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養,不只是家長對孩子單方面的教育,也有爺爺奶奶對孩子的價值觀傳遞。當爺奶觀念與爸媽觀念不符時,該如何溝通達成共識呢?
我相信很多做了爸爸媽媽的人,有沒有發現本來我們兩口子關係挺融洽的,有了小孩兒後因為孩子的養育問題我們就出現了分歧,好像我們的矛盾變得比以前多了。
這個就是配偶之間對養育觀念的不同。
還有一個很常見的情況,由於夫妻雙方都要上班,需要請老人幫忙帶孩子,老人成了一個主要的代養人,雖然我們是爸爸媽媽是第一個有責任的養育人,但是我們發現把孩子交給老人帶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是老人在陪伴孩子。
從時間上看我們更從容了,可以去上班可以做點自己的事情,但是老人的養育方式我們又覺得不行了,那麼不同的養育理念共存的事情特別多。
例如:爸爸媽媽們常感覺長輩們容易與自己教養觀念不同調而發生衝突,以及過多指指點點造成左右為難、身心亦充斥許多壓力。
有些爸爸媽媽們也覺得長輩們的教養質量或許不那麼理想,將其視為不得不的「將就」選項。
其實時至今日有許多思想愈來愈開明的長輩是很能溝通的,只是我們尚未找到個中互動溝通要領。
不同理念共存的必然性&必要性
我問問大家,無論是我的另一半還是老人或者請的保姆,在帶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會碰到很多生活習慣、思維模式、代溝造成的問題?
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分享:
「有一天我婆婆帶我女兒時,她拿個抹布擦灶臺、桌子,然後看到孩子嘴上有菜,順手也拿抹布擦了一下,我當時就驚到了,我挺難理解的」。
老人也會相對寵溺孩子,比如孩子要吃糖就會買很多;
當老人白天的精力不夠時,也會給孩子多看電視、Pad;
孩子上學後大人不在家,老人也不太管得了,可能孩子抱著Pad玩遊戲或者看手機,無法把你想要實施的那些規則定下來。
像我們家兩個兒子,爸爸就覺得小男孩就是很皮實,比如說吃的糙一點,穿的有點髒,出去他都無所謂,女性作為媽媽她看的就不舒服。
我家大寶小時候脾溼會長溼疹,吃冰的東西中醫就不建議吃,所以到夏天的時候我會跟他限制約定好冰淇淋怎麼吃。
但是爸爸帶出去就不一樣了,可以一天同時吃好幾個連續吃,這就跟媽媽想的不一樣,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很多的生活細節,我相信大家都會碰到這些問題。大家就可能意識到,只要是不同的人,他在帶同一個孩子時,一定會必然產生不同的理念。
因為你跟我不同,雖然你是我的另一半,我們結婚了,雖然我們三觀可能比較接近,但是我們兩個是完全不同的人,更何況是老人,他們的時代背景,他們的生活方式跟我們是很不同的。
共存的必然性
來看一看這個必然性,我們要意識到這種共存的必然性,才可能在心理上接納它。
在共存的必然性裡面,我送給大家一句話:你很想讓父母,或者跟你不同的代養人對待孩子是同樣一個理念,永遠對每一件事情你都站在統一戰線上……
你如果有這樣的理想,我告訴你永遠都實現不了,你永遠都會失望的,這是一個育兒的神話,這不是一個事實。
因為我們不同的人,我們有不同的價值觀,我們帶著過往不同的經驗。
我一位朋友的孩子說,他說爺爺就是很嚴厲、很刻板的教育,如果孩子今天上學了,寫字寫不好,他就站在旁邊一直罰他寫,孩子都哭得不行了,困得不行了還必須寫,就是一個很嚴厲的狀態。
他看到父親這樣對孩子的時候,他是很難受的,他覺得這樣對孩子有傷害,但是爺爺的社會經驗是什麼?
爺爺的背景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吃了苦,你學習就是要受苦,你受了苦以後,你未來才會怎樣。
所以他背後都會有一個他的過往經驗在支持他現在的一個育兒經驗。
只要我們是不同的人,都會有過往不同的經驗。
這些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過往經驗會導致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方式和養育理念上是有差異的,甚至有時候是相悖的、相反的現狀。
這就是現狀,是一個事實,就是你永遠無法讓它是相同的。
因為事實就是這樣,除非你一個人帶。
這就是我們說它是必然存在的。
接續舉出爸爸媽媽們常見的三個癥結點,並提供三策略來解開爸爸媽媽們與長輩之間常見的矛盾:
即使再忙也別忘了跟長輩共同來育兒,
而非丟包式的育兒
解決策略:
家庭成員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儘可能做出雙方均能接受的安排分配,同時我們要先釐清最初請長輩們幫忙帶孩子的目的,可能是短時間生活上照顧、需要外出所以請長輩幫忙看顧,這些均是偏向生活及安全的照料。
長輩因其年齡想法可能與現今思維有所不同,因此在照顧、教養孩子的認知層面也會有所不同,在「教育」這一塊還是期待爸爸媽媽們都能夠儘量親力親為。
覺得孩子還小,很多事情拘束不必這麼多,這個觀念對於日後要讓孩子建構是非與承諾約定是相當不利的,注意孩子每次的試探,有時孩子們正是看家長與長輩間的分歧是否會造成其中一方的妥協,所以提醒媽咪及爸爸們不該妥協的就不應該遷就。
「你就是這樣養大的」,
教養意見不同調該如何是好?
解決策略:
常見孩子沒吃完飯或吃飯前就想吃點心與糖果,有一方可能認為孩子就是應該以桌上或備好的飯菜為主,非點心時間就不能給點心或其餘零嘴,因為已經和孩子有約定在先了。
另一方則認為隨孩子的意,年紀還小、吃個糖果點心也無妨,不必大驚小怪。
遇到上列這種情形會建議先溝通彼此之間的標準與原則,例如您可以這樣說:「爸媽我知道雖然您很愛你的孫子,但是一直給小孩餅乾、糖果等一下他就不吃正餐了,加上這個化學成分多,容易影響孩子」;
溝通方式轉個彎我們也可以換成說:「爸媽我們這邊有準備幾項較天然的零食,不用再麻煩您破費給孩子買,等一下大家吃完晚飯後再請您給孩子吃,謝謝」。
隔代教養的成功重點
就是得懂得適時表達感謝
解決策略:
彼此分工明確能夠建立和諧且完善照顧孩子的環境以及氛圍,但當分工不明確、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心態,針對同一件事就會有許多分歧意見及針鋒相對,甚至容易導致養育孩子時感到彼此掣肘。
多些互相感謝,感謝要針對「具體內容」,而非只是一句謝謝或辛苦了,讓每個人都從夠從照顧孩子上感到很有成就感,就更容易對自己的付出感到開心,即使單純的陪伴及照顧也是相當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