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麼一個問題:
孩子在遊樂場玩玩具的時候,遭到其他小朋友「橫刀奪愛」,媽媽首先引導孩子要會分享,誰知孩子不肯,只好讓對方小朋友放棄,卻沒想到孩子大哭起來,引起周圍人圍觀。
導致這位媽媽左右為難,生怕被拍上網,被人誤解欺負小孩。
最後那位媽媽提出該不該讓孩子學會分享?
一看到這個問題,我滿腦子的疑問。
首先,孩子被人搶玩具,為什麼要孩子學會分享?
很多時候,我經常看到很多家長,書籍都在提倡讓孩子學會分享。
認為分享是美德,應該從小就有這個習慣。
如果你家孩子不會分享,那麼不好意思,你孩子將來會變得自私,小氣,沒朋友。
所以我們就開始焦慮了,怎麼可以讓孩子變得自私。
優秀的孩子就應該會分享。
這時候,4歲的兒子和2歲的女兒吵了起來,因為兒子想拿妹妹手裡的玩具,誰知女兒不肯。
兒子突然嘴裡蹦出一句話:「老師說了,我們要學會分享,妹妹,你的玩具要給哥哥玩。」
你看,連4歲的兒子都學會用老師背書了。
一句「老師說了應該分享」,竟讓我無法去反駁和教育兒子。
反倒讓女兒處於弱勢,如果不分享的話,她就會成為不聽話,自私的孩子。
試想如果我告訴兒子不應該這樣,那我不是說老師的話是錯的,那兒子會不會從此質疑老師的話?
可是如果不把這問題解釋好,以後兒子遇到別人手上的玩具,隨口來一句「老師說應該分享」,這近乎於無法反駁的話術,就能令對方心服口服的把玩具分享出去。
我還是用多年看雞湯文的金句告訴兒子:分享是情分,不分享是本分。
兒子被我說的一愣愣的,什麼本分情分。我要玩具啊!
我開始意味深長的跟兒子解釋起了【物權意識】。
兒子感覺到我在胡扯。
最後只好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告訴他,就是要你自私。
玩具是你的,那麼你有權決定東西要不要分享給其他人。如果玩具是大家的,比如滑滑梯,遊樂場的玩具等等,那要輪流來或者誰先得到誰就有權利決定分不分享。
所以妹妹不願意分享,那就不能拿妹妹的;你也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想跟妹妹分享就不要給妹妹玩。
很多家長在引導孩子分享這事情上,還真跟我兒子沒什麼區別。
只要家裡來小客人,孩子沒有表達意願,家長倒是先給孩子定下了標準
「你要分享玩具給小朋友哦」,「你是哥哥/姐姐/主人,讓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
這是分享嗎?孩子沒有打算怎麼做,大人倒是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如果孩子表示不願意,
「媽媽平時是怎麼教你的,要學會和別人分享」這一金句讓孩子無法反駁。
我想我們應該搞清楚,分享本質上物權的問題,並非禮貌問題。
孩子連自己東西都沒有做主的權利,還談什麼個性。
你試想用了20分鐘排隊買了一杯網紅奶茶,結果你領導站在不遠處微笑的對你說,我們來開心的share(分享)。
你從小的教育開始告訴你,要「大方無私,是一種美德」。
你品,細品
你又該如何做。
不是主動的分享,那只能算剝削。
孩子要是不肯心甘情願的分享,那就領悟不到分享的真正含義,只能說孩子屈服你的命令。
既然讓孩子先學會自私,明白東西是自己的,有權選擇分不分享,家長都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如果像上面開頭那熊孩子一樣,搶不到就哭,這該如何應對。
Twitter 上有這樣一個熱帖:
兒子的玩具遭同齡人「橫刀奪愛」,媽媽不但沒有引導孩子分享,還很提氣地在網上給懟了回去。
她認為玩具是兒子的,他有權決定是否要分享。
之所以支持兒子,是因為她看到很多人小時候說「不」沒得到大人的認同,長大後變得自己委屈自己,不會拒絕他人。
媽媽的這番話,在 Twitter 上獲得了 20 多萬的點讚。
所以你看,就算面對熊孩子,我們應該讓孩子學到的是堅持自己的的原則。
既然我們沒有做出不符合規矩的事情,為什麼要我們忍讓,哪怕哭,哪怕被誤解上網。
如果你屬於不想高調做事的人,那麼也可以試一試這個低調的做法。
首先,我們要一個旁觀者的角色,既不是支持者,也不是「豬隊友」。
為什麼這麼說。
在一般情況下,十有八九的父母肯定是先跟自己孩子說,
「你就讓一下小朋友吧」
「給他吧,這東西大把,我回頭買個新的給你」
「你都這麼大了,怎麼不知道分享」
開頭就不幫自己孩子就算了,還幫對方孩子助攻,這得多失敗。
既然不想太高調,那麼支持者也做不到了。
你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問他們:
「先停下,你們有什麼問題需要我幫忙的嗎?」
其次是先緩一緩。
在我們擺正好自己的角色後,不要急著插入戰局中。
我們不是應該先看一看,既然有人搶玩具到我們身上,先看看我們孩子的表現如何。
如果有來有往,勢均力敵,那就接著看孩子怎麼解決。
要是說被對方欺負到家門口了,那我們就應該站出來了,讓孩子知道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
然後是達成共識。
就是說我們要和孩子一起達成共識。並不是說有我們大人說的算,或者任由孩子的性格來。
假設孩子真不願意分享他的玩具,那也沒有錯。
那我們就跟對方商量「等我們玩好了,再拿給你」或者拿另外一個玩具把搶走的玩具換回來。
如果是正常點的家長,通常這事也就過去了。
如果遇到比較憨的家長,就是如此霸道。
那麼我們可以選擇去找工作人員幫忙解決。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問題是出現在自己孩子身上,就是理虧,怎麼勸都不行。
那我還是建議帶著孩子離開現場吧!
最後要調整好心態。
很多人決定前面三步已經把事情解決。
其實我們還要和孩子調整好心態,就算說最後沒有成功,達成不了共識,也不要發脾氣。
可以和孩子事後討論下問題,讓他明白問題所在。
當然,分享是美德,它可以讓孩子學會社交意識,感受到社交的快樂。
可是學會分享又是一件很難掌握的事情,你必須讓孩子先學會自私,知道這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然後再學會把自己的東西心甘情願的分享出去。
那麼這個時候的分享才是真心的,更符合我們引導他知道分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