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就會只說我淘氣,她根本不管我,有什麼資說我?我餓了,奶奶餵我吃飯;困了,奶奶給我鋪床,講故事哄我睡覺;作業不會做,奶奶教我;如果媽媽說我,我才不怕,有奶奶保護我呢。
這段文字摘自一篇小學生作文。媽媽看了,大概會哭笑不得吧。
生活節奏越來越緊張,年輕的父母們迫於工作生活壓力,幾乎無暇顧及孩子,不得不將孩子的撫養重擔移交一些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於是,祖父母們便不自覺地成為孩子的「爸爸媽媽」兼「保鏢」。從生活照料到上學接送,從檢查作業到在爸爸媽媽批評孩子時充當「保護傘」鳴不平,在當下,大概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聰兒已經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了,但她的「狀況」越來越讓媽媽憂心。在家裡聰兒一切都挺正常的,愛說愛笑,但在學校裡,她非常害怕集體活動,膽小到老師讓她起來回答問題都會嚇哭,最近還在家常常反駁媽媽:奶奶說了,女孩子長大以後會變笨,怎麼也比不過男孩子,女孩子小的時候學習再好也沒用!
年輕的媽媽由於自己沒有時間帶孩子,而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老人帶。這樣做的好處固然顯而易見:老人平和的心態給孩子造就和諧的家庭氛圍;「老小孩」的特點讓他們容易融入孩子的遊戲之中,令他們關係融洽;經驗豐富的祖輩在撫育孩子這一點上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淡定沉著、耐心細緻的態度及方法不僅能給孩子安全感,更給工作生活壓力較大的年輕父母積極的支持和幫助;老人對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美德有著更多的認知,在向孩子傳承這些東西時更有優勢。
但是,就像聰兒媽媽憂慮的那樣,老人帶孩子產的問題也很明顯:老人對孩子的無原則的溺愛,不僅阻撓了孩子優秀自我品格的成長,導致孩子出現任性、依賴性強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緩慢能問題,還因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與父母產生分歧,一方面讓孩子產生混亂的是非觀感,另一方面影響了父母和孩子之間親子感情。
除此之外,由於祖輩自身認知能力與現代教育觀念的落差,導致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僅「落伍」還「錯誤」。
那麼,對身負工作生活壓力的媽媽而言,在自己全力照顧養育孩子分身乏術的情況下應該如何有效對待並處理「隔輩教育」?
在此,建議媽媽首先承擔必要的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好媽媽,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媽媽不論多忙,都要儘量多抽時間陪伴孩子不要以忙為藉口,把對孩子的教育責任撫養責任全部推給老人,待到孩子出現問題又指責祖父母。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是親子關係培養的重階段。這個階段如果孩子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的親情歸屬感就會發生轉移,通常都會轉移到和自己一起生活的人的身上。如果把孩子完全放任地交給祖輩撫養,那麼就會出現孩子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感情深厚,和自己父母反而有隔閡的家庭生活現象,而這一現場勢必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身心健康。
其次,當媽媽和老人的教育觀念發生分歧時,與老人的溝通要講「技巧」。不要一味地以為老輩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能理解。實際上,只要對他們報以足夠的耐心去解釋、講解,掌握一些「溝通技巧」,他們也樂於學習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方式。
這些技巧包括:
第一,肯定並強調他們對孩子愛,因為這份愛,大家都希望孩子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不要直白地對老人說「你這樣不對,會害了孩子」之類的話;
第二,多用育兒專家的話來講道理,你可以說「我看到一個育兒專家說這樣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幫助,很好」,不要說「你那樣教不對,我覺得應該這樣教」等;
第三,一旦老人做了對的教育方式,一定要大加鼓勵和讚揚強調因為老人的這種方式,孩子在哪個方面表現得比過去好多了。最後,聰明的媽媽不會當著孩子的面,與老人爭執該如何教育孩子。孩子雖小、但他對外界的認知正是飛速發展的時候,他的觀察能力不僅格外敏銳,「鑽空子」的能力也不容小瞧。
在孩子面前進行爭執,不僅會讓他察覺兩方爭執不下自己身上的問題不會有人管,從而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別的問題,還讓他覺得這種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不安全從而對他的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