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母是最愛自己的子女的。為人爸媽,總是會想著儘自己一切努力讓孩子將來能過上好日子。但是,生活中,我們也見過不少家庭悲劇。一邊是父母哭訴孩子不懂自己的付出,另一邊是孩子在哭訴父母不懂自己的痛苦。任何人都能理解父母那份望子成龍的心,可是為什麼就演變成悲劇了呢?
父母為小學生一周報名了6個課外培訓班,小學生不堪重負自殺;
一母親強迫自己上大學的女兒和男朋友分手,理由是耽誤學習,最終女兒患上抑鬱症;
一個男孩子,在某IT企業一個月拿著3萬塊錢的工資,但是被父母逼迫回老家幹朝九晚五但月薪只有5000的體制工作。孩子和父母反目成仇。
……
上面的事情都是我編出來的,但是每年類似的事情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這就引發人們的思考,到底是子女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還是父母在以「愛」為名進行綁架?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沒有哪位父母是為了讓孩子自殺才給他報培訓班。那位媽媽也絕不可能為了讓孩子抑鬱而逼迫她分手,讓兒子進體制的父母更不可能是為了和兒子成仇人。
我們只能說,父母們用心是對的,可是方法卻有著嚴重的問題。
十幾年前,中央電視臺曾經拍過一個12集電視劇叫做《我不是差等生》。這部電視劇幾乎還原了當今父母教育孩子的縮影。
為了能讓兒子成龍成鳳,媽媽給孩子報書法班,舞蹈班繪畫班。作文班數學班。孩子不堪重負。後來又將孩子送進重點小學,孩子在高壓下,最終走向了逆反道路,逃課逃學。媽媽傷心的說道「冬冬(劇中主人公的名字)上學第一天三點鐘就起床喊著我們送他去學校,為什麼現在成為這個樣子了?」
「我都是為了你好」。可是,父母們,你們真的懂你的孩子嗎?有些樹木能做名貴家具,可是有些樹木就只能做一次性筷子。非要拿做一次性筷子的樹木去做家具,能成功嗎?如果父母違著孩子的心要求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孩子會過得舒服嗎?
上大學的你,是不是天天被父母叨叨:你必須回來當老師,你必須去學醫,你必須進體制,你個女孩將來進個國企就行了……似乎10萬的月薪在他們眼裡都比不上3000的體制內工作。
父母這麼想,自然是有道理的。可以去引導,但不要去強迫。父母雖然說多活了幾十年,然而畢竟時代發展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十幾年前甚至幾年前的觀念放到現在都可能會過時。父母參加工作後,生活就相對穩定,接觸的人和事也基本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而子女進大學後所見的世面,所接觸到的新鮮事物,顯然不是父母的經驗所能比擬的。我們應該承認差距,承認代溝。承認社會時代的變遷,承認自己思想觀念的部分局限性和落後性。
一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就應該去闖,去拼搏,去幹自己喜歡的事業。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所以沒有誰是一定對的,沒有誰是一定錯的。父母的經驗,可能就是不適合自己的子女。為什麼非要去強迫子女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呢?這不是愛,而是自私。
事實上,任何家庭教育悲劇的根源都來自於父母的自負和固執。而父母內心那種「父為子綱」的傳統思想又使得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最終將孩子引向一條歧途。
子女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愛好,如果不懂得和子女以平等的身份去溝通,只想著我是父母你就得聽我的,是教不好子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