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一個小視頻:客廳裡,奶奶攤開一年級的數學教材念著:「百合花六枝……」爺爺一邊聽,一邊認真地在小本子上寫寫劃劃。兒子看了表示不解:「你們孫女明年才上小學,不用提前一年預習吧。」
爺爺扶了扶老花鏡,很不高興地:「我和你媽的腦子能跟你的腦子相比嗎?」
兒子不敢再言語,任由兩位老人繼續研讀教材。
評論區的網友們紛紛點讚。
「這樣的爺爺奶奶才上心,真的很有心。」
「大號滿級了,爺爺奶奶準備練個小號。」
「上哪找這麼用心的老兩口啊!」
這個視頻讓我特別有感觸。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容易,白天要忙工作,忙掙錢,除非有一方留在家裡當全職爸爸或媽媽,否則孩子真的沒辦法照顧周全。往往這個時候,就需要請雙方的老人來幫忙。
而老人幫忙看孩子,其實也是有級別的。
第一級:老人能搞定孩子的吃喝拉撒、飲食起居,讓孩子身體健康,少生病。
家中若有這樣的老人,年輕人真的會少很多後顧之憂。
第二級:老人不但能搞定孩子的身體建設,還能教孩子做人做事,端正品行。
你家若有這樣的老人,就偷著樂吧。
第三級:老人除了搞定物質和精神層面,還能擔當學習輔導。
那你估計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
視頻中的兩位老人家,無疑就是第三級,是最硬核的爺爺奶奶。
不管他們曾經是何學歷,畢竟幾十年沒碰過小學課本了,這把年紀去重新學習,再來輔導孫兒輩,其實也是蠻吃力的,但他們竟真的幹起來了,精神可嘉。
當然,也有網友建議,爺爺奶奶還是別輔導了,畢竟現在教學理念和方法都不一樣了,搞不好會把孫兒輩帶到溝裡去。
我倒是覺得,爺爺奶奶輔導的意義,並不在於真的給孩子輔導啥,而在於,爺爺奶奶可以讓自己的大腦保持活躍和年輕態,而孫兒輩也能耳濡目染,從爺爺奶奶身上感受到他們學習的熱情:爺爺奶奶這麼大歲數還在堅持學習,我也可以啊。
但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再厲害的爺爺奶奶,也不能完全取代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可以助功,但絕不能當主力,孩子教育的主場,還得交給孩子的爸爸媽媽來主導。
1、 爸爸媽媽能更好地跟老師溝通,保持同步。
現在老師跟家長的溝通基本都是通過微信或QQ,有的時候,還會通過脈脈等社交軟體召開線上的家長會,這些APP,爺爺輩使用起來是非常有難度的,而對爸爸媽媽來說,則很容易操作,更容易做到與老師即時溝通,快速反饋,及時調整。
2、 爸爸媽媽的精力和腦力更強。
培養孩子,教育孩子是一件特別耗費精力和腦力的事,而且現在的學習內容更加多元化,比幾十年前複雜多了,爺爺輩年歲已高,精力和腦力都不佔優勢,對於新知識的消化和理解,可能還不如孩子,如果非要去輔導孩子,常常會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
3、 爸爸媽媽能更好地執行規則。
現在的孩子都很靈精,他們知道爺爺奶奶容易心軟,捨不得懲罰他們,所以,若爺爺奶奶來管孩子,孩子是特別不好管的。而作為孩子的爸媽,在孩子眼中更有威信,管理效率會更高。
1、 孩子的玩伴。陪孩子玩,爺爺高興,孫兒也開心,雙贏。
2、 孩子的盟軍。當孩子被別人欺負,站在孩子身邊保護他。當孩子被父母懲罰後,陪在孩子身邊安慰他。
3、 孩子的領路人。爺爺輩人生閱歷豐富,更有大局觀,可以給孫兒輩一些有益的引導。
4、 孩子望向過去的一扇窗。孩子跟爺爺輩相處,能了解很多過去發生的事,了解歷史。
1、 越俎代庖。
爺爺輩要明白,自己再能幹,也不能真把孫兒當成小號來練,孫兒就是孫兒,不是你的兒女,一定要把孫兒的教育責任和主權交還給孫兒的爸媽,你只能是助攻。
2、 護短溺愛。
有原則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當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爺爺輩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去無原則地維護孩子,更不要說「他還小,長大一點就好了」這樣的話,你可以私底下跟孩子的父母溝通,提出自己的意見。年輕人願意接受當然好,不接受也不要強求。
3、 指責拆臺。
若不認同年輕人教育孩子的方式,請主動迴避,一定不能當著孩子面去指責孩子的父母不會教育,一定不能拆孩子父母的臺。還是那個原則:有話私下說,或乾脆不說。
4、 搞分裂。
不要將自己的孫兒輩和自己的子女拉到一個陣營,而去孤立女婿或兒媳。這樣的後果很嚴重。很多家庭的破裂就是緣自於此。
一項新浪教育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在中國,由隔代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家庭比例已經超過了50%。隔代教育在一二級城市尤為突出。上海有50-60%。廣州有50%。北京甚至佔到了70%。
隔代教育是讓無數忙著打拼事業的年輕家長們無奈又焦慮的一件事,但其實,如果家中的老人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以上四點,不越俎代庖,不護短溺愛,不指責拆臺,不搞分裂的話,為兒女提供助攻,但不搶奪主場,那麼,隔代育兒也能教出不錯的孩子。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