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現在不少孩子都是家裡的獨生子女,從小備受父母的疼愛,十分張狂,有恃無恐;而家長呢,面對他人對自己教育方式的批評,也是滿臉不在乎,甚至漏出你懂什麼的鄙夷。其實,這樣過分溺愛孩子,吃虧的不止孩子更有家長。
小林結婚後便生了一個兒子,因為剛好趕上計劃生育政策,小林兩口便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兒子身上。抱著小時候好好對孩子,孩子長大了就會好好對自己的心態,小林夫妻倆對兒子可以說是百分之百愛護,雖然家庭情況只能脫離貧窮線,但還是儘自己全部的努力給孩子最好的。
兒子上高中的時候,便離開了縣城,去到城裡學習。為了不讓兒子受苦,不被別人瞧不起,小林和丈夫拼命工作,想把自己能夠給予的都給孩子。兒子在學校吃的、喝的、穿的、戴的都是最好的。兒子一句打球需要,小林夫婦便花了一千多給兒子買球鞋,兒子的一句最近食堂的飯不好吃,小林夫婦便毫不猶豫地給兒子銀行卡裡打錢,讓兒子在外別委屈自己。
對於兒子,小林夫妻是毫不顧忌的大方,但輪到他們自己時,卻是幾年捨不得買一件新衣服,在外吃十塊錢的拉麵都要猶豫一下:回家自己做著幾塊錢就能吃得很飽了……雖然兩夫妻替兒子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但是兒子的成績並沒有他們想像中優秀,高考的時候,兒子只以三本的成績勉強進入本科。
三本的學費並不低,動輒就要好幾萬。這下,可給小林一家帶來了不少的壓力,小林兩口都是想著等兒子畢業了,生活條件就會得到改善,一路咬著牙硬挺著走過來的。但是,在兒子工作三年後,小林卻因為身體突發疾病需要住院做手術。
老兩口一輩子的錢全部無條件花在了兒子身上,本以為這次能夠指望上兒子。沒想到兒子只是冷漠的回答:沒錢,要不要你們向親戚借借錢?這可把老兩口氣壞了。
其實,小林兩口就是典型的中國自嗨式付出,只是一味的講究付出卻不知道把握度數,往往都是在給自己的晚年生活挖坑。小林兩口悽慘的結局是因為在養孩子中犯了三個錯誤,你看出來了嗎?
一:以孩子為中心
從兒子出生,小林兩口便發誓把最好的都給予給孩子,整個家庭的重心都放在了兒子身上,每天想的都是兒子需不需要。漸漸地,兒子的地位反超父母,如果自己的一點願望無法得到滿足,以往父母為之付出的全部也就付之東流了。這樣的孩子常常不懂感恩,十分自私,要想等他們長大對自己有所回報,簡直比登天還難。
二:無條件溺愛
溺愛孩子幾乎是每個家庭都可能發生的狀況,但是無條件溺愛卻是十分無論如何都不能發生的。孩子想要什麼,父母就給予什麼,孩子犯錯,父母幫其收拾爛攤子。長此以往,黑與白,是與非的概念便在孩子意識裡混沌了。等到家長無法護其周全的時候,孩子便會責怪你當時的溺愛。
三:大包大攬養出巨嬰
啃老族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少見了。買房,買車,娶媳婦這些大大小小的錢幾乎都是伸手向家裡要。甚至有些孩子在長大後不願意外出工作,整日躺在家裡打遊戲。當你去問他理想,和目標,他也只會茫然地搖搖頭,反正一切都有父母在身後撐腰。而家長卻只能站在一旁干著急。
父母對孩子無休無止的中國式付出,只會讓自己在老年時,吃當初一時糊塗種下的惡果。
今日互動: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