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卻落得一身埋怨

2020-12-11 豆豆蔻談升學

01 . 中國式父母,是怎麼把孩子養成「仇人」的?

知名影星鄧超在某次的新電影宣傳記者發布會上,被問到兩個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說了一句:「我從來不會給孩子報任何補習班,輸在起跑線上就輸在起跑線上。」

這話一出,立馬招來家長們的吐槽:「那是你的孩子還沒上小學!」

我一閨蜜看了新聞也是輕蔑一笑:「在公眾面前說這話,以後就等著啪啪打臉吧。」

與大多數家長一樣,閨蜜也是眾多補習班家長一員。

他兒子8歲,分數琴棋書畫拳擊,樣樣抓。

她沒有周末,她兒子不但沒有周末,還沒有寒暑假。

我問她:「你不覺得這樣孩子很累嗎?有種一眼看不到頭的感覺。」

她說:「你的擔憂哪個做父母的沒有,孩子又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都是親生的,哪裡不心疼,可社會就這樣,競爭很殘酷。」

閨蜜這番話,說出了許多家長給孩子報班的苦澀。

有多少家長,一邊心疼孩子學習累,一邊忙著給孩子報補習班。

哪怕自己早被工作、家務折磨得身心俱疲,可一想到孩子的未來,還是打起精神,督促孩子考更好的成績、學更多的才藝。

付出這麼多血汗辛勞,無非就是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足夠的競爭力,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可問題是,這些日夜的堅持與努力真的值得嗎?

你的付出,是讓孩子長大後感謝你?還是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恨」你?

央視用十年的時間打造了一部紀錄片《鏡子》,介紹了三個不同的家庭,都是一心為孩子好的父母,和暴戾乖張的孩子。

父親感嘆:現在和兒子就像仇人一樣。

兒子發出宣言:沒有人願意一輩子過別人的生活,即便這個人是我的爸爸。

他們以反抗父母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存在。

他們抽菸酗酒、打架早戀,只要是父母反對的,他們都要全部做一遍,而對於父母強加於他們的「好好讀書」,則加以抗拒。

中國父母的一大語言特點是:我是為你好。

然而,你總是給孩子自認為最好的東西,卻從未問過孩子想不想要。

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好,卻在孩子的心裡不斷埋下炸藥,直到擦槍走火爆炸的那一刻,雙方都受到毀滅性的傷害。

02 . 我最深愛的孩子傷我卻是最深

曾經看過有一期《少年說》,一個叫葉雨欣的初中女孩上天台吐槽媽媽。一上臺就聲淚俱下,質問父母:「我想問爸爸媽媽,你們真正在乎過我的感受嗎?」

父母本來一臉期待地仰望女兒,沒想到一上來,就被狠狠打臉。

「自從你們開超市之後,就一門心思全在工作上,是錢重要,還是我重要?」

葉欣雨泣不成聲,氣氛陷入尷尬。 超市是家庭的經濟來源,父母搬磚和陪孩子兩難全。

面對女兒的控訴,他們一直硬撐著,強顏微笑,最後一刻終於忍不住,雙雙掩面抹淚。

這對父母的硬撐,也是生活日常的寫照。

他們默默負重前行,刻意留給孩子一片靜好歲月,卻也將孩子屏蔽在一個虛假的世界中,隱去了生活的真相,隱去了自己的心酸和無助。

她說,她媽媽總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媽媽在對比我考試對象時,不是全班第一,就是全年級第一,乃至全校第一或者全聯盟第一的學霸女閨蜜。」

「我媽媽老是說,『哎呀,你看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的呢?

媽媽,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

大部分父母們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無私到願意為了孩子長期的利益,而付出自己有限的一切。

可許多父母光顧著著急催促孩子前進,卻不知道如何照顧到孩子內心的感受。

尤其在溝通時,也會無意中以命令、威脅、羞辱、指責的方式,對孩子提要求。

「不許玩手機,趕緊做作業去!」(命令)

「你作業再磨磨蹭蹭的,以後都不許看動畫片了!」(威脅)

「你這麼小氣,誰願意和你交朋友啊?想想你這樣子,我都為你難為情……」(羞辱)

「我供你吃、供你穿,你要啥,給你買啥,你還這麼不聽話,我養你有什麼用?」(指責)

類似這些一時氣急的話語或行為,成年人會知道對方是一時情緒,不會當真。

可是孩子尚不具備足夠的心理防禦能力,他不僅會當真,往往還會因此受傷。

就在9月17日,武漢江夏區,一個初中學校裡,一名14歲男孩被母親大聲責罵、扇了兩個耳光後,從5樓一躍而下,不治身亡。

我相信孩子母親一定很後悔,她並非存心逼死兒子,卻沒想到自己的「暴走行為」成為壓死孩子尊嚴的最後一根稻草。

蔣方舟曾說,孩子世界的比例和大人是不一樣的。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父母的信任是與生俱來的。

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隨意的一句話,都可能被孩子放大,一直記在心裡。

研究表明,孩子在兩歲左右開始就已經開始在意他人的評價。

孩子在接收到這些負面語言時常常會產生煩躁、恐懼、內疚、傷心的情緒,被情緒影響的他們,很難去積極執行父母的要求。

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是領路人,但如何做好父母,做好第一任老師,的確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反思、成長。

如何把握好教育的度,既能嚴格要求孩子,也不傷害到孩子柔軟的心?

如何及時發現孩子內心的傷,避免持續發酵導致更嚴重的問題發生?

如何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學習?

如何讓孩子能快樂地成長?

全民幸福社邀請您參與【親子教育分享會】線上直播課,由專業親子教育講師杜禹諾老師,於本周四和周五晚上19點(12月10日-11日)為您連續帶來兩場乾貨滿滿的親子教育分享會。

您將收穫:

相關焦點

  •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卻落得一身埋怨
    01中國式父母 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隨意的一句話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父母的信任是與生俱來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3、如何取代對孩子的懲罰配合白天的音頻《父母的覺醒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豆瓣有個討論組,有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他們有的人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養,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 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沒想到這位媽媽的發言引起了群裡很多家長的強烈反響,都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會體諒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喜歡攀比,動不動還朝長輩發火。一時間,大家都在感嘆怎麼把孩子養成了這樣的「小白眼狼」。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受之無愧」的孩子。「受之無愧」是指孩子覺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夠多,孩子還會心生怨恨。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受之無愧」的孩子。「受之無愧」是指孩子覺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夠多,孩子還會心生怨恨。
  •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受之無愧」的孩子。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
  • 家長辛苦養育,讓孩子變成了「白眼狼」,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文/北媽媽育兒有一種孩子被稱為「白眼狼」,有一種父母被稱為「中國式父母」,二者結合起來,也就成了當代教育的一種悲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對父母諸多要求,小時候要玩具、要名牌衣服,長大後要車子、要房子,父母在他們眼裡與一臺提款機並無差異,父母對他們的照顧,也被他們當做了理所應當,而反過來,他們的父母並沒有認為有什麼不妥,他們覺得照顧孩子
  • 「中國式父母」特有的幾個毛病,自己活得累,孩子還嫌棄
    中國式父母付出了大半輩子的心血和精力,最後還吃力不討好。中國多數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為了孩子,省吃儉用,拼命工作,可是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和埋怨,甚至變成一個「白眼狼」。為什麼父母付出越多,越是培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呢?其實,是因為不懂如何愛,「中國式父母」特有的幾個育兒誤區,不僅自己活得累,孩子還嫌棄。
  • 「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把孩子養廢了
    其實從表面上來看,「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真的是太好了:買寶寶吃的、用的、穿的都是名牌,自己用的卻是地攤貨貓爸經常看到一些孩子穿800多塊錢的鞋,而他們的父母100塊錢的衣服都捨不得買。為了能讓孩子上個好學校、不輸在起跑線上,父母省吃儉用給孩子請家教、報興趣班、買學區房,甚至不惜到處去求人。為了能讓孩子好好學習,多少媽媽放棄人生、放棄夢想去外地陪讀。中國式父母,為了孩子真的是什麼都可以付出,甚至是傾盡所有。
  • 「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而中國式的父母就像北風,一心想用外力幫助孩子成長,結果卻適得其反,不但養不出感恩的孩子,甚至還把孩子養廢了。據統計,中國式父母在孩子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這些年一直排在世界前列。統計還顯示,大多數中國式父母都做好了為孩子的成功犧牲的準備,包括犧牲自己的時間、生活、工作等等。可即使這樣,很多父母還覺得沒有為子女做到最好!
  •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最近一直在關注一個話題,那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說實話,我以為這個話題下面會有很多教育專家出來說一大通大道理,類似於:怎樣教育孩子不自私、怎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我沒想到的是,大部分回答都是孩子在控訴自己的父母,描述自己小時候不被尊重的經歷。
  • 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一切,孩子卻不懂感恩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父母對於孩子越是溺愛,越是不講原則地去縱容,孩子不僅不會感恩,反而會更加地索取無度。因為不講原則的溺愛,讓孩子在日積月累之中,漸漸失去了對於是非的判斷,也對於付出,產生了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其他人的付出,是輕易的,是輕鬆的。他們不知道,那份責任、那份付出背後的責任與沉重。
  • 中國式婚姻:得過且過,兩個人的悲哀
    中國式婚姻:得過且過,兩個人的悲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什麼時中國式的婚姻呢?其實這個呀,是說,很多中國人之間的婚姻情感質量是非常低的,這裡面呢又歷史的原因,也有整個社會風氣的原因,在父母的那個年代裡,只要時能夠有口飯吃就不錯了,兩個人之間的婚姻大多也只是父母之命,在一起也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在一起無論多麼的不合適也就那樣湊合湊合過了這一輩子。但是現在很多關係都太過於複雜,太不單純了,男人往往追求女人的色相外表,女人往往也是這樣,沉浸在金錢和權力裡面。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父母在外邊省吃儉用,兒女在外一頓飯花上百元
    說父母在外邊省吃儉用,兒女在外隨隨便便吃上一頓飯,就要花上百元對於一些兒女來說,從來都沒有體會過父母的辛苦,覺得他們的辛勤勞動是應該的,美其名曰啃老是讓父母晚年多鍛鍊不易生病。可惜太多父母只懂得富養子兒女,在物質上給兒女自己能力條件下最好的生活,卻很少有父母想過孩子回報的那一天。
  • 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這一幕,看了讓人心酸,也是現在很多家庭的縮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埋怨父母沒本事,不能讓自己飛黃騰達。父母還在,不管你是30歲還是60歲,都覺得死亡離我們很遙遠。父母歸去,我們就成了孤兒了。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的起點,卻無法陪伴我們走向人生的終點,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傷。有一天,當你回到家裡,叫一聲爸媽,空蕩蕩的房間裡再無人回應。
  • 中國式父母,正在用付出毀掉下一代
    我從不懷疑父母對子女無條件的愛,可犧牲不是愛,是糊塗。小時候沒有被尊重界限感的孩子,長大之後,也不會懂得尊重別人的界限感。很多父母都有一種困惑,愛得少的孩子缺少安全感,愛得多了又容易變成溺愛。有這麼幾個關鍵,值得思考:1.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感受挫折害怕孩子受傷害,是父母最大的焦慮。
  • 中學生教室內猝死是「中國式」教育的悲哀
    而這些原因又是現當下中國孩子所面臨的普遍問題,2014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中介紹到中小學生自殺並不是單純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學習壓力導致普遍心理崩潰,從而產生自殺行為。而統計的數據更是表明,有75%的自殺案例都是與學習壓力有關,可見壓力等因素在學習中扮演著怎樣的一個角色,在教育中扮演著怎樣的一個角色,甚至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著怎樣的一個角色。
  • 「中國式父母」揭露殘酷真相:你的付出,99%都是沒用的
    小林結婚後便生了一個兒子,因為剛好趕上計劃生育政策,小林兩口便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兒子身上。抱著小時候好好對孩子,孩子長大了就會好好對自己的心態,小林夫妻倆對兒子可以說是百分之百愛護,雖然家庭情況只能脫離貧窮線,但還是儘自己全部的努力給孩子最好的。兒子上高中的時候,便離開了縣城,去到城裡學習。
  • 父母年老後最大的悲哀…
    這一幕,看了讓人心酸,也是現在很多家庭的縮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埋怨父母沒本事,不能讓自己飛黃騰達。錦衣玉食的父母只有少數,普天之下,更多的是普通的父母,做著普通的工作,但是為了孩子的口中飯、身上衣,他們卻傾其所有。這些自認為很有本事的孩子不能理解,他們認為「沒價值」的東西,其實卻是父母的一生。
  •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老年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最近在知乎上看了一個帖子,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父母為什麼會變得小心翼翼?子女不孝順?隨著年輕人的工作越來越忙,總有一百個藉口不跟家裡聯繫,聯繫的少了,父母也不聯繫子女了,畢竟,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工作忙,怕打擾了孩子。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實從根源上,還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問題。每一個不孝子女身後,都有一個二十四孝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