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把孩子養廢了

2020-08-27 育兒趣學園

前幾天一位網友問了貓爸一個問題:我在吃快餐時,看到一個爸爸帶著兒子在吃兒童套餐,坐下吃的時候爸爸和兒子說:「你這一頓飯花了我半天工資。」他兒子看起來只有7、8歲,雖然沒說話,但是我感覺孩子還是聽懂了。

在我們這個小地方,收入確實不高,我小時候也經常聽父母說「家裡沒錢也給你買了」、「這些我捨不得吃都省給你吃了」這種話。我理解小城市普通家庭的困難,可也心疼孩子從小就要忍受這種壓力,所以我想問: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示賺錢辛苦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會有什麼影響呢?

其實從表面上來看,「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真的是太好了:買寶寶吃的、用的、穿的都是名牌,自己用的卻是地攤貨。貓爸經常看到一些孩子穿800多塊錢的鞋,而他們的父母100塊錢的衣服都捨不得買。

為了能讓孩子上個好學校、不輸在起跑線上,父母省吃儉用給孩子請家教、報興趣班、買學區房,甚至不惜到處去求人。為了能讓孩子好好學習,多少媽媽放棄人生、放棄夢想去外地陪讀。

中國式父母,為了孩子真的是什麼都可以付出,甚至是傾盡所有。而有些父母還會把親子關係放在夫妻關係之上,他們做的一切好像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這麼辛苦,當看到孩子貪玩、不努力學習、不上進、亂花錢的時候,父母難免會有下面的想法:

「你看,我賺錢這麼辛苦,為了你我付出這麼多,所以你就得聽我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將來你還要孝敬我,否則你就是對不起我!」

怎麼樣?這話是不是聽著很熟悉呢?我想大多數人都聽過父母這樣說過,但這裡貓爸想對父母們說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以後千萬不要再這樣說了!

因為父母的這種情緒會讓孩子背上一個厚厚的包袱,這個包袱就叫做:愧疚感。孩子天然是愛父母的,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這種情緒時,孩子會把這種情緒歸咎於自己的身上,認為「都是我的錯,才讓父母這麼痛苦。」

所以,為了讓父母高興,孩子慢慢會開始做一件事,就是壓抑自己的需求,討好父母。比如生活上聽父母的、學習上聽父母、考大學報志願聽父母,甚至找對象、結婚、生不生孩子都要聽父母的。

而在這樣家庭環境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

一種是過度壓抑自己的需求,習慣於在人際關係中過度為別人著想,不敢拒絕,不敢堅持自己的主見,缺乏底線,寧可委屈自己,也要讓別人滿意,成為一個討好者。這樣的人一生可能都會為父母而活,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覺得人生沒有成就感,每天生活在煎熬和糾結中。

一種是處處與父母作對,父母讓學習,他偏不學習;父母讓他找工作,他偏不找,甚至天天混日子,這樣的人會放縱自己,過量滿足自己的需求,實際上這些都是報復父母的行為,他自己並不快樂。

大家想一想,我們身邊這樣的人是不是很多呢?其實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建立起獨立完整的人格,這樣的人自己都做不好,想成功更是不可能,如果孩子變成這樣,基本上可以說是養廢了。

當然有些父母可能會說:「你不讓我說賺錢辛苦,那我說什麼才能讓孩子珍惜金錢,難道生活不容易呢?」

事實上,這個解決辦法很簡單,就是底線法:一大部分錢來滿足家庭和父母的需要,一小部分來滿足孩子,比如告訴孩子你一個月的零花錢只有100元。這樣做的好處是,父母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這樣父母內心就不會不平衡,也不會傳給孩子愧疚感,孩子的需求也得到了適當的滿足。

其實作為孩子,他們特別希望聽到父母實話,所以如果父母能力有限,完全可以把家庭的實際情況告訴孩子,讓孩子在了解實際情況下做決定,這反而會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貓爸的一位朋友當年想考研,他的父母就明確表示家庭條件目前不允許,建議他先工作,然後依靠自己賺的錢來交學費。後來我這位朋友不但依靠自己的努力賺到了學費,還成功地考上了研究生,目前工作也非常不錯。

後來我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我問朋友當初怪不怪自己的父母?朋友的回答非常乾脆,不但不怪自己的父母,而且還感謝自己的父母。因為跟他一起考研的一位同學,生活費是父母借的錢,這讓他背負著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最終壓垮了他,不但最終沒有考上,而且工作也不理想。

聽說他的父母經常在親戚面前說自己為了孩子如何如何,奈何兒子不爭氣之類的話。因為這些話,他跟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了,已經有幾年沒回家了。所以作為父母,我們真的不用傾其所有的為孩子付出,我們應該先完善自己,這樣才能去教育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從而將家庭經營得更好。

相關焦點

  • 「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而中國式的父母就像北風,一心想用外力幫助孩子成長,結果卻適得其反,不但養不出感恩的孩子,甚至還把孩子養廢了。據統計,中國式父母在孩子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這些年一直排在世界前列。統計還顯示,大多數中國式父母都做好了為孩子的成功犧牲的準備,包括犧牲自己的時間、生活、工作等等。可即使這樣,很多父母還覺得沒有為子女做到最好!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豆瓣有個討論組,有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他們有的人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養,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 家長辛苦養育,讓孩子變成了「白眼狼」,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文/北媽媽育兒有一種孩子被稱為「白眼狼」,有一種父母被稱為「中國式父母」,二者結合起來,也就成了當代教育的一種悲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對父母諸多要求,小時候要玩具、要名牌衣服,長大後要車子、要房子,父母在他們眼裡與一臺提款機並無差異,父母對他們的照顧,也被他們當做了理所應當,而反過來,他們的父母並沒有認為有什麼不妥,他們覺得照顧孩子
  • 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沒想到這位媽媽的發言引起了群裡很多家長的強烈反響,都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會體諒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喜歡攀比,動不動還朝長輩發火。一時間,大家都在感嘆怎麼把孩子養成了這樣的「小白眼狼」。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受之無愧」的孩子。「受之無愧」是指孩子覺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夠多,孩子還會心生怨恨。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受之無愧」的孩子。「受之無愧」是指孩子覺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夠多,孩子還會心生怨恨。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
    01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央視有一部名叫《鏡子》的教育紀錄片,聚焦傳統的中國式家庭和中國式教育。澤清的父母跟大多數中國式父母一樣,陷入了一個極大的誤區:他們以"為孩子好"為理由,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表達愛意,卻從未傾聽過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他們的"愛"對孩子來說,是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也是甩也甩不掉的累贅。
  •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付出的太多,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許多中國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受之無愧」的孩子。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
  • 父母最大的悲哀是把孩子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還記得那個為了測試父母是否愛自己,自導自演綁架勒索536萬的16歲中國留學生嗎?父母最大的悲哀是把孩子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把孩子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對視而不見孩子的父母來說,確實要求高,因為我們叫不醒一個「空心」的父母。
  • 中國式悲哀:給兒女帶孩子的老人們卻從來不被重視
    給兒女帶孩子的老人們從來不被重視,這個問題的本質是老人沒有孩子重要,那個受重視的一定是孩子。養孩子是門技術活,身體、心靈,哪一樣都不能有得失。正是如此,在中國的環境裡,老人家帶孩子吃力不討好,一方面是身體退化的老年人,一方面是身體快速發展的孩子,一老一少,一減一增,老年人的委屈是咽進去,中國人特殊的哺育關係讓他們更加收斂自己在家庭關係裡的態度。
  • 中國式悲哀:給兒女帶孩子的老人們卻從來不被重視
    給兒女帶孩子的老人們從來不被重視,這個問題的本質是老人沒有孩子重要,那個受重視的一定是孩子。養孩子是門技術活,身體、心靈,哪一樣都不能有得失。該體系鼓勵育齡夫婦將孩子寄托在託兒所,託兒所採用小班式管理,以保為主,以育為輔。託兒所的費用很大一部分由政府支付,政府發展出一系列體系為託兒所供給優秀的育兒師,解決行業規範問題。與國外不同的是中國的育兒悲哀,即使是富有的群體階層,依然是希望家庭育兒。中國家庭有明顯的內外親疏之分,在這個過程中,外人介入育兒管理,幾乎是無法盡全心全力。
  • 普通家庭最大的悲哀:條件一般,卻把孩子當富二代養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目前有一種常見的現象:普通家庭的父母會勒緊褲腰帶,富養孩子,把孩子當作富二代一樣養著,這其實是一種令人感到悲哀的現象。節衣縮食的「富養」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虛榮。窮孩子被富養,往往會對家庭的真實狀況感到不滿,更有可能變得忘恩負義。他們生活在豐衣足食中,看不見父母的艱辛,誤以為賺錢相當容易。
  •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卻落得一身埋怨
    01中國式父母,父母隨意的一句話,都可能被孩子放大,一直記在心裡。,他們對父母的信任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孩子的信任也不能肆意浪費 「我供你吃、供你穿,你要啥,給你買啥,你還這麼不聽話,我養你有什麼用、恐懼、內疚、傷心的情緒,被情緒影響的他們,很難去積極執行父母的要求。
  • 「中國式父母」特有的幾個毛病,自己活得累,孩子還嫌棄
    中國式父母付出了大半輩子的心血和精力,最後還吃力不討好。中國多數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為了孩子,省吃儉用,拼命工作,可是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和埋怨,甚至變成一個「白眼狼」。為什麼父母付出越多,越是培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呢?其實,是因為不懂如何愛,「中國式父母」特有的幾個育兒誤區,不僅自己活得累,孩子還嫌棄。
  •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卻落得一身埋怨
    中國式父母,是怎麼把孩子養成「仇人」的?知名影星鄧超在某次的新電影宣傳記者發布會上,被問到兩個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說了一句:「我從來不會給孩子報任何補習班,輸在起跑線上就輸在起跑線上。」這話一出,立馬招來家長們的吐槽:「那是你的孩子還沒上小學!」
  • 中學生教室內猝死是「中國式」教育的悲哀
    父親回憶,孩子頭天晚上寫作業到12點多,早上6點多起床。(11月16日 華西都市報)在該父親發表的文中,我們可得知「作業過多」「睡眠時間少」「壓力大」等等都是造成孩子猝死悲劇的原因。而這些原因又是現當下中國孩子所面臨的普遍問題,2014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中介紹到中小學生自殺並不是單純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學習壓力導致普遍心理崩潰,從而產生自殺行為。
  • 孩子最大的悲哀,是小時候在父母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有人說,孩子最大的悲哀,是小時候在父母面前變得小心翼翼。所有的小心翼翼背後,無非是恐懼。小孩子在父母面前變得小心翼翼,無非是害怕被父母責備、打罵,害怕父母的嘲諷、對自己失望,害怕父母不愛自己等等。,也是一種悲哀。
  • 越卑微的父母,越容易養出白眼狼
    自律時間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傾盡所有,卻養出不知感恩的孩子。沙拉曾經在《特別狠特別愛》一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許多父母喜歡將孩子當成小皇帝、小皇后來養,無限度地滿足。殊不知,越卑微的父母,越容易養出白眼狼。
  • 孩子"富養"還是"窮養"?聰明的父母懂得拿捏
    其實這樣錯誤的養育觀念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就是富二代,時間長了,就會讓孩子虛榮心作祟,什麼都想要最好的。家裡有一親戚,老來得子,很是高興,所以從小到大都是把孩子捧在手心裡,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信誓旦旦的說:一定要富養孩子,這樣將來才不能被金錢誘惑。以至於孩子長大後越來越肆無忌憚,要的東西也越來越好,和朋友攀比,父母不給買就鬧騰,折騰不過父母就給錢買。
  •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最近一直在關注一個話題,那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說實話,我以為這個話題下面會有很多教育專家出來說一大通大道理,類似於:怎樣教育孩子不自私、怎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我沒想到的是,大部分回答都是孩子在控訴自己的父母,描述自己小時候不被尊重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