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的育學園
常見的養育問題這裡都有答案,點上方藍字關注。
不知道從幾時開始,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逐漸成為「看娃」的主力軍,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這種「隔代養育」的現象尤為普遍。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隔代養育」現象的勢大,必然衍生出「隔代教養」問題的出現。根據某機構對包括北上廣深等在內的全國32個城市的網絡調查顯示,目前,已有接近67%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現象。
顧名思義,「隔代養育」與「隔代教養」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前者著重「育」,而後者兼顧「教」。其實,「教」和「育」二者很難劃分得絕對清晰,即便是完全由老人帶大的孩子,也很難絕對地說「老人從來不管教,只負責吃喝拉撒睡」。
那麼,問題就來了:老人管教孩子,教得對是福氣,教不對分分鐘變成「雷」。
其實,有這種顧慮的家長不在少數,作為需要老人幫助教養孩子的父母,當然更希望老人能夠摒棄傳統育兒觀念的糟粕,轉而秉持更符合孩子生長發育需要的科學育兒理念咯。
因此,家長們也不難發現,在許多有老人參與教養孩子的家庭裡,新舊兩種教養觀念的對撞,就比較容易造成衝突的發生。
不少年輕父母會對「老人帶娃」存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帶孩子的方法簡單粗暴,既不懂科學餵養,也不會親子早教,既不了解孩子生長發育特點,也玩不轉適齡教育……
在這裡,小育要替一些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打抱不平」了:其實,有很多老人為了能夠更好地帶娃,積極提升功力,不僅認真學習最新的育兒知識,努力接受那些顛覆自己認知的新觀點,還不斷交流、思考、總結帶娃心得,帶孩子的本事可比年輕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你說,在這種氛圍的家庭裡,兩輩人哪還那麼容易會因為孩子教養問題而發生衝突呢!
況且,從另一個角度說,有老人參與孩子教養的家庭,也並非是單一模式的。在不同「隔代教養」模式的家庭氛圍中,老人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而足的,因此,想要判斷「隔代教養」的優劣,也不能一概而論。
雖然「隔代教養」意味著老人一定會參與孩子的教養,但根據其主導性的多寡,又可以分成三種模式:
堅持這種聯合教養模式的家庭,無論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是多是少,在涉及到撫育、管教孩子的問題上,都是由父母主導的,而老人多是秉持孩子父輩的原則,做些輔助性的教養工作。
兒子兒媳上班時,我就幫著帶孩子,等他們下班了,就沒我什麼事了。平時,孩子學什麼、看什麼書、玩什麼遊戲,這些我都不管,都是兒子兒媳陪著玩,我要麼去幹點自己的事兒,要麼就在旁邊看著,等他們上班去了,我偶爾也學著跟孩子互動。有時候,我拿不準的事就跟兒媳溝通,但我有經驗的地方也會跟兒子兒媳說,都是為了孩子好,就商量著來,倒是沒什麼矛盾。
堅持這種聯合教養模式的家庭,孩子的教養問題多是由老人完成的,父母不直接參與或不主要參與撫育、管教孩子,父輩的育兒理念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體現較少。
閨女和姑爺工作都忙,這孩子從出了月子就一直是我在帶。平常,也就是發燒感冒了管一管;要麼就是放假的時候,爸爸媽媽帶出去玩玩。這以後要是上幼兒園了,接送肯定也還是我的活兒。
這種教養狀況存在較為明顯的城鄉差異,多數情況下,孩子可能並不與父母一起居住。孩子的撫育、管教基本上完全由老人完成,教養孩子的過程單純體現老人的意志。
我家澤澤一歲斷奶以後,就跟我回老家了,他爸媽在外地上班,一個月回來一趟。平時,就是我帶著孩子,只要天氣好,我就帶孩子去植物園裡逛逛,讓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會兒;我也給孩子看繪本、講故事,孩子一歲半的時候,我給報了個早教班,也都是我帶他去上課……
不言而喻,由父母主控、老人輔助的聯合教養模式,更有利於凸顯「隔代教養」的價值,因此,也是小育更為推崇的理想模式。
實踐證明,這種模式能很好地整合祖輩和父輩兩代人的教養資源,兼具了兩代人的教育經驗和智慧。
老人具有養育子女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同時,也兼具精力充沛、時間充裕的優勢;而父母則更容易跟進更新科學育兒知識,具有更廣泛的交流渠道和群體。雙管齊下,發揮兩代人的教養優勢,那麼對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以及滿足孩子的發展需要,必然是更有裨益的。
當然,在育兒決策方面,老人和父母還是有必要先釐清孩子教養責任的從屬關係的,換句話說,就是要提前溝通好「關鍵性問題由誰決策」。
那麼,按照「父母主控、老人輔助」的理想狀態,小育建議,作為直接承擔育兒責任的父母輩,應該持有主要決策權,而老人應該給予尊重和支持。
在這裡,小育還想強調一點,那就是父母和老人作為聯合教養者,最好能先統一「兒童發展觀」(包括,你對孩子的看法,如何處理你和孩子之間關係的方法,以及對孩子進行培養時有關方法論的觀點等),然後以最為契合孩子發展階段的方法教養孩子,這麼做,既有利於孩子,又是解決爭議、避免衝突的最有效途徑。
長按二維碼,了解更多關於教育問題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