活費和其他支持;或者爸媽給我們付了首付,買了車,很難硬氣地拒絕他們的要求。但這些並不是我們讓渡自主權,任由父母幹預和支配的理由。事實上,不管爸媽施加的壓力有多大,選擇的範圍有多窄,最後的決定權都把握在我們的手裡。繼續拿我的來訪者小鷗舉例。即便當初頂不住壓力,被迫聽父母的話回原單位工作,那她是否就必須認命了呢?並不是!她可以說:「OK,考慮到各種因素,我選擇先離開北京,跟你們回老家上班。」然後在工作崗位上不斷積累經驗,用業餘時間看書考試,等條件成熟再嘗試來北京闖一闖。我們要意識到:即便沒有太多選擇餘地只能服從,我們同樣可以告訴父母「這是我做出的決定」,在已有條件下努力向自己的目標靠攏。這也能夠跟他們劃清「楚河漢界」,讓爸媽不得不去正視「我有我的願望,孩子也有孩子的想法」,逐漸感受到你們之間的界線。
在結東最後一點前,希望大家能記住三句話。第一句是:「我並非父母的附庸,要任由他們隨意操控。」第二句是:「我不用討好父母,滿足他們所有的期待。」第三句是:「這是我的人生。不管做什麼決定都是我的選擇,我要對自己負責。」在親子關係中設定範圍和限制,並牢牢堅守住這個界線,我們在和父母相處時就會更自在和有安全感。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自私的父母》這本書的導讀。在總結部分,我們來回顧一下布朗教授的三個觀點。第一,降低期待值,接受破壞性自戀型父母不會輕易改變的現實。通過把控制點放在內部可控的因素上,有選擇性地開放自己,從而預防對父母的期待落空所造成的痛苦。第二,及時打斷引發負面情緒的思維,避免陷入自我遺責的泥潭。可以用畫出內心的平靜、優點分析表、元認知策略等方法來自我調整;第三,跟父母相處時保持清晰的邊界,堅守自我決定、自我負責的底線,打破他們想要操縱你的幻想。
在評價這本書時,很多臨床心理學博士認為它能「増加對破壞性自戀型父母的理解」、「操作性強,提供不少應對方法」以及「開啟你的自我療意和成長」。相信閱讀《自私的父母》,能撫慰大量在原生家庭中受傷的孩子,並且讓你看到走出傷害、重建自我的路徑。可能唯一需要注意的點在於,如果囫圇吞棗地翻看,會覺得練習太過頻繁,影響自己的閱讀體驗。要起到自我覺察、自我提高的作用,我們不能僅僅只是讀,還要跟著書上的練習ー個個操作,這樣才能體會 布朗教授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