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這樣喂,6月齡男娃不足10斤!這10大隔代育兒法,需警惕

2020-10-26 母嬰放大鏡

小美孩子做6個月體檢時候,孩子體重不到10斤,身高才60cm, 醫生說身高體重不達標,遠遠落後於平均水平,已經到了矮小的範圍!

孩子而且囟門偏大,小臉發白,醫生懷疑孩子佝僂病,嚇得媽媽趕緊進行了微量元素檢測,果不其然,孩子鈣、鐵、鋅都缺乏,醫生說孩子這是典型的營養不良!

醫生話猶如晴天霹靂,小美是一名職場女性,孩子4個月的時候就上班了,都是奶奶在帶孩子!她一直給孩子買的奶粉、輔食都價格不菲,好好的孩子怎麼就營養不良了呢?

當醫生詢問孩子餵養時,發現了大問題!原來孩子4個月斷了母乳,奶奶認為是奶粉和米粉質量不安全,一直偷偷給孩子熬大米粥喝!老人認為大米粥好消化,甚至一天給孩子可以吃四五頓,而孩子奶量卻只有400mL,知道真相的小美,第一次與婆婆紅了臉,氣憤不已!

4-6月齡雖然我們要嘗試給孩子添加輔食,但是奶粉仍然作為主要的食物,是孩子主要營養的來源,每天需要保證600-800,ml,奶粉中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對孩子都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孩子奶量不足,首先缺乏的就是鈣和蛋白質,這讓真小美真的是後怕,若沒有及時發現,可能孩子會有大頭娃娃的趨勢!寶寶輔食也需要是強化鐵的米粉,自家製作的米粉不含鐵,自然導致孩子鐵攝入不足!奶奶好心辦壞事,讓寶寶越吃越瘦、甚至營養不良!

隔代育兒VS科學育兒,怎麼權衡?

婆婆說我:「看書養娃,沒有實戰經驗」;

我說婆婆:「經驗至上,落後封建」

隔代育兒,這在當今社會是非常普遍的存在,因為現在很多的家長都會去追求自己的事業所以,就會減少照顧孩子的時間,而這個工作就交給了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從而也就出現了隔代教育的問題,老一輩育兒經驗與新時代的科學育兒,自然也就開始碰撞,各家都會火花不斷!

隔代育兒的10大鴻溝,你家存在幾個

餵養篇:

01 冰凍的母乳沒營養

前一陣番茄媽就看到一則新聞「寶媽辛苦攢下200袋「冷凍母乳」,卻被婆婆偷偷倒掉,寶媽氣炸了」的新聞!真的是令人生氣到想哭!

因為給寶寶冰凍母乳,與婆婆吵架的媽媽,真的不在少數!老人理解不了這種操作!老人認為這怎麼會有營養呢?孩子吃了涼的不會拉肚子嗎?甚至有些奶奶給孩子偷偷買奶粉添加!

❤要知道在合適的冷凍條件下,是可以儲存的!冰凍母乳在40℃溫水中解凍,是不會影響營養價值的,而孩子過早添加奶粉反而會引起消化不良或過敏!

02 自己做的粥遠比米粉好

很多老人執拗的認為白粥是孩子輔食添加的首選!白粥易消化吸收這沒錯,但是它不含鐵!小寶寶在4月齡前後容易缺鐵,而購買的嬰幼兒米粉中特別強化了鐵,補充含鐵米粉,不僅能補充碳水化合物,更重要的補鐵!

很多老人喜歡給孩子一直餵養細碎的食物,認為好消化,其實寶寶餓成長是食物咀嚼能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一定要根據孩子月齡,從泥狀過度到半固體、固體,從米粥過度到肉類!不要認為粥好消化,就一直猛餵粥!

03、多數餵養,導致消化不良!
很多爺爺奶奶認為奶粉濃度越高,喝的量越大,輔食吃的越多,孩子長得越快!隨之便出現消化不良,甚至損害孩子脾胃!

奶粉餵養的孩子經常出現消化不良的問題,可能是衝調出了問題!

一般我們說一平勺奶粉用30毫升水衝調,而很多爺爺奶奶在衝調是不注意,鼓鼓的一勺奶粉可能是1.5勺奶粉了,如此衝調,導致奶粉滲透壓增加,小寶寶腸胃接受不了,就出現消化不良腹瀉,尤其是早產寶寶,也曾有新聞爆出因奶粉滲透壓過高而導致孩子死亡的新聞!

很多爺爺奶奶喜歡孩子一哭就餵養,利用奶瓶或者輔食來安撫!要知道寶寶哭了,真不一定就是餓了,很多孩子其實都存在餵養過度的問題。

寶寶如果餵養過度,孩子一旦腸道出了問題,最常見的奶瓣便,食物吸收率都會下降,營養反而無法吸收,孩子持續不長肉!孩子只有按需餵養,腸道才能問題少!

04 孩子白胖就是福氣

很多爺爺奶奶喜歡追著餵孩子吃飯,真是因為爺爺奶奶的過度餵養,導致很多小胖墩的出。孩子口裡的還沒有咀嚼完,另一勺飯已經等在嘴邊了!這個時候真的需要制止了!

孩子白胖其實並不是孩子長得棒,體重超標會增加孩子健康風險,比如抵抗力下降 、糖尿病、阻礙身高增加!也曾有新聞爆出

孩子從輔食添加起,就要注意不要過度投食,根據孩子月齡科學增加食量,及時檢測孩子生長曲線!若孩子超過圖中範圍值,孩子便超重了,需要控制孩子飲食了!

05 追著孩子餵飯,影響孩子自主進食!

現在很多孩子1歲、2歲特別愛挑食,不能自主吃飯,其實多數是因為爺爺奶奶的喂喂養導致的!很多老人喜歡拿著飯餵孩子,不明白寶寶吃飯是需要「學」和「教」的!不注意孩子飲食行為的培養、

孩子在8個月的時候,其實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進食,可以是拇指食物,也可以是教孩子用勺子!

在吃飯的時候,要告訴寶寶這是西紅柿,它是紅色的,刺激孩子語言的發育,而不是看到孩子不吃,就嚇唬他:「你不吃,下次不給你做了」,這樣會造成孩子心理恐懼,就更挑食了!

孩子每種食物一般要進行5-6次嘗試,要鼓勵寶寶進食,孩子飲食食譜一定要均衡,孩子不喜歡的食物也要換個花樣多餵養,讓孩子慢慢接受!

護理篇

06、十個孩子九個黃,無需在意!

老人們常說,十個孩子九個黃,其實指的是生理性黃疸,一般孩子出生24後發生,黃疸值低於12.9,孩子7-14天左右可以自然消退,不會影響吃奶和精神狀態!
但是還有一種黃疸叫做病理性黃疸,如果不及時就醫,可能引起膽紅素腦病,甚至導致腦癱!

如果發現孩子黃疸小臉、四肢、手腳都發黃,孩子厭奶、嗜睡,趕緊帶孩子就醫,黃疸值高於15,一般醫生建議照藍光,此時一定要遵從醫囑了!

07孩子要把屎把尿

在傳統的育兒觀念中,總是孩子三四個月開始就要把尿,但是卻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聞爆出孩子因為把屎把尿而導致脫肛!

在紙尿褲如此方便的現在,把屎把尿的確是應該被改變的一種育兒方式!寶寶開始排便訓練的時間建議為22 -27個月。

還有的老人喜歡用家裡的衣物給孩子製作紙尿褲,殊不知此類的雖然節省錢,但是衛生性難保證,甚至會導致孩子紅屁股!紙尿褲還是建議要用一次性性的,柔軟透氣、吸水率高的!

08睡頭型

寶寶出生後「睡頭型」作為一個傳統理念,流傳至今,甚至演變出來很多睡頭型的實用大法,比如讓寶寶枕「書」「字典」「蕎麥枕」和「小米枕」等;甚至用字典、書籍、硬枕頭、凹型枕等,將寶寶的頭夾在中間,固定頭型...!

老一輩一味追求睡頭型,真的其實沒必要 ,還會增加頭顱畸形的風險!頭型其實順其自然,注意孩子睡眠姿勢即可,這裡給大家的建議是:仰臥、側臥,俯臥、俯趴輪流上陣,完美頭型睡出來!不必用特殊手段!

陪玩篇

09 用看電視哄娃

很多爺爺奶奶喜歡看電視,也會帶著孩子長期看電視!很少帶孩子去戶外!那麼寶寶就會在單一的室內進行活動,長期看電視會對寶寶眼睛造成傷害,甚至會影響孩子與人交流的能力!
寶寶是喜歡模仿大人的,有些孩子長期便形成了沒有電視動畫片不吃飯的情況,就會影響孩子餵養!

10、過於溺愛,形成小霸王!

爺爺奶奶常常替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過於滿足孩子的需求!

很多爺爺奶奶不捨得寶寶動手,當寶寶想要拿一些玩具或者小東西的時候,總是替代她進行,寶寶在一歲半的時候,應該誘導寶寶去自主拿一些東西,然後給孩子鼓勵!

但是很多孩子現在缺乏這種獨立對的機會,其實主要就是父輩把孩子保護的太好了,反而不利於促進孩子大運動、精細運動、大腦的發育,不能很好的訓練孩子平衡能力!

很多時候1歲孩子剛會走路,特別容易跌倒,爺爺奶奶會跟孩子說「這是地板的錯!我們打地板!」。這種行為會導致孩子認為都是世界的錯誤,讓孩子形成唯我獨尊的感覺,其實反而不利於孩子性格養成!

家長應該要要學會鼓勵孩子,把他扶起來,尋找自身問題,要給孩子鼓勵,而不能去打地板!

在面對隔代教育問題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爸爸媽媽只要好好的衡量隔代教育的利弊,然後思考出科學的方法解決,就可以很好的化解隔代教育的衝突。

①共同學習科學育兒

很多時候,之所以會出現隔代教育的衝突就是因為長輩和父母沒有達成共識,以上只是列舉了隔代育兒比較常見的10大分歧,其實在寶寶餵養、護理、拉尿、哭鬧、安睡、洗護、穿衣、疾病中矛盾孩子很多的,比如孩子過度捂熱、刷牙、學步車等。

差異性的出現了,那麼就要制定差異化的方案,學習科學育兒的方案!爸爸媽媽與老人一起學習新生兒護理、母乳餵養的正確方式和輕鬆上手方法,形成平等、溝通的氛圍

A.1.6.9M=dfc多撫觸

3-4個月多撫觸,或者肢體運動,被動操!

6月齡寶寶坐立後,多給寶寶撫觸手指!

6、7、8月齡寶寶要多爬,9月齡之後可以嘗試扶起來!

B.12M-24M=dyx多遊戲

孩子從1歲-2歲是遊戲的關鍵時期,多進行家庭遊戲,比如家庭體操,寶寶媽媽互動、在寶寶媽媽跟孩子運動時,爺爺奶奶可以在一旁鼓掌,形成好的家庭氛圍!

多帶孩子去戶外,可以帶孩子與公園找同齡孩子玩耍!避免寶寶自己孤單,增加孩子語言交流的機會,孩子性格會很開朗!

C.36M-60M=pbwx陪伴我

3歲後寶寶要多陪伴,一直延續到5歲,學齡前的陪伴是孩子興趣、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如果爸爸媽媽只顧玩手機,爺爺奶奶忙家務,缺少人陪伴,孩子興趣愛好便受到影響!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性格愛好偏性,以進行智能有效訓練,比如寶寶喜歡音樂、或者舞蹈、數字等,就要多做這些方面的遊戲和活動!

爺爺奶奶平時就不要帶孩子在家看電視了,可以帶孩子進行針對性的智能發育!甚至可以選擇一些早教課!


②學會平等地和老一輩溝通

有的時候,老人們的教育方觀念可能已經過時了,這個時候,家長一定不能夠以命令的口氣向老人們表達,因為老人他們也是有自尊的家長一定要學會平等地和長輩進行溝通,要避免爭吵,爭吵的環境會導致孩子性格內向或缺失!

長輩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是全錯,家長可以讚揚他們對的觀點,然後再給他們說說他們的問題所在。老人也並不是不講道理,相信他們也能夠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樣也能夠更好的共同培養孩子。

③ 各司其位,各就各位

一家人每個角色扮演好各就各位,白天是爺爺奶奶照顧時間,傍晚是爸爸媽互動時間!

父母教育孩子,爺爺奶奶一定不要插手!寶寶教還自己道理時候,媽媽不要插手!
爸爸媽媽在做親子互動時候,比如看繪本等活動時候,爺爺奶奶不要打擾,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

可以事先就和長輩說好,他們只需要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但是對於孩子思想方面的教育還是需要自己親手操刀。這樣兩方都說明之後,其實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兩者育兒觀念方面的衝突了。

小結:

目前來說,隔代教育已經成為了必然趨勢,所以各位家長一定要學會如何化解隔代教育的衝突,畢竟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不要因為自己的勝負欲而害了孩子,老人也不容易,他們的育兒觀點也不一定是全部錯誤的,家長也要學會尊重老人的成果,共同擔負起照顧孩子的重任。

相關焦點

  • 聊聊隔代育兒那些事
    不妨想想現在的我們,雖然已經是成人了,但更願意和父母在一起生活,還是喜歡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呢?隔代育兒,有個主要問題,就是老人的育兒觀念普遍落後。最顯著的是,很多老人還停留在:孩子可千萬別餓著啊!
  • 《安家》上演隔代育兒分歧,老人給娃餵飯別驕傲,這可能是害娃
    海清扮演的女博士、婦產科專家宮蓓蓓回到家後,看見自己的孩子在餐桌旁捧著iPad看動畫片,而爺爺則一口一口地餵飯,孩子只會機械地張著嘴,眼前的一幕當場就把她氣炸了。「別再餵他飯了,都這麼大,上中班了,要不然他這樣吃飯也不消化。」
  • 別讓隔代教養消費孩子的安全感!
    4、「不許說,孩子沒錯」無條件袒護孩子,讓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總在一種評價體系中長大的孩子,就可能會對外界的批評很敏感,覺得無法接受,甚至會以發怒表示抵抗來自外界的不同聲音,控制情緒能力低。5、「奶奶給你買」無原則滿足孩子,就會讓孩子覺得,大人給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 隔代養育之痛:兩代人的育兒隔閡,你們這樣做,大家皆大歡喜
    但孩子姥姥經常一買就買一箱子零食,孩子小沒有自控力,飯前吃零食,導致到點吃飯的時候說「不餓」;再比如,小A為了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經常對孩子說「不管如何,媽媽永遠愛你」,轉頭,小A媽媽就對孩子說「媽媽不一定會永遠愛你」……小A苦惱地對我說:「我知道媽媽愛孩子,可這樣的愛法,真的難以接受。現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為了能教育好孩子,也開始學習育兒知識。
  • 想要隔代教育不傷和氣?聰明的爺爺奶奶這樣做!
    在當代社會中,隔代教育是很普遍的現象。大多數爸爸媽媽都忙著上班,爺爺奶奶就成了帶娃的「主力軍」。據統計,超過七成的學齡前孩子都由爺爺奶奶輩參與教養。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隔代教育的那些事。隔代教育中最容易掉的坑爺爺奶奶帶孩子時,如果產生了下面三種心理,隔代教育就容易費力不討好,甚至掉進坑裡。
  • 9個月大的寶寶體重就30斤,小小年紀就得減肥——奶奶的愛太重
    奶奶帶孫子的現象屢見不鮮,但是把9個月大的孫子養到快30斤,我卻是第一次見。現在隨著思想意識的變革,80後因為忙於生計而無法照顧寶寶,90後群體一直追求二人世界,再加上如今的育兒成本也是一筆很大的負擔,所以很多年輕爸媽會讓婆婆或者是媽媽來幫著照顧寶寶。
  • 如何巧妙化解隔代育兒的矛盾
    作為一位需要和老人共同撫養孩子的媽媽,我也曾踩過一些隔代育兒溝通問題中的坑。這篇文章分享幾個親測非常有效的處理隔代育兒矛盾的方法。雖然這是一篇主要給媽媽看的文章,但是爸爸們也可以轉發給自己的妻子看看。本文僅限於討論媽媽如何處理自身對於老人育兒方式的不滿情緒,而對於另一種情形,即老人對媽媽的育兒方式感到不滿的,我們下次再講。
  • 七個月寶寶被奶奶餵葡萄喪命,氣管異物要警惕,急救方法需掌握
    近日,江蘇揚州一位奶奶給7個月的孫子葡萄吃時,本來只想讓孫子舔一舔葡萄,沒想到孩子使勁一吸,將整顆葡萄吸進氣管,導致呼吸道被堵,心臟停跳,雖送往醫院,但是錯過了最佳的搶救時間,孩子最終沒有救回來。這讓我想起一件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案例,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小區的一位奶奶在給4個月大的孫子餵粥時,奶奶為了給孩子添加營養,在裡面放了一些菠菜葉,雖然已經切得很小了,但是孩子在喝粥的過程當中,將菜葉吸進氣管,最終沒有搶救過來。
  • 7個月寶寶重23斤,奶奶還沾沾自喜,體檢時被醫生批:少吃點米糊
    但到了6月齡之後,奶水中的營養已經不足夠滿足寶寶的生長需要,就應該添加輔食進行補充了。然而,給寶寶餵輔食也是一門大學問,可不能隨隨便便,否則可能讓孩子「橫向發展」。給身體帶來巨大負擔不說,還可能影響發育、患上疾病。
  • 別讓隔代教育消費孩子的安全感
    現在的年輕父母們接受到更多科學的育兒觀念,這就容易與老人的傳統教養發生衝突。 2、咀嚼後餵 爺爺奶奶會嚼碎東西餵孩子,這是不提倡的。因為老人嘴裡的消化酶分布會減少,嘴裡的細菌就多,對孩子並不好。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口腔發育需要硬的東西去咀嚼。
  • 媽媽帶是小公主,奶奶帶是野猴子,網友:隔代育兒差異太大了
    最近,一對夫妻把孩子送到了鄉下的奶奶家,希望奶奶能幫忙帶一下自己小孩,奶奶答應了,結果一陣時間過來後,這對夫妻都不敢相信,這個一臉「高原紅」的小孩是自己的孩子。 媽媽問奶奶,孩子怎麼曬成這個樣子?
  • 炎炎夏日,小月齡寶寶需不需要餵水,看這幾點決定!
    那麼,對於小月齡寶寶來說需不需要餵水呢?尤其在這嚴嚴的夏日,人體水分流失過快。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眾說紛紜,氣死,需不需要餵水,需要根據這些情況決定。  其實,對於小月齡嬰兒來說,不同月齡的嬰兒,水的需求也不同,一般按體重計算。
  • 婆婆幫我帶孩子,整整瘦了10斤!杭州寶媽說:多虧長輩幫忙帶孩子
    兒子出生到現在我婆婆瘦了10斤。最近兒子開始無意識地叫奶奶了,可把我婆婆樂壞了。照片上,我兒子在吃玉米汁。19樓網友@我是miumiu睡覺:小月齡時寶寶腸脹氣,半夜睡醒要哭兩三個小時,下雪的冬夜裡婆婆都會從被窩裡爬起來,跟我們一起安慰寶寶;到了後來,晚上只要聽到寶寶哭,婆婆都是第一次時間從自己房間爬起來照顧寶寶。
  • 海清為了婆婆餵飯和老公吵翻:關於「隔代教養」的那一地雞毛
    如果有統計工具能自動統計媽媽群的熱門話題「TOP10」,那麼「隔代育兒矛盾」一定能名列排行榜前3。 「這是我的孫子,憑什麼不能管!」 有媽媽在微博上傾訴:隔代教育真的給我帶來很多困擾,我對婆婆的言語和行為忍無可忍。 吃飯的時候,婆婆堅持要給孩子餵飯,我覺得孩子已經大了,餵飯餵得多了不利於培養獨立習慣。婆婆卻執意要喂。
  • 老人帶孩子的10大誤區
    現代生活壓力大,大部分媽媽在生了孩子以後需要重返職場,帶娃的重任就落到了雙方父母身上,有些選擇孩子奶奶帶孩子,有些是外婆帶。兩代人在帶孩子的觀念,經驗各方面差異很大,也導致了一些家庭矛盾,那麼老人帶孩子有哪些誤區呢?1. 俗話說的好,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那麼在老人帶娃中就變成奶奶覺得孩子冷。「孩子沒六月」這大概是南北方奶奶們難得統一的共識。
  • 管好嘴邁開腿,助力「看不慣、離不開」的隔代育兒
    但是因為二寶的到來,我們家也進入的隔代育兒的隊伍,我和婆婆成了24小時不分開的相處模式。剛開始我覺得自己快被婆婆的帶娃方式逼瘋,孩子摔倒了怪地板、用各種恐怖事件威脅孩子、追著餵飯…這些落後的育兒觀念,我們家也時常在上演著,那時候為了逃避這種隔代育兒,我選擇 了一個人帶倆娃的日子。因為我是遠嫁,我選擇了回到離婆家幾千裡遠的地方。
  • 隔代育兒出的問題都是老人的錯?你該看看這篇文章.
    在中國三代同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負責帶娃的家庭中,兩代人受教育程度不同、曾經生活的環境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脾氣秉性不同……每一個隔代教養的家庭,年輕父母幾乎都會為老人的教養觀念和方式發愁,偶爾還會為孩子的事「大動幹戈」。
  • 8個月孩子撓爺爺,孩子和奶奶頂嘴表情呆萌,隔代育兒怎麼解決?
    孫子打爺爺,奶奶批評孫子還不服,隔代育兒怎麼解決?這個小孫子還不會說話,都會用小手來掐爺爺胳膊了,奶奶看到了,嚴厲的批評了孫子。根本不要覺得他小就讓著他,該批評還是批評。「不能再抓爺爺了啊,再抓爺爺抓你啊,嗯嗯」這個小孫子還一臉莫名其妙,看著這無辜的大眼睛,都不忍心責怪這個小可愛了。
  • 熊媽到家:6月齡內嬰兒母乳餵養指南
    此外,6月齡內嬰兒需要完成從宮內依賴母體營養到宮外依賴食物營養的過渡,來自母體的乳汁是完成這一過渡最好的食物, 基於任何其他食物的餵養方式都不能與母乳餵養相媲美。母乳餵養能滿足嬰兒6月齡內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母乳中的營養素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構成一個特殊的生物系統,為嬰兒提供全方位呵護,助其在離開母體子宮的保護後,仍能順利地適應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健康成長。
  • 寶媽親口講述隔代育兒的痛:婆婆治不了熊孩子,就把他還給我
    為什麼會這樣呢?通過聊天,我們統一認為是隔代育兒的兩個極端導致: 孩子是家裡的長孫,也是大家庭裡出生的第一個孩子,爺爺奶奶特別疼愛。寶媽當時是剖腹產,從月子裡開始孩子就全由奶奶帶。奶奶觀念畢竟保守,還比較專橫,可憐寶媽第一次當媽媽,卻只能眼巴巴望著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