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孩子不哭不鬧就長大的,道理都懂。可是一遇到孩子哭鬧,我們大多數情況下就亂了章法。總是想著停止哭鬧,而不是選擇有愛的陪伴她宣洩自己的情緒。我們家剛剛又發生了…
可樂睡夢中哭醒。原因跟爺爺奶奶睡覺,在睡覺前孩子就有很強烈的表現還是想跟媽媽睡。我腳受傷晚上不能抱她尿,可是她還是想在看一下我在不在房間。哭著進我的房間,在奶奶的勸說下,又回去跟奶奶睡,即使睡前他們玩的也很開心就睡著了。可是11點因為做夢又哭著醒來,找媽媽。奶奶嘗試很多次的安撫就是不管用,「大聲呵斥、嚇唬等」還是安撫不了,最後我還是讓她爸爸打電話讓奶奶送過來。就是過來媽媽這邊,她還是在哭泣,特別委屈的在哭泣,嘴裡在叫媽媽。當時我的心真的太難受,可是我只能看著她哭,抓住它的手,告訴她媽媽在,媽媽會一直陪著她。就這樣煎熬了15分鐘,可是真的很漫長。中途奶奶還過來,看想抱抱安撫,可是她拒絕哭的更厲害。奶奶實在心疼,還給她道歉「對不起,奶奶不應該這麼說。」最後還是在哭聲中發洩她的委屈,哭著就睡著了。
有了可樂我一直在學習育兒,希望可樂成長過程有正確的引導。就是這樣,當她發生這樣的情況,我也有失職。還有懊惱的情緒。她睡著了我就在反省自己。
1)為什麼在發生的萌芽狀態,沒有選擇好的處理方式?2)在她哭鬧的時候我能做,安撫她情緒的行為是什麼?3)如何避免同樣事情在發生。
首先,可樂的內心還是敏感的孩子。2歲的剛剛體驗了掌控感。突然又被迫放棄,她肯定不適應會有情緒爆發。我沒有做好預期工作,導致她的中途不配合。還有就是沒有接受她的不願意。最主要是礙於情面,害怕和擔心家人說我慣孩子。下一次,一定先告訴家人這個是呵護孩子安全感和尊重孩子的行為。孩子什麼都懂。如果不尊重會帶來什麼結果,長期的影響是什麼。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然後,面對已發生的事情,做對的事情。做孩子需要的事情。接納並安撫孩子的情緒,哪怕是無理取鬧。記住,這是時候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哭,不要求她停下來。讓她盡情的哭,只要她願意。我就做一個陪伴著。今天很好的一點就是當她爸爸要阻止孩子哭的時候,我攔截了。抱著她、握著她的手讓她哭了15分左右。讓後她就慢慢舒展眉頭入睡了。
其次,孩子入睡後自己的反思。1)我的孩子現在處於各種敏感期,她所有的情緒和行為我都能接受和理解。2)跟家人坦白溝通,在出現萌芽狀態或者藉助別人家的孩子溝通孩子的現象。不在附和老一輩的觀點,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保護孩子的天性。3)復盤。第二天通過遊戲互動的形式,跟孩子復盤昨天發生的事情。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也給我再次體驗,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最後,明天早上起來適宜的時機告訴她的奶奶不要擔心和自責。這是孩子長大的信號,她有了自主意識。重點,告訴奶奶孩子雖然小可是她什麼都懂(改變奶奶的思維),不要再是用嚇唬或者不愛她了等語言來試圖阻止孩子哭鬧,可能有時候管用。時間長了,會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或者奶奶的愛是有條件的。我知道你是最愛可樂的人。她也真的很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