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隔代教育,我們這代人總是很無奈。父母因為忙於工作,忙著掙錢養家餬口,更是為了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不得不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託付給家裡的長輩。看似生活負擔減輕了一點,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育兒理念帶來的衝突。
這些隔代教育問題,常常會讓我們「頭大」,長輩們的育兒經驗固然是很豐富的,但是放到現在的育兒理念中,很多觀念都已經落後了。可在他們看來,這卻是對孩子好的。
怎樣的隔代教育最讓人「頭疼」呢?比較常見的就是以下這三種。
很多事情本來孩子可以自己去做,但是爺爺奶奶過於呵護,直接為其代勞。或者孩子一撒嬌,就立馬心軟,對他百依百順。常見表現父母一教育孩子,爺爺奶奶就護著:「孩子還小,這麼嚴厲幹什麼。"再有就是孩子鬧著要吃零食,一撒嬌,他們立馬就說:」寶寶想吃什麼,爺爺奶奶給你們買。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犯錯都有爺爺奶奶罩著,不僅會養成一些壞毛病,還會逐漸無視父母的教育,後患無窮。
什麼事情都督促孩子,造成孩子產生依賴性和惰性,對此對自己沒有信心感。常見表現:「比如孩子想玩滑滑梯,爺爺奶奶就會阻止,哎呀,不要爬這麼高。」
其實孩子天生就喜歡去探索,對很多事情都很好奇,可是爺爺奶奶就是喜歡讓他乖乖坐著。如果長期生活在這樣被過度保護的環境裡,不僅造成他對外界的了解,還會造成他視野狹小、不能獨立。
這種教育方法多數是符合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批評多於鼓勵,責罰多於獎勵。常見表現:「當父母想要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他們常常會說:「一天到晚就知道帶孩子出去玩,沒個正經。」這樣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或叛逆心理。
是所有的隔代教育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嗎?其實並不是。也有一些長輩們會以一種溫和以及理解式的方法來帶孩子,加上他們對孩子的疼愛,這樣的教育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培養孩子睡覺這個習慣上,他們就會提前跟孩子講好規則:每天晚上十點是睡覺時間,如果到點了孩子還是沒睡,這個時候他們依然鑑定約好的規則,就會對孩子說:「我可以給你講個故事,但是聽完要去乖乖睡覺。」
這種類型,叫做溫暖和理解型,是比較理想的隔代教養方式,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孩子會更成熟、更積極。
那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形成這種積極的隔代教養風格呢?
儘管父母和長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是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能更好。
那與其對抗,倒不如合作,尊重他們的施教權利。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的分歧,要維護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不然,如果讓孩子發現:「連爸媽也要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那父母管教起來就會難上加難。
所以父母在想要糾正孩子某一個毛病之前,可以試著先和長輩們聊一下,達成統一。比如孩子最近總是一邊吃飯一邊玩,在管教之前就可以先通個氣。
現在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果說人生閱歷和生活技能,大概是沒有人會比他們更加豐富了。
不紡讓家裡長輩多去講講自己的經歷,講講身邊額故事,或者講一些傳統民俗,但是前提是要儘量避開封建思想。這些都能擴寬孩子的視野。長輩們的故事也能夠促使孩子不自覺的去思索人生、體味人生。與此同時,被需要、被傾聽的感受也會讓長輩們更加幸福快樂。
其實很多時候,長輩們也是很願意為了更好地輔導孩子做出改變的。父母可以鼓勵長輩們多去參加社交活動,多看一些教育方面的節目,閱讀一些期刊雜誌,擴展眼界和知識面,提高隔代教育的質量。
當看到長輩們的教育方式在孩子身上有不良反應時,父母應該選擇合適的時機委婉地提醒,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千萬不要當面反駁。
平時可以經常給長輩們分享一些科學育兒的視頻或者文章連結;看到相關的新聞視頻,也可以和他們說:「爸爸媽媽,人家專家也說了,要給寶寶穿紙尿褲,把尿不好.」
總之,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論是誰,初心都是為了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長輩們的付出,對於整個家庭來說都十分重要,理應得到尊重和感謝。我們要記得時常把感謝的話掛在嘴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