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月孩子撓爺爺,孩子和奶奶頂嘴表情呆萌,隔代育兒怎麼解決?

2020-09-07 北京童寶媽媽

孫子打爺爺,奶奶批評孫子還不服,隔代育兒怎麼解決?

這個小孫子還不會說話,都會用小手來掐爺爺胳膊了,奶奶看到了,嚴厲的批評了孫子。根本不要覺得他小就讓著他,該批評還是批評。

「還打不打爺爺了?嗯嗯」

小孫子若有所思,好像聽懂了一樣。

「不能再抓爺爺了啊,再抓爺爺抓你啊,嗯嗯」這個小孫子還一臉莫名其妙,看著這無辜的大眼睛,都不忍心責怪這個小可愛了。

爺爺雖然挨了小孫子的抓,但是依然笑嘻嘻的看著小孫子,一臉寵溺。

寶媽們,你們的孩子有沒有遭遇到隔代育兒?這隔代的溺愛該怎麼平衡呢?

1、多學會放手。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是不是自己親生的,一個孩子一個習慣。跟奶奶長大跟媽媽長大,帶出來的孩子是不一樣的。一切原則都要以有利於孩子的發展為前提,不管是不是媽媽帶孩子,都會遇到寵溺問題,所以要學會放手。

2、要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小,不需要管,管也不會聽,這就需要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建立規則意識,讓孩子在有約束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總之我認為,不管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輩,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一切要以孩子健康成長為前提,多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多讓孩子懂得理解和分享,讓孩子有責任感,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寶媽們,隔代育兒你們遇到了嗎?說說你們的意見和建議,留言分享討論吧!

相關焦點

  • 8個月寶寶因喜歡撓爺爺,被奶奶批評頂嘴反駁,網友:氣勢很足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哦~文|護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現在很多年輕父母會選擇出去打工賺錢,把孩子留給家中的老人幫忙帶,老人和孩子之間本來就因為隔代親的原因很親近,長時間讓老人帶孩子,導致老人和孩子之間關係更加親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反而更加疏遠,這讓不少的父母都感覺非常煩惱。
  • 8月寶寶因撓爺爺和奶奶「開戰」,表情萌翻眾人,網友眼神絕了
    前不久,一網友上傳了一段爺爺奶奶帶娃的視頻,視頻中8個月寶寶與奶奶的「對話」惹得網友捧腹大笑。視頻中,奶奶與寶寶「隔岸開戰」,吵得不亦樂乎,原因是寶寶經常撓爺爺。只見奶奶對小寶說:「不許撓爺爺,再撓爺爺不喜歡你了,使勁打你」,邊說邊做出拍打的動作。小寶仿佛聽懂了一般,不甘示弱地瞪大眼睛,哼哼唧唧,與奶奶你一言我一語「頂起了嘴」。
  • 孩子還在交給爺爺奶奶教育?看看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的好與壞
    現在社會,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父母的親子教育,一種是隔代的,交給爺爺奶奶教育。城市裡孩子基本上都是親子教育的多,農村很多家長因為要外出上班,所以隔代教育的要多一點。今天我們來聊聊,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想法,歡迎給小編留言。
  • 8個月寶寶跟奶奶「頂嘴」,囂張模樣太可愛,網友:奶兇奶兇的
    事實證明寶寶確實好玩,不僅家長們會這樣認為,爺爺奶奶同樣會有這種感覺,最近就有一位奶奶被自己只有八個月的孫子逗樂了,一旁的爺爺更是笑彎了腰。8個月寶寶跟奶奶「頂嘴」,囂張模樣太可愛很多家長認為不滿周歲的寶寶是什麼都不懂得,其實,這樣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即便是只有幾個月大的寶寶也已經有了簡單的情緒,更能通過家長的表情來判斷對方的態度,換句話說他們已經懂得察言觀色了。
  • 隔代育兒矛盾多,三個有效解決辦法,教你和長輩共同教育好孩子
    下面是化解隔代育兒矛盾的三個小方法,分享給大家:①首先,要能看到老人帶娃的優點 其實隔代育兒矛盾的產生,關鍵的一點還是只看到了對方的「差」,卻沒看到對方的「好」。無論是年輕父母帶娃也好,老人帶娃也好,都有其自身的優點與缺點。放下成見,取長補短,才是解決雙方矛盾的最佳方法。
  • 奶奶這樣喂,6月齡男娃不足10斤!這10大隔代育兒法,需警惕
    原來孩子4個月斷了母乳,奶奶認為是奶粉和米粉質量不安全,一直偷偷給孩子熬大米粥喝!老人認為大米粥好消化,甚至一天給孩子可以吃四五頓,而孩子奶量卻只有400mL,知道真相的小美,第一次與婆婆紅了臉,氣憤不已!
  • 孩子長得像爺爺奶奶?沒錯,這些特徵確實還能隔代遺傳!
    「這孩子真像他爺爺啊!這雙眼皮,你們小兩口都沒有啊!」雖說也是在誇寶寶,但這句話多多少少讓人有些尷尬,其實呢,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不難理解啦!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隔代遺傳這個概念。那麼什麼是隔代遺傳呢?隔代遺傳指的是爺爺奶奶輩所具有的一些特徵在爸爸媽媽輩沒有表現出來,而又出現在了寶寶這一輩上。
  • 想要隔代教育不傷和氣?聰明的爺爺奶奶這樣做!
    在當代社會中,隔代教育是很普遍的現象。大多數爸爸媽媽都忙著上班,爺爺奶奶就成了帶娃的「主力軍」。據統計,超過七成的學齡前孩子都由爺爺奶奶輩參與教養。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隔代教育的那些事。隔代教育中最容易掉的坑爺爺奶奶帶孩子時,如果產生了下面三種心理,隔代教育就容易費力不討好,甚至掉進坑裡。
  • 「隔代遺傳」有多強大?避開父母的顏值,和爺爺奶奶如複製粘貼
    中國有句俗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孩子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父母在世界上的延續。但是,許多的寶爸寶媽發現自己的孩子長得和自己一點不像,反而像他們的爺爺奶奶,像是被複製粘貼了一樣。其實這種現象很常見,許多的明星名人的寶寶們都並沒有繼承他們的神仙顏值,反而跟爺爺奶奶相貌一樣,這一切都是因為強大的隔代遺傳。
  • 孩子也是"演技派",爸媽面前一套,爺爺奶奶面前一套,很魔性
    本以為這樣可以避免隔代撫養的缺點,可讓她沒想到的是,只有五歲的兒子居然是個&34;,在媽媽面前,表現得乖巧懂事,一轉眼到了爺爺奶奶面前,就成了說一不二的小皇帝。有道是隔代更親,很多爺爺奶奶在帶孫子的時候,與當初帶子女時完全兩樣,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哪怕明知不對,也會故意迎和,而這正是隔代撫養弊端的根源。為什麼祖輩們就不能像父母那樣嚴格對待孩子呢?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 家庭教育:爺爺奶奶帶孩子,有愛也應有方法
    ;特權",可是,那些二十歲剛出頭的年輕父母,自己本身還是個"大孩子",根本不懂怎樣正確處理孩子身上的問題,這時候,父母的人生經驗便是解決各種"疑難雜症"的強力法寶。
  • 爺爺奶奶學拼音學開車 隔代教育令老人紛紛充電
    於是,家裡4位老人就輪流幫忙小夫妻照看孩子。據有關方面統計,上海市約89%的孩子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大。  然而,「隔代教育」時老一輩與年輕人在育兒觀念上的衝突,常常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記者昨天獲悉,上海市將於今年3月在東華老年大學分校首開「孫輩教育」課程,聘請教育專家開放授課,希望能幫助這些肩負帶孩子責任的祖輩們掌握一些科學育兒方法。
  •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如何做好隔代教育?
    如今,在禾城的公園和小區裡,到處都可以看到帶著孩子的老人,老人幫子女帶孩子已經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現象。但由於育兒觀念、代溝等因素,隔代教育引發的問題也不少。日前,新興街道就邀請專家舉辦了一場《祖輩如何做好隔代教育》的專題講座,引來了近百名老年人前來聆聽,也引出了一場關於隔代教育的大討論。  如今,一個小家庭的寶寶出生後,「4+2+1」模式就成了很多家庭的「標配」。
  • 隔代親隔代親,孩子愛和爺爺奶奶長輩待一起,真的只是因為喜歡?
    陽陽從小由奶奶帶大,家裡特別的寵愛:摔倒了,奶奶怪地板不好,弄痛了她;不肯吃飯,奶奶追在身後餵他;和小夥伴鬧矛盾,奶奶說小夥伴不好,不要和他玩……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完全不知道如何和同伴平等相處。
  • 隔代育兒——誰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不知道為什麼,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手頭上都有些錢了,但隔代育兒反而變得更加的普遍了,我記得小時候大家雖然都比較貧困,但大部分孩子都是在自己父母身邊長大的,那時候其實跟現在不都一樣嗎?父母都要上班(幹農活),中午回家做飯,下班後才有時間陪陪孩子,問問一天的情況,如果孩子太小,賺錢就基本是男人的事了,母親就在家帶孩子,但我覺得現在還是一樣的條件啊,婦女不是有產假嗎?
  • 爺爺奶奶真的可以代替父母來教育孩子嗎?
    張良瓊的兒子小橙(化名)今年3歲半,平時多由爺爺奶奶幫忙照顧。「我和孩子的父親非常感激爺爺奶奶的幫助,因為他們對小橙的關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保姆都無法比擬的。」張良瓊對本報記者表示。但是,隨著小橙一天天長大,在與爺爺奶奶相處時,隔代教育中遇到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 千萬別讓爺爺奶奶帶孩子!4歲女孩肚子像懷孕,爺爺卻說這樣好!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年輕的父母對教養子女能夠分出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隔代育兒、隔代教養這種教養方式在家庭教養中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大,選擇將孩子交由父母教養者越來越多,"隔代育兒" 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種社會現象。
  • 孩子一頓飯引爆一場婚姻危機,「隔代育兒」的矛盾該如何規避?
    「我要是不餵他就不吃,孩子餓著怎麼行呢?」「孩子身上這點肉都是這麼一口一口餵出來的,你們年輕人哪有這個耐心。」「讓他看吧,看動畫還能多吃幾口飯。」這些對話在隔代育兒的家庭中,簡直就是司空見慣。很多觀眾感慨,「這簡直就是我家裡的情景再現。」
  • 聊聊隔代育兒那些事
    不妨想想現在的我們,雖然已經是成人了,但更願意和父母在一起生活,還是喜歡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呢?隔代育兒,有個主要問題,就是老人的育兒觀念普遍落後。最顯著的是,很多老人還停留在:孩子可千萬別餓著啊!
  • 5種隔代育兒術,爺爺奶奶看過來
    為什麼小孩都不聽爺爺奶奶的話,爺爺奶奶您先別生氣,因為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規矩如果沒有定好的話,他們就開始鑽漏洞。隔代教育到底要怎麼教?聽我講完以下五件事,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