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孩子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抑鬱症卻越來越低齡化了,甚至有不少孩子因為抑鬱症選擇了自殺。在這些新聞裡,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的評論,「孩子太自私了,父母養他到這麼大,他沒了,讓父母怎麼辦?」
那麼,對父母來說,抑鬱症孩子的自殺真的是自私的行為嗎?
很多老一輩都對抑鬱症難以理解,覺得明明生活條件那麼好,吃飽喝足,怎麼就抑鬱了?甚至覺得不就是心情不好嗎?就是作的,想太多。從來都不覺得這是一種「病」。
得病了就應該治療,但是抑鬱症若是一直得不到治療,一直忍受精神的折磨,遲早會有崩潰的一天。最後,終於解脫了,而這時候,又有人認為他們是自私。
無法理解,是不少抑鬱症患者走上絕路的直接原因。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上一次大哭的時候,是什麼心情?正常人難過只是那段時間而已,隨著時間流逝,再大的悲痛也慢慢淡了。
而抑鬱症患者一直都沉浸在這種情緒裡,不僅是精神上的,帶來的還有身體上的表現。這麼想,是不是能夠稍微理解一點他們了?
孩子從生下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他們不是父母的延續也不是父母的附庸,這一點,很多父母都認不清。
總是禁錮孩子的想法,控制孩子的生活,將一個人當成牽線木偶般控制,帶來的只會是毀滅的後果。
大多數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來實施,從不顧孩子的意見和想法。
孩子向東,父母偏偏向北拉,父母覺得自己為孩子盡了每一份力量,但是方向從來就是不一樣的,真的是幫助嗎?
對於以前生活條件不好的老一輩來說,能夠吃飽喝足,那就是最大的追求了。現在的生活讓他們已經很滿足,別無他求了,所以也無法理解,怎麼現在的孩子吃的好穿的好,還能抑鬱呢?
有的父母總是在外人面前說孩子的不是,覺得這是謙虛。可是連最親近的父母都貶低的人,誰又會覺得他優秀呢?
雞同鴨講,對牛彈琴,是因為物種不同,但是有的人明明是人,大家說的都是中國話,他卻就是不理解,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裡。
語言也是有力量的,有時候,你隨意的一句話,對別人來說也能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有一個笑話是:世上有三種鳥,第一種很聰明,生來就會飛;第二種很笨,但是很努力,最後還是學會了飛翔;而第三種又笨又懶,它自己一直都不會飛,就在窩裡下一個蛋,讓下一代去飛。
很多父母都是第三種鳥,他們自己做不到努力做不到拼搏,就趕著下一代去飛。
很多孩子的壓力都是父母給予的,他們總是告訴孩子自己是付出了多麼的多,出了事情,都是為了孩子委屈的自己,也不管孩子有沒有得到好處,永遠都是這樣自我感動,然後要求孩子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