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心理學家:父母可以用5招教出愛分享的孩子

2020-09-05 一凡親子教育

文|一凡

記得女兒三歲的時候,一天,我的朋友帶著她的孩子來我家裡玩,兩個孩子年齡相仿,剛開始在一起時玩得挺開心,我們兩個媽媽在廚房一邊準備飯菜,一邊聊著天。

這時候客廳裡突然傳來孩子的哭鬧聲。我們趕緊過去,原來是朋友四歲的兒子正在跟女兒搶她的毛絨玩具。我看到後,馬上就勸女兒:「寶寶,哥哥是客人,把小熊給哥哥玩一會兒!」

女兒一聽,馬上大哭起來,手上卻還是固執的抓住小熊不放。朋友小王趕緊把兒子拉到身邊,訓斥道:「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是哥哥,怎麼還搶妹妹的玩具呢?」然後拉開了她兒子的手,把小熊遞給了我女兒。這下好了,朋友的兒子也開始大哭起來。

我們趕緊各種哄勸,最後兩個孩子好不容易都不哭了。看到這樣的情形,想到孩子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我有點擔心:萬一孩子在幼兒園也這樣霸道,不懂得和小朋友分享,那怎麼會融入集體?怎麼能有小朋友願意跟她一起玩呢?

為此,我專門閱讀和學習了大量家庭教育中的育兒知識,懂得了通過什麼方式讓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懂得與別人分享。下面我就主要分析和闡述一下,孩子看起來「自私」、「不懂分享」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孩子不懂分享的5個小妙招。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分享

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天生沒有「分享」和「輪流」的概念,這就需要父母幫助他們從小樹立分享的觀念,這樣才會讓他們在以後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受益無窮。

所以,我們父母要認識到,孩子不喜歡分享是正常的,並不是大人眼中的「自私」行為。

1、2歲以前的孩子沒有分享的概念。

2歲以前的孩子一般都以自我為中心,在他們眼中,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是因為與他們有關。這個階段,他會認為他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他自己的,媽媽是他一個人的,玩具也是只屬於他自己,他不會允許別人來分享。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懂得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因此,在大人眼裡這個階段的孩子看起來小氣、自私,其實這只是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

2、3歲以後的孩子會慢慢懂得分享。

當孩子到了3、4歲左右,基本上都可以區分出自我和他人了,而且也會越來越懂得與人的相處之道,以及換位思考。這個時候,孩子才進入了懂得用分享處理人際關係的正常階段。

但是即使到了3歲以後,還會有好多孩子仍然顯得特別小氣,不願意與人分享,甚至會因為別人動了自己的東西而大哭大鬧,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主要以下幾點:

(一)因為孩子習慣了獨佔。

這就要從家長身上找原因了,紅紅從小跟奶奶長大,奶奶總是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不讓紅紅受一點委屈。有一次,家來了好幾個小朋友,紅紅的媽媽請所有人一起分享零食時,紅紅卻抬起頭來,很認真地對媽媽說:「不用了,他們不吃。」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從沒接觸過分享,而奶奶的寵溺更加深了孩子對東西的獨佔意識。孩子從來沒有體會到分享的樂趣,所以根本不懂得交朋友的時候,需要與人分享。

有人說,自私是人類的生存本能,不需要學習;分享卻是需要學習、需要模仿的。因為孩子從小生活的環境中,大人的錯誤引導,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模仿對象,所以養成了孩子自私、獨佔的習慣。

(二)因為孩子不懂感同身受。

朋友講,她兒子在幼兒園總搶別的小朋友手裡的玩具,總把別的小朋友弄哭。為此,老師都找了她好幾次了,她很苦惱。

我告訴她,其實3、4歲孩子搶別的小朋友手裡的東西很正常,主要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懂得設身處地為別人去著想,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傷害到別人。

3、4歲的孩子還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更不懂得感同身受,特別是在不熟悉的環境裡,他們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憤怒,只會通推、拉、扔等肢體動作來表達情緒。


(三)因為孩子沒有很強的理解能力

比如,當小朋友來到家裡要玩女兒的玩具的時候,我對孩子說:「讓小哥哥玩一會兒你的玩具可以嗎?就玩5分鐘。」,可是女兒就是不同意。

因為她不能夠理解5分鐘是多久,她對時間概念不能夠很好的理解,會以為小朋友要玩很久很久,所以她才堅決不同意。

另外,孩子有時候會更願意與熟悉的小朋友分享,對陌生的小朋友,她就會心存警惕。這是孩子在挑選分享的對象,這也是孩子進入了社交敏感期的表現。所以並不是孩子反感分享。

(四)分享的前提是自願和快樂

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家長會強迫孩子把自己的東西讓給別人玩,在孩子的眼裡,這根本就不是「分享」,而是大人的「搶奪」,是強權。

當孩子感到自己的物權受到威脅時,會本能的抵抗和捍衛。這不能算是小氣和自私,而是自我防衛的一種本能。

我們家長要懂得,讓孩子學會分享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和對方更快樂。所以,不要為了分享而做出分享的行為,要允許和包容孩子的「自私」,幫助孩子慢慢的度過他的「自私期」,等待自己的孩子慢慢的愛上分享!

父母5招教出愛分享的孩子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書是國際知名的育兒專家、美國心理學會資深會員卡帕卡寫的《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他在書中介紹了很多實用的育兒方法,其中就包括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的方法。

下面,我就重點介紹一下父母怎樣可以用5招教會孩子學會分享的方法:

①給孩子滲透分享的理念

5歲前的孩子還無法理解「分享」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要讓他明白:我的東西分給你,你快樂,我也快樂。

比如,孩子在和小朋友玩玩具的時候,可以提前告訴他,讓他先玩10分鐘,再讓別的孩子玩10分鐘。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和別人分享玩具並不等於永遠的失去了玩具。還可以多教孩子一些基本規則,比如,「玩具要大家輪流玩」,「你不玩的話,就讓別的小朋友玩吧」。

父母可以試著和孩子一起享用美食,讓孩子明白,即使再好吃的東西,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分享的權利。父母還可以買一些點心回家,讓孩子分給家人吃。共同進食會給孩子帶來一種家庭歸屬感和美妙的感覺。

父母只要從生活小事做起,在潛移默化中,向孩子慢慢滲透分享的理念,相信孩子就會慢慢學會了與人分享。

②在家裡建立分享的獎勵制度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建立一個獎勵制度,讓孩子每次分享後,都有相應的獎勵,就會大大激勵孩子分享的熱情。

比如,當孩子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借給別人玩時,你要先給予口頭獎勵,「寶貝,你真棒!」還可以微笑著親吻和擁抱孩子。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學會了和小朋友分享,家長可以獎勵孩子一朵小紅花,集夠十朵就有物質獎勵。比如,帶孩子去遊樂園了,吃他最愛的食物了等等。

親子教育家蒙認為:

對具體行為或品質的表揚,能夠幫助孩子發現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優點,增強他們的自信。

所以,我們家長要在孩子剛建立一種良好的行為時,及時地給予獎勵,從而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


③對孩子進行刻意分享訓練

父母可以邀請一些小朋友和孩子在一起專門進行分享的訓練:

1 、分享才藝

家長們可以每周讓小朋友們聚一次,讓孩子們各自分享自己的小才藝。讓孩子們把自己學會的兒歌、舞蹈、故事等分享給大家。孩子會在自己的分享和展示中,產生一種成就感,和因分享而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

2、 分享協作性

家長還可以讓小朋友們一起玩拼圖,輪流往拼圖上放圖片,還可以讓孩子一起給寵物洗澡、整理房間等,這些活動都是需要小朋友們通過合作才能完成的遊戲。這樣孩子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就會慢慢掌握相處的原則,形成融洽的關係。多次訓練後,孩子就會慢慢體會到分享的快樂,以後就會更加喜歡與人分享了。

在這些交往的過程中,孩子們逐步掌握相處的原則,為最終形成融洽友好的同伴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多次訓練後,孩子就會慢慢體會到分享的快樂,也就會更樂於分享了。

④後果體驗法

父母可以邀請幾個小朋友到家裡玩互換零食的遊戲。並提前講好遊戲規則:一人只有一份零食,不願意分享零食的小朋友只能吃自己的那份,願意分享的小朋友可以享用全部的零食。

當孩子看到大家有很多的選擇,就會更願意與人分享了。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他就會發現,其他孩子也不願意跟他玩。當他被孤立時,就會體驗到「不分享」帶來的後果。這時候經過父母的一些引導和幫助,孩子很快就知道該怎麼去做了。

但是,父母千萬不要強迫孩子交出屬於他自己的東西。我們要慢慢引導孩子學會分享,讓孩子由感知到自願,才更有利於他的成長。

⑤與孩子玩互換角色遊戲

如果孩子總是不喜歡分享,我們就可以考慮與孩子玩互換角色的遊戲了。比如,你陪孩子一起玩耍時,如果孩子想要你手中的玩具,你就要說「不」。當孩子感覺生氣時,你就要藉機曉之以理,讓孩子明白「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大家會玩得更開心」,這樣孩子就能體會到與別人分享的重要性了。

父母還可以和孩子玩「主人和客人」的遊戲。在遊戲中,父母扮演客人,孩子扮演主人。主人要給客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和蘋果。如果孩子主動分享,父母就要對孩子說「謝謝」,「你真棒」。可以讓孩子充分體會到分享帶來的快樂。

結語:

教育孩子學會分享,需要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小事做起,更需要我們父母耐心的引導。當發現孩子做出了小小的分享舉動時,父母一定要加以鼓勵,以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讓孩子不斷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從而更加樂於分享。

分享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美德,我們要把分享這一美好的理念傳遞給自己的孩子,讓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世代相傳,讓孩子們快樂幸福的成長。

參考書目:《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 [美] 喬治·M·卡帕卡

相關焦點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每當孩子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或者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給小夥伴時,家長就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學會分享。如果孩子就是不分享的話,就會被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可是這真的是孩子自私的表現嗎?試想一下,如果你花高價買了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你借給朋友用幾天,你是不是也不願意?
  • 孩子「自私」不愛分享,可能父母這裡出了問題丨你問我答
    因此,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時,父母應該充分理解孩子,而不是訓斥孩子:「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自私?」「不就是一個玩具嘛,這麼小氣可不行!」 當然,這並不代表這一階段的孩子不願意分享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只是更多的需要父母的引導。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家長要先了解原因,「對症下藥」教他懂得謙讓
    3、缺乏同理心幼齡階段,孩子沒有同理心是正常的,當然這也是他們不懂分享的一個原因。孩子壓根不會去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存在偏差,更不會思考給他人帶去了哪些影響。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慢慢的就會萌發自我意識,這個時候只要家長多加引導,孩子在行為方面就會有所收斂。
  • 孩子自私霸道,父母著急又無奈,怎麼辦?5招讓孩子學會分享
    雖然緣緣有這麼多的恐龍,但是從來不給別人碰,就算是爸爸拿起來和他一起玩都不可以,惹急了直接又哭又鬧,讓父母都非常的無奈。爸爸這才明白緣緣為什麼老找藉口不去幼兒園,癥結原來出在這裡。1)提前預告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提前告知情況。例如,當你在公園裡遇到許多孩子時,你可以把球借給別人玩。你也可以一直玩到你不想玩,這樣他們就有心理準備了。
  • 無私的父母,為什麼容易養出自私的孩子?
    你這是自私的行為,你知道嗎?」媽媽把裝蝦的盤子端起來,對大壯說,「這麼多人在一起吃飯,你一個人吃獨食,多不禮貌啊。分享,懂不懂?」不懂!我就要吃蝦!還給我!」7歲的大壯漲紅著臉,又跳又叫。奶奶起身,從媽媽手裡接過蝦盤,放在大壯麵前:「他還是個孩子,讓他吃就是了。」客人也笑著附和。……像大壯這樣愛吃獨食的孩子,還真不是少數!很多家長都反映,現在的孩子太自私。
  • 寶寶不分享就是自私?父母要明白,孩子只有「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幾乎所有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不明白自己的寶寶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佔有欲,不僅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而且有時還會搶奪其他小朋友的東西。有的父母不禁發愁:「寶寶這麼小就這麼自私,長大了該怎麼辦呢?」有時媽媽發現,當自己抱別的小朋友的時候,寶寶立馬變成了一個「醋罈子」,不讓媽媽抱,甚至還用手打小朋友,寶寶怎麼這麼自私呢?寶寶的心裡話:我哪有自私?明明是我的媽媽,為什麼要抱別的小朋友啊?我很擔心那個小朋友會奪走媽媽對我的愛,所以我要阻止這一切的發生。我要拼命喊叫,大聲哭泣,這樣才能引起媽媽的注意。
  • 孩子無情不愛,與父母撫養有關,阻止孩子自私需從小抓起
    這種人精於算計,愛斤斤計較,是很不可愛的。個人認為,一個成人也好,一個孩子也好,太過自私,都不會找人待見的,也是不可愛的。而孩子自私,無情不愛,也正是孩子暴露出來的性格上的一種缺陷。而這種性格上的缺陷則與父母的撫養過程有直接關係。
  • 讓孩子先學會自私,比教孩子分享更重要
    認為分享是美德,應該從小就有這個習慣。如果你家孩子不會分享,那麼不好意思,你孩子將來會變得自私,小氣,沒朋友。所以我們就開始焦慮了,怎麼可以讓孩子變得自私。優秀的孩子就應該會分享。兒子突然嘴裡蹦出一句話:「老師說了,我們要學會分享,妹妹,你的玩具要給哥哥玩。」你看,連4歲的兒子都學會用老師背書了。一句「老師說了應該分享」,竟讓我無法去反駁和教育兒子。反倒讓女兒處於弱勢,如果不分享的話,她就會成為不聽話,自私的孩子。
  •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出自私冷漠的孩子,因沒做好一點
    奶奶很愛孩子,奶奶給凱凱吃西瓜的習慣讓凱凱認為西瓜的中心才是自己該吃的,而其他的好吃的也應該是他一個人的,不好吃的,不愛吃的才輪到爸媽來吃。自私冷漠是一種性格缺陷自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是一種缺乏責任感的消極心理。從小唯我獨尊,不懂分享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為自私冷漠的人。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家長要如何引導?
    孩子是家裡的寶貝,從小被父母和老人們寵慣了的孩子,多半都有些自私的心態。這兩種情況導致了孩子自私: 1. 家長過分寵溺孩子的要求有求並應,在家裡有如皇帝一般的待遇,這便使得孩子不懂得考慮他人,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孩子覺得自己所享受的是理所當然的,家長也沒有教會孩子分享,因此孩子在這種滿足之下變得自私自利。
  • 在孩子不懂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對孩子沒太大好處
    ,大方善談,可以說是大部分父母的真實心願。不過我們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交流的是:在孩子不懂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否則對社交能力和性格發展都不利。問題在於,孩子可以感受到來自家人的安全感,但無法從不熟的小朋友那裡獲得。而且2-3歲的孩子佔有欲是最強的,不願意分享是非常正常的。
  • 生日會裡的玄機:孩子愛攀比,自私,不愛分享是正常的
    所以無論是攀比也好,還是獨佔,不愛分享也好,都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是非常正常的。那一定是孩子內心有力量。這個力量的來源,更多的是父母能夠給到他們充分的滿足,特別是父母親的愛會讓孩子的內在得到很大的滿足。他們就會覺得,我的內在已經很多很多了,這個時候他就有力量,也願意把他們現實中的一些東西去分享給別人,因為這個時候他就不再害怕被攻擊,不再害怕我把東西分享給你,我就沒有了。
  • 不懂分享就不是好孩子?究竟是孩子不懂分享,還是你不懂孩子?
    孩子不懂分享就是不是好孩子!這是誰下的定義,過來,我保證不打你!「寶寶,把XX給小朋友玩一下吧!」「不要!」「哎呀,這麼小氣幹什麼,要懂得分享!大方一點!」「不要!」「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哇……!」
  • 孩子不想分享玩具咋辦?理解孩子的自私,才能教他學會分享
    最近有網友在網訴苦,平時表現乖巧的孩子,家裡一來客人,尤其帶孩子來家裡,他就像換了個人似的。死命護著玩具,不讓別人碰,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做父母的面對這種情況極度尷尬,不知足所錯!通常一個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先不要給他貼上自私、不願意分享等等標籤,當遇到這個情況時可以從以下幾個原因分析一下:1.心情不好在社交中,情緒因素佔據了很大的比重,當一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別不願意與別人溝通交往。
  • 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嗎?
    孩子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這與自私無關,它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的表現。所以,父母不用過分焦慮,錯誤地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歸結為是孩子「自私」、「小氣」。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那麼父母應該留意、或回想自己平時的行為,是否有影響到孩子,如果有這方面的問題,可以先從調整好自己入手。
  • 「你這麼自私,以後沒人和你玩」:請別用威脅的方式教孩子分享
    說完朋友強行把所剩不多的積木都放在球球手裡,轉身和我無奈地抱怨:「現在的孩子都很自私,一點都不知道分享。」這句話我從很多的媽媽嘴裡聽到過,可是,媽媽們並不懂孩子內衣真實的想法,常常用家長的權威逼迫孩子「聽話」。其實,當孩子拒絕和朋友分享他的玩具的時候,他並不是真的自私。
  • 說教育:孩子還沒有學會分享,請不要說孩子自私
    文·艾特27如果孩子四歲多了,仍然不懂得分享,不與其他人交流分享食物或者玩具,父母就要引起重視,教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第一,不要隨意給孩子打上自私的標籤即使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也不要說孩子自私、小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隨時鼓勵孩子與他人分享。當孩子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他人的時候,父母要加以鼓勵,表揚、誇獎孩子,並且告訴孩子這樣做,你可以結交到更多小夥伴。二、轉移注意力當孩子護著玩具,不願意和其他人分享一起玩的時候,父母可以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李玫瑾:不是自私,天性決定
    如果一方堅持不給,另一方強硬搶奪,父母再不做出合適的勸導,現場一定會變成哭鬧大戰。 然而,如果大人用權威逼迫孩子把手中的東西讓出去,並不能養成分享的好習慣,相反,會讓孩子失去自己安全感,反而變得更自私。
  • 別再逼孩子「分享」了,「自私」有時候也是一種美德
    分享仿佛是一張通往美好世界的通行證,每個人都在強調要分享,甚至強迫孩子去分享,很多孩子並沒有享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而是因為父母要求分享而去分享。周多多從小就是愛分享的孩子,一是我也一直有做引導,二是遺傳基因導致,天生一副好人性格 三是他確實也很享受分享帶來的樂趣。
  •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一文告訴你答案,被強迫的分享不值得表揚
    所以媽媽也覺得非常為難,想要找機會,創造條件,讓孩子能夠和同班的小朋友多交流,能夠一起玩遊戲,也希望孩子能夠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可是孩子仿佛沒有意識到,結果也沒有那麼好。其實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發生很多這樣類似的事情,不能說孩子是自私,也不能判定孩子這樣就是非常小氣。可以說,這是孩子對於物權主義的不全面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