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淘氣出生之後一直都是由外婆主要照看,因為爸爸媽媽白天都要上班,所以實在是抽不出時間陪伴孩子。
不過雖然小淘氣名字聽上去挺淘氣,但是外婆帶她的時候表現的還是非常乖巧,可是只要一看到媽媽,就像是變了一個孩子一樣,總是特別的黏人,不是哭就是鬧。
難怪有一句話說,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
這是因為他們對媽媽非常依賴,是他們一種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依戀關係分為4個階段。
第1個階段是寶寶在0~3個月的時候。
這個時期是寶寶和媽媽接觸最多也是最親密的時期。媽媽身上會散發著他們熟悉的氣味,媽媽的呼吸心跳也讓他們感到非常熟悉,這會讓寶寶產生極大的安全感。
第2個階段是寶寶在4~6個月的時候。
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不再是人們想抱就能抱的,因為這時他們已經開始認生,對於不熟悉的人會本能的產生反抗。只有在父母等熟悉人的身邊才會表現出非常開心的樣子。
第3個階段是寶寶在7個月~3歲的時候。
這個時期的寶寶逐漸會有初步的自我意識,對世界也開始有了最基本的認知。
這使得他們知道媽媽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所以一旦離開媽媽的身邊,就會表現得非常不安,出現分離焦慮症。
第4個階段出現在寶寶三歲之後。這時寶寶性格的形成,以及和他們的依戀對象會產生什麼樣的一種關係,和他們前三個階段從那個身上獲得的感受有很大的關係。
足夠的安全感能夠讓寶寶開心快樂,缺乏安全感則會讓寶寶變得膽小怯懦。
實驗分為8個階段:
1、母親帶兒童進入一個陌生房間;
2、母親坐下來,兒童自由探索;
3、一個成年陌生人進入房間,先和母親說話,再和兒童說話;
4、母親離開房間;
5、母親回來,和兒童打招呼並安慰兒童,陌生人離開;
6、母親再次離開,留下兒童自己;
7、陌生人回來;
8、母親回來,陌生人離開。
通過實驗,他把寶寶分為三種類型:
安全型,這類寶寶對媽媽的信任度非常強,媽媽離開時他們會不安,但是當再次看到媽媽時其實能夠很快恢復平靜;和陌生人接觸時,雖然開始會排斥,但是很快就能接納。
迴避型,這位寶寶對媽媽的態度非常冷淡,不管媽媽在不在身邊,他們的表現幾乎沒有大的變化,甚至會刻意逃避媽媽的擁抱;相比之下,他們和陌生人相處的反而會更好。
矛盾型,這類寶寶在媽媽離開的時候會難過,但是當媽媽再次出現的時候又會採取拒絕的態度;面對陌生人時也表現得非常消極,總是給人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1、對媽媽的信任
孩子之所以在媽媽面前總是表現出一副撒嬌任性的模樣,並不是因為他們無理取鬧,也不是因為他們對媽媽不滿,而是因為他們對媽媽有著十足的信任感,所以在媽媽面前才會毫無保留。
他們知道不管自己說什麼做什麼,也許真的會惹媽媽生氣,但最終媽媽都會選擇原諒包容他們。
在媽媽面前,他們完全不需要考慮太多,這一切都讓他們感到非常安全,所以才會變的&34;。
2、正常的情緒釋放
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自己情緒的,不會因為他們是否表達而改變。
有的孩子也許和他人在一起的時候會表現得非常乖巧,看上去非常開心,但實際上他們只是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埋藏在自己的心裡。
但是當他們看到媽媽時,心底積壓的所有不滿,所有不快都會在一瞬間得到釋放。
這是孩子正常的一種心理髮洩,只有在他們最愛最信任的人面前才能夠毫無保留的去宣洩,而媽媽恰恰就是他們心目中的最佳釋放對象。
3、對媽媽的特有依戀
在媽媽身邊,原本能幹的孩子們卻一個個都變成了小笨蛋,他們總是會讓媽媽幫自己做這幫自己做那,是因為他們真的不會嗎?
當然不是。只是因為他們想要和媽媽接近,想要在媽媽的懷抱裡撒嬌。
正是因為這種特有的依戀,所以他們才會沒事在媽媽面前哭一哭鬧一鬧,因為他們想要引起媽媽的注意,而哭鬧的方式無法是最有效的。
也許會因此引來媽媽的責罵,但對孩子來說卻也是和媽媽的一種互動方式。
1、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夠讓孩子更好的和父母建立起依戀關係,而良好的依戀關係,能夠讓孩子得到健康快樂的成長。
所以父母一定要努力做到夫妻恩愛,家庭和睦,讓孩子在愛的包圍中長大,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從而變得越來越獨立。
2、生活要有儀式感
父母每一天都會和孩子分離再相見,這時儘量要做到有儀式感。
每天出門的時候和寶寶打招呼,說聲再見,每天回家的時候同樣和寶寶打招呼,抱抱他們摟摟他們。
這會讓寶寶認識到分離和相聚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所以他們不會因此而產生焦慮,反而會逐漸變得習慣。
3、多陪伴孩子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努力賺錢,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就是對孩子愛的表現。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這些,而恰恰就是父母容易忽略的陪伴。
特別是在孩子嬰幼兒時期,他們對父母的依賴非常大,非常希望父母能夠每天多花時間陪伴他們,如果父母能夠做到這一點,孩子自然會感到開心,對他們的成長也是有利的。
孩子成長期是有限的,所以每一位父母都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也許這會讓孩子在某一階段表現的非常粘人,但是卻會讓孩子在成長後更為獨立,讓他們的一生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