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出去遛彎,偶然遇到鄰居曉曉媽,同樣是當媽的很快我們就聊到了寶寶問題,她說曉曉半夜出了點「小問題」,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最近幾天曉曉半夜總是大哭大叫,有一次是我和孩他爸半夜睡得正香時,曉曉突然大哭大叫。
被驚醒後,想要安撫她可曉曉就像沒聽見一樣絲毫不作回應。正不知道如何是好時,她瞬間安靜了。家裡的老人知道後,因思想比較傳統還一度懷疑是不是娃被鬼上身了,還想請算命的到家裡看一看……
如果你家寶寶也是這種情況,寶媽們先不要著急,很可能是寶寶夜驚了!
有的寶媽把孩子做噩夢和夜驚混為一談。實際上,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非自然覺醒,因噩夢清醒的寶寶通常要在2歲以上,需要寶媽們適度安撫,給寶寶最大的依偎和安全感。
而夜驚雖然也是一種非自然覺醒狀態,但通常會伴隨寶寶更嚴重的哭鬧,多發生在淺睡眠、深度睡眠階段,當覺醒驅動力大於睡眠驅動力後,寶寶極易出現夜驚。
這時候的寶寶會表現出大哭大叫、突然起身、心跳加快、出汗多、恐懼感等,每次1~5分鐘不等,第二天清醒後通常不會記得半夜醒來發生的任何事。
對於這種情況,寶媽們要先了解寶寶夜驚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幫助他解決睡眠問題。
很多寶媽認為寶寶半夜醒來「折騰」,肯定是餓了或者是沒有安全感想讓人安撫他。
其實,引起夜驚的原因有很多,如白天看到了可怕的場面、居住環境發生改變、媽媽陪著的時間少了、溫度環境變化等等,都有可能誘發寶寶夜驚,主要是這兩方面原因:
1、寶寶到了飢餓周期
和大齡寶寶相比,新生兒睡眠時間較多。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最新的睡眠標準,0~2月齡的寶寶每天需要睡14~17個小時,除了睡覺以外每隔2~3個小時會吃一次母乳或配方奶。
一旦寶寶到了飢餓周期,出現夜醒甚至是夜驚的概率比較大。
2、不良的睡眠習慣:
有的寶媽一看到寶寶夜醒就認為是餓了,其實隨著寶寶日漸長大,尤其是到1歲後可以睡整覺了。
這個階段他們的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一直到2歲是最容易夜醒的階段,如果寶媽們過於遷就寶寶,反而會造成不良的睡眠習慣。
1~2歲的寶寶出現夜驚,不建議寶媽們立馬安撫寶寶
此時過度安撫寶寶,如一味地讓他們喝著奶入睡,很容易養成「長期習慣性夜醒」的現象,甚至會因為戒不掉「奶睡」, 造成寶寶齲齒、嗆奶、肺炎等不良後果。
如果採取摸他或抱他的方式,寶寶夜驚不清醒時會本能地推開父母,無意識中還有可能揮動拳頭腿腳亂打亂踢。
教你「冷處理」應對
對於寶寶的這種情況,更建議寶媽們先觀察幾分鐘,通常在5分鐘之內寶寶就會自己入睡。如果寶寶處於完全清醒的狀態,寶媽們才可以選擇安撫他,對寶寶的身心發展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