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本老師接到王女士(假名)的諮詢,說自己家的孩子有網癮,回家不先寫作業,總是玩上四、五個小時的遊戲,第二天早上才寫作業。
說起這個孩子,王女士覺得很委屈。她已經盡力去學習各種課程了,什么正面管教,有耐心的對待孩子等等方式,總是一時管用,過一段時間就不行了。
王女士非常反感孩子打遊戲,特別一玩就不應聲,「我和他說話,說了好幾句他都不回應我,不然就總是說等一下。然後我總是強忍著脾氣好好和他溝通,但是他總是不聽。」
王女士是一個很好的母親,她說她發火的次數屈指可數,都儘量好好和孩子溝通。
有一次,兒子想吃龍蝦,王女士就託朋友從江浙空運海鮮過來,自己請了一天的假給孩子做飯吃。孩子的父親不是不管,也是很忙,打了兩次沒有效果,反而兒子和父親動手來。甚至寫過斷絕關係書,但是過了幾天兒子又可憐巴巴的過來道歉求情,當父母的總是心軟。
和本老師就問了王女士「可以告訴我原因是什麼嗎?」
王女士說自己早年間被父母的棍棒教育長大的,而且王女士小時候,那個年代重男輕女,有什麼好的都輪不到她,基本上是被父母忽視的,要麼就是被父母偏心,哥哥們犯了錯也是她頂罪。
家那邊水果的產量很少,那個時候能有一個西瓜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最甜的那塊永遠輪不到她。小時候總是媽媽拿勺子挖了給幾個哥哥吃,然後才切開,只有偶爾幾次才能輪到她。父母總是說她還小,應該讓著哥哥。如果質疑父母的決定,父母就會說「你還敢頂嘴了,我是家長你是家長?不賺錢還話這麼多。」
父母幾乎沒有好好和她講過道理,所以她決定,假如自己有孩子了,絕對不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王女士的自己生活並不幸福,童年過得不好,所以長大了拼命的逃離父母,到了大城市想出人頭地,以為這樣就可以讓父母刮目相看。但是每次給父母寄錢的時候,他們也總是說「為什麼你不知道多寄一點錢?」後面還有一句話,父母沒有說出口,但是她知道是什麼——【你還有兩個哥哥等著你的錢結婚呢。】
父母總是明裡暗裡說,「你嫁了個好老公」「你找了個好工作」「大城市工資高」,背後的意思其實是為什麼給的錢這麼少。
王女士自己形容成長經歷和對父母的感受是【委屈】。
所以她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過得幸福快樂,她也很希望兒子可以看到自己為這個家做出的付出。
王女士自己說「我知道自己有時候說話不好聽,總是罵她沒良心,白眼狼。可是我很希望他可以好,但是我又很害怕他不知道我對他好。現在我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我為他付出這麼多,他怎麼就不知道努力呢?可能沒有他我還能多活兩年,我真的是要被他氣死了,吵一次哭一次。」
從心理腳本的角度看,王女士的腳本是很明顯的「不要感受」腳本。
一方面是王女士的父母對她傳遞這個腳本,另外一方面她自己也是對孩子傳遞這個腳本。
在不要感受的腳本中,父母的真實想法是隱藏起來的,
父母的真實想法是「我接受不了!」但是表達出來的是「我是為你好」
如果父母的感覺都隱藏起來的話,小孩就會學到「不準有感覺」。
有時候在一個家庭裡,可能會限制所有的感覺都不能表達,但大部分情形下,只會限制某些特定的感覺,而允許其他感覺
——「不準覺得生氣」、「不準覺得害怕」等等的表達。
有時候這個信息會被解讀為:
「可以有某種感覺,但是不能表現出來」。
有時候這個信息會更強烈,連感覺都不能有。
比如,小男孩常常反覆被提醒,「男孩不準哭」或是「要堅強一點」,這些話隱含的意思就是:「不準覺得傷心」、「不準覺得害怕」。
在有些家庭裡,「不準有感覺」的意思,是指「不準有身體的感覺」。這種禁止信息來自嬰兒很小的時候,如果信息很強烈的話,成人以後會造成某些很嚴重的問題,例如被禁止有飢餓感的小孩,長大後可能發展出厭食症。
有些溝通分析師認為,某些精神病的根源就是「不準有身體的感覺」這個禁止信息。
有些父母會傳遞這樣的信息:「不準照你的感覺,要照我的感覺。」比如母親對小孩說:「我餓了,你想吃什麼?」或是「我好冷,你把毛衣穿起來。」
在和王女士的溝通中,這個問題非常明顯。王女士在溝通的過程中,說了無數別人怎麼樣,但是幾乎沒有談過一次自己的感受。
也能夠理解王女士的處境,從小到大,都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她本身的愛就少之又少,更是把所有的愛都盡力給了自己兒子,所以很容易迷失自己,把自己的感受,所有不滿、委屈、抱怨、童年時沒有滿足的欲望等等,都投射到了兒子得到身上。
和本老師就引導王女士以「我」開頭進行表達「你嘗試著以我開頭去描述,比如你剛剛說看見兒子玩遊戲,為了他好,就和他說不要玩遊戲了。改為,我看見了兒子在玩遊戲,我感覺很生氣。」
王女士的問題就是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了後面,她不願意承認自己討厭孩子玩遊戲,她認為自己作為父母是不應該討厭孩子的。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承認自己會因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或者犯錯的時候自己也會生氣和討厭孩子,其實這並不可恥。
當王女士這種委屈背後的怨恨被察覺之後,才能真正的直面問題,否則這隱藏的怨恨讓人無處發洩,就會變成無休止的抱怨,不斷對孩子施壓、恐嚇、控制,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
和本老師說過很多次,你可以讓一個孩子給你倒水,但是很難讓一個孩子學會對父母感恩。因為對父母感恩這件事情,很難有一個操作標準,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是倒一杯水這個指令是很清晰而簡單的。
後面的時候,王女士終於可以鼓起勇氣,對兒子認真的發一次脾氣,說「我討厭你玩遊戲到半夜兩點,不關燈睡覺,我也討厭你把家裡弄亂不收拾,更加討厭你不理我,你做了這些事情我會很生氣,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王女士本來都做好了兒子和她吵架的準備,但是沒想到的是孩子居然願意敞開心扉和王女士說心裡話。玩遊戲是因為心煩,作業不會寫,就算父母再怎麼催,他還是不會寫,還不如玩遊戲逃避;家裡亂不收拾,有的時候他就是忘記了,如果王女士好好說,其實他願意去收拾的,而且很多時候,他也不知道該怎麼收拾;玩遊戲的時候,是在和朋友一起玩,有的時候顧不上母親,對此他覺得很抱歉。
王女士沒想到自己坦誠和孩子說,反而對方也能理解自己,她感覺很欣慰。那天晚上9點多她特意打了電話過來,說自己和孩子聊了整整三個小時,自從兒子上了初中之後,從來沒有聊過這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