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445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這兩天有個節目視頻在網上傳開了,我想沒有一個當媽的看後不崩潰。
這是一檔叫《告訴世界我可以》的兒童成長觀察紀實真人秀,小朋友優米和弟弟平時姥姥在照看,優米媽媽不讓孩子喝可樂,姥姥就把奶瓶偷裝可樂給優米和弟弟喝。平時姥姥也去超市買大堆零食給兩孩子吃!
優米媽媽說姥姥沒有規則沒有度,姥姥卻說:對於零食這件事,孩子不需要度……
網友們也表示:代入感太強,我已經開始生氣了。
看到這裡,我真的氣炸了!
這親媽,也真是搞事情。
要是擱我家,這架可能吵不完的。別說是親媽,鬧幾仗是輕鬆的了。
我們來看看優米姥姥給孩子吃零食喝可樂的理由:
1、我就是看不了孩子哭,她哭我就依著她
潛臺詞就是:我怕孩子哭鬧,孩子最好是安安靜靜的。
2、小孩子吃零食,不需要規則
潛臺詞:孩子那麼小,不懂規則。
3、幹嗎不讓他吃,又不是吃不起。
潛臺詞: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我有的是錢,我可以滿足他的一切需求。
在所有的文化當中,祖輩都是溺愛孩子的。無論是美歐還是在中國。這沒有問題。來自於祖輩的適當的溺愛,對孩子而言是美好的體驗。
那為什麼中國式的隔代溺愛會有這麼多的衝突呢?
一種情況:祖輩強勢,依據經驗照顧孩子而不是科學育兒。
這就是中國式隔代溺愛最突出的情況!以過來人的經驗教訓子女怎麼撫養孩子,比如優米姥姥,不聽取子女的意見,過分沉溺在自我的認知裡面。與其說是愛孩子,更深層次的其實是滿足自己情感表達的需求,沒有真正去理解什麼是對孩子更科學地給予。
另有一種更糟糕的情況:完全的隔代撫養
也就是說父母退場,把孩子完全寄養在祖輩家。包括父母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探望一次孩子的情況,這也是完全的隔代撫養。」
調查顯示,在全國有半數以上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撫養。一線城市中,北京比例最高,約71%;上海的比例是55%-62%。在勞務輸出地區,這比例更高,有的村落甚至達到了100%。
我們都懂隔代溺愛會毀了孩子,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了。甚至身邊都不計其數,那怎麼來調整在撫養孩子問題上,三代人的糾結呢?雖然隔代撫養的確存在過分溺愛、過分關注、過分表揚、老人教育觀念陳舊等缺點。但也要承認,孩子給祖輩帶能幫助年輕父母拼搏事業,慰藉老人晚年時光,也是解決雙職工家庭問題可靠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祖輩還是父母,都是望孩子好,希望孩子長大成才。而這就是破局隔代溺愛的關鍵——這樣讓這種愛轉化而不是惡化?
一、孩子的爸爸媽媽必須佔主導
凡是隔代溺愛嚴重的家庭,肯定是父母缺位,所以祖輩才會補位。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薛立新說:親子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基礎的組成部分。缺少父親的照料,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沒有母親的關心,會使孩子缺乏幸福感和親切感;以上兩者的任何一方缺少都會使孩子在前途的選擇、人際關係的溝通上產生障礙。所以父母儘可能多地陪伴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的需求,引導孩子的成長。
相比起老人而言,年輕父母文化程度比較高,接觸面更廣,接受能力強,更有學習科學育兒觀念的意識(除開不合格的父母)。父母的陪伴更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廣博見聞,增長知識。祖父母要甘居次要位置,把教育主導權讓給父母,督促年輕父母多多陪伴孩子。並積極學習新的知識和育兒觀念,以更好適應社會的發展。
二、良好有效的溝通是基礎
比如奶奶追著孩子餵飯這個場景,年輕父母不妨先誇讚一句:「媽您辛苦了,先歇會兒。」再用鼓勵的語氣說:「我們看寶寶能不能做到自己吃飯。」奶奶一定會停下手,充滿驕傲地說:「我孫子肯定行。」寶寶也一身幹勁地自己吃飯,證明已經長大了。於是目的達成,過程其樂融融。
相信多數家庭都有過這樣的爭吵:媽,書上說這樣做不對!怎麼不對了?我不是就這樣把你養大的麼?你過時了,得聽我的!你沒養過孩子,得聽我的 !於是觀念的溝通變成了權力的鬥爭,非要爭個輸贏。其實如果換成像上面那樣的婉轉的方式溝通,效果會好得多。
或者反向利用老年人迷信微信的特性,三天兩頭在家族群裡發《XX專家表示應該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XX專家指出孩子這樣做更聰明》……很快你就會發現,那些你死活也講不通的道理,已經被奶奶自發自動地貫徹,並充滿優越感地向她的老夥伴們炫耀了。
三、統一戰線是關鍵
當爸媽的最崩潰的事情是什麼?就是熊孩子闖了禍,你正準備一頓棍棒教育,爺爺奶奶闖過來抱走了孩子,還急赤白臉的罵你:「你小時候不也這樣?我打過你麼?」於是前功盡棄。
這種對孩子的而言,他會面臨矛盾的教育,是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還是聽爸爸媽媽的呢?長期這樣,孩子會趨利避害的選擇輕鬆的、可滿足的教育,養成嗜吃、懶惰、驕縱等性格。
在管教孩子的場合,老人們儘量不要幹涉年輕父母的教育方式,年輕父母也要照顧下老人的心理感受,不要太過激烈。如果實在需要嚴厲管教或者老人總是忍不住出手關涉,不妨把孩子帶到外面一個安靜的角落,充分予以進行管教,並等到雙方情緒都平靜後再回到家裡。相信只要經過一段時間持續教育,一定會達到好的結果。
四、定期給老人放個假 還老人自己的生活
每個周末或者固定一段時間,年輕人自己帶孩子,培養親子時光的記憶。比如爸爸媽媽帶上孩子,去大型遊樂場玩耍,去博物館增長見識,甚至去遠一點的地方旅遊。這些,是爺爺奶奶無法做到的。
一般的小朋友對出去玩都非常有興致。在在這完全屬於父母和孩子的快樂玩耍中,很多生活習慣、禮儀規矩、行事規矩都潛移默化地被灌輸給孩子。而被放假的長輩呢,他們能擁有自己時間和生活,想幹啥幹啥,可以找老姐妹老兄弟聊天打牌、或者在家休息等等。有了自己的生活,也不至於全部焦點都在小孩身上,無形中把矛盾淡化。
面對中國式隔代溺愛,癥結還是在年輕父母。所以解決之道也在年輕父母智慧裡面,解決好了三代受益;處理不好,害的終歸是孩子。
——END——
©親桔原創 請勿隨意轉載
本文系網友投稿,不代表親桔親子【微信號:Qinjuqinzi】官方觀點。
親桔親子已開通寶媽奶爸來稿專欄,歡迎粉絲寶寶們投稿,一經採用稿酬豐厚。
投稿郵箱:qinjuqinzi@juzipow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