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碰到孩子說自己這裡不舒服,那也不舒服,但也會發現孩子並不是真的生病。或許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之所以這樣說,只是為了不想上課,或者想要逃避考試。不排除孩子們會有有這些小心思,但這並不是所有孩子們說謊的初衷。下面這個故事裡,孩子也在撒謊,但卻讓媽媽無比慚愧。不信你看:
有一次,我跟小姐妹聊家常時,她跟說起了她的女兒:欣欣今年都要上大班了,但最近總是說:「媽媽,我肚子疼,今天沒法去上學了」,「媽媽,我牙疼,今天在休息一天吧」……,每次都帶她去醫院,經過各種檢查都是顯示一切正常。
當欣欣再次說:「媽媽,我生病了,今天不去上學吧」時,被我揪著她的耳朵逼問:「這麼小年紀就學著撒謊,還裝病,看我不收拾你!」。那是我第一次對女兒發火,當時把小欣欣嚇得嗷嗷大哭,最終還是跟我說了她的心裡話:「媽媽,不是在裝病!只是你經常不在家,就算在家也不陪我一起玩。可是欣欣真的好喜歡媽媽,好想和媽媽在一起!別的小朋友每天都有爸爸媽媽接送,可是我總是一個人回家,看到他們有爸爸媽媽陪伴,我好難過,我不想總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媽媽,我不是故意要撒謊的!」
故事裡的小欣欣說:自己生病,不能去上學。歸根到底,這是親子間的溝通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在平常生活中,欣欣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暖,缺少父母的關愛,她「裝病」只是為了贏得媽媽的關注與陪伴。
據調查發現,在我國大多數的孩子都說過謊,並且年齡越大,說謊的孩子越多。調查數據顯示,在說謊的孩子中,僅9歲的就佔70%。據美國的一項數據統計,3歲前約有2/3的孩子學會了說謊,7歲以後說謊的孩子上升到98%。可以毫不誇張講,孩子說謊已經成為一種全世界的普遍現象。
生活中,當發現孩子「撒謊」時,作為父母的不要只是簡單的指責與批評孩子。如果父母想改變孩子,必須建立在良好的親子溝通為基礎。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具體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
父母與孩子之間保持及時的交流與溝通,從根本上了解孩子為什麼撒謊?
1、撒謊讓孩子嘗到了「甜頭」
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
兒童的撒謊行為,是隨著社會習俗和義務而產生的。
」
上小學以後,隨著認識能力的發展,孩子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認同的心理也越來越強,他們非常看重家長和老師的表揚和獎勵,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父母、老師的喜愛。因此,他們做事情的時候,除了想把事情做好之外,更多地是想讓父母、老師高興,從而得到更多的稱讚和獎勵。當事情的難度較大,自己沒有辦法取得成功時,為了不讓父母、老師失望,他們就只好說謊,以此來取悅父母和老師,維持自己在父母、老師心目中「好孩子」的形象。
當孩子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能夠得到家長和老師的特別關照,而且還可以滿足她平時無法實現的願望。比如說,平時每天都要按時起床上學,但是生病的時候就可以請假不上學;平時要參加考試,生病就可以免除考試;平時爸爸媽媽忙的沒時間陪伴他,生病可以得到爸爸媽媽的關心與疼愛……,這樣的事情只要發生過一兩次,就能讓孩子嘗到生病的「甜頭」。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學著撒謊或裝病,來獲取他們想要得到的「甜頭」!
2、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說謊
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往往是高大而又值得信任的榜樣,父母經常表現出的不誠實的言行,都會被模仿性極強的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成為他今後為人做事的參照。
而且父母的這種說謊行為,會對孩子的說謊行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給孩子年幼的心靈過早地播下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種子。
1)父母的溺愛
有些父母過分寵愛、嬌慣孩子,孩子犯了錯誤,不僅不及時指正,還不惜用謊言來包庇、袒護孩子,簡直就是給孩子上了活生生的「說謊榜樣」
。面對孩子說謊,父母也不表示反對,沒有及時表明正確的態度,讓孩子錯誤地認為說謊沒有什麼不對。
2)父母粗暴的責罰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曾經說過:「
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小學階段的孩子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強,因此也特別容易做錯事,但又沒有足夠的承受力,一旦做錯了事,內心往往緊張而恐懼。有些父母又不問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頓臭罵或毒打,這種簡單、強勢、粗暴、嚴厲的責罰手段,往往給孩子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恐懼感,迫使孩子不得不說謊,用「謊報軍情」或者「報喜不報憂」的辦法來躲避父母的責罰。而這種掩飾、瞞騙一旦成功了,他們在下次做錯事時,便會繼續採用說謊來逃避懲罰了。
3)父母對孩子的暗示
心理學家認為,
說謊行為一定程度上是出於確保人心理活動的內在一致性,以求保護自尊或緩和失敗的痛苦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情況了解不多,卻常常用暗示性的語氣問孩子,例如「咱們家的樂樂在學校肯定會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吧?」「欣欣,你這次的單元測試成績不錯吧?」等等。對這種暗示性的提問,即便真實情況應該用「不是」來回答,很多孩子也會回答「是的」,以免說了實話讓父母失望。
3、虛榮心和面子問題
奧地利的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
說謊源於人的心理防禦機制,是個體潛意識渴望保護自我統一性不受到威脅,並且使自己從未解決的挫折和衝突之中得以解脫的手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爭強好勝之心也越來越強,希望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因此,孩子們與同齡人交往、遊戲時,往往會相互比較、競爭,當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對方時,為了「贏」,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強,只好誇大事實,編造謊言。
科學育兒的角度講,
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初步形成各種習慣的階段,孩子說謊,父母絕對不能聽之任之,以免孩子習以為常,養成惡習
,但也不能把問題無限擴大,操之過急。在糾正孩子說謊的過程中,父母應當根據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從關心、愛護孩子的角度出發,善於分析,區別對待,循循善誘,決不可因孩子的一次謊言就把孩子定性為「你就是愛說謊」或「你這個小騙子」,更不可用暴力的方式試圖阻止孩子說謊。
解決孩子愛說謊的問題,家長不妨從以下5招著手:
第一,父母必須深入了解孩子到底有沒有在說謊?
父母不能僅憑著自己的主觀判斷就斷定孩子說謊,從而嚴重挫傷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調查清楚孩子究竟有沒有說謊,是父母應該進行的第一步工作
。
孩子說謊被證實後,父母不要急於發火,也不要立即在其他人面前指責或教訓他,最好是另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單獨與孩子談。
父母應該平靜而真誠地和孩子溝通,深入孩子的內心,了解原因,找出問題的癥結,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
。父母還可以運用獎賞與鼓勵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說出實話。
如果孩子說出實情,承認自己做錯了事,父母一定要遵守諾言不給予處罰
,並及時用比較特別的語言讚賞他勇於認錯的行為,讓孩子明白父母對自己的重視。
第二,實事求是,切忌小題大做
針對孩子的說謊行為,父母應該實事求是,不可小題大作。父母切忌不可用成人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孩子,以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父母應該向孩子明確自己關於說謊行為的態度,讓孩子認識到說謊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第三,細心疏導,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說謊的錯誤性
對孩子說謊的教育疏導,要細心、耐心,切忌不可嘲笑奚落
。父母可以從謊話本身的後果來為孩子解釋道德準則,也可以用童話、寓言或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故事來幫助孩子了解說謊是一種不良行為,會失去別人的信任,失去朋友,並鼓勵和幫助孩子改正。父母應該和孩子探討,如果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用哪些更好的辦法可以代替說謊,以此幫助孩子斷絕說謊的機會。父母還應該讓孩子知道:
即使他說了謊,父母還是愛他的,能理解他的行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和他一起找到他想掩蓋的創傷並設法醫治好它。
第四,懲罰必須通情達理,不可過嚴
有些孩子已經形成了說謊的不良習慣,對於他們的說謊行為,講道理、批評教育已經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不妨採取適當的懲罰,來戒除孩子的惡習。但是
父母懲罰孩子時必須注意分寸,懲罰既要讓孩子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又不可使孩子的身體和心靈留下創傷
。而且,
過嚴的懲罰,只會使孩子感到不公,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繼續說謊
。
當孩子經過教育後還對說謊不以為然時,不妨讓孩子也嘗嘗謊言的滋味,來加強他們對說謊行為本身錯誤性的認識
。比如,孩子想去公園玩,父母先答應他,然後再不承認,當孩子質問父母為什麼說謊時,父母可以很輕鬆地告訴他:「我剛才就是說謊而已,並不真的說要帶你去公園玩。你上次不是說說謊沒關係嗎?現在你還這麼認為嗎?」孩子聽了這樣一番話,一定會重新思考,改變對說謊的看法。
第五,讓兒童心理專家幫助糾正孩子說謊的習慣。
如果孩子經過多次教育後還是一再地說謊,而父母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的話,最好去找兒童心理專家來幫助孩子改掉說謊的惡習。與其等孩子學會了說謊再去糾正,家長還不如先未雨綢繆,採取措施,做好準備,預防孩子養成愛說謊的壞習慣。
以上關於解決孩子愛說謊的5招「秘籍」,如果用到第5招時,家長就要當心了!
總之,作為孩子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
多留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言行舉止要細心觀察,一旦發現孩子說謊,應該儘快了解動機,及時對症下藥,以免孩子由一兩次的偶爾說謊發展到頻頻說謊的地步。
孩子最初說謊時,不論出於什麼目的,都會感到極度不安,即使僥倖矇混過去了,也會十分擔心。但
如果家長這時不去及時發現和制止,孩子就會漸漸嘗到說謊的甜頭,繼續說謊,次數越來越多,最終習以為常,撒謊成性
。因此,對於孩子的說謊,父母要做到防微杜漸,不要讓孩子形成說謊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