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的少說「我是為你好」,自己委屈不說,對方還不領情

2020-11-11 和本博士

和本老師接到王女士(假名)的諮詢,說自己家的孩子有網癮,回家不先寫作業,總是玩上四、五個小時的遊戲,第二天早上才寫作業。

說起這個孩子,王女士覺得很委屈。她已經盡力去學習各種課程了,什么正面管教,有耐心的對待孩子等等方式,總是一時管用,過一段時間就不行了。

王女士非常反感孩子打遊戲,特別一玩就不應聲,「我和他說話,說了好幾句他都不回應我,不然就總是說等一下。然後我總是強忍著脾氣好好和他溝通,但是他總是不聽。」

王女士是一個很好的母親,她說她發火的次數屈指可數,都儘量好好和孩子溝通。

有一次,兒子想吃龍蝦,王女士就託朋友從江浙空運海鮮過來,自己請了一天的假給孩子做飯吃。孩子的父親不是不管,也是很忙,打了兩次沒有效果,反而兒子和父親動手來。甚至寫過斷絕關係書,但是過了幾天兒子又可憐巴巴的過來道歉求情,當父母的總是心軟。

和本老師就問了王女士「可以告訴我原因是什麼嗎?」

王女士說自己早年間被父母的棍棒教育長大的,而且王女士小時候,那個年代重男輕女,有什麼好的都輪不到她,基本上是被父母忽視的,要麼就是被父母偏心,哥哥們犯了錯也是她頂罪。

家那邊水果的產量很少,那個時候能有一個西瓜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最甜的那塊永遠輪不到她。小時候總是媽媽拿勺子挖了給幾個哥哥吃,然後才切開,只有偶爾幾次才能輪到她。父母總是說她還小,應該讓著哥哥。如果質疑父母的決定,父母就會說「你還敢頂嘴了,我是家長你是家長?不賺錢還話這麼多。」

父母幾乎沒有好好和她講過道理,所以她決定,假如自己有孩子了,絕對不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王女士的自己生活並不幸福,童年過得不好,所以長大了拼命的逃離父母,到了大城市想出人頭地,以為這樣就可以讓父母刮目相看。但是每次給父母寄錢的時候,他們也總是說「為什麼你不知道多寄一點錢?」後面還有一句話,父母沒有說出口,但是她知道是什麼——【你還有兩個哥哥等著你的錢結婚呢。】

父母總是明裡暗裡說,「你嫁了個好老公」「你找了個好工作」「大城市工資高」,背後的意思其實是為什麼給的錢這麼少。

王女士自己形容成長經歷和對父母的感受是【委屈】。

所以她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過得幸福快樂,她也很希望兒子可以看到自己為這個家做出的付出。

王女士自己說「我知道自己有時候說話不好聽,總是罵她沒良心,白眼狼。可是我很希望他可以好,但是我又很害怕他不知道我對他好。現在我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我為他付出這麼多,他怎麼就不知道努力呢?可能沒有他我還能多活兩年,我真的是要被他氣死了,吵一次哭一次。」

從心理腳本的角度看,王女士的腳本是很明顯的「不要感受」腳本。

一方面是王女士的父母對她傳遞這個腳本,另外一方面她自己也是對孩子傳遞這個腳本。

在不要感受的腳本中,父母的真實想法是隱藏起來的,

父母的真實想法是「我接受不了!」但是表達出來的是「我是為你好」

如果父母的感覺都隱藏起來的話,小孩就會學到「不準有感覺」。

有時候在一個家庭裡,可能會限制所有的感覺都不能表達,但大部分情形下,只會限制某些特定的感覺,而允許其他感覺

——「不準覺得生氣」、「不準覺得害怕」等等的表達。

有時候這個信息會被解讀為:

「可以有某種感覺,但是不能表現出來」。

有時候這個信息會更強烈,連感覺都不能有。

比如,小男孩常常反覆被提醒,「男孩不準哭」或是「要堅強一點」,這些話隱含的意思就是:「不準覺得傷心」、「不準覺得害怕」。

在有些家庭裡,「不準有感覺」的意思,是指「不準有身體的感覺」。這種禁止信息來自嬰兒很小的時候,如果信息很強烈的話,成人以後會造成某些很嚴重的問題,例如被禁止有飢餓感的小孩,長大後可能發展出厭食症。

有些溝通分析師認為,某些精神病的根源就是「不準有身體的感覺」這個禁止信息。

有些父母會傳遞這樣的信息:「不準照你的感覺,要照我的感覺。」比如母親對小孩說:「我餓了,你想吃什麼?」或是「我好冷,你把毛衣穿起來。」

在和王女士的溝通中,這個問題非常明顯。王女士在溝通的過程中,說了無數別人怎麼樣,但是幾乎沒有談過一次自己的感受。

也能夠理解王女士的處境,從小到大,都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她本身的愛就少之又少,更是把所有的愛都盡力給了自己兒子,所以很容易迷失自己,把自己的感受,所有不滿、委屈、抱怨、童年時沒有滿足的欲望等等,都投射到了兒子得到身上。

和本老師就引導王女士以「我」開頭進行表達「你嘗試著以我開頭去描述,比如你剛剛說看見兒子玩遊戲,為了他好,就和他說不要玩遊戲了。改為,我看見了兒子在玩遊戲,我感覺很生氣。」

王女士的問題就是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了後面,她不願意承認自己討厭孩子玩遊戲,她認為自己作為父母是不應該討厭孩子的。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承認自己會因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或者犯錯的時候自己也會生氣和討厭孩子,其實這並不可恥。

當王女士這種委屈背後的怨恨被察覺之後,才能真正的直面問題,否則這隱藏的怨恨讓人無處發洩,就會變成無休止的抱怨,不斷對孩子施壓、恐嚇、控制,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

和本老師說過很多次,你可以讓一個孩子給你倒水,但是很難讓一個孩子學會對父母感恩。因為對父母感恩這件事情,很難有一個操作標準,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是倒一杯水這個指令是很清晰而簡單的。

後面的時候,王女士終於可以鼓起勇氣,對兒子認真的發一次脾氣,說「我討厭你玩遊戲到半夜兩點,不關燈睡覺,我也討厭你把家裡弄亂不收拾,更加討厭你不理我,你做了這些事情我會很生氣,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王女士本來都做好了兒子和她吵架的準備,但是沒想到的是孩子居然願意敞開心扉和王女士說心裡話。玩遊戲是因為心煩,作業不會寫,就算父母再怎麼催,他還是不會寫,還不如玩遊戲逃避;家裡亂不收拾,有的時候他就是忘記了,如果王女士好好說,其實他願意去收拾的,而且很多時候,他也不知道該怎麼收拾;玩遊戲的時候,是在和朋友一起玩,有的時候顧不上母親,對此他覺得很抱歉。

王女士沒想到自己坦誠和孩子說,反而對方也能理解自己,她感覺很欣慰。那天晚上9點多她特意打了電話過來,說自己和孩子聊了整整三個小時,自從兒子上了初中之後,從來沒有聊過這麼久。

相關焦點

  • 「我是為你好」不該成為感情的負擔
    但是「我是為你好」又恰恰很容易在感情當中,成為彼此的負擔。「為你好」是不平等的對話《薔薇島嶼》:不要束縛,不要纏繞,不要佔有,不要渴望從對方的身上挖掘到意義,那是註定要落空的東西。「為你好」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子的時候,經常會說出口的話。
  • 父母將「我是為你好!」掛在嘴邊,卻不知道,孩子會有多重的枷鎖
    文|萌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傳承,也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有了孩子之後,父母肩膀上的責任就會變得很重大,都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家長為孩子做的一切,大概只有孩子也成為父母之後才能懂得自己父母的不容易,在父母的心中,還是很想讓孩子一直保持小時候的樣子的,因為長大後的孩子是真的比較
  • 自私就是自私,少扯什麼「為你好」
    為你好,這三個大字絕對是殺傷力最大的武器,讓你有情緒沒法兒撒,有氣兒沒地兒處,有委屈根本說不出。上高中,父母說「為你好」,不讓你學自己特熱愛的美術;上大學,父母說「為你好」,讓你報了女孩子最熱門的師範專業;畢業後,父母說「為你好」,撕爛你北上廣工作的召喚,在家門口託關係找了一份穩定的教書工作。
  • 「我是為你好!」父母快說爛的這句話,為什麼孩子不相信?
    文|福林媽咪「我是為你好!」這句話父母常常掛在嘴邊,卻被孩子們吐槽:這是世界上最自私的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當父母說「我是為你好」的時候,確實是從經驗出發、從內心深處認為「我是在為孩子好,可孩子為什麼不領情」。
  • 心理學:為什麼你付出那麼多,對方卻不領情?
    1.過度付出,並不會讓對方珍惜 愛一個人,容易用力過猛,而當這樣的愛越來越多時,不僅自己覺得很累,還會影響彼此之間的感情。 也就是說,過度付出的愛,對方並不會珍惜,也不領情。
  • 父母總說為了孩子好,為何孩子不領情?「刻意感動」打動不了孩子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說這麼一句話「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有的孩子會理解父母,但也有的孩子毫不領情,甚至還會對父母說這樣的話而反感。因為倩倩有些許跟不上老師的教學節奏,於是,媽媽又給倩倩報了兩個輔導班來提高成績。為什麼會說又呢?是因為倩倩在原來就上著好幾個輔導班,還有小提琴、芭蕾的興趣班。
  • 父母老是說我是為你好的的背後隱藏著道德的綁架
    實際上稍加大深度說,家長的「為你好」,實際上只是從她們自己角度思想,打著「為你好」的形式來關涉你的生存,以達到自己的希望,稱心了自己欲望卻根本沒想過會損害到到你。能和你說這樣的話,也必然是和你關係較近的人,這樣一說,礙於情分體面,有時刻候還真非常不好反駁,畢竟人家也是」為你好「,只要是假定站在你的角度為你著想,就是底氣十足的。生存中,總會有人在你耳邊說:「我是為你好「,只為這一句,會給你帶來多大不暢快的苦惱?
  • 何必打擾別人的同時還委屈了自己,寫給犯賤的自己,句句戳心!
    不要總是想著人家,在人家心裡你真的不配,不要總看人家的動態,就算你在線人家都不可能理你,不要總想著別人,就算你付出再多人家也不會領情,不要一直關注別人,因為人家已經把你當做另類,不要總是纏著人家,人家會說你不累我還累呢!不要怨恨人家,你沒什麼讓人家回味,就別怪人家對你無情!
  • 為什麼你對孩子好,他卻不領情?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便是傷害
    ,並把多年來隱藏在心裡的秘密說了出來,當年高考她原本可以考一所更好的大學,但她怕自己考得分數太高,被媽媽逼著去學法律,寧可少填一張答題卡,拿自己的前途當兒戲,也要逃出媽媽的擺布與控制。得知真相後,金香玉崩潰了,她不明白自己這麼多年辛苦地付出,百分之百的愛女兒,經營家庭,為何換來的是眾叛親離?甚是委屈,而齊明月和她的父親卻覺得生活得非常壓抑,極力地想要擺脫、逃避。
  • 「我是為你好」,一句話帶來的委屈,足以扭曲父母子女關係
    西遊記裡,唐僧的緊箍咒讓孫悟空頭疼又反感,還無可奈何。生活中,做父母的也有一句「緊箍咒」經常掛在嘴邊。 「我是為你好」,對孩子來說,這句話效力並不遜於「緊箍咒」。一樣地讓人頭疼、反感、無可奈何。父母經常會利用它,理直氣壯地剝奪孩子的權利。
  • 「我還不是為你好」,謝謝,我不需要!
    真正善良的人,從不說「我這是為你好」。男友要分手的理由很簡單,自己想要的是女友,而不是老媽子。為此,茜茜表示很「無辜」。茜茜說,以前自己說什麼男友都會聽,可最近半年,男友總愛和自己唱反調,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也總是表現出抗拒。「可我明明是為他好啊,他為什麼就不聽我的呢?
  • 父母說「為你好」,是道德綁架還是真的為你好?
    微博上這個話題「父母說為你好是道德綁架嗎」很熱,引來網友熱議。其實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很多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幟,替你做決定,從小到大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卻不是自己想要的。有個網友,就是因為父母總是以「為你好」的想法,給自己安排,從小到大都是如此,因為自己拒絕了父母這樣的安排,便遭到了全家人的橫眉冷眼,讓他非常壓抑又苦惱。
  • 父母如何正確表達「我這是為你好」?
    我催你學習,是希望你以後能上個好大學,然後能找個好工作,我這是為你好啊;我讓你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那些垃圾食品,希望你能有個好身體,這難道是為了我自己嗎?我讓你在天涼了多穿點衣服,希望你不要被凍感冒了,這也是為你的身體著想啊我催你早點睡覺,……我讓你少玩點遊戲…………都是為你好哇!
  • 逃出父母所謂的「我為你好」的漩渦
    她們說,我是為了你好,你在那一個月能賺多少錢,又一個人多危險,我們多擔心呀可是,現在一個人,以後不也是一個人出去打拼嗎?早和晚都是一樣的問題,誰能一輩子被父母看護著。最後,小劉還是順了父母。她說,不去了就不去了,我還是要顧著家的,只是有些遺憾,我這麼猶豫的人,第一次有了選擇,卻又因為顧慮太多散了,真希望,我只顧自己。
  • 對父母拳腳相向,還說不可能尊重他們。為你好,傷了多少孩子的心
    這讓孩子覺得很受傷害,沒被尊重,而父母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是兒子反應太過激,這麼做還不是為他好。父母並不知道孩子很擔心父親,父親的病情他們對孩子隻字不提,反過來還要認為孩子根本不關心父親。孩子不僅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還受了委屈,回到家意味著進入了一個壓抑的空間,儘是痛苦。
  • 「為你好」這句話,是父母的情感綁架,是在對孩子「耍流氓」!
    「你長得這麼好,應該感謝我才是」簡而言之,媽媽覺得自己沒錯。一味塞給孩子所謂最好的,卻不願傾聽孩子的心,「我是為你好」,其實是家長的一種自我滿足。在心理學上,這種「單方面施與」被稱為「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掠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不聽話就是沒良心。
  • 娃明知道自己犯錯了,但悶聲不吭不道歉,一說還委屈上了怎麼辦?
    一歲多剛說會說話的時候她都會說對不起,現在長大了,反而不說了,她默默的跑到一邊,小眼偷偷看我的反應。不表達情感,在中國太常見了,看中國的言情劇就能知道,男女主角都能感覺對方喜歡自己,但是都不說,就這樣你猜你猜你再猜,然後誤會走幾波,40多集電視劇就出來了。中國人覺得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是很羞澀的一件事。在這種不表達情感的氛圍裡,任何情緒都不會被表達,而道歉正是「我知道我錯了」的情感。
  • 當父母說「為你好」,其實也是一種道德綁架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在我們與父母結論相悖時,或者是父母為你做了某個決定時,父母總會將「為你好」作為最大的籌碼當「為你好」已經成為限制你自已的工具,我認為這確實是一種道德綁架父母說「為你好」的時候,確實父母的出發點我相信都是為你好的,但父母的決定是否正確呢,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好像我朋友父母,說:「以後工作只能在豐城(朋友的家)不能一個人出遠門 ,不能遠嫁,30歲以後再結婚」。可是我朋友卻是想著畢業後去大城市打拼,鍛鍊自己的同時也是另外一種成長。
  • 說為你好的人,從來都不是為你好
    -01-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隨意的幹涉別人的生活,只要打上一句「為你好」就可以理直氣壯、冠冕堂皇。你有沒有常常聽見這麼一句話,我是為了你好。只要是為你好,沒有什麼不能說不能做,也無論這麼做你開不開心,願不願意。
  • 《增廣賢文》:多說你,少說我,不說他
    近日研讀《增廣賢文》,收穫頗豐,裡面講了許多關於如何為人處世的人性哲理,讀罷讓人瞬間清醒,猶如醍醐灌頂,尤其是關於如何與人交往和說話,裡面收納了大量的名言警句,我從中總結出了一個核心思想:多說你,少說我,不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