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中,隔代教育是很普遍的現象。大多數爸爸媽媽都忙著上班,爺爺奶奶就成了帶娃的「主力軍」。據統計,超過七成的學齡前孩子都由爺爺奶奶輩參與教養。
一提到隔代教育,我們這代人總是很無奈。
因為忙於工作,忙於掙錢來養家餬口,忙於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不得不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託付給家裡的長輩。
生活的負擔看似是減輕了一些,可隨之而來的,卻是種種由於育兒理念不同造成的衝突
隔代教育一方面正在成為社會趨勢,另一方面又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教育觀念不一致,孩子不知道聽誰的;婆媳矛盾長期積累,動不動就上演家庭大戰……
怎樣才能統一教育觀念,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隔代教育的那些事。
隔代教育中最容易掉的坑
爺爺奶奶帶孩子時,如果產生了下面三種心理,隔代教育就容易費力不討好,甚至掉進坑裡。
01「愛他就要給他最好的」
「隔代親」是一種普遍現象,很多爺爺奶奶都特別疼愛孩子,雖然自己吃穿很省,但對孩子絕對大方:「愛他嘛,就要給他最好的!」
爺爺奶奶疼愛孩子,本身再正常不過了。但關鍵在於能不能把握好「度」。 正常的疼愛是回應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幫助孩子完成做不了的事情,這對孩子來說是有益的。可如果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明明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大人卻偏偏要為他代勞,比如四五歲了還餵飯,家務活也從來不讓碰,這就不是疼愛,而是溺愛了。
溺愛容易讓孩子變得嬌縱任性,比如一言不和就在地上撒潑打滾,總是提各種無理要求,長期發展下去,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都更有可能比同齡人差,性格也更容易出現問題。
02「他是你兒子,也是我孫子」
家庭劇《小歡喜》裡的季楊楊,從小爸媽忙於工作,由姥姥姥爺一手撫養。記得裡面有一個情節是姥姥送他去爸媽那兒,追在後面說:「你要覺得飯不好吃,你就回來!」言下之意就是:他雖然是你們的兒子,但也是我一手帶大的孫子,我絕不讓他受委屈!
這話一說出口,季楊楊看姥姥果然是親姥姥,可是爸媽卻不像親爸媽了——姥姥代替爸媽,成為教育的主導,是隔代教育中典型的角色錯位;而爸媽在孩子十幾年的成長中也一直是缺位的,沒有承擔起父母該負的責任。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正在高三的他跟爸媽關係冷淡,親子矛盾很深,成績也一塌糊塗。
季楊楊的悲劇其實是隔代教育中的角色錯位。在教育的過程中,爺爺奶奶可能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界限,不知不覺就代替爸爸媽媽成為了教育的主導。與此同時,爸爸媽媽長期缺位孩子的成長,也容易產生親子隔閡,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03「我之前就是這麼把你帶大的」
在隔代教育當中,最大的衝突莫過於教育觀念的不統一了。很多爺爺奶奶聽到「您這個不科學」時,就十分委屈和迷茫:「我之前就是這麼把你帶大的,你不也好好的嗎?」
其實,兩代人的教育觀念不同很正常,這是認知局限的問題。現在的育兒環境和育兒知識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年再好的經驗擱在今天都可能過時,或者被證明是不科學的。
隔代教育三原則,助力高質量育兒
在包含了祖孫三代人的家庭裡,產生不同的觀念是正常的。記住下面三個隔代教育的原則,或許很多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了。
01明確角色定位
最好的隔代教育是爸爸媽媽為主,爺爺奶奶為輔。
爸爸媽媽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要儘量多帶孩子。爸爸媽媽忙的時候,爺爺奶奶可以幫忙帶孩子,但一定要規劃好時間,畢竟爺爺奶奶也需要充分的休息時間,調整身體和情緒。
02家庭成員間多認同、鼓勵
在育兒這條路上,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的認同和鼓勵很重要。
爺爺奶奶作為經驗豐富的過來人,可以多給爸爸媽媽一些肯定,在孩子面前認可他們的教育,有助於樹立爸爸媽媽的威信,增強親子關係。
爸爸媽媽也要多理解爺爺奶奶的不易,他們辛苦操勞了大半輩子,現在放下悠閒的退休時光來幫忙照顧孩子,無論如何都是值得感激的。此外,他們的每一點改變和進步都需要肯定,也許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努力跨越的一大步了。
03尋找學習科學育兒的途徑
很爺爺奶奶其實都是很樂意學習新的教育觀念的,而且他們的學習能力超乎我們的想像。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在參加測試的 80 歲以上老人中,近三分之一老人的推理能力、記憶力、視力、空間判斷能力等和年輕人一樣好,大多數人至少能將良好的智力保留到 70 歲,即使某些老人在智力上出現衰退的情況,也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改善。
所以,想讓爺爺奶奶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是完全有可能的,關鍵在於怎樣幫助他們拓展學習途徑,利用手機等現代化工具,或者社區等身邊的資源學習科學育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