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隔代親」從古至今都存在,特別是現在更甚。所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一代體會更深,上面有太上皇,自己對子女稍加申斥,就會招來太上皇的討伐,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真是困難重重,大部分家庭存在這個令人苦惱的問題。為什麼會存在「隔代親」呢?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 大背景、大環境造成
在國家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前,家庭子女是比較多的,那時候的爺爺奶奶子女多、孫輩更多,大家庭七八個、十幾個孫輩的大有人在。爺爺奶奶輩同樣「隔代親」,只是由於孫輩太多,把愛平攤了。現在的情景大不一樣,有獨生子女多,好多家庭是四個老人只有一個孫輩的孩子,孩子真是集眾愛於一身啊,物以稀為貴,孩子也是這樣。
2 夕陽更愛朝陽
老人已邁入暮年,就像夕陽,未來生命的短暫就更會對朝陽的愛戀。也就是越接近生命的終點,就越對初生生命倍加珍惜。老人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是朝陽、是新生。所以對孩子的生命就加倍的珍惜和愛護。無論是從飲食衛生、安全出行,還是培養教育等方面就會加倍關注。過分的關注就是「隔代親」的緣由。
3 幾千年傳宗接代的影響
在中國傳宗接代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年齡越大的人越明顯,老人把子女撫養成人、結婚成家直到有了下一代。在老人眼中子女已經完成了傳宗接代任務,接下來就是孫輩的傳宗接代任務了。相當於重點由子女轉嫁到了孫輩身上,隨之滋生「隔代親」。
4 為子女分擔一些負擔
老人也經歷過上有老下有小的時期,當時為了家庭生活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照看孩子,能讓自己放下負擔努力拼搏養家,其中的艱辛是最有體會的。現在老了,但是非常能夠體會自己的子女現在充當的角色。所以竭盡所能的對孫輩加以照顧,其實是為了給子女減輕負擔。
5 對內疚心理的補償
老人在年輕時為了日子奔波,自然就減少了對子女的呵護和陪伴,很多家庭由於條件不好以至於子女也跟著一起受苦。老人們在內心深處對子女是有愧疚感的。老人們把這份愧疚感變成加倍的補償轉移到了孫輩身上,「隔代親」也隨之產生。
以上這五點就是「隔代親」由來的原因,做子女的一定要體諒和理解老人這種心理,老人的愛是不摻假的。
任何事都會有個限度,過分的「隔代親」無疑對孫輩們的危害是巨大的。帶出的孩子都是「溫室的花朵」,再小的風浪也經受不起,自尊心超強而且又脆弱無比,進入社會後無所適從,最終可能是一事無成。同時孩子從小在爺爺奶奶和父母身上得到的愛差距太大,小孩子是沒有甄別能力的,在他們心目中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永遠比父母好,這種心態造成了和父母之間存在陌生感和牴觸情緒。老人只顧疼孫子卻忘記了自己的子女才是陪伴孫輩更長的人,過分的隔代溺愛其實是給自己的子女培養了一個潛在的仇人。
各位上有老下有小的同胞,您的家庭是否也存在這種情況呢?您又是怎樣調節的呢?不妨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