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和農村的父母疲於工作,保姆市場又不成熟時,孩子的養育、教育基本上全交給了祖父母。於是,在中國便形成了一種無奈而又不可避免的教養模式——隔代教養。
對於60後、70後這代人來說,當城市裡的子女需要他們照顧孩子時,他們便收拾行囊,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異鄉當「保姆」。當農村裡的子女都外出打工時,他們便留守家鄉,全心全意照顧孫子孫女,生怕讓在外拼搏的人寒了心。
可隨著時代的發展、80、90這代父母對子女的成長要求不斷提高,祖父母這代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已經無法滿足這些要求。由隔代教養產生的家庭矛盾,正成為當下中國家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溺愛孩子、不科學的餵養、不適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這是城市和農村隔代教養的普遍問題。此外,城市老人特有的漂泊異鄉的孤獨感、生活習慣的差異化,也正日漸突出。
教育是一個很慢很慢的過程,隔代教養更是如此,三代人的情感與理性交織在一起,矛盾自然少不了。前半生被孩子綁住,後半生被孫子孫女牽絆,這應該是中國老人普遍的一生吧。
教育孩子關鍵不在於誰帶,主要在於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父母有責任撫養教育孩子,即使有老人的幫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 溝通,以彌補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父母和祖父母的教育常會發生衝突,因此需要不斷溝通。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不妨避開孩子,找個時間和老人好好談談, 多與老人交流新的教育理念、方法。
1. 兩代人統一思想認識,求同存異
由於出生與成長的環境和時代有著 顯著的差異,兩代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比如,年輕一代可能更注重孩子智力培養、個性發展,他們往往會更多地向孩子傳遞知識,給他更多自由,讓他自由探索;而祖輩們則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會給寶寶更多的約束。
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兩代人要儘量平心靜氣,多一些溝通,只有統一認知,才能避免在孩子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這種分歧要挾父母或者祖輩,引發更多的問題。父母們最好儘量多向祖輩請教,多一些溫和的溝通,而祖輩們最好利用各種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用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來裝備自己。
2. 尋找合適的平衡點,理智控制感情
祖輩在養育孩子時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愛得適度。父輩也是如此,要權衡自由與規則之間的界限,不能給了自由而缺乏規則。否則,沒有規則的環境並不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相反的,一個缺乏規則的環境反而會帶給寶寶更多的不安全感。
此外,孩子本質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依附於任何人。祖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畢竟是一個配角,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和安全感是一種天然的情感關係,誰也無法取而代之。祖輩育兒固然有其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勢,但在育兒觀念和育兒方法上難以擺脫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在家庭生活中,常對孩子過度限制和保護,處處百依百順、遷就、溺愛,容易使孩子養成「以我為中心」的性格,所以,祖輩在養育孫輩時,必須做到不錯位,不越位,樂於當「配角」。
3. 父母應承擔必要的責任,不能出了問題找老人
在養育孩子方面,老人絕非主體。父母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主動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不能過分依賴自己的父母。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就不能再來,年輕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儘量多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要以忙為藉口,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如果父母長期忽視孩子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這種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會受到影響,比如,孩子可能變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環境和人群缺乏信任,並且,為了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他也可能出現更多的問題行為,讓父母頭痛不已。
4. 加強聆聽和理解,多溝通避免衝突
有些事情父母要多聆聽老人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何優劣,從源頭抓起。多渠道多方式地溝通,避免產生正面衝突。祖父母認為父母沒有經驗,所以對父母的做法感到質疑。父母可以用事實說明,也可以多與祖父母的好友交流,傳播育兒知識,再通過他們將育兒知識教給祖父母,這樣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當父輩與祖輩之間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時,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發生衝突。孩子雖小,但他是天生的外交家,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他就會聰明地鑽空子。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題。
另外,家庭 成員之間發生衝突,那種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對他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祖輩和父輩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家庭教育的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