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爺爺奶奶帶孩子的現象十分普遍,隨著二孩的放開,爺爺奶奶很可能還要多帶一個孩子,無疑加重了年邁老人的負擔。對比一下國外,孩子成年之後便獨立了,與父母同住的現象都不多,更何況是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其實,按照我國流傳下來"孝道傳家遠"的思想,贍養老人是兒女、孫輩應盡的義務,老人管教後輩也是理所應當。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的革新,教育孩子逐漸演變為父母的"特權",可是,那些二十歲剛出頭的年輕父母,自己本身還是個"大孩子",根本不懂怎樣正確處理孩子身上的問題,這時候,父母的人生經驗便是解決各種"疑難雜症"的強力法寶。
援引《中國婦女》雜誌進行的"雙獨生子女"調查問卷顯示,超過70%的年輕父母"只生不養",將孩子交由雙方的父母養育,其中,孩子主要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佔比高達71.9%,爸爸媽媽照顧僅佔15.8%,剩餘便是親戚、兄弟姐妹幫忙照看。
既然,照料孩子的主體是爺爺奶奶,那麼,爺爺奶奶教育孩子也是順其自然的事情,畢竟,總不能任由調皮的孩子到處"搗蛋"吧?況且,幼年時期是孩子快速發育的"黃金時期",一些腦力開發、人生價值觀的建立,往往也是在這個時候。由此可見,爺爺奶奶教育孩子的責任還是蠻大的。
很多年輕人有了小孩之後,依然要忙於工作,因為現代快節奏的社會,時間就是效益,為了給家庭帶來更好的生活,他們不得不將重心放在工作上。下班之後,回到家,看到孩子蓬頭垢面,不學習,還懶洋洋的看電視,心中難免有些不滿。爺爺奶奶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不合適的地方。
1、溺愛太多,孩子容易養成不良習慣
爺爺奶奶喜歡孩子、疼愛孩子是親情自然流露的表現。老人們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看淡了社會的功利、浮華,年邁(退休)之後,忽然有了相當多的閒暇時間,曾經,他們也同如今的兒女一樣,忙於打拼事業,未能顧全家庭,於是,這種對自己兒女的愧疚感自然而然地轉移到自己的孫子、孫女身上。有一種愛叫"隔代親",當這份愛溢出時,便是"溺愛"的開始。
"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要的東西應有盡有",顯而易見,這是老人溺愛孩子的通常做法。在溺愛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因為還沒有養成關心、理解他人的習慣,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也往往是最不合群的那一個。
2、嘮叨太多,孩子容易產生不良情緒
"樹老根多,人老話多",上了年紀,嘮叨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其實,老人對兒女嘮叨是有原因的,因為家庭與工作環境完全不同,老人缺乏探討、交流問題的空間,再者,兒女回家總是匆匆忙忙,很少能夠坐下來陪父母聊聊工作上、生活上的事情,老人有一種孤獨感。
帶孫子、孫女的時候,老人生怕孩子磕了、碰了,正是由於不放心,所以總要一遍遍叮囑,但是,貪玩是孩子的天性,這是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種方法,一味的嘮叨反而適得其反,引起孩子的不安和焦慮。
3、放縱太多,孩子容易建立錯誤的觀念
孩子飲食起居無規律,睡懶覺、挑食、懶散,爺爺奶奶依然寵著、慣著,即便兒女批評孩子的時候,老人也會出面阻攔,孩子不僅沒有得到必要的糾正,反而加劇了依賴心理和逃避心理。
適度的縱容可以稱其為疼愛,而縱容過度,則百害而無一利,長此以往,就連孩子內心沉睡的勇氣和責任感都會被惡習侵蝕。
1、理解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內心溫暖
"隔代親"沒有"功利性"。老人對孩子的疼愛,不是為了圖他們長大以後孝敬自己,而是立足當下的時光。正因為對孩子沒有過多的要求,所以,孩子與爺爺奶奶相處時,感到分外輕鬆、自在;也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沒有充裕的時間來陪伴自己,所以孩子會把內心的想法告訴爺爺奶奶,老人則會把小孩子當成大人一樣看待,傾聽、回應、尊重、認可孩子的想法。
理解和尊重如同一粒種子,悄無聲息的生根發芽,讓孩子的心田變得充盈和溫暖。
2、對孩子的教導更加靈活
爺爺奶奶已經把自己的孩子撫養長大,有著豐富的育兒經驗,所以,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用哪種方式來引導,老人心中都有一張參照表。比如,我小時候特別嘴饞椰蓉麵包,當我想吃的時候,爺爺不會立即給我買,而是要求我做完一件事情,看書、寫字、打掃家務,哪一樣都可以。當我把注意力轉移到這些事情上時,很快就忘掉了麵包的香味,但是,愛的獎勵從未缺席,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溫暖、幸福的時光。
溫柔的語言、善意的引導、耐心的呵護,這些方面,爺爺奶奶總是比孩子爸爸媽媽做得好。有時候,孩子身上所謂的"不懂事",其實,僅僅是父母自己張貼的標籤,並非孩子真的不懂事,因為用錯了方法,所以難以得到滿意的結果。
3、寬管教的環境,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不論是"隔代親",還是"補償心理",老人都會盡其所能,給孩子營造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
爺爺奶奶常常帶著孩子出去玩,一路上回答著孩子千奇百怪的提問,任由孩子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當聽到一些很聰穎的想法時,爺爺奶奶會鼓勵孩子親自實踐,動手去做一做,這些舉動不僅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更是呵護了孩子的創造力。
1、老人不該管的交由年輕人
成長中的孩子,其實就是矛盾的集合體,而主要矛盾決定了事物的發展方向,換句話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大的方面由爺爺奶奶來把控,小的方面交給年輕人去處理就好。"不管不問"不可取,"一兜子攬過來"也不可取,孩子的成長需要家庭成員間的協作與配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2、年輕人要理解老人的辛苦付出
因為家裡有老人帶孩子,年輕人才能一門心思用在開拓事業上。年邁的父母,本沒有照顧孫子、孫女的義務,但是出於對兒女的理解、支持,以及對孫子、孫女的疼愛,所以他們才願意把閒暇的生活替換為照料孩子的時光。年輕人要明白,保姆是一份職業,而孩子的爺爺奶奶是最親愛的家人。
3、老人和年輕人之間多溝通,相互學習
老人和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交流,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互換意見。例如,孩子玩手機,是不允許玩,還是要限定一段時間?這就需要年輕人同老人提前商議好,再按照統一的口徑告訴孩子。
年輕人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時常會回想起自己兒時的樣子,如今,育有兒女,更能理解為人父母的辛苦,在同父母的交談中,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亦是一件非常溫馨的事情。
寫在最後:
孩子的教育問題,雖然十分複雜,卻也異常簡單,因為只需要把愛的力度把握好,把愛的方式表達好,孩子的健康成長,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爺爺奶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既要發揮"隔代親"的長處,同時也要克制溺愛、嘮叨、縱容孩子的行為習慣,年輕人則要理解老人的辛苦,有時間就多回家陪陪老人、孩子。
在溫馨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一定是個充滿愛心、善意,積極向上的好孩子。
聽麟簫談育兒,解決育兒過程中的大事、小事、煩心事。關注我,育兒路上不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