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人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孩子多由上一輩老人幫著帶。然而這樣的安排帶來了諸多現實問題。有些家庭,因為老人「帶娃」,成員之間屢屢發生衝突。
今年65歲的退休教師秦老,就在帶孫子的事情上經常和兒子、兒媳產生衝突,雙方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秦老的兒子在企業上班,工作繁忙,兒媳婦做點小生意,照顧不到家庭,孩子基本都丟在他家。兩個老人帶孩子,說忙不算忙,但為一個兩歲的孩子備吃備喝,也消耗了夫妻倆不小的精力。周末兒子將孫子帶回家的兩天,就是老兩口的「休息日」。
孫子一歲左右的時候,秦老帶孩子,兒子基本不說什麼。不過近幾個月,兒子經常對他提出一些要求,兒子說:「2歲是孩子養成習慣的起始年紀,如果現在不把習慣搞好,長大了就很麻煩」。可是秦老覺得自己「帶娃」的方式沒有任何問題,他說:「我教了三十多年的書,怎麼可能帶不好一個孩子?」
或許是因為教育理念不同,亦或許是因為兒子覺得孩子的行為習慣不夠好,雙方時不時發生齟齬,兒子覺得他「太慣孩子了」。
「帶得好是孫子聰明,帶不好是我慣的」,這位65歲退休教師抱怨道,「我為孫子的成長付出了這麼多,難道兒子就沒有一點感恩嗎?」
退休老教師的話,講出了「中國式」隔代教育的尷尬:教得好是孩子聰明,教不好是爺爺奶奶慣的。
我們身邊,經常有家長說「自家孩子很聰明」,也有家長說「孩子行為習慣不好,是因為爺爺奶奶帶大的」,卻很少有人肯定爺爺奶奶在帶孩子方面的正面作用。隔代教育,的確很有可能導致孩子有不好的行為習慣,但我們不能否定爺爺奶奶在帶孩子方面的辛勤付出,他們捨不得吃捨不得喝,省錢給孫子買零食;他們拖著疲憊的身軀,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如果沒有他們的付出,不光是孩子教育會面臨大問題,連孩子的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
只要能克服,孩子還是應該自己帶
有些父母,工作很忙,但堅持帶孩子「父母為主,爺爺奶奶為輔」。白天,他們請保姆帶孩子,爺爺奶奶在家搭搭手;晚上,下班回來的他們,給孩子餵水果、換尿布,陪孩子參加早教,帶孩子睡覺;孩子大點,他們陪孩子閱讀,做遊戲。
也有一些父母,工作不忙,卻對年幼的孩子不聞不問,吃喝拉撒全是爺爺奶奶負責,連晚上睡覺也是爺爺奶奶帶著,小夫妻倆就是周末帶孩子玩玩。
從孩子的成長角度看,無論工作有多忙,只要能克服,孩子還是應該自己帶。只有自己帶孩子,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紐帶;才知道孩子哪些地方有欠缺;才清楚如何對孩子實施更科學的教育。如果連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又有什麼資格說「爺爺奶奶沒帶好」?
實在沒有辦法,請老人幫忙帶孩子,就不要提很多要求
不否認,現在有一些家長,真的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他們因為工作形式特殊,常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或要經常出差,他們只能把孩子寄托在爺爺奶奶那裡。
倘若如此,年輕人就需要考慮到上一輩人的難處。他們可以給孫子許多愛,卻沒有辦法像父親教育孩子那樣管孫子,隔代教育就是這樣。所以,實在沒辦法請老人帶孩子,請一定不要提很多要求。畢竟,老人幫帶孩子,是情分,不是義務。
不管怎麼說,老人帶孩子,都只是權宜之計。當孩子大了一些,生活可以自理,就必須由父母親自帶,教育必須由父母親自抓,老人可以提供一些簡單的生活方面的幫助。
而作為父母,需要花時間在孩子年紀尚小時開發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第一,專注力
買一些開放益智類、動手類玩具,比如積木、磁力片、塗鴉等,抽時間陪孩子玩玩這些玩具。在玩的過程中,父母不要打擾孩子正在進行的「工作」,讓他們自由發揮。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又可以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第二,創新力
經常讀一些繪本給孩子聽,多創造一些和同齡人玩耍的機會。讀繪本,是激發孩子想像力的過程,孩子會觀察繪本中的圖片,並結合父母的語言進行各種想像。而與同齡人的玩耍,會更多地拓展孩子的想像空間,有利於創新力的培養。
第三,運動能力
運動,不僅能給個人帶來好的身體素質,也能讓個人有好的精神狀態。父母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周末陪孩子跑跑步、打打球或爬爬山。長期這樣,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生病少,精神佳。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父母愛他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同樣愛他們,只是大家管理孩子的能力不同、愛的方式不同,我們不能過分苛求上一輩老人,而是應該花一點時間介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讓孩子健康成長,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讓家庭關係保持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