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是孩子教育長大的罪魁禍首

2020-08-03 立天心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把孩子培養成神?

如何把孩子培養成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下一代?

要培養出一個好孩子,那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呢?家庭教育可以說是國家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但是我們國家的父母希望把教育的職責推給誰呢?希望把教育推給學校,但是我想告訴各位爸爸媽媽,你永遠無法推卸這個偉大的責任,家庭就是世界上永遠存在的教室,爸爸媽媽對孩子,就是永遠的老師,你無法逃避這個責任。

所以今天這個話題非常的重要,那麼在開始之前呢,我來闡述一下什麼是成功的秘訣?What is the secret to success?成功秘訣到底是什麼?我們在街上可以買到各種各樣成功學的書,但我最後總結兩條成功的秘訣。

第一秘訣就是;

成功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每天每時每刻都要做自己不願意做而應該做的事

這是你必須做的事情,大家發現沒有,想做的事一般都不是什麼好事,打麻將啊,吃喝玩樂啊,不負責任啊,逃避責任啊,晚上看電視啊,出去賭博打麻將啊,就算在家也是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刷抖音。這些都是人願意做的事,願意做的事幾乎沒好事,不願意做的事幾乎都是應該做的事。

比如說啊,每天控制飲食啊,早睡早起啊,培養自己有良好的心態啊,要善待你的這個家人啊,要愛你的孩子,這些都是你應該做卻做不好的事情。

所以成功的第一核心秘訣:就是每時每刻去要做自己不願意做卻應該做的事。

包括此刻我在敲打著鍵盤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我是不願意寫的,我也想去找個人吹牛逼,我也想躺著玩微信、刷小視頻,我願意去放鬆一下。一個人坐在辦公室從早到晚、枯燥無味的面對電腦、手機其實很辛苦的,但是我告訴我自己,我不想做的時候,就是我最應該做的時候,只要人類有了這個精神肯定能夠成功,我每天要讀書讀大概兩個小時,連續20年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這都是我不願意做的事,但是我堅持做了,所以我肯定能成功,我一定成功,我不想成功都不可能,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礙我的成功道路。

這是第1個成功秘訣,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秘訣,千萬不能說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孩子想做的事,經常都是不應該做的事,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秘訣,也是做人的一個核心秘訣。

那麼第2個秘訣就是;

成功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天才就是重複次數最多的人

我現在不管在任何場所打開話匣子,都能夠所謂的侃侃而談,也可以打開電腦敲打著鍵盤,很熟練的寫下5000個字。甚至就是用手機的文檔夾也能輕鬆寫上3000個字。原因在哪?那是因為我一天到晚在訓練自己,一天到晚在大量的閱讀,所以我肯定能夠不用看稿子,講三天三夜都沒有問題,非常的自信。自信來自什麼?Repetition。

我不相信天賦,只相信重複。

天天重複的人必有天賦。

郎朗能夠彈鋼琴,拿到世界的金牌,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鋼琴家,不是因為郎朗是天才,是因為朗朗的爸爸是一個偉大的父親,他把教育的責任緊緊地把握在自己手裡面,沒有讓郎朗成為一個東北街上玩的小混混,而是成為了一個來自東北的一個世界敬仰的鋼琴家,從兩歲到30歲,每天彈鋼琴8--9個小時,連續20多年沒有一天終止過,就在朗朗拿了世界冠軍時,第2天早晨起床他仍然早早起來練鋼琴,很顯然,他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有優良的品德,更不是他非常偉大,是因為小時候,從兩歲開始,他爸爸就給他種下了這種習慣的種子,所以他不彈鋼琴,就跟吸毒的人不吸毒那樣難受。

成功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中國內地鋼琴家,聯合國和平使者。

所以當你從小給孩子培養了好習慣的時候,他將來一定是個好孩子,並不是因為孩子品德多麼高尚,是因為媽媽爸爸從小給他了正確的習慣,所以他就成為一個天生的好人,所以好人與他的這個品德沒關係,與爸爸媽媽從小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係。

那麼講了這兩個成功秘訣之後呢,下面我們來講講家庭教育。

到底什麼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家庭教育是把握一個人最關鍵的階段,就是生下來到小學一年級的,當然如果去幼兒園的話,我們幼兒園的教育也非常非常重要,那幼兒園的時間都比較短,一般到下午3:00-4:00就放學,所以爸爸媽媽仍然肩負著家庭教育的重要責任,但是中國的爸爸媽媽的家庭教育方式幾乎都是錯誤的,幾乎都是荒唐的。

我們首先定位什麼叫教育?什麼叫愛?什麼叫愛小孩?愛小孩不是溺愛,不是無限的寬容,不是讓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看到絕大數的爸爸媽媽,3歲4歲5歲還抱著他,5歲6歲還在餵飯。

成功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爺爺奶奶是孩子成長的殺手、罪魁禍首

因為絕大數的爺爺奶奶沒有原則,爺爺奶奶覺得,唉,我當時家裡窮,愧疚的兒子,我要在孫子身上補償回來,所以對孫子要什麼給什麼,要月亮,可惜這個老頭爬不上去,摘不到那個月亮,要是能摘到,他一定馬上摘給他。我說的非常非常的極端,極端的原因是因為希望大家看完以後有印象,我說爺爺奶奶是孩子成長的殺手,是罪魁禍首。當然也謝謝爺爺奶奶們,端屎端尿,非常辛苦,但是在沒有科學的指導下,他們的辛苦也是白費的,他們會培養一個霸王,會培養一個垃圾,會培養一個白眼狼,會培養一個未來社會的病毒。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到二三十歲還是啃老族?20-30歲還是一個廢物,所以各位我用這些極端的詞彙我再說一遍,極端詞彙的目的是期望爺爺奶奶能夠反省,希望爸爸媽媽能夠知道,be a parent。做父母,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跟在大學拿一個文憑一樣,它是需要克服學習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兩個字;習慣。四個字;好的習慣。從小教育孩子,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去,要尊重長者,要自力更生。其實呢,人生成功就是需要這麼短短的幾條,能夠陳年累月做下去,這孩子將來一定能夠成功,所以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給孩子養成好習慣,讓孩子學會自立。

相關焦點

  • 爺爺奶奶真的可以代替父母來教育孩子嗎?
    張良瓊的兒子小橙(化名)今年3歲半,平時多由爺爺奶奶幫忙照顧。「我和孩子的父親非常感激爺爺奶奶的幫助,因為他們對小橙的關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保姆都無法比擬的。」張良瓊對本報記者表示。但是,隨著小橙一天天長大,在與爺爺奶奶相處時,隔代教育中遇到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 隔代教育,爺爺奶奶是如何將我的孩子寵成了小霸王
    其實就在於從小爺爺奶奶過分溺愛,老人家目不識丁,但又有很強的控制欲,在孩子的生活習慣和教育問題上,一切以孩子的感受為主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流氓不識字,最怕不識字的流氓當上文化局的「局長」一、過度保護寵溺,凡事親力親為,讓孩子失去自理能力由於孩子挑食偏食,奶奶從小就給他餵飯,就為了讓他多吃一口飯
  • 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究竟和父母親還是和爺爺奶奶更親?
    他們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撫養長大,多年後當父母回來時,有些孩子卻依然和父母更加親近,這是為什麼呢?直系親屬在血緣上關係更加接近,但它能決定孩子的感情嗎?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究竟和父母親還是和爺爺奶奶更親?要回答這一連串問題,我們需要通過幾個故事來了解。
  • 孩子大了,不愛去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急了
    孩子大了,不愛去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卻急了……隔輩親說的是爺爺奶奶會無理由疼愛孫子輩,對孫子輩的寵愛比對自己兒子還多!其實也不盡然,不是所有爺爺奶奶都是那麼寵孫子的!!其實從小感受不到 爺爺奶奶疼愛的孩子長大自然也不會去親近他們的。孩子小的時候雖然不懂事,但是誰真心對待他對他好,跟誰在一起更有安全感,他們都是能感受到的!寶寶的感知能力是很強的,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如果主動關心寶寶,平時多跟孩子交流,孩子大了也不至於冷落他們。
  • 孩子是姥姥姥爺帶,長大卻和爺爺奶奶親,第一條理由就扎心了
    孩子是姥姥姥爺帶,長大卻和爺爺奶奶親,第一條理由就扎心了小玉從小是由外婆帶大,3歲那年媽媽為了送她上幼兒園就接到了身邊,之後很少去外婆家。沒想到這孩子長大之後就不愛去外婆家了,好幾次,媽媽都提出帶她去看看外婆,孩子都說不要,可是她爸帶她去爺爺奶奶家就很開心。媽媽難免心裡有些難過,我的孩子既然不和我的娘家人親,每次媽媽和朋友鄰居聊到孩子和外婆時,就會吐槽這孩子帶不親,外婆養了條「白眼狼」了。為什麼孩子由姥姥姥爺帶,長大卻和爺爺奶奶親呢?
  • 爺爺奶奶在孩子面前多提到爺爺奶奶
    媽媽仔細看著原來孩子的奶奶,奶奶幾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今年差點忘了自己的兒子,但沒想到還記得自己的爺爺。 奶奶進來幫孫女整理被子,然後像之前哄睡覺一樣輕輕拍孩子。 看到這裡小西不僅流下了眼淚,沒想到奶奶忘記了一切卻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爺爺。
  • 為什麼很多姥姥姥爺帶大的孩子,長大後卻和爺爺奶奶親呢?
    為什麼很多姥姥姥爺帶大的孩子,長大後卻和爺爺奶奶親呢?長輩幫忙帶孩子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情,畢竟年輕人要奮鬥自己的未來,很難顧及到孩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就成了帶孩子的專業戶,在這其中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明明很多孩子是姥姥姥爺帶大地,為什麼最後卻和爺爺奶奶親呢?
  • 家庭教育:爺爺奶奶帶孩子,有愛也應有方法
    在我國,爺爺奶奶帶孩子的現象十分普遍,隨著二孩的放開,爺爺奶奶很可能還要多帶一個孩子,無疑加重了年邁老人的負擔。對比一下國外,孩子成年之後便獨立了,與父母同住的現象都不多,更何況是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其實,按照我國流傳下來"孝道傳家遠"的思想,贍養老人是兒女、孫輩應盡的義務,老人管教後輩也是理所應當。
  • 李玫瑾:孩子一定不要交給爺爺奶奶帶
    由此便造成了部分孩子「有人生、有人養、無人教」的生活。而這些孩子絕大多數迫於無奈之下,只能夠跟隨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們教育一代人之後再度承擔起了教育下一代人的重擔。相對於時代而言,其中有著太多的迫不得已。與他們的父母一般,孩子也是迫不得已的接受著爺爺奶奶跨越時代的教育。
  • 小時候被姥姥帶大的孩子,憑什麼長大後就得和爺爺奶奶親?你配嗎
    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種聲音,說「姥姥姥爺帶孩子最吃虧,反正將來孩子還是和爺爺奶奶親」。誰聽到這話不生氣啊!不過這話說的真的有道理嗎?網友A:我小的時候是跟著姥姥長大的,那個年代家裡都窮,可家裡但凡有點好吃的,姥姥都會給我留著,自己不吃。冬天晚上姥姥都會先把被子暖熱了再讓我睡進去,每到過生日姥姥都會給我煮雞蛋吃。
  • 「中國式」隔代教育:教得好是孩子聰明,教不好是爺爺奶奶慣的
    不過近幾個月,兒子經常對他提出一些要求,兒子說:「2歲是孩子養成習慣的起始年紀,如果現在不把習慣搞好,長大了就很麻煩」。可是秦老覺得自己「帶娃」的方式沒有任何問題,他說:「我教了三十多年的書,怎麼可能帶不好一個孩子?」 或許是因為教育理念不同,亦或許是因為兒子覺得孩子的行為習慣不夠好,雙方時不時發生齟齬,兒子覺得他「太慣孩子了」。
  • 孩子可以給爺爺奶奶帶嗎?
    這一期我們聚焦到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上,就是孩子該由誰帶,爺爺奶奶帶孩子到底行不行?而且爺爺奶奶也很願意看孩子,他們認為:「你們年輕人啊沒有經驗,而且整天都忙於工作,我們倆老人家帶孩子,你儘管放心做你的事情就行了。」但是父母真的能夠完全把孩子交給爸媽看管嗎?
  • 為什麼說,爺爺奶奶不能「越位」去教育孩子呢?
    在現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一個情景:媽媽不給孩子吃雪糕,孩子一直在那裡哭鬧,甚至最後連飯都不吃了!此時,奶奶因為心疼孩子,一個勁地責備媽媽,然後把雪糕遞給孩子吃!,因為兩代人的教育觀不一致,從而在面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肯定會有一定的不一致。
  • 媽媽控訴:爺爺奶奶太溺愛孩子,導致孩子一堆毛病,該怎麼辦?
    有個媽媽說,她的孩子出生後,前三年多完全是爺爺奶奶帶的,爺爺奶奶溺愛孩子,導致孩子一堆問題:喜歡撒謊、自私、不服管、抗拒去幼兒園、老師管不了,窩裡橫等等。這個媽媽說,現在她接手帶孩子,原以為能把孩子教好,沒想到完全沒有辦法。說孩子,跟他交流,甚至把孩子屁股打到淤青都沒用。她覺得,奶奶帶孩子時,孩子養成的那些壞習慣,已經成為孩子的本能。
  • 為啥爺爺奶奶就該帶孩子?
    近日恰逢中國節(中秋節和國慶節同一天),小編帶孩子在公園健身器材玩耍,放眼望去,大多數都是奶奶帶著孩子在玩,極少數是媽媽帶的,像我一個大老爺們帶孩子的僅數我一人。「她不要,死活不哄,說啥都是人家都是爺爺奶奶帶孫子,為啥要她哄。」「好吧,我們家好一點,白天我哄,晚上孩兒她媽給她接走。」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爺爺奶奶帶孩子成為一種風俗。
  • 聰明的爺爺奶奶愛孩子,這9句話從來不說
    生活當中,很多老年人都會幫著年輕人帶孩子,即幫年輕人減輕負擔,自己也能享受天倫之樂。但是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聰明的爺爺奶奶不說以下9句話哦!在爺爺奶奶的眼裡,不管孩子多大了,他們永遠都還是孩子。,爺爺奶奶不經意就說出來這樣的話,雖然是玩笑話,但是對孩子來說,只會更加增加孩子和父母分離的恐懼和不解,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
  • 生下來就丟給"爺爺奶奶"養的孩子,長大和父母有真感情嗎?
    那麼,在這種養育方式下,孩子長大以後跟父母之間會有真感情嗎?我們不妨聽聽黃女士的切身感受。2002年,在家人的催促下,黃女士夫婦要了一個孩子。然而,孩子的出生並沒有為家庭帶來巨大的幸福感,反倒讓黃女士夫婦的生活壓力變得越來越大。
  • 那些被爺爺奶奶寵大的孩子,最後都生活的怎麼樣
    身邊有很多的父母,由於工作原因,沒時間照看孩子,只能託付給爺爺奶奶帶孩子。中國的爺爺奶奶們,對自己的孫子那是叫一個寵愛呀,真是應了那句俗語「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口裡怕化了,」對孫子照顧的無微不至。但這樣寵溺式的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它的憋遠大於利,或許現在孩子還小,看不出什麼變化,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會變的很調皮,溝通困難,做什麼事情由著自己的性子,不管不顧其他人的感受。
  • 孩子在地鐵裡「毆打」爺爺奶奶:熊孩子,都是這樣養出來的
    導讀:孩子在地鐵裡「毆打」爺爺奶奶:熊孩子,都是這樣養出來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在地鐵裡「毆打」爺爺奶奶:熊孩子,都是這樣養出來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爺爺奶奶是真疼還是假疼孩子,根本瞞不住,「演戲」過火招人煩
    朋友每次聽孩子這麼說,都替自己的媽媽不值。帶娃最難的時候是姥姥帶,期間孩子不好管,姥姥難免管得嚴。但孩子長大上學了,好管了,爺爺奶奶又來表現「疼孫子」。孩子不懂事,覺得爺爺奶奶疼自己,但是她心裡明鏡似的,知道這是一種「假疼孫子」。事實上,爺奶奶是真疼還是假疼孩子,根本瞞不住,「演戲」過火招人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