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南京一個14歲男孩因為爸爸要在自己房間裝監控而報警的事引發熱議。
男孩的爸爸氣憤地表示,因為男孩沉迷遊戲他才要裝監控的。當著民警的面,爸爸質問兒子:「我監控監視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
或許孩子玩遊戲是不對,但是父母裝監控更是不對,父母因為工作忙不能照顧陪伴孩子,不是成為父母不信任孩子的理由。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人與人之間最高的信任,無過於言聽計從的信任。
父母跟孩子之間原本應該建立天然的信任關係,可是為什麼隨著孩子的成長,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再信任孩子了呢?
信任是雙向的
知乎上有人問: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了?
有個高贊回答:「失去信任」。
當家長質疑孩子為什麼不跟我們溝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信任是雙向的。孩子需要先被父母理解,才會信任父母。
「你是不是先惹事了?你不惹事別人怎麼會欺負你?」
「老師為什麼批評你,不說別人?」
「你平常要是行得正做得直,他怎麼會誣賴你?」
這類話我們經常聽到,這些質問很容易使孩子喪失對父母的信任。
孩子成長過程中,在最需要幫助,最需要信任支持的時候,父母卻沒有選擇相信孩子並給予幫助。
當孩子找父母傾訴的時候,得到的不是父母的幫助與理解,而是父母不問事理的批判和責罵。於是,孩子不但閉上了嘴巴,也關上了耳朵。
所以,當很多孩子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時候,他們選擇不再相信父母。
在童話大王鄭淵潔的《智齒》中,有這樣的一幕場景。
女孩梁新被同學合夥栽贓陷害,冤枉她偷同學錢包。老師把她帶去辦公室,她第一時間說:「我要給我父母打電話」。
聽到這話時,老師一愣,因為學生遇到這種事,最怕老師找家長告狀。
沒想到梁新居然主動提出通知父母。
這就來源於梁新對父母無條件的信任,父母就是自己堅固的後盾。
她知道,被人冤枉,遇上困難,第一時間就應該求助父母。
每個孩子都希望,無論自己是優秀還是平凡,父母都可以無條件的接納,信任自己。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不是可以教孩子什麼,而是緊緊拉住父母與孩子之間,那條名叫「信任」的線。
美國心理學家喬伊斯·布拉澤斯說:「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不相信孩子,就會事事包辦,把孩子養成巨嬰,孩子自然過不好自己的人生,越不相信孩子,孩子最後也過得越不好。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一定相信孩子的本性是向上的,相信孩子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給予孩子及時的鼓勵。
信任孩子,先學會放手
當孩子和小朋友有了衝突,父母衝上去替他解決;
當孩子想要自己吃飯或者做飯的時候,父母跟他說:「寶貝你還小呢,媽媽來幫你吧,等以後你長大了,再自己來」……
父母的這些做法,都是出於對孩子的不信任。父母不相信孩子有解決和小朋友之間衝突的能力,不相信孩子能夠自己吃飯,或者是做簡單飯菜的能力。
在這種「不被相信」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會越來越缺乏自信,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夠解決問題,不相信自己能夠做這樣那樣的事情,在他們心中只有一句話「媽媽認為我不行,看來我是真的不行」。
因此,想要向孩子表現出信任,並不是口頭說說而已,而是要付諸行動,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對他的信任。
父母怎麼才能做到相信孩子呢?首先,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或完成某些事,而不是包辦一切,替孩子做決定和完成。
《正面管教》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們不但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
愛孩子主要體現在尊重、信任與教育孩子,讓孩子有獨立的想法與獨立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保護、縱容孩子。
如果父母一味地保護孩子,為孩子把挫折和困難一一阻擋在外,孩子長大只會變成一事無成的巨嬰和一碰即碎的玻璃心。
之前網上有一個暖心視頻。
美國加州一個三歲的孩子,在為媽媽準備晚餐。
他推著比自己還高的購物車去超市買食材、採鮮花裝飾桌面,用微波爐煮麵條、倒飲料、擺放餐具……
每一步他都是獨立完成,哪怕中間遇到一些小困難。
第一次麵包沒有烤成功、果汁被弄灑了一地、自己還不小心摔了一跤...
但他也沒有一絲的委屈,懂事得讓人心疼。
在媽媽回到家的那刻,興奮的衝到門口給了媽媽一個擁抱,「我給你做飯了。」
看到這一幕,讓屏幕前我們暖心又感動。
而且看完這個視頻後,我們可以在一個年僅3歲的孩童身上,我們看到了許多成年人都未必擁有的優秀品質:專注、堅持和樂觀。
顯然,這些品質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而是在一次次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逐漸內化形成的。
而這,跟孩子家庭的放手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安娜·昆德蘭說:「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培養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走。」
確實,養育孩子是一個需要逐漸放手的過程。因為孩子們終將要長大成人,要獨自面對社會。
父母的信任、陪伴與關愛,能讓孩子在自己的心中建造了一座橋,是一座讓心靈通往夢想的堅固的橋。
在孩子未來人生的關鍵時刻,也正是這座橋,讓孩子能夠克服困難,勇闖難關,無論多大的困難,絕不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