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剛是一個愛說謊的孩子,比如經常對媽媽說自己的作業完成了,實際上根本沒寫;說老師沒有測驗,實際是沒考及格把試卷藏了起來;上課因為愛講小話被老師罰站,卻堅持對媽媽說他根本沒有講話,是老師冤枉了他,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小剛的媽媽為此非常惱火,也嘗試了各種懲罰方法,但是都無濟於事。
想想我們小時候,有沒有說過謊?好像記憶中都有,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我們會給自己說謊行為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美其名曰「善意的謊言」,大人們說的謊都是善意的,而小孩子說謊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同樣是謊言,但是性質卻完全不一樣。
還記得你第一次說謊的情景嗎?當時的感受是如何的,內心像不像小鹿一樣亂撞,我們思考過孩子為什麼會說謊嗎?
心理學家費爾行德曼說:「我們常常會不自地向人家撒謊,而且很多時候連想也不想,謊言就隨口而出了。「可見,說謊似乎是人的天性。孩子如果覺得誠實不如謊言好玩樂,逐漸也會形成愛撒謊的毛病,這時家長不能縱容,而是要想辦法給予糾正。」
多項研究發現,認知能力好的兒童撒謊更多,因為撒謊首先需要牢記事實真相,然後再對其做加工處理。成功的撒謊需要更多的思維和推理,兒時撒謊熟練程度與其日後進入青春期的良好社交能力密切相關。
加拿大研究人員李康博士完成的多項研究發現,孩子撒謊完全正常。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孩子就會」試驗性「撒謊,到12歲的時候,撒謊達到峰值。但是孩子謊言可能是「健康謊言」,幻想或想像。比如,4歲的孩子說:「小兔子對我說你是壞人」從6歲開始,孩子可能會撒一引起善意的小謊,通常是些替人著想或者避免傷害別人感情而無傷大雅的小謊。
這是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的,因為安全需求,人們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往往可以採用各種方法,當然也包括撒謊。
哲學家羅素說過:「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基諾特分析兒童說謊的原因時也說:「說謊是兒童因為害怕說實話挨罵而尋求的。當孩子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辨別能力,他們發現錯誤時,會本能地害怕可能遭受的懲罰,特別是曾經做過錯事並且受到懲罰的孩子。」
如今,科技網絡越來越發達,孩子從中汲取各種信息,其中也包括許多不利於孩子成長的迅息,孩子正處於模仿階段,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非常弱,身邊的一切都是孩子模仿的對像,孩子耳濡目染之後,甚至更勝一籌。
家長的品質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可以想像一個孩子面對虛情假意的父母,他也難以誠實。有些家長會認為有些話是善意的謊言,無關緊 。為了應付別人,當著孩子的面會隨口說出一些虛偽的話,比如見到久未謀面的老同學,熱情地說:「好久不見,你越來越漂亮了,背後卻說別人長得像黑牡丹」;讚揚老闆家的孩子:「你家寶貝大大的腦門,一看就知道非常聰明」,背後卻嘲諷老闆家孩子學習成績差,估計智商也不會高。」父母經常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弄得孩子不知所措。
有時,父母為了哄孩子隨口做出承諾,卻很少兌現,說得多了,孩子就無法辨別是非觀念。我的同事媛媛就喜歡用這種方法哄自己的女兒,以下是她們日常的對話:
結果因為媽媛媛工作忙,對女兒的這些承諾都成了空頭支票,時間久了,孩子也不再相信媛媛的話,也漸漸地說會了說謊。
當父母因為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讓孩子感到失望、委屈時,應該主動地向孩子道歉,把原因和孩子說清楚,以取得孩子的理解和原諒,並在以後尋找適當的機會去兌現自己的承諾。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也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因此父母以身作則,誠實真誠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孩 子撒謊時,家長首先要自我反思,看看自己平時是否曾在孩子面前說假話。只有父母做到以身作則,才能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父母守信可以培養孩子遵守諾言的意識,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過:「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以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父母為了哄孩子,對孩子做出承諾,當承諾不能兌現時,父母不是正面去解釋或者承認錯誤,而是為自己的不守信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這樣做的結果是,以後孩子也可能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去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撒謊,甚至逃避責任。
父母的行為讓孩子產生信任感,才願意把自己的心裡話告訴父母,形成良好的親子溝通。
不能用呵斥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允許孩子發牢騷,說出自己的不滿。父母要冷靜地聽孩子說出原因,保證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傷害,等到孩子認為家長接納他的行為後,才會卸下思想報復,我們要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最終把消極因素轉為積極因素。
結語: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出現了說謊行為,父母不要擔心,只要我們了解孩子撒謊背後的真正原因,採取有效的方法,就一定能夠幫助孩子改掉撒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