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三代同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負責帶娃的家庭中,兩代人受教育程度不同、曾經生活的環境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脾氣秉性不同……
每一個隔代教養的家庭,年輕父母幾乎都會為老人的教養觀念和方式發愁,偶爾還會為孩子的事「大動幹戈」。
隔代教育引發的「家庭戰爭」已經成了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子女總是抱怨老人:
希望孩子自己吃飯,婆婆偏要跟在孩子後面,一口一口餵;
說小孩不能吃太鹹,我媽卻說味道太淡飯不香;
我爸一天到晚給孩子看電視,對眼睛不好;
孩子一哭,婆婆就拿零食哄,這樣孩子會養成不良習慣的……
諸如此類的由於隔代育兒引發的矛家庭盾並不少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這個問題吧!
隔代家庭中的老人大多數是退(離)休人員,且年事已高,他們有自己的消遣方式,或做家務或看書讀報,在「是否鼓勵孩子在戶外奔、跑、跳躍,盡情玩耍」的問題上,老人與子女想法差異較大。
有的老人不是怕孩子摔了,碰了,就是怕孩子在玩耍中出問題,思想上比較保守。認為只要孩子不磕不碰就好,不了解孩子的愛玩、愛動的天性,不了解孩子生理的特點,阻礙了孩子的正常運動、發展。
有的老人常有一種因自己年輕時生活和工作條件所限沒有給予子女很好的照顧,而把更多的愛補償到孫輩身上的想法。這種想法往往導致產生「隔代慣」的現象。
比如我一個朋友就抱怨過:
「我的女兒從小就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到目前為止,女兒仍然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后』般的生活。女兒快7歲了,連繫鞋帶這類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做。外公外婆事事處處順著她,使她任性霸道,與其他小朋友很難融洽相處。」
之前媽媽群裡也有一位媽媽吐槽過:
「從孩子小時候起,我就讓她自己吃飯,但自從婆婆幫我帶女兒,她吃飯要人餵、見到好玩的就要買,只要婆婆在,她就會提要求、撒嬌。我批評她,婆婆就護著,我都不知道怎麼教孩子了」
就是某些老人的這種種做法,容易造成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差,處處依賴家長,事事以我為中心。將來一旦遇到困難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會生氣、大發脾氣。老人的過分保護,不僅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還使孩子變得極為自私,膽小嬌氣,弱不禁風。
從諸多兒童心理諮詢個案中發現,隔代撫養方式可能導致孩子心理變異,產生某些心理問題,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懼症、性格怪異化、心理脆弱化等。
心理老年化:孩子長期處於老年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語言和行為,這對於模仿力極強的孩子來說,極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更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社交恐懼症:由於部分老年人大都喜歡安靜而不喜歡運動與外出,容易使孩子的成長環境囿於狹小的家庭空間,缺乏應有的社會交往。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容易不善與人交際,或產生社交恐懼症。
那麼,隔代教育應該如何扭轉劣勢,取得雙贏呢?
處理隔代育兒的矛盾,我們首先要跟隔代的老人之間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分工,用統一的育兒思想照顧孩子。
比如說全職媽媽帶孩子,那麼老人負責做飯;
比如說職場媽媽讓老人白天帶孩子,晚上媽媽下班回到家老人就可以休息了,小兩口來帶孩子。
在統一原則的基礎上還需要多溝通,多關心老人。
老人同孩子一樣,他們付出那麼多,只希望能得到家人的認可,獲得子女的關心和重視。比如多關心老人,讓他們心情愉快:
下班回家,先問候老人:「今天心情怎麼樣?累不累?」
孩子身體健康,不忘誇獎老人:「還是你們有經驗,我們家孩子的身高比標準高許多。」
老人身體不舒服,儘快去醫院;
老人心情低落,多陪他們聊聊天。
老人的付出得到肯定,內心得到滿足,自然會放下控制欲,尊重我們的想法。
在跟老人就孩子的教育問題溝通時,子女們首先要注意不要當面指責老人的不足。
比如,老人給孩子吃一個糖,你當時說,「媽,你別給他吃這個!」
孩子可能馬上說:「我就要吃!」這時老人拿著糖的手,就不知道怎麼辦了。
如果當時你逼著老人把東西收回去了,孩子一陣哭鬧,我們再加幾句類似「給您說了多少遍了,不能給孩子吃這個糖,都是香精……」老人當著孩子被教訓,一定覺得很沒面子。
因此,我們儘量不要當面指出來,而是要選在自己和老人都能接受的環境下說,讓他們了解我們的想法,這樣老人會更容易接受,也不會傷了彼此的和氣。
在發生分歧時,父母和老人私下商量好一個結果,把結果告訴孩子就可以了。
不要和孩子說媽媽認為應該這樣,姥姥、奶奶又認為是那樣。孩子不需要知道你們各自的觀點。
年輕的父母一定要明確: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不管多麼忙,都要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老人,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
不論是與老人同住,還是暫時把孩子寄養在老人家中,我們都要注意和老人協調關係,一切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積極解決矛盾糾紛。
世間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靠經營來解決。婚姻出問題,好好經營婚姻;家庭有衝突,好好經營家庭。所有的經營都需要智慧,所有的智慧都是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獲得。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凡事柔和一些,寬容一些,看開一些,自然就和諧了。
願我們都能擁有足夠的強大和智慧,願每一個孩子都能生活在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