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對於孩子,是特別不一樣的存在。哪怕孩子還只是個不會說話的寶寶,幾乎每個媽媽,也都會感覺到孩子的差別化對待。最典型的是,孩子在外人面前都很乖巧,不哭不鬧,可一看到媽媽,立馬就各種鬧騰了,稍一不滿意就大哭。如下三個媽媽的經歷,相信大家也是感同身受。
就小編自己的經歷來說,我的女兒錢錢也是很明顯的差別化對待。爸爸帶她的時候,拿著手機刷抖音,她一點意見都沒有;可到了媽媽這兒,哪怕拿手機只是為了給她放兒歌,她也立馬要來把手機打掉。同樣是看手機,爸爸可以,媽媽就不可以。
那麼,為什麼孩子在媽媽面前更淘氣呢?有的媽媽,上班不得不把孩子託付給老人照顧。每次一回家孩子就哭,心裡可能會犯嘀咕:「是不是老人對孩子不好?為了孩子好帶嚇唬孩子了?老人一直不理孩子?」……特別是婆婆幫忙帶孩子的家庭,有些話沒辦法擺到明面上來說,放在心裡互相猜疑,反而會影響婆媳的感情,甚至產生矛盾。
而小編今天,也要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其實孩子看到媽媽就哭,就鬧,就作,很大程度上都只是孩子更愛媽媽!其他人(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再怎麼對孩子疼愛有加,都很難取代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孩子看到娘,無事哭三場,一般有如下三個原因:
原因一、情緒的釋放
生而為人,我們都會感到或多或少的壓力,只是不同的年齡段承受的壓力不同。而我們,也只有隨著慢慢成長,頭腦發育漸漸完善,才越來越懂得如何釋放壓力,調整自己的身心。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不懂得情緒的疏導,只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安,在最親的媽媽面前,他就可以更加有恃無恐地表現自己。因為媽媽給他餵奶、換尿布、洗澡等滿足他需求的經歷讓他相信,媽媽總是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媽媽是最懂自己的。
原因二、渴望媽媽的關注
媽媽的懷抱,始終是最溫暖的所在。胎兒時期,寶寶和媽媽由一根臍帶緊密相連,寶寶可以感覺到媽媽的心跳;出生後,母乳餵養讓母子關係更親密,媽媽的味道是最熟悉的味道。而現在的80後90後媽媽一代,都十分重視親子關係,除了上班時間沒法帶娃,剩下的時間基本都是自己帶娃,娃也大都是跟著爸爸媽媽一起睡。所以,娃自然是渴望跟自己最親密的媽媽。多一些時間陪伴自己。
原因三、媽媽是最大的安全感
我們成年人,也是在外頭的時候一身鎧甲,到家後就卸下武裝,輕輕鬆鬆。對我們而言,家裡是最溫馨的港灣,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很多人對外人的時候總是和和氣氣,可是在家人面前卻要偶爾發一下脾氣,並不是他對自己的家人不好,反倒是他愛自己的家人,也知道自己的家人愛自己,正是「被愛的有恃無恐」讓他可以在家人面前展現最真實的自我。寶寶其實也是如此,他相信無論如何媽媽都會愛自己,所以他就敢於表現自己,無需任何隱藏。
知道了孩子在媽媽面前更會放飛自我的三個原因,那麼媽媽需不需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不那麼作呢?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孩子的獨立性需要從小培養,太黏媽媽會讓孩子有依賴性。但其實,小編覺得,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只要粘媽媽的行為不太過分,家長大可不必糾正孩子的行為!因為當媽媽滿足了孩子的作,會堅定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內心堅信:「我是可愛的,我是被愛的,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我相信自己的判斷。」媽媽面前的一次又一次的無所顧忌,是孩子建立生命之初最重要的安全感的來源。
你們同意小編的說法嗎?快來評論區說說你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