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小姐最近真是心煩意亂。由於不可抗拒的因素,婚後他們一家三口不得不和公婆同住。但是由於兩代人在教養觀念上的不同,本來應該溫馨的家庭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矛盾衝突不斷。
L小姐平時非常注重育兒知識的學習,在她看來育兒也是一項需要學習的科學和藝術,她希望能按照科學的教養方式來培養自己的孩子;但公婆因為覺得自己有育兒的經驗,常常按照他們的想法來教養孩子。就比如說吃飯這件事吧,公婆因為疼愛孩子總是由著孩子的好惡,孩子愛吃什麼就任其隨便吃,但L小姐覺得應該更注重飲食的健康,注重營養的搭配,不能這麼由著孩子的喜好。再比如說孩子2歲多的時候經常有打人的習慣,有其他小朋友來家裡玩,孩子竟然給人家打哭了,公婆見此情形背後竟然很是歡喜,覺得他們的孫子很厲害以後不會受人欺負了,而L小姐看在眼裡,覺得此事十分不妥,必須及時幫助孩子糾正這個習慣,不能隨便打人,如果孩子被縱容慣了,那以後上了幼兒園也肯定是一個問題。但作為兒媳L小姐本著家庭和睦和尊重老人的前提常常只好把到嘴邊的話又憋回去,她的丈夫Y呢又是個大孝子,對他父母基本上是百依百順,一段時間下來L小姐真是覺著身心俱疲,甚至開始懷疑起這段她自己選擇的婚姻的對錯來。這整天生悶氣的日子她實在是忍不了了,她覺得她必須得找他丈夫單獨談談她的想法。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由於隔代教養的教育觀念不同問題所導致的家庭矛盾。所謂隔代教養主要是指祖輩對孫輩實施的一系列教育教養活動,隔代教養與親子教養相對應而存在,親子教養就是指父母直接對子女的教養活動。目前在我們國家,由於諸多的因素,比如父母雙亡、離婚、單親家庭、農村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城市雙職工家庭、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導致的隔代教養現象在城鎮及鄉村都非常普遍。有調查顯示,在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隔代教育已經成為家庭教育中一種非常普遍的教育現象,它深刻地改變著家庭教育的現狀,並衝擊著學校教育,隔代教育的現狀及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品質,父母、老師都應該對隔代教養問題給予足夠的關注。當今社會盛行的隔代教育主要有兩種類型,即完全隔代教養和非完全隔代教養。完全隔代教養就是兒童基本上一年到頭完全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來照顧,父母很少盡到對子女的教育、教養責任,孩子的教養工作基本上完全由祖輩來承擔。非完全隔代教養是孩子的父母和祖輩一同對孩子進行教育,多為祖孫三代一起生活,老人不自覺地就會介入兒童的教育工作,但父母對孩子的基本情況還是掌握的,親子關係也更好一些。由於老人對撫養孩子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比較耐心、細心,心態較平和,因本能的疼愛也易與孩子形成比較融洽的感情。隔代教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代父母無暇照顧孩子的問題,減輕了他們的負擔,讓孩子得到了比較妥善的照顧,同時也增加了老年人在生活中的樂趣,可謂一舉三得。但是由於老年人在身體、精神狀況和思想方面的差異,在隔代教養的過程中也產生了諸多的問題。
1、老人對孩子的過度溺愛和保護,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個性。由於對孩子過分的疼愛,老人在生活上對孩子往往過度包辦,教育上不注重規矩和原則。過度包辦遏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增強了孩子的依賴性,使孩子不能建立良好的責任感。毫無原則和無限制的縱容讓孩子的錯誤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容易讓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
2、老人接受新生事物較慢,多半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易造成兩代人的教育觀念衝突。老人對新生的科學事物的掌握了解較慢,部分祖父母自身沒有文化,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對孩子只重「養」,不重「教」。雖然也有一些老人知識淵博,思想開放,但畢竟是少數。而且在非完全隔代教養中,由於兩代人的教育觀念不同及老人對孩子的護短,經常會使孩子陷入思維的混亂,不知道該聽誰的,乃至無所適從,甚至還會導致孩子產生雙重性格。教育孩子一件事情是對還是錯,他往往會看長輩的反應,父母說不能做,而祖父母說沒關係,孩子的思維就會出現混亂。有的孩子因此學會見風使舵、察言觀色,在不一樣的人面前說不一樣的話,甚至撒謊。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一致性,如果在孩子的成長中缺乏一致的規則,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非常大。兒童時期是孩子與父母培養感情的最佳時期。孩子若從小就被丟給祖輩撫養,親子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交流,彼此之間很容易形成感情隔閡,無法融洽相處。孩子長期與老人一起生活,經常被老人袒護和遷就,當父母看到孩子的不足,對其提出嚴格的要求,孩子心理上會很難接受,以致形成親子之間的情緒對立和感情隔閡,使正常的教育活動難以開展,既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容易導致家庭關係失和。2—3歲是幼兒發展「依附關係」的關鍵時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祖輩的疼愛代替不了父母的疼愛,孩子更渴望的是父母的愛。當孩子有了自己的心事,需要有人及時開導,年邁的祖輩有時不容易察覺孩子的細微變化,導致孩子的心事長期堆積在心裡,得不到正確引導,最終導致兒童出現心理障礙。而且有些老人因為人生步入老年經常有一些負面的心理傾向,兒童長期和這樣的祖輩一起生活,容易潛移默化受到不良影響,產生心理問題。6歲以前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不少老人不喜多言,也不喜吵鬧,由於生活中語言的刺激不足,兒童缺乏充分交流溝通的對像和機遇,可能影響到孩子的語言發展,而語言的訓練與思維智力的開發密切相關。老人照料孩子,由於種種原因,怕磕到、碰到沒法跟孩子的父母交代,總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會限定兒童的活動,束縛了兒童的自由,很少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兒童失去了開發自身能力的機會,造成身體發育的遲緩。另外,兒童正處於長身體的關鍵期,飲食科學、營養平衡尤其重要。老人在餵養方法上,往往不太注意各種營養成分的合理搭配。有關研究表明,全國有一半孩子的早餐不通過,吃零食或以零食為「主食」者,在新一代兒童中非常普遍。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由於祖輩的溺愛,無限定地滿足孩子的零食偏好,而忽略主食,導致兒童發育不良。在農村,爺爺奶奶很難給兒童提供全面的營養,不少孩子早上總是空腹去上學,多數農村孩子喜好下課後買零食充飢,既影響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孩子父母要加強自身責任意識。儘量多與孩子溝通、聯繫感情。對於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責任是責無旁貸的。如果老人的教養觀念和方式跟父母的不一樣,父母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提高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讓正確的教育觀念對孩子發生作用。不論工作多忙,父母對孩子都應該多加留意、關心。
注意3歲以前的教育,在孩子建立依附關係的關鍵時期儘量不要缺席。
免兩代間的衝突對孩子造成心理影響。多體諒父輩的身體、心理,加強兩代間的互動,尊重祖輩在教養孩子方面的付出與功勞,即使存在教養觀念方面的衝突也不要當面指責,而應在事後告訴孩子「爺爺、奶奶那樣說是不對的」,並向孩子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最不可取的做法是責怪老人。他們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很多行為其實就是出於慣性或者本能。如果跟老人出現衝突,需要多跟老人溝通,讓他們理解和認同科學的教養方法。經常跟老人分享其他人養育孩子的一些經驗和教訓,潛移默化地去影響老人,就能逐步改變老人對教育孩子的認識誤區。
注意孩子由祖父母家回到父母身邊的銜接適應問題。如果想將長期跟祖輩一起生活的孩子接回父母家,應給孩子一段適應的過程和時間,所以父母在平時就應多注意跟孩子的互動。
父輩與祖輩雙方應緊密配合,祖輩應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形成以父輩家長為主、祖輩家長為輔的教育合力。
夫妻間,孩子父母和孩子祖父母之間,平時就應對教育理念達成一致。對老人尊重、感恩,不等於可以沒有原則,涉及到教育孩子的一些關鍵問題需要私下裡跟自己的愛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達成一致意見,要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產生衝突。
祖輩在隔代教養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祖輩應保持年輕心態,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性格開朗,多進行人際交往。
養成家庭和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多參加戶外活動,常帶孩子外出去認識周圍世界。
保持學習,多了解育兒和教養常識,用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與方法教育孩子。如果有條件祖輩也應接受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訓。
對孩子愛而不嬌,善於引導教育。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及時與孩子的父母交流溝通。
需避免對孩子日常生活大包大攬,這會影響孩子責任感的形成、自理能力的培養,以及手眼協調、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
需避免因擔心孩子衛生、安全問題,限制孩子正常的探索。這會影響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自信心、免疫力的發展,應在安全的前提下,儘量給孩子自由,讓孩子玩耍,哪怕弄髒身體、弄壞衣服。
應避免給孩子亂用藥物,或者相信封建迷信。
應避免過於溺愛孩子,不堅持原則,尤其是孩子耍賴和哭鬧的時候。這會影響孩子秩序感、規則感的建立。
應避免在爸爸媽媽正常管教孩子的時候充當保護神角色。這會讓孩子分不清是非,讓孩子產生有恃無恐的心理,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錯失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是稀世珍寶
教育,從愛他開始
愛他,請從理解開始
本文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