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不管,我就要出國留學「茜茜一點都不為我們著想,吵著要去日本留學,現在躺屋裡不吃不喝的,就是在逼我們啊!」琴嘆氣說。
「我和她爸是拿工資吃飯的。這兩年老人身體不好,進進出出醫院,我們也沒攢下錢,還跟親戚借了點錢。原想著等著她畢業了,能給我們擔點兒,起碼不用我們再給她錢用了,能自己養自己也行啊!可現在她又要出國,一年20多萬啊,我們到哪去拿這些錢?就說了家裡的困難,她就不吃不喝的,這孩子怎麼這麼不為我們想呢?」琴斷斷續續說著家事。
我知道琴兩口子這些年對女兒特別用心。兩口子雖然工資不高,但是孩子從小到大,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這也是兩口子最得意的地方,所以物質上能滿足孩子的他們都會全力滿足。孩子剛上大一的時候,因為同學用蘋果,她覺得自己用的手機太差了,就偏要父母給換手機。琴兩口子也怕孩子難過,攢了兩個多月,花6000多給孩買了個蘋果手機,而兩口子那些日子連貴點的菜都不敢吃。
父母愛孩子是最正常不過的感情了,可是像琴兩口子教養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女兒只懂得索取,不會付出。
事件二:西瓜中間最甜部分是我的
凱凱躺在地上哇哇大哭。今天媽媽把西瓜切成一瓣一瓣的,沒有像奶奶一樣給自己吃最中間的西瓜,平時奶奶每次給凱凱吃西瓜的時候,都是用勺子挖下西瓜中間沒有籽而且是最甜的部分給凱凱,而凱凱也很享受這樣的待遇。可是不名就裡的媽媽今天居然把西瓜切成了一瓣一瓣的,讓凱凱自己拿著吃,凱凱就大哭了。平日裡有什麼好吃的,奶奶也捨不得嘗一口,爸爸媽媽也說凱凱是自己的寶貝,所以好吃的也是先滿足孩子。
奶奶很愛孩子,奶奶給凱凱吃西瓜的習慣讓凱凱認為西瓜的中心才是自己該吃的,而其他的好吃的也應該是他一個人的,不好吃的,不愛吃的才輪到爸媽來吃。
自私冷漠是一種性格缺陷
自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是一種缺乏責任感的消極心理。從小唯我獨尊,不懂分享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為自私冷漠的人。自私冷漠的人外表看起來好像對什麼都不在乎,但內心往往非常痛苦。他們孤獨,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但因為性格的缺陷又讓他們很少有朋友,容易受到他人的孤立和排擠,從而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上力不從心,心力憔悴,也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從孩子的發展過程來說,他們在嬰兒時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大人都圍著我轉,滿足我的需要」,嬰兒的這種意識是正常的。嬰兒期,寶寶什麼都要依賴成人的幫助,這種意識能讓他們更好地生存,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生命的本能選擇。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如果父母還繼續用特殊對待的方式,什麼都圍著孩子轉,孩子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習慣。
3歲之前,孩子不懂分享,這叫「自我」,不叫自私,這是孩子成長階段決定的,是正常的。這個年齡段由於認知水平有限,他們還沒有能力區分自己的需求與他人的需求,無法理解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他們常常把他人理解為自己的一部分,表現出一切與「自我」為主導與核心。而3歲之後,孩子還不懂分享,一般就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出現問題所導致的。
錯誤的方式易養出自私、冷漠的孩子
1.給孩子過度的愛
順順從小是跟爺爺奶奶長大的,直到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爸媽才把順順接到身邊。因為從小沒在身邊長大,爸媽也是比較內疚,所以對於順順的任何要求,他們都是有求必應,即使有時候也覺得不合理,但是不想讓孩子不高興。家裡的好吃的,順順總是先吃。但順順的脾氣現在越來越急躁,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要馬上得到,不然就會各種不高興和發脾氣。順順爸爸媽媽也很疑惑:什麼都滿足孩子了,為什麼孩子的脾氣還越來越大?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好像一顆「恆心」,一家人都圍著他轉,經常讓孩子吃「獨食」,或者把大的、多的給孩子,時間一長,孩子的腦子裡會形成一個概念:凡是好吃的東西或者大的多的,都應該是自己的。如果得不到,就會無理取鬧,甚至釀成不好的後果。
過分滿足孩子,是父母在用自己的想法愛孩子。很多父母因為愛孩子,所以就想著給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住最好的。可是對孩子心理的需求他們並不關注,總認為孩子小,給他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孩子會更幸福。但在孩子小的時候,相比玩具,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2.喜歡給孩子貼「自私」「小氣」的標籤
「來,把你的好吃的給我嘗一口。」
「我不要!」孩子把好吃的藏在身後,搖著頭。
「你真小氣……」
我們前面說過,受孩子認知水平的限制,3歲前的不懂得分享是正常的,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而有的成人喜歡逗孩子,比如要孩子的好吃的,或者強行讓孩子分享玩具,如果孩子拒絕,就經常對孩子說「你怎麼那麼自私呀」,或者經常逢人就說「這孩子,真小氣」之類的話語。
蒙臺梭利說過:兒童不會自己判斷自己,他是以別人對他的態度來判斷自己的。
由於孩子的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多數孩子對於父母的話是深信不疑的。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說自己,在孩子自己的心中就會有這樣一個認識,或者說是自我評判——「我是個自私的孩子」。如果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孩子就有可能將「自私」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品質之一,成長為一個自私的人。而孩子一旦形成這樣的思維和對自己的評判方式,他也會表現出自私的行為。
3.不尊重孩子的物權,強迫讓孩子分享
皮皮的媽媽是位愛面子的女士,她特別希望把皮皮養成一個小紳士,所以當有別的小朋友要吃皮皮的零食或玩皮皮的玩具時,她總代替或者強迫皮皮跟人分享。可是現在3歲多的皮皮拒絕跟任何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在幼兒園拒絕和任何人分享他的玩具,有時候有小朋友來家裡玩,他也拒絕別人拿他的玩具,每次都會從小夥伴的手裡奪回玩具,並大叫:「不要拿我的玩具!」
物權觀,就是幫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力,同時又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物權,很容易導致孩子牴觸分享、表現得自私。這是因為父母的強迫行為導致孩子對「分享」的體驗很差,孩子發現一分享,我的好吃的就沒有了,一分享我就不能玩我喜歡的玩具了,原來分享是件這麼討厭的事情,那麼孩子不喜歡分享也就順理成章了。
父母不要覺得孩子當眾不分享,自己就丟面子。要尊重孩子的物權,包括允許孩子的一些霸道、獨佔、排他的行為,不盲目地強迫孩子分享,只有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才會願意分享。
4.缺乏同伴交往
現在的家庭孩子生得少,每個都是父母的寶。帥帥是我客戶的兒子,四歲半的帥帥漂流可愛,家庭經濟優渥,父母對於孩子的照顧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因為父母擔心在幼兒園老師會照顧不周,所以還是不太願意送孩子去幼兒園。帥帥跟著保姆阿姨,原本活潑的年齡總是愣愣地看著別的小朋友玩耍,對如何跟小朋友一起玩一臉迷茫。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孩子在「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和孩子相互作用的世界,一個是同伴的世界。而同伴對孩子的發展起著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孩子3歲開始,社會化就提上日程了。同伴交往對孩子的社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這也是為什麼提倡孩子到了3歲,就需要上幼兒園的原因。可惜,有的年輕父母很宅,或者帶孩子的主力是老人或保姆,還有些父母因為自己牴觸幼兒園而刻意不送孩子入園……其實這些行為都是在阻斷孩子融入集體、學習分享和愛的機會。
同伴關係不像父母關係,是平等的,同伴可以滿足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豐富孩子的社會經驗,培養了交往能力,激發孩子與他人分享快樂和解除別人痛苦的願望。交往中孩子們一起解決問題,互相幫助,也幫助認識到自己的力量與存在的價值,同時也能感受到他人的作用和集體的力量,從而正確認識自己。
孩子要學會主動與人分享,並樂於分享,是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父母正面的引導。
1.不特殊對待孩子
要想讓孩子具有良好的品行,就要注意讓孩子習慣於與別人平等生活。比如平日裡有好吃的,第一個先給家裡的老人嘗,孩子看到了,也就學會了。在家裡吃糖果或吃點心,父母就要有意識地人人分到,不能光讓孩子一個人享用,孩子意識到家裡好吃的不是他一個人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可以吃。
2.鼓勵孩子與人分享
當孩子缺乏分享意識的時候,父母應該在旁邊及時提醒,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分享時,明確告訴孩子:這個玩具只是借給弟弟玩一下,但它還是你的。當孩子有分享的行為後,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恰當行為予以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這樣有助於孩子將這種好習慣保持下去,孩子的「自私自利」行為就能逐漸得到改善。平時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充分利用榜樣的作用,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孩子在父母的肯定和鼓勵下,也能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3.在同伴交往中,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好處
我帶孩子出去的時候,包裡總會給孩子帶點而零食和寶寶的小玩具。當孩子想要別人的玩具時,很多時候也會遭到拒絕,這個時候帶的零食和玩具就有用處了,可以互換著玩,往往孩子都很樂意交換。這個時候我會對孩子說:你看,分享,我們既可以吃自己的奶片,也可以吃小朋友的香蕉,這樣我們就能吃到兩樣好吃的了,樂樂也可以吃到兩樣好吃的,還可以多玩一種玩具,是不是很開心啊。孩子對我的引導,也會很配合地歡呼。
4.尊重是分享的前提,尊重孩子的所有權
我們給孩子買的玩具,那麼這件東西的所有權就是孩子的,孩子有支配和使用這個玩具的權力,除非孩子自己願意,否則誰也不能強迫孩子跟別人分享,只有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才會發展出分享的意願。當孩子體驗到分享不僅能帶給自己快樂,而且該是自己的東西也並不會失去,孩子就會慢慢從牴觸中走出來,並會越來越樂於和他人分享。
沒有生來就自私的孩子,多是父母后天父母養育的結果,孩子缺少關懷別人的能力,表現得自私冷漠,往往是因為父母給的愛過多。過度的滿足和愛,會剝奪孩子關愛別人的能力。自私的孩子不僅對親戚朋友無義,對自己的父母也一樣會無情。而養育一個懂得分享的孩子,他們也會更加樂觀自信、更加負有責任感,對父母也會更體貼。
愛是雙向道,孩子需要父母的呵護和愛,但同樣,父母也需要孩子的尊敬和孝順,要想讓孩子長大不自私冷漠,從教會孩子學會分享開始吧!
國高級育嬰師,多年豐富的母嬰護理經驗,多網絡平臺原創作者。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成長!同時也是二孩媽媽,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想要獲取更多育兒訊息記得關注銀花育兒!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