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也有小門道,選對模式最重要!

2021-02-18 育學園

崔玉濤的育學園 

常見的養育問題這裡都有答案,點上方藍字關注。

不知道從幾時開始,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逐漸成為「看娃」的主力軍,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這種「隔代養育」的現象尤為普遍。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隔代養育」現象的勢大,必然衍生出「隔代教養」問題的出現。根據某機構對包括北上廣深等在內的全國32個城市的網絡調查顯示,目前,已有接近67%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現象。

顧名思義,「隔代養育」與「隔代教養」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前者著重「育」,而後者兼顧「教」。其實,「教」和「育」二者很難劃分得絕對清晰,即便是完全由老人帶大的孩子,也很難絕對地說「老人從來不管教,只負責吃喝拉撒睡」。

那麼,問題就來了:老人管教孩子,教得對是福氣,教不對分分鐘變成「雷」。

其實,有這種顧慮的家長不在少數,作為需要老人幫助教養孩子的父母,當然更希望老人能夠摒棄傳統育兒觀念的糟粕,轉而秉持更符合孩子生長發育需要的科學育兒理念咯。

因此,家長們也不難發現,在許多有老人參與教養孩子的家庭裡,新舊兩種教養觀念的對撞,就比較容易造成衝突的發生。

不少年輕父母會對「老人帶娃」存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帶孩子的方法簡單粗暴,既不懂科學餵養,也不會親子早教,既不了解孩子生長發育特點,也玩不轉適齡教育……

在這裡,小育要替一些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打抱不平」了:其實,有很多老人為了能夠更好地帶娃,積極提升功力,不僅認真學習最新的育兒知識,努力接受那些顛覆自己認知的新觀點,還不斷交流、思考、總結帶娃心得,帶孩子的本事可比年輕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你說,在這種氛圍的家庭裡,兩輩人哪還那麼容易會因為孩子教養問題而發生衝突呢!

況且,從另一個角度說,有老人參與孩子教養的家庭,也並非是單一模式的。在不同「隔代教養」模式的家庭氛圍中,老人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而足的,因此,想要判斷「隔代教養」的優劣,也不能一概而論。

雖然「隔代教養」意味著老人一定會參與孩子的教養,但根據其主導性的多寡,又可以分成三種模式:

堅持這種聯合教養模式的家庭,無論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是多是少,在涉及到撫育、管教孩子的問題上,都是由父母主導的,而老人多是秉持孩子父輩的原則,做些輔助性的教養工作。

兒子兒媳上班時,我就幫著帶孩子,等他們下班了,就沒我什麼事了。平時,孩子學什麼、看什麼書、玩什麼遊戲,這些我都不管,都是兒子兒媳陪著玩,我要麼去幹點自己的事兒,要麼就在旁邊看著,等他們上班去了,我偶爾也學著跟孩子互動。有時候,我拿不準的事就跟兒媳溝通,但我有經驗的地方也會跟兒子兒媳說,都是為了孩子好,就商量著來,倒是沒什麼矛盾。

堅持這種聯合教養模式的家庭,孩子的教養問題多是由老人完成的,父母不直接參與或不主要參與撫育、管教孩子,父輩的育兒理念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體現較少。

閨女和姑爺工作都忙,這孩子從出了月子就一直是我在帶。平常,也就是發燒感冒了管一管;要麼就是放假的時候,爸爸媽媽帶出去玩玩。這以後要是上幼兒園了,接送肯定也還是我的活兒。

這種教養狀況存在較為明顯的城鄉差異,多數情況下,孩子可能並不與父母一起居住。孩子的撫育、管教基本上完全由老人完成,教養孩子的過程單純體現老人的意志。

我家澤澤一歲斷奶以後,就跟我回老家了,他爸媽在外地上班,一個月回來一趟。平時,就是我帶著孩子,只要天氣好,我就帶孩子去植物園裡逛逛,讓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會兒;我也給孩子看繪本、講故事,孩子一歲半的時候,我給報了個早教班,也都是我帶他去上課……

不言而喻,由父母主控、老人輔助的聯合教養模式,更有利於凸顯「隔代教養」的價值,因此,也是小育更為推崇的理想模式。

實踐證明,這種模式能很好地整合祖輩和父輩兩代人的教養資源,兼具了兩代人的教育經驗和智慧。

老人具有養育子女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同時,也兼具精力充沛、時間充裕的優勢;而父母則更容易跟進更新科學育兒知識,具有更廣泛的交流渠道和群體。雙管齊下,發揮兩代人的教養優勢,那麼對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以及滿足孩子的發展需要,必然是更有裨益的。

當然,在育兒決策方面,老人和父母還是有必要先釐清孩子教養責任的從屬關係的,換句話說,就是要提前溝通好「關鍵性問題由誰決策」。

那麼,按照「父母主控、老人輔助」的理想狀態,小育建議,作為直接承擔育兒責任的父母輩,應該持有主要決策權,而老人應該給予尊重和支持。

在這裡,小育還想強調一點,那就是父母和老人作為聯合教養者,最好能先統一「兒童發展觀」(包括,你對孩子的看法,如何處理你和孩子之間關係的方法,以及對孩子進行培養時有關方法論的觀點等),然後以最為契合孩子發展階段的方法教養孩子,這麼做,既有利於孩子,又是解決爭議、避免衝突的最有效途徑。

長按二維碼,了解更多關於教育問題的解答

相關焦點

  • 早教小知識——隔代教養問題
    一、隔代教養的形成原因與社會因素早期的隔代教養隨著社會的變遷、都市化及雙職工家庭的增加,隔代教養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現象,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有別有早期,現今隔代教育的成因趨於複雜化,涉及層面也更廣。例如:雙職工家庭的父母為生活打拼。然而好的保姆可遇不可求,於是委託親人或爺爺奶奶照顧孩子,通常會成為職業婦女在兩難之下的抉擇。
  • 優化家庭隔代教養
    優化家庭隔代教養的幾點措施隔代教養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家庭教育中幼兒的照管問題,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容忽視,我們現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應該是對隔代教養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逐步改善隔代教養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其在家庭教育中發揮最大價值。
  • 隔代教養需策略 家庭和諧最重要
    隔代教養需策略 家庭和諧最重要 2020-03-16 1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隔代教養的不利影響
    隔代教養作為近年來較為常見的家庭教養方式之一,具體是指在家庭中由祖輩代替父輩承擔起對幼兒的教育及養育職責。隔代教養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父輩的工作生活壓力過大無暇兼顧幼兒的日常教養問題,「二孩」家庭的教養困境以及三代合居家庭中祖孫輩的生活情感交流等。
  • 隔代教養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此種隔代教養經常可能衍生許多問題,也易陷入經濟弱勢的窘境,因為爺爺奶奶已年邁、沒有工作能力,卻又還要照顧孩子。若是長輩年紀太大,在教養孩子上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世代的隔閡也會加劇。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林如萍教授表示,年老祖父母教養青少年孫子女,此種狹義的隔代教養經常會出現「年紀大的辛苦,年紀小的抱怨」之情形。
  • 提起隔代教養,很頭疼?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由於隔代教養的教育觀念不同問題所導致的家庭矛盾。所謂隔代教養主要是指祖輩對孫輩實施的一系列教育教養活動,隔代教養與親子教養相對應而存在,親子教養就是指父母直接對子女的教養活動。目前在我們國家,由於諸多的因素,比如父母雙亡、離婚、單親家庭、農村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城市雙職工家庭、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導致的隔代教養現象在城鎮及鄉村都非常普遍。
  • 走出隔代教養誤區 促進良性互動
    在「隔代教養」成為普遍現象的今天,如何理性發揮祖輩參與家庭教育的作用?如何認真履行父母的主體責任?如何建立良性的親子關係? 9月15日-16日在青島舉行的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給了人們許多重要啟示。此次論壇由中國教育學會和臺灣嘉義大學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青島市婦聯、青島市教育局承辦。
  •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積極影響
    1 隔代教養的現狀分析中國家庭的隔代教養自古就已見端倪,祖輩年老時期的「含飴弄孫」昭示著晚年的一種理想生活狀態。現代社會中,巨大的生存競爭壓力沒有給青年父母留下太多的時間參與幼兒的日常教養,因此這樣的任務就被他們委託給自己最信任的人——父母的身上,但是隨著一些問題的暴露,隔代教養的利弊也在不斷被討論和解讀,對隔代教養的正確認識也成為了當務之急。
  • 「隔代教養」——怎麼「養」才是「教」?
    父輩為主祖輩為輔的聯合教養形式成為過半家庭的選擇。由此可見,中國的隔代教育正在成為一種主流。本文將從隔代教養的利弊,以及作為父母如何更好的應對「隔代教養」來展開。若是長輩年紀太大,在教養孩子上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世代的隔閡也會加劇此種狹義的隔代教養經常會出現「年紀大的辛苦,年紀小的抱怨」之情形。我們一般常聽到的隔代教養則是廣義的隔代教養,指的是長輩協助照顧孩子。
  • 朱永新:8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如何讓父母帶好孩子
    在家庭成員中,最老的和最小的,即將消失的和正在新生的,是兩個互相補充、互相吸引的生命,加之在人生最初階段的朝夕相處,不僅祖輩會表現出主動的「隔代親」,孫輩的主動依戀也同樣非常明顯。目前,生育二胎政策已經推出,祖輩參與教養的比例也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出現特別大幅度的變化,尤其不太會有明顯的下降。因此,如何真正發揮祖輩教養的優勢,避免隔代教養的負面影響,是我們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社會命題。「隔代教養」真的省心嗎?
  • 隔代教養對孩子產生的心理健康
    隔代教養中的信念主要包含期望、評價與認知三個方面,可有效預測兒童心理及行為,即為父母對兒童發展中的行為看法與認知。父母自身教養信念極大程度影響使用教養策略與教養態度,對兒童未來發展與能力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 海峽兩岸專家齊聚青島共議「隔代教養」
    光明融媒記者劉豔傑在「隔代教養」成為普遍現象的今天,如何理性發揮祖輩參與家庭教育的作用?如何認真履行父母的主體責任?如何建立良性的親子關係?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課題組2017年在北京、廣州、成都等6個城市進行了「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狀況調查,課題負責人嶽坤以「父輩為主、祖輩為輔的教養方式有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為題,總結了我國城市家庭教育中祖輩參與狀況的十大發現。
  • 讓人「頭大」的隔代教養問題?
    一提到隔代教育,我們這代人總是很無奈。父母因為忙於工作,忙著掙錢養家餬口,更是為了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不得不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託付給家裡的長輩。看似生活負擔減輕了一點,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育兒理念帶來的衝突。這些隔代教育問題,常常會讓我們「頭大」,長輩們的育兒經驗固然是很豐富的,但是放到現在的育兒理念中,很多觀念都已經落後了。
  • 兩岸教育專家學術共商:「隔代教養」利弊與應對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為此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2017年在北京、廣州、成都等6個城市進行了「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狀況調查,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該課題負責人嶽坤介紹,從調查來看,目前針對兒童的「家庭教養模式」,按分工可分為四類:一是單一的父輩教養,祖輩基本不參與教養;二是父輩為主,祖輩為輔的聯合教養;三是祖輩為主,父輩為輔的聯合教養;四是單一的祖輩教養
  • 問題不在「隔代教養」,而在家庭關係.
    提起隔代教養,很多父母都會無奈的搖頭,甚至會覺得苦不堪言。雖然都知道親自教養孩子的好處,但是現實中的種種原因,讓老人幫忙帶孩子對很多年輕父母而言又是最經濟理想的選擇。所以,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隔代教養」已然成為一個不願面對卻又無法迴避的話題。那麼,與其攻擊「隔代教養」的不好,不如找到「隔代教養」引發的實質問題,並在接納現實的基礎上找到解決之道。
  • 對隔代教養幼兒的教育建議
    (1)隔代撫養人(祖輩)要掌控把握好自己在幼兒教育中的角色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祖輩要掌控把握好自己在幼兒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輔助為主,配合幼兒父輩進行教育,及時更新幼兒教育觀念,掌握科學育兒方法,和幼兒父母達成統一教養目標及戰線,在對幼兒的要求上做到步伐一致
  • 隔代教養,怎麼養?
    祖輩教養是很多家庭的剛需,但是教養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應該是父母。有些祖輩承擔保育員、服務員、管理員等多重角色,而父輩視之為當然,減少自己承擔的責任,這樣不利於對孩子的教養,尤其是與祖輩觀念不一致時,父母很難有主動權。平日裡父母多為孩子的教養承擔一些責任,儘可能多地參與孩子的成長,通過共讀一本書,共寫親子日記,通信、電話、視頻語音等方式,和孩子生活在共同的語境中。
  • 隔代教養家庭初中生的學習困難及其心理行為問題研究
    同時在學業困難的原因中前人研究雖關注到家庭原因,但忽略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即隔代教養,對於隔代教養兒童的學習困難和心理行為問題,以及二者的關係,鮮有文獻報導。結果發現,從初中階段開始隔代教養的學生問題行為最嚴重,其心理行為問題總分和問卷各維度得分均高於其他5個不同階段接受隔代教養的學生。進一步比較分析結果表明:在隔代教養的不同組合階段上,學生在心理行為問題總分之間存在差異,在退縮行為、軀體主訴、思維問題、注意缺陷、違紀行為和攻擊行為等6個因子上也有差異,事後檢驗結果如下。
  • 聚焦隔代教養問題 上海長寧區首開「祖輩家長課堂」
    隨著社會發展、家庭規模縮小、年輕父母工作壓力加大,隔代教養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的社會性趨勢。上海市長寧區首次開設了「祖輩家長課堂」,探索兒童科學教養模式,處理隔代教養和親輩教養矛盾等方面的需求,有效地推動和諧家庭的建設。
  • 探討隔代教養策略!海峽兩岸專家齊聚青島共謀家庭教育科學發展!
    ……2018年9月15日-16日在青島舉行的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給了我們許多重要啟示。據悉,此次論壇由中國教育學會和臺灣嘉義大學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青島市婦聯、青島市教育局承辦。圍繞著隔代撫養等熱點話題展開,來自海峽兩岸的700多位專家學者和工作者開啟了一場思想風暴。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衛國在會上致辭,高度評價此次學術交流活動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