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凡
記得女兒三歲的時候,一天,我的朋友帶著她的孩子來我家裡玩,兩個孩子年齡相仿,剛開始在一起時玩得挺開心,我們兩個媽媽在廚房一邊準備飯菜,一邊聊著天。
這時候客廳裡突然傳來孩子的哭鬧聲。我們趕緊過去,原來是朋友四歲的兒子正在跟女兒搶她的毛絨玩具。我看到後,馬上就勸女兒:「寶寶,哥哥是客人,把小熊給哥哥玩一會兒!」
女兒一聽,馬上大哭起來,手上卻還是固執的抓住小熊不放。朋友小王趕緊把兒子拉到身邊,訓斥道:「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是哥哥,怎麼還搶妹妹的玩具呢?」然後拉開了她兒子的手,把小熊遞給了我女兒。這下好了,朋友的兒子也開始大哭起來。
我們趕緊各種哄勸,最後兩個孩子好不容易都不哭了。看到這樣的情形,想到孩子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我有點擔心:萬一孩子在幼兒園也這樣霸道,不懂得和小朋友分享,那怎麼會融入集體?怎麼能有小朋友願意跟她一起玩呢?
為此,我專門閱讀和學習了大量家庭教育中的育兒知識,懂得了通過什麼方式讓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懂得與別人分享。下面我就主要分析和闡述一下,孩子看起來「自私」、「不懂分享」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孩子不懂分享的5個小妙招。
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天生沒有「分享」和「輪流」的概念,這就需要父母幫助他們從小樹立分享的觀念,這樣才會讓他們在以後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受益無窮。
所以,我們父母要認識到,孩子不喜歡分享是正常的,並不是大人眼中的「自私」行為。
1、2歲以前的孩子沒有分享的概念。
2歲以前的孩子一般都以自我為中心,在他們眼中,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是因為與他們有關。這個階段,他會認為他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他自己的,媽媽是他一個人的,玩具也是只屬於他自己,他不會允許別人來分享。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懂得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因此,在大人眼裡這個階段的孩子看起來小氣、自私,其實這只是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
2、3歲以後的孩子會慢慢懂得分享。
當孩子到了3、4歲左右,基本上都可以區分出自我和他人了,而且也會越來越懂得與人的相處之道,以及換位思考。這個時候,孩子才進入了懂得用分享處理人際關係的正常階段。
但是即使到了3歲以後,還會有好多孩子仍然顯得特別小氣,不願意與人分享,甚至會因為別人動了自己的東西而大哭大鬧,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主要以下幾點:
(一)因為孩子習慣了獨佔。
這就要從家長身上找原因了,紅紅從小跟奶奶長大,奶奶總是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不讓紅紅受一點委屈。有一次,家來了好幾個小朋友,紅紅的媽媽請所有人一起分享零食時,紅紅卻抬起頭來,很認真地對媽媽說:「不用了,他們不吃。」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從沒接觸過分享,而奶奶的寵溺更加深了孩子對東西的獨佔意識。孩子從來沒有體會到分享的樂趣,所以根本不懂得交朋友的時候,需要與人分享。
有人說,自私是人類的生存本能,不需要學習;分享卻是需要學習、需要模仿的。因為孩子從小生活的環境中,大人的錯誤引導,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模仿對象,所以養成了孩子自私、獨佔的習慣。
(二)因為孩子不懂感同身受。
朋友講,她兒子在幼兒園總搶別的小朋友手裡的玩具,總把別的小朋友弄哭。為此,老師都找了她好幾次了,她很苦惱。
我告訴她,其實3、4歲孩子搶別的小朋友手裡的東西很正常,主要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懂得設身處地為別人去著想,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傷害到別人。
3、4歲的孩子還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更不懂得感同身受,特別是在不熟悉的環境裡,他們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憤怒,只會通推、拉、扔等肢體動作來表達情緒。
(三)因為孩子沒有很強的理解能力
比如,當小朋友來到家裡要玩女兒的玩具的時候,我對孩子說:「讓小哥哥玩一會兒你的玩具可以嗎?就玩5分鐘。」,可是女兒就是不同意。
因為她不能夠理解5分鐘是多久,她對時間概念不能夠很好的理解,會以為小朋友要玩很久很久,所以她才堅決不同意。
另外,孩子有時候會更願意與熟悉的小朋友分享,對陌生的小朋友,她就會心存警惕。這是孩子在挑選分享的對象,這也是孩子進入了社交敏感期的表現。所以並不是孩子反感分享。
(四)分享的前提是自願和快樂
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家長會強迫孩子把自己的東西讓給別人玩,在孩子的眼裡,這根本就不是「分享」,而是大人的「搶奪」,是強權。
當孩子感到自己的物權受到威脅時,會本能的抵抗和捍衛。這不能算是小氣和自私,而是自我防衛的一種本能。
我們家長要懂得,讓孩子學會分享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和對方更快樂。所以,不要為了分享而做出分享的行為,要允許和包容孩子的「自私」,幫助孩子慢慢的度過他的「自私期」,等待自己的孩子慢慢的愛上分享!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書是國際知名的育兒專家、美國心理學會資深會員卡帕卡寫的《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他在書中介紹了很多實用的育兒方法,其中就包括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的方法。
下面,我就重點介紹一下父母怎樣可以用5招教會孩子學會分享的方法:
①給孩子滲透分享的理念
5歲前的孩子還無法理解「分享」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要讓他明白:我的東西分給你,你快樂,我也快樂。
比如,孩子在和小朋友玩玩具的時候,可以提前告訴他,讓他先玩10分鐘,再讓別的孩子玩10分鐘。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和別人分享玩具並不等於永遠的失去了玩具。還可以多教孩子一些基本規則,比如,「玩具要大家輪流玩」,「你不玩的話,就讓別的小朋友玩吧」。
父母可以試著和孩子一起享用美食,讓孩子明白,即使再好吃的東西,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分享的權利。父母還可以買一些點心回家,讓孩子分給家人吃。共同進食會給孩子帶來一種家庭歸屬感和美妙的感覺。
父母只要從生活小事做起,在潛移默化中,向孩子慢慢滲透分享的理念,相信孩子就會慢慢學會了與人分享。
②在家裡建立分享的獎勵制度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建立一個獎勵制度,讓孩子每次分享後,都有相應的獎勵,就會大大激勵孩子分享的熱情。
比如,當孩子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借給別人玩時,你要先給予口頭獎勵,「寶貝,你真棒!」還可以微笑著親吻和擁抱孩子。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學會了和小朋友分享,家長可以獎勵孩子一朵小紅花,集夠十朵就有物質獎勵。比如,帶孩子去遊樂園了,吃他最愛的食物了等等。
親子教育家蒙謹認為:
對具體行為或品質的表揚,能夠幫助孩子發現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優點,增強他們的自信。
所以,我們家長要在孩子剛建立一種良好的行為時,及時地給予獎勵,從而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
③對孩子進行刻意分享訓練
父母可以邀請一些小朋友和孩子在一起專門進行分享的訓練:
1 、分享才藝
家長們可以每周讓小朋友們聚一次,讓孩子們各自分享自己的小才藝。讓孩子們把自己學會的兒歌、舞蹈、故事等分享給大家。孩子會在自己的分享和展示中,產生一種成就感,和因分享而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
2、 分享協作性
家長還可以讓小朋友們一起玩拼圖,輪流往拼圖上放圖片,還可以讓孩子一起給寵物洗澡、整理房間等,這些活動都是需要小朋友們通過合作才能完成的遊戲。這樣孩子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就會慢慢掌握相處的原則,形成融洽的關係。多次訓練後,孩子就會慢慢體會到分享的快樂,以後就會更加喜歡與人分享了。
在這些交往的過程中,孩子們逐步掌握相處的原則,為最終形成融洽友好的同伴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多次訓練後,孩子就會慢慢體會到分享的快樂,也就會更樂於分享了。
④後果體驗法
父母可以邀請幾個小朋友到家裡玩互換零食的遊戲。並提前講好遊戲規則:一人只有一份零食,不願意分享零食的小朋友只能吃自己的那份,願意分享的小朋友可以享用全部的零食。
當孩子看到大家有很多的選擇,就會更願意與人分享了。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他就會發現,其他孩子也不願意跟他玩。當他被孤立時,就會體驗到「不分享」帶來的後果。這時候經過父母的一些引導和幫助,孩子很快就知道該怎麼去做了。
但是,父母千萬不要強迫孩子交出屬於他自己的東西。我們要慢慢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讓孩子由感知到自願,才更有利於他的成長。
⑤與孩子玩互換角色遊戲
如果孩子總是不喜歡分享,我們就可以考慮與孩子玩互換角色的遊戲了。比如,你陪孩子一起玩耍時,如果孩子想要你手中的玩具,你就要說「不」。當孩子感覺生氣時,你就要藉機曉之以理,讓孩子明白「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大家會玩得更開心」,這樣孩子就能體會到與別人分享的重要性了。
父母還可以和孩子玩「主人和客人」的遊戲。在遊戲中,父母扮演客人,孩子扮演主人。主人要給客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和蘋果。如果孩子主動分享,父母就要對孩子說「謝謝」,「你真棒」。可以讓孩子充分體會到分享帶來的快樂。
教育孩子學會分享,需要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小事做起,更需要我們父母耐心的引導。當發現孩子做出了小小的分享舉動時,父母一定要加以鼓勵,以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讓孩子不斷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從而更加樂於分享。
分享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美德,我們要把分享這一美好的理念傳遞給自己的孩子,讓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世代相傳,讓孩子們快樂幸福的成長。
參考書目:《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 [美] 喬治·M·卡帕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