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就是這樣把你老公養大的」隔代教養應該怎麼溝通?

2021-02-08 雙子星麻麻碎碎念

家庭教養,不只是家長對孩子單方面的教育,也有爺爺奶奶對孩子的價值觀傳遞。當爺奶觀念與爸媽觀念不符時,該如何溝通達成共識呢?

我相信很多做了爸爸媽媽的人,有沒有發現本來我們兩口子關係挺融洽的,有了小孩兒後因為孩子的養育問題我們就出現了分歧,好像我們的矛盾變得比以前多了。

這個就是配偶之間對養育觀念的不同。


還有一個很常見的情況,由於夫妻雙方都要上班,需要請老人幫忙帶孩子,老人成了一個主要的代養人,雖然我們是爸爸媽媽是第一個有責任的養育人,但是我們發現把孩子交給老人帶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是老人在陪伴孩子。


從時間上看我們更從容了,可以去上班可以做點自己的事情,但是老人的養育方式我們又覺得不行了,那麼不同的養育理念共存的事情特別多。


例如:爸爸媽媽們常感覺長輩們容易與自己教養觀念不同調而發生衝突,以及過多指指點點造成左右為難、身心亦充斥許多壓力。

有些爸爸媽媽們也覺得長輩們的教養質量或許不那麼理想,將其視為不得不的「將就」選項。

其實時至今日有許多思想愈來愈開明的長輩是很能溝通的,只是我們尚未找到個中互動溝通要領。

 不同理念共存的必然性&必要性 

我問問大家,無論是我的另一半還是老人或者請的保姆,在帶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會碰到很多生活習慣、思維模式、代溝造成的問題?


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分享:

「有一天我婆婆帶我女兒時,她拿個抹布擦灶臺、桌子,然後看到孩子嘴上有菜,順手也拿抹布擦了一下,我當時就驚到了,我挺難理解的」。


老人也會相對寵溺孩子,比如孩子要吃糖就會買很多;

當老人白天的精力不夠時,也會給孩子多看電視、Pad;

孩子上學後大人不在家,老人也不太管得了,可能孩子抱著Pad玩遊戲或者看手機,無法把你想要實施的那些規則定下來。


像我們家兩個兒子,爸爸就覺得小男孩就是很皮實,比如說吃的糙一點,穿的有點髒,出去他都無所謂,女性作為媽媽她看的就不舒服。


我家大寶小時候脾溼會長溼疹,吃冰的東西中醫就不建議吃,所以到夏天的時候我會跟他限制約定好冰淇淋怎麼吃。


但是爸爸帶出去就不一樣了,可以一天同時吃好幾個連續吃,這就跟媽媽想的不一樣,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很多的生活細節,我相信大家都會碰到這些問題。大家就可能意識到,只要是不同的人,他在帶同一個孩子時,一定會必然產生不同的理念。


因為你跟我不同,雖然你是我的另一半,我們結婚了,雖然我們三觀可能比較接近,但是我們兩個是完全不同的人,更何況是老人,他們的時代背景,他們的生活方式跟我們是很不同的。

 共存的必然性 


來看一看這個必然性,我們要意識到這種共存的必然性,才可能在心理上接納它。


在共存的必然性裡面,我送給大家一句話:你很想讓父母,或者跟你不同的代養人對待孩子是同樣一個理念,永遠對每一件事情你都站在統一戰線上……


你如果有這樣的理想,我告訴你永遠都實現不了,你永遠都會失望的,這是一個育兒的神話,這不是一個事實。

因為我們不同的人,我們有不同的價值觀,我們帶著過往不同的經驗。

我一位朋友的孩子說,他說爺爺就是很嚴厲、很刻板的教育,如果孩子今天上學了,寫字寫不好,他就站在旁邊一直罰他寫,孩子都哭得不行了,困得不行了還必須寫,就是一個很嚴厲的狀態。


他看到父親這樣對孩子的時候,他是很難受的,他覺得這樣對孩子有傷害,但是爺爺的社會經驗是什麼?


爺爺的背景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吃了苦,你學習就是要受苦,你受了苦以後,你未來才會怎樣。

所以他背後都會有一個他的過往經驗在支持他現在的一個育兒經驗。


只要我們是不同的人,都會有過往不同的經驗。


這些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過往經驗會導致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方式和養育理念上是有差異的,甚至有時候是相悖的、相反的現狀。


這就是現狀,是一個事實,就是你永遠無法讓它是相同的。

因為事實就是這樣,除非你一個人帶。

這就是我們說它是必然存在的。

接續舉出爸爸媽媽們常見的三個癥結點,並提供三策略來解開爸爸媽媽們與長輩之間常見的矛盾:

 即使再忙也別忘了跟長輩共同來育兒,

 而非丟包式的育兒 

解決策略:

家庭成員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儘可能做出雙方均能接受的安排分配,同時我們要先釐清最初請長輩們幫忙帶孩子的目的,可能是短時間生活上照顧、需要外出所以請長輩幫忙看顧,這些均是偏向生活及安全的照料。

長輩因其年齡想法可能與現今思維有所不同,因此在照顧、教養孩子的認知層面也會有所不同,在「教育」這一塊還是期待爸爸媽媽們都能夠儘量親力親為。

覺得孩子還小,很多事情拘束不必這麼多,這個觀念對於日後要讓孩子建構是非與承諾約定是相當不利的,注意孩子每次的試探,有時孩子們正是看家長與長輩間的分歧是否會造成其中一方的妥協,所以提醒媽咪及爸爸們不該妥協的就不應該遷就。

「你就是這樣養大的」,

 教養意見不同調該如何是好? 

解決策略:

常見孩子沒吃完飯或吃飯前就想吃點心與糖果,有一方可能認為孩子就是應該以桌上或備好的飯菜為主,非點心時間就不能給點心或其餘零嘴,因為已經和孩子有約定在先了。

另一方則認為隨孩子的意,年紀還小、吃個糖果點心也無妨,不必大驚小怪。

遇到上列這種情形會建議先溝通彼此之間的標準與原則,例如您可以這樣說:「爸媽我知道雖然您很愛你的孫子,但是一直給小孩餅乾、糖果等一下他就不吃正餐了,加上這個化學成分多,容易影響孩子」;

溝通方式轉個彎我們也可以換成說:「爸媽我們這邊有準備幾項較天然的零食,不用再麻煩您破費給孩子買,等一下大家吃完晚飯後再請您給孩子吃,謝謝」。

 隔代教養的成功重點 

 就是得懂得適時表達感謝 

解決策略:

彼此分工明確能夠建立和諧且完善照顧孩子的環境以及氛圍,但當分工不明確、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心態,針對同一件事就會有許多分歧意見及針鋒相對,甚至容易導致養育孩子時感到彼此掣肘。

多些互相感謝,感謝要針對「具體內容」,而非只是一句謝謝或辛苦了,讓每個人都從夠從照顧孩子上感到很有成就感,就更容易對自己的付出感到開心,即使單純的陪伴及照顧也是相當可貴的。

相關焦點

  • 「隔代教養」——怎麼「養」才是「教」?
    在文章的開頭,我想請大家看一組數據:在中國,79.7%的家庭存在祖輩(包含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參與兒童家庭教養的現象:學齡前:超七成家庭存在祖輩參與家庭教養,兩者比例分別為77.7%和72.9%。小學階段:祖輩參與家庭教養比例仍是多數家庭的選擇,佔比達到60.1%。
  • 別讓隔代教養消費孩子的安全感!
    許多老人會說:我覺得我孫子挺好的,我覺得我孫女真是太棒了,我們家孩子可不是一般的孩子!如此之類的話,會讓孩子知道:我也不是像爸爸媽媽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啊。還有些年輕父母說話帶口頭禪,但是若老人在,就會下意識地有所收斂。那麼,為什麼隔代教養有這麼多的爭議?
  • 隔代教養,怎麼養?
    祖輩教養是很多家庭的剛需,但是教養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應該是父母。有些祖輩承擔保育員、服務員、管理員等多重角色,而父輩視之為當然,減少自己承擔的責任,這樣不利於對孩子的教養,尤其是與祖輩觀念不一致時,父母很難有主動權。平日裡父母多為孩子的教養承擔一些責任,儘可能多地參與孩子的成長,通過共讀一本書,共寫親子日記,通信、電話、視頻語音等方式,和孩子生活在共同的語境中。
  • 提起隔代教養,很頭疼?
    所謂隔代教養主要是指祖輩對孫輩實施的一系列教育教養活動,隔代教養與親子教養相對應而存在,親子教養就是指父母直接對子女的教養活動。目前在我們國家,由於諸多的因素,比如父母雙亡、離婚、單親家庭、農村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城市雙職工家庭、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導致的隔代教養現象在城鎮及鄉村都非常普遍。
  • 怎樣避免「隔代教養」帶來的缺點?
    更讓很多父母氣憤的是,每當自己想要管教,老人往往橫加阻攔,最愛說的話就是:「他還小呢,大了就好了。」而這就是破局隔代溺愛的關鍵。1、年輕父母佔主導凡是隔代溺愛嚴重的家庭,肯定是父母缺位,所以祖輩才會補位。父母要利用碎片化時間,儘可能多地陪伴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的需求,引導孩子的成長。何況相比起老人而言,年輕父母都參加工作,文化程度比較高,接觸面更廣,接受能力強,更善於學習科學育兒觀念。
  • 隔代教養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如果父母假日經常加班,導致祖父母連假日也必須照顧孩子,祖父母就可能會向父母抱怨:「你周末可不可以不要加班?我也需要休息耶!」另外最常見到的衝突就是祖父母與父母之間,對於孩子的教養觀念不一致。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會有類似的抱怨:「真的很受不了婆婆都這樣照顧小孩耶!可不可以不要這樣做?」
  • 探討隔代教養策略!海峽兩岸專家齊聚青島共謀家庭教育科學發展!
    其背後是中國傳統中對家庭關係、血緣關係的重視,對傳統家庭中「尊老愛幼、互相幫助」的文化傳承,是隔代之間的情感依戀關係和互補關係的體現。也因此,中國的隔代教養原因更複雜,在教養比例、形式和參與度等方面也明顯高於世界上其他國家。
  • 「不幫你帶孩子了,你自己來吧」隔代教育的痛,扎了無數媽媽的心
    我大吃一驚,閨蜜和她老公的感情一向很好,孩子也才剛滿一周歲,他們一直是朋友圈的模範夫妻,怎麼會突然變成這樣?以前你們不也就這麼養大的;他還是個孩子,鬧著玩兒的;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要多;……是不是每一句話都熟悉到不行?
  • 【專家支招】隔代教養為何起衝突
  • 海清為了婆婆餵飯和老公吵翻:關於「隔代教養」的那一地雞毛
    此時爸爸坐不住了,劈頭蓋臉一頓責問:「你怎麼回事,怎麼一回來就兇孩子?本來爺爺奶奶帶得好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 有媽媽在微博上傾訴:隔代教育真的給我帶來很多困擾,我對婆婆的言語和行為忍無可忍。 吃飯的時候,婆婆堅持要給孩子餵飯,我覺得孩子已經大了,餵飯餵得多了不利於培養獨立習慣。婆婆卻執意要喂。我苦勸不止,誰知道婆婆一把抱過孩子,做出趕我走的手勢,惡狠狠地說:「我管教我家孫子,你一個外人插嘴幹什麼?」
  • 隔代教養中媽媽的焦慮如何解決
    年輕的爸爸媽媽要上班,年幼孩子的教養自然而然落到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於是「媽媽生,外婆養,爸爸回家就上網,外公天天菜市場,爺爺奶奶來欣賞。」這種情況也就應運而生了。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情形一看電視成了要脅吃飯的「人質」天天2歲了,一直是爺爺奶奶帶著。
  • 優化家庭隔代教養
    父母有責任撫養教育孩子,即使有老人的幫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 溝通,以彌補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父母和祖父母的教育常會發生衝突,因此需要不斷溝通。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不妨避開孩子,找個時間和老人好好談談, 多與老人交流新的教育理念、方法。
  • 問題不在「隔代教養」,而在家庭關係.
    另外,從某個角度上說,「隔代教養」本身所造成的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未必比「隔代教養」所導致的家庭矛盾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更大。雖然很多人忽視了這一點,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種事情在大部分「隔代教養」的家庭中都上演過。比如老人在孩子面前說孩子爸媽的壞話,孩子爸媽對著孩子指責老人的不是。這樣只能讓孩子無所適從,讓孩子早早學會陰奉陽違。
  • 關於隔代教養,你不得不看!
    當今社會,隔代教養已是常見的家庭養育方式。 狹義的意義指的是祖父母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中間世代的父母或是因為離婚、死亡、遺棄等原因而完全沒有撫養孩子。我們一般指的是廣義的隔代教養,指的是長輩協助照顧孩子。
  • 早教小知識——隔代教養問題
    一、隔代教養的形成原因與社會因素早期的隔代教養隨著社會的變遷、都市化及雙職工家庭的增加,隔代教養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現象,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有別有早期,現今隔代教育的成因趨於複雜化,涉及層面也更廣。例如:雙職工家庭的父母為生活打拼。然而好的保姆可遇不可求,於是委託親人或爺爺奶奶照顧孩子,通常會成為職業婦女在兩難之下的抉擇。
  • 讓人「頭大」的隔代教養問題?
    一提到隔代教育,我們這代人總是很無奈。父母因為忙於工作,忙著掙錢養家餬口,更是為了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不得不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託付給家裡的長輩。看似生活負擔減輕了一點,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育兒理念帶來的衝突。這些隔代教育問題,常常會讓我們「頭大」,長輩們的育兒經驗固然是很豐富的,但是放到現在的育兒理念中,很多觀念都已經落後了。
  •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積極影響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競爭、生存壓力也在不斷加劇,年輕一代的父母往往無暇專注於子女的教養問題,而「二胎」時代的到來使得幼兒的家庭教育問題愈加凸顯。許多家庭往往都會將幼兒交給祖輩進行帶養,這種方法確實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中的子女照管矛盾,但是,與之同時還需要認識到,祖輩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的發展存在著雙面影響。
  • 「隔代教養」也有小門道,選對模式最重要!
    不知道從幾時開始,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逐漸成為「看娃」的主力軍,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這種「隔代養育」的現象尤為普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隔代養育」現象的勢大,必然衍生出「隔代教養」問題的出現。根據某機構對包括北上廣深等在內的全國32個城市的網絡調查顯示,目前,已有接近67%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現象。顧名思義,「隔代養育」與「隔代教養」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前者著重「育」,而後者兼顧「教」。其實,「教」和「育」二者很難劃分得絕對清晰,即便是完全由老人帶大的孩子,也很難絕對地說「老人從來不管教,只負責吃喝拉撒睡」。
  • 華人家庭隔代教養甘苦同在 各盡其責互相理解
    她認為,隔代教養作為一個過渡階段,並不一定是壞事。孩子小時候需要很細心周到的照顧,這些是老一輩人擅長的。  住在亞利桑納州的52歲馬女士在孫子萊恩8個月大的時候,就肩負起照顧孫子的責任。小萊恩的單親媽媽為了工作,根本沒辦法照顧,身為外婆的馬女士一口答應幫忙照顧,現在小萊恩已經7歲了,仍是跟著外婆生活。「與孫子的關係這麼親密,我當然很高興,累也甜蜜。」馬女士一臉幸福地說。
  • 朱永新:8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養」,如何讓父母帶好孩子
    中國獨特的「隔代親」現象在中國的家庭關係中,隔代親,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裡有幾個來自網際網路的段子:網友A:哎,我兒子長期把他爺爺當馬騎,我覺得不妥,我就說了我兒子,我爸說:老子樂意,關你什麼事!網友C:老爸病了在醫院輸液,心情不好不吃不喝。女兒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打電話給媳婦,媳婦一聽帶著閨女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