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避免「隔代教養」帶來的缺點?

2020-12-04 王子媽媽說育兒

一面老人辛苦撫養孫輩,一面子女抱怨老人帶孩子有問題。

由隔代教育產生的家庭矛盾,已經是當下中國家庭最主要的矛盾。

有激烈人士喊出:隔代教育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必須拒絕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真的罪孽深重麼?

歡迎大家參與探討。


隔代教育的現實警鐘:錯誤的愛,竟會導致自閉症?

《中國教育報》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以媽媽的視角,描述了孩子如何因為外祖父過度保護而有了自閉症傾向,又被媽媽艱難治癒的全過程。


文中的媽媽以為,讓退休的父母來照顧孩子,既可一解老人思孫之苦,也能讓孩子得到充分的呵護,還能讓自己騰出精力拼事業,一舉三得。

在最初幾年,父母不辭辛苦照顧外孫,孩子健壯成長,年輕父母安心打拼,這個三贏計劃似乎達成很完美。

然而到了小明四年級時,媽媽發現孩子有自閉症傾向。

起因是二年級的某一天,班主任偶然講課拖堂,外公衝到教室裡,罵了老師並拉走小明。

外公認為保護了外孫,卻不知外孫從此以後被同學孤立。

班主任說:「小明和其他同學相比,身上有非常明顯的隔代撫養的特徵:內向、寡言少語、不合群、不自信、注意力不夠集中等。」

老師給出建議:「最重要的是不要和老人住在一起。」

媽媽忍痛把父母送回老家。從此把工作外的幾乎所有時間都給了兒子。

空閒時候,帶兒童書籍讓小明與小朋友們分享。晚上陪他做作業,做遊戲。

臨睡前陪他讀經典,背英文。一年後,孩子終於慢慢恢復到健康活潑的狀態。


這麼嚴重的情況雖然少見,然而被老人溺愛的孩子,自私、任性、大吼大叫的例子卻比比皆是。

至於老人不顧父母的禁令,偷偷給孩子吃糖、餵飯、買零食、打遊戲更是家常便飯。


更讓很多父母氣憤的是,每當自己想要管教,老人往往橫加阻攔,最愛說的話就是:「他還小呢,大了就好了。」

正因為此,才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熊孩子」


如果遇到智慧祖輩,隔代教育也有贏家

隔代教育,其實也教育出許多名家。

著名主持人倪萍年幼時跟著姥姥生活了3年。

在那個全民挨餓的年代,姥姥卻想盡辦法,讓倪萍總有「吃不完的好吃的」,還有「聽不完的好故事」。

姥姥的故事都是出自《三國》、《水滸》、《聊齋》,簡單的大白話卻把真、善、美,假、惡、醜講得明明白白。

倪萍說,每次與姥姥的談話都讓人受益匪淺。即使長大成名,她依然在精神上依靠著姥姥。


隔代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都有一個智慧祖輩。

這些(外)祖父母們不但以自己的人生智慧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以豐富的知識,滿足孩子的求知慾,贏得孩子的尊重。

只需四招,輕鬆破局隔代教育之痛

雖然隔代教育的確存在祖輩過分溺愛、過分關注、過分表揚、老人教育觀念陳舊等缺點。

但也要承認,隔代教育能幫助年輕父母騰出時間拼搏事業,能慰藉老人晚年時光,而老人特有的耐心陪伴,也是年輕父母無法做到的。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祖輩還是父母,都是望孩子好,希望孩子長大成才。而這就是破局隔代溺愛的關鍵。

1、年輕父母佔主導

凡是隔代溺愛嚴重的家庭,肯定是父母缺位,所以祖輩才會補位。

父母要利用碎片化時間,儘可能多地陪伴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的需求,引導孩子的成長。

何況相比起老人而言,年輕父母都參加工作,文化程度比較高,接觸面更廣,接受能力強,更善於學習科學育兒觀念。


父母的陪伴更有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廣博見聞,增長知識。

祖父母要甘居次要位置,把教育主導權讓給父母,督促年輕父母多多陪伴孩子。並積極學習新的知識和育兒觀念,以更好適應社會的發展。


2、良好溝通很基礎

相信多數家庭都有過這樣的爭吵:

媽,書上說這樣做不對!

怎麼不對了?我不是就這樣把你養大的麼?

你過時了,得聽我的!

你沒養過孩子,得聽我的 !

於是觀念的溝通變成了權力的鬥爭,非要爭個輸贏。

其實如果換成婉轉的方式溝通,效果會好得多。

比如再次見到奶奶追著孩子餵飯,年輕父母不妨先誇讚一句:「媽您辛苦了,先歇會兒。」

再用鼓勵的語氣說:「我們看寶寶能不能做到自己吃飯。」

奶奶一定會停下手,充滿驕傲地說:「我孫子肯定行。」

寶寶也一身幹勁地自己吃飯,證明已經長大了。於是目的達成,過程其樂融融


3、統一戰線是關鍵

父母最崩潰的事情是什麼?就是熊孩子闖了禍,你高高舉起了巴掌,爺爺奶奶闖過來抱走了孩子,還急赤白臉的罵你:「你小時候不也這樣?我打過你麼?」於是前功盡棄。

家庭教育中,統一戰線很重要。

因為孩子天生會趨利避害,知道如何利用長輩的溺愛獲取不合理要求,知道如何利用長輩的心軟逃避懲罰。

所以在良好溝通的基礎上,每個家庭一定要選出一個三觀正的爸爸或者媽媽承擔主要教育角色,在是非問題上給與孩子以正確引導,合理獎懲。


4、每周給老人放個假每個周末,是我和孩子的親子時間。


我每周都會帶上孩子,去大型遊樂場玩耍,去博物館增長見識,甚至去遠一點的地方旅遊。這些,是爺爺奶奶無法做到的。

孩子天生喜歡這些新奇的感受,所以他熱烈地期盼著每周的親子時光。也就在這完全屬於父母和孩子的快樂玩耍中,很多價值觀、生活習慣、禮儀規矩潛移默化地被灌輸給孩子。

而被放假的爺爺奶奶呢,這天他們不必卡著點急急忙忙去接孩子,也不必小心翼翼照顧全家的口味做飯,更沒有人指責他們這裡那裡做的不對。

他們想收拾家務也好,想找老姐妹老兄弟聊天打牌也好,可以盡情享受自己的自由時光。


既然讓老人來帶孩子,就不該總是埋怨,有些媽媽一談到老人帶孩子,就怨氣衝天,有說不完的不滿。既然你沒人帶孩子,老人不怨辛勞來幫忙,就該心存感激,和樂相處。就算老人的育兒方式很不合理,你也必須向前看,關係和諧,才能互相商量,老人愛孫子,絕對不會不改進育兒方法。

自己帶孩子和看著別人帶自己的孩子的感覺是不同的。對自己,你會喊累,會感到艱辛無助,但看著老人,就會用自己想要的來否定老人,形成的扭曲心態可以想像。但這麼做苦了自己,也讓孩子無所適從。擺正心態,去接受老人,才能和老人合作。

相關焦點

  • 【家長必修課】怎樣避免」隔代教養「帶來的缺點?
    「隔代教養」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問題了。那麼,如何創造一個最大程度避免「隔代教養」缺點的環境呢?♥心態決定的行為的效果,貫穿於後面每一點具體辦法中。不是說你就得放著可用的祖輩資源不用,而是不逃避推脫自己應負的責任的基礎上,怎樣用的問題。舉個例子: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個晚上,父母應該不讓老人在醫院待著,在醫院熬夜對老人的身體來說是吃不消的。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像他們表達出自己照顧寶寶的的承擔和自信,以及對老人的關心和愛護,消除他們的顧慮,老人也無法拒絕。
  • 探討隔代教養策略!海峽兩岸專家齊聚青島共謀家庭教育科學發展!
    其背後是中國傳統中對家庭關係、血緣關係的重視,對傳統家庭中「尊老愛幼、互相幫助」的文化傳承,是隔代之間的情感依戀關係和互補關係的體現。也因此,中國的隔代教養原因更複雜,在教養比例、形式和參與度等方面也明顯高於世界上其他國家。
  • 因教育而與孩子的祖父母「撕逼」?隔代教育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時代裡,很多年輕人在教養孩子這件事上,都不得不請自己的父母來「搭把手」。更別提二孩政策開放後,很多家庭中帶孩子的重擔不可避免地落到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雖說如今的隔代教育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但很多人聽到這個詞的第一反應卻總覺得有一股「火藥味
  • 「我以前就是這樣把你老公養大的」隔代教養應該怎麼溝通?
    例如:爸爸媽媽們常感覺長輩們容易與自己教養觀念不同調而發生衝突,以及過多指指點點造成左右為難、身心亦充斥許多壓力。有些爸爸媽媽們也覺得長輩們的教養質量或許不那麼理想,將其視為不得不的「將就」選項。其實時至今日有許多思想愈來愈開明的長輩是很能溝通的,只是我們尚未找到個中互動溝通要領。
  • 問題不在「隔代教養」,而在家庭關係.
    提起隔代教養,很多父母都會無奈的搖頭,甚至會覺得苦不堪言。雖然都知道親自教養孩子的好處,但是現實中的種種原因,讓老人幫忙帶孩子對很多年輕父母而言又是最經濟理想的選擇。所以,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隔代教養」已然成為一個不願面對卻又無法迴避的話題。那麼,與其攻擊「隔代教養」的不好,不如找到「隔代教養」引發的實質問題,並在接納現實的基礎上找到解決之道。
  • 提起隔代教養,很頭疼?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由於隔代教養的教育觀念不同問題所導致的家庭矛盾。所謂隔代教養主要是指祖輩對孫輩實施的一系列教育教養活動,隔代教養與親子教養相對應而存在,親子教養就是指父母直接對子女的教養活動。目前在我們國家,由於諸多的因素,比如父母雙亡、離婚、單親家庭、農村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城市雙職工家庭、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導致的隔代教養現象在城鎮及鄉村都非常普遍。
  • 「父母管,奶奶護」,隔代教育真的不可行嗎?4招教你怎樣避免
    4招教你怎樣避免 有一個4歲多的孩子,他的媽媽說孩子被隔代教養,通常情況下溺愛比較嚴重,好不容易養成的習慣一到奶奶家就「原形畢露」,甚至有時候還會有點任性,根本就管教不了。 01.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其實很多父母都是比較反對隔代教育的,有時候因為孩子的教育還會引起家庭矛盾,有人說「隔代教育就是在毀孩子」,但是隔代教育真的不可行嗎?
  • 隔代教養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帶孩子對祖父母來說是輕車熟路,然而隔代教養也衍生了許多問題。有學者曾做過統計,在上千例青少年諮詢個案中,有超過70%的家長曾提到祖父母對孩子的早期管理和培養失當。隔代教養有何優缺點?祖父母與年輕父母可能產生哪些衝突?隔代教養是否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生疏?年輕父母該如何與老一輩溝通不同的教養意見?
  • 優化家庭隔代教養
    優化家庭隔代教養的幾點措施隔代教養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家庭教育中幼兒的照管問題,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容忽視,我們現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應該是對隔代教養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逐步改善隔代教養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其在家庭教育中發揮最大價值。
  • 對隔代教養幼兒的教育建議
    (1)隔代撫養人(祖輩)要掌控把握好自己在幼兒教育中的角色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祖輩要掌控把握好自己在幼兒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輔助為主,配合幼兒父輩進行教育,及時更新幼兒教育觀念,掌握科學育兒方法,和幼兒父母達成統一教養目標及戰線,在對幼兒的要求上做到步伐一致
  • 走出隔代教養誤區 促進良性互動
    也因此,中國的隔代教養原因更複雜,在教養比例、形式和參與度等方面也明顯高於世界上其他國家。他還分析了在我國隔代教養存在的優勢和劣勢,並建議以更新家庭教育理念為前提,完善隔代教養模式,釐清隔代教養邊界,整合隔代教育資源,以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為抓手進行隔代教養的家庭教育共同體構建,讓祖輩參與的教養在家庭教育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 關於隔代教養,你不得不看!
    當今社會,隔代教養已是常見的家庭養育方式。 狹義的意義指的是祖父母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中間世代的父母或是因為離婚、死亡、遺棄等原因而完全沒有撫養孩子。我們一般指的是廣義的隔代教養,指的是長輩協助照顧孩子。
  • 隔代教養的技巧
    現代家庭中,不少幼兒都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下文稱祖輩)直接照看、教養的。幼兒給祖輩老人以慰籍,使他們享受天倫之樂;祖輩老人有更多的時間、更大的耐性,將自己的經驗、經歷傳授給幼兒,使幼兒受到教育。隔代教養,給上班幼兒的父母減輕了負擔,祖輩消除了寂寞。
  • 早教小知識——隔代教養問題
    隔代教養已是普遍的現象,然而所衍生出的問題也不少。
  • 兩岸教育專家學術共商:「隔代教養」利弊與應對
    但是,這種祖輩參與卻是喜憂參半,一方面,祖輩有經驗、有餘力,幫年輕父母帶孩子,給年輕人減輕負擔;但另一方面,父輩們也擔心孩子會因此與父母變得「不親」,他們認為很多兒童行為問題是「祖輩參與」帶來的……那麼,「祖輩參與」家庭教育的現狀究竟如何呢?
  • 隔代教養對孩子產生的心理健康
    隔代教養中的信念主要包含期望、評價與認知三個方面,可有效預測兒童心理及行為,即為父母對兒童發展中的行為看法與認知。父母自身教養信念極大程度影響使用教養策略與教養態度,對兒童未來發展與能力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 隔代教養的不利影響
    隔代教養作為近年來較為常見的家庭教養方式之一,具體是指在家庭中由祖輩代替父輩承擔起對幼兒的教育及養育職責。隔代教養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父輩的工作生活壓力過大無暇兼顧幼兒的日常教養問題,「二孩」家庭的教養困境以及三代合居家庭中祖孫輩的生活情感交流等。
  • 讓人「頭大」的隔代教養問題?
    一提到隔代教育,我們這代人總是很無奈。父母因為忙於工作,忙著掙錢養家餬口,更是為了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不得不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託付給家裡的長輩。看似生活負擔減輕了一點,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育兒理念帶來的衝突。這些隔代教育問題,常常會讓我們「頭大」,長輩們的育兒經驗固然是很豐富的,但是放到現在的育兒理念中,很多觀念都已經落後了。
  • 中國家庭的主要矛盾--隔代教養
    於是,在中國便形成了一種無奈而又不可避免的教養模式——隔代教養。對於60後、70後這代人來說,當城市裡的子女需要他們照顧孩子時,他們便收拾行囊,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異鄉當「保姆」。當農村裡的子女都外出打工時,他們便留守家鄉,全心全意照顧孫子孫女,生怕讓在外拼搏的人寒了心。
  •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積極影響
    1 隔代教養的現狀分析中國家庭的隔代教養自古就已見端倪,祖輩年老時期的「含飴弄孫」昭示著晚年的一種理想生活狀態。現代社會中,巨大的生存競爭壓力沒有給青年父母留下太多的時間參與幼兒的日常教養,因此這樣的任務就被他們委託給自己最信任的人——父母的身上,但是隨著一些問題的暴露,隔代教養的利弊也在不斷被討論和解讀,對隔代教養的正確認識也成為了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