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先學會自私,比教孩子分享更重要

2020-08-28 不完美育兒計劃plan

看到這麼一個問題:

孩子在遊樂場玩玩具的時候,遭到其他小朋友「橫刀奪愛」,媽媽首先引導孩子要會分享,誰知孩子不肯,只好讓對方小朋友放棄,卻沒想到孩子大哭起來,引起周圍人圍觀。

導致這位媽媽左右為難,生怕被拍上網,被人誤解欺負小孩。

最後那位媽媽提出該不該讓孩子學會分享?

為什麼要孩子學會分享

一看到這個問題,我滿腦子的疑問。

首先,孩子被人搶玩具,為什麼要孩子學會分享?

很多時候,我經常看到很多家長,書籍都在提倡讓孩子學會分享。

認為分享是美德,應該從小就有這個習慣。

如果你家孩子不會分享,那麼不好意思,你孩子將來會變得自私,小氣,沒朋友

所以我們就開始焦慮了,怎麼可以讓孩子變得自私。

優秀的孩子就應該會分享。

這時候,4歲的兒子和2歲的女兒吵了起來,因為兒子想拿妹妹手裡的玩具,誰知女兒不肯。

兒子突然嘴裡蹦出一句話:「老師說了,我們要學會分享,妹妹,你的玩具要給哥哥玩。

你看,連4歲的兒子都學會用老師背書了。

一句「老師說了應該分享」,竟讓我無法去反駁和教育兒子。

反倒讓女兒處於弱勢,如果不分享的話,她就會成為不聽話,自私的孩子。

試想如果我告訴兒子不應該這樣,那我不是說老師的話是錯的,那兒子會不會從此質疑老師的話?

可是如果不把這問題解釋好,以後兒子遇到別人手上的玩具,隨口來一句「老師說應該分享」,這近乎於無法反駁的話術,就能令對方心服口服的把玩具分享出去。

我還是用多年看雞湯文的金句告訴兒子:分享是情分,不分享是本分

兒子被我說的一愣愣的,什麼本分情分。我要玩具啊!

我開始意味深長的跟兒子解釋起了【物權意識】。

兒子感覺到我在胡扯。

最後只好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告訴他,就是要你自私

玩具是你的,那麼你有權決定東西要不要分享給其他人。如果玩具是大家的,比如滑滑梯,遊樂場的玩具等等,那要輪流來或者誰先得到誰就有權利決定分不分享。

所以妹妹不願意分享,那就不能拿妹妹的;你也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想跟妹妹分享就不要給妹妹玩。

不是主動的分享,那只能算剝削。

很多家長在引導孩子分享這事情上,還真跟我兒子沒什麼區別。

只要家裡來小客人,孩子沒有表達意願,家長倒是先給孩子定下了標準

「你要分享玩具給小朋友哦」,「你是哥哥/姐姐/主人,讓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

這是分享嗎?孩子沒有打算怎麼做,大人倒是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如果孩子表示不願意,

「媽媽平時是怎麼教你的,要學會和別人分享」這一金句讓孩子無法反駁。

我想我們應該搞清楚,分享本質上物權的問題,並非禮貌問題

孩子連自己東西都沒有做主的權利,還談什麼個性。

你試想用了20分鐘排隊買了一杯網紅奶茶,結果你領導站在不遠處微笑的對你說,我們來開心的share(分享)。

你從小的教育開始告訴你,要「大方無私,是一種美德」。

你品,細品

你又該如何做。

不是主動的分享,那只能算剝削。

孩子要是不肯心甘情願的分享,那就領悟不到分享的真正含義,只能說孩子屈服你的命令

面對熊孩子搶玩具怎麼辦

既然讓孩子先學會自私,明白東西是自己的,有權選擇分不分享,家長都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如果像上面開頭那熊孩子一樣,搶不到就哭,這該如何應對。

Twitter 上有這樣一個熱帖:

兒子的玩具遭同齡人「橫刀奪愛」,媽媽不但沒有引導孩子分享,還很提氣地在網上給懟了回去。

她認為玩具是兒子的,他有權決定是否要分享。

之所以支持兒子,是因為她看到很多人小時候說「不」沒得到大人的認同,長大後變得自己委屈自己,不會拒絕他人。

媽媽的這番話,在 Twitter 上獲得了 20 多萬的點讚。

所以你看,就算面對熊孩子,我們應該讓孩子學到的是堅持自己的的原則

既然我們沒有做出不符合規矩的事情,為什麼要我們忍讓,哪怕哭,哪怕被誤解上網。

如果你屬於不想高調做事的人,那麼也可以試一試這個低調的做法。

首先,我們要一個旁觀者的角色,既不是支持者,也不是「豬隊友」。

為什麼這麼說。

在一般情況下,十有八九的父母肯定是先跟自己孩子說,

「你就讓一下小朋友吧」

「給他吧,這東西大把,我回頭買個新的給你」

「你都這麼大了,怎麼不知道分享」

開頭就不幫自己孩子就算了,還幫對方孩子助攻,這得多失敗。

既然不想太高調,那麼支持者也做不到了。

你可以用旁觀者的角度問他們:

「先停下,你們有什麼問題需要我幫忙的嗎?」

其次是先緩一緩。

在我們擺正好自己的角色後,不要急著插入戰局中。

我們不是應該先看一看,既然有人搶玩具到我們身上,先看看我們孩子的表現如何。

如果有來有往,勢均力敵,那就接著看孩子怎麼解決。

要是說被對方欺負到家門口了,那我們就應該站出來了,讓孩子知道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

然後是達成共識。

就是說我們要和孩子一起達成共識。並不是說有我們大人說的算,或者任由孩子的性格來。

假設孩子真不願意分享他的玩具,那也沒有錯。

那我們就跟對方商量「等我們玩好了,再拿給你」或者拿另外一個玩具把搶走的玩具換回來。

如果是正常點的家長,通常這事也就過去了。

如果遇到比較憨的家長,就是如此霸道。

那麼我們可以選擇去找工作人員幫忙解決。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問題是出現在自己孩子身上,就是理虧,怎麼勸都不行。

那我還是建議帶著孩子離開現場吧!

最後要調整好心態。

很多人決定前面三步已經把事情解決。

其實我們還要和孩子調整好心態,就算說最後沒有成功,達成不了共識,也不要發脾氣。

可以和孩子事後討論下問題,讓他明白問題所在。

當然,分享是美德,它可以讓孩子學會社交意識,感受到社交的快樂。

可是學會分享又是一件很難掌握的事情,你必須讓孩子先學會自私,知道這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然後再學會把自己的東西心甘情願的分享出去。

那麼這個時候的分享才是真心的,更符合我們引導他知道分享的意義。

相關焦點

  • 致父母:早點教孩子「學會拒絕」,比「學會分享」更重要
    、懂得包容、乖巧聽話的「好孩子」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學會說「No」更重要!早點教孩子「學會拒絕」,比學會「分享」更重要。父母要知道,讓孩子學會拒絕,能幫助孩子懂得選擇,選擇遠離外界的塵埃,給予他們保護自己的力量。所以,讓孩子懂得分享的好處,也要讓孩子學會拒絕的藝術。懂得拒絕的孩子,才會明白分享的價值。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家長要先了解原因,「對症下藥」教他懂得謙讓
    3、缺乏同理心幼齡階段,孩子沒有同理心是正常的,當然這也是他們不懂分享的一個原因。孩子壓根不會去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存在偏差,更不會思考給他人帶去了哪些影響。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慢慢的就會萌發自我意識,這個時候只要家長多加引導,孩子在行為方面就會有所收斂。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心理學家:父母可以用5招教出愛分享的孩子
    因為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從沒接觸過分享,而奶奶的寵溺更加深了孩子對東西的獨佔意識。孩子從來沒有體會到分享的樂趣,所以根本不懂得交朋友的時候,需要與人分享。 有人說,自私是人類的生存本能,不需要學習;分享卻是需要學習、需要模仿的。因為孩子從小生活的環境中,大人的錯誤引導,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模仿對象,所以養成了孩子自私、獨佔的習慣。
  • 孩子不想分享玩具咋辦?理解孩子的自私,才能教他學會分享
    最近有網友在網訴苦,平時表現乖巧的孩子,家裡一來客人,尤其帶孩子來家裡,他就像換了個人似的。死命護著玩具,不讓別人碰,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做父母的面對這種情況極度尷尬,不知足所錯!通常一個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先不要給他貼上自私、不願意分享等等標籤,當遇到這個情況時可以從以下幾個原因分析一下:1.心情不好在社交中,情緒因素佔據了很大的比重,當一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別不願意與別人溝通交往。
  • 說教育:孩子還沒有學會分享,請不要說孩子自私
    文·艾特27如果孩子四歲多了,仍然不懂得分享,不與其他人交流分享食物或者玩具,父母就要引起重視,教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第一,不要隨意給孩子打上自私的標籤即使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也不要說孩子自私、小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隨時鼓勵孩子與他人分享。當孩子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他人的時候,父母要加以鼓勵,表揚、誇獎孩子,並且告訴孩子這樣做,你可以結交到更多小夥伴。二、轉移注意力當孩子護著玩具,不願意和其他人分享一起玩的時候,父母可以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父母要教孩子學會「自私」,不懂拒絕的孩子,長大活得很痛苦
    自私這種品德是每一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孩子擁有的,因為自私的人總是會被人唾棄,這種性格的孩子也常常會交不到朋友。但是作為父母,應該要從小教孩子學會「自私」,因為不懂得拒絕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將會活得很痛苦。父母教會孩子自私並不是說讓孩子不要學會和他人分享,而是說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學會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私人物品,並且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
  • 別總強迫孩子要分享了,想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允許他自私
    在讓孩子學會分享前是有前提的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如果你問一個兩歲的孩子他是否能給你一個蘋果,他通常會說不,對於玩具也是一樣。如果你碰他的玩具,他會立刻喊"這是我的"。這時,一些家長會告訴孩子你要學會分享。甚至有些家長也擔心孩子長大後會變得自私,從而強迫孩子在小時候分享,那麼從這裡開始這些父母就已經做錯了。
  • 孩子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是自私嗎?培養物權意識比分享更重要
    ,小朋友要學會分享,太自私了會沒有小朋友跟你玩的。」分享是人與人和諧交往的基礎,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同時也是一種美德,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樂於分享的,從而能擁有一個美好而健康的人際關係。
  • 玩具被搶卻讓孩子學會分享,是對孩子的傷害,培養邊界感很重要
    畢竟要教孩子還手或者是替孩子還手,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家長們通常會選擇委屈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大方一些,學會分享。但是,這種讓孩子學會分享的方式是帶有強迫性質的,並不能夠讓孩子理解大方的概念,相反,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 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嗎?
    孩子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這與自私無關,它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的表現。所以,父母不用過分焦慮,錯誤地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歸結為是孩子「自私」、「小氣」。、及時的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分享、願意分享,而不是大驚小怪或是斥責。
  • 孩子出現「自私」行為,家長強制他學會分享並不可取,試試這樣做
    即使是菲菲在一旁給予暗示,他也從不與菲菲分享,特別是在只有一個東西時,孩子更從不與他人謙讓。也因此在學校裡與同學們有過不少爭執。老師也常常與菲菲談話,告訴他孩子不喜歡與他人分享,並喜歡獨佔的習慣並不是好習慣,可菲菲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幫助娃改掉自私的行為。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不要那麼小氣,我們要學會分享。」「就是不行,他想玩,讓他媽媽去買。」「哎,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自私。」每當孩子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或者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給小夥伴時,家長就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學會分享。如果孩子就是不分享的話,就會被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可是這真的是孩子自私的表現嗎?試想一下,如果你花高價買了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你借給朋友用幾天,你是不是也不願意?
  • 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功利心不能太重,理解他的「自私」才有效
    01不願分享≠自私為了讓各位家長更直觀地理解,我給大家講兩個故事。當一個孩子說「這是我的」時,父母要先學會尊重他,才能使其真正心甘情願地分享。即使是外面的公共玩具,也應該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則,等先來的人玩兒好了才能給你。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功利心不能太重,理解他的這種「自私」才有效。
  • 在這2件事上,孩子要學會「自私」,家長「裝大方」其實是害孩子
    大家好,我是王師傅帶悟空,我們大家都知道,分享是一種美德。不僅僅是成人之間,孩子也要學會分享。如果一個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喜歡跟別人去分享,而且熱情好客,大方不小氣,那麼這個孩子大家也都很喜歡,父母也跟著有面子。因為別人會覺得這孩子家教很好,但是有些孩子就不愛分享,他們比較自私自利,家長們也是經常批評指責孩子。
  •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一文告訴你答案,被強迫的分享不值得表揚
    1、孩子的心愛物品。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非常重要的東西,被稱為心愛物品,這樣東西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更不願意讓別人去接觸,往往對於這樣的物品會過度的保護,而對於一些小孩子來說,現在物品還會隨身帶在身上,這在別人看來,孩子就會顯得自私,不懂得分享。2、與父母的溺愛有關。
  • 「自私」的父母,孩子將會更優秀?
    他們為了子女,幾乎可以奉獻自己的所有,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然而,太無私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有時候,父母帶點「自私」,孩子反而走得越遠越好。壹「自私」點,照顧好自己知乎上一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 讓孩子學會「自私」,才是父母成功的教育體現
    每個孩子在懂得奉獻與分享之前,都應該面對自己的自私,在某些事情上,也必須要自私一些才行。怎麼能這麼自私!」秦秦無奈地對小芝說:「你這麼說的話,我的兩個女兒不是更自私麼?這雪糕是你買給他的,他自私一點不是很正常嗎?」最後,小芝看著兒子開心地吃著雪糕,心裡卻十分生氣,覺得這孩子真是被慣壞了。
  • 三歲以下的孩子,到底要不要教給他們分享?
    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我們都要交給他們學會與他人分享。不然的話,孩子就喜歡吃獨食,變得非常自私。長大之後也難以融入集體,不願意和他人分享。影響他們的交友、學習,甚至是就業。但是孩子多大之後,我們才能教給他們學會分享呢?親貝網小編了解到,很多媽媽的答案是越早越好。可實際上,教給孩子學會分享,最好等到孩子三歲之後。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大人的處理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越來越自私
    被迫分享不僅不能讓孩子真的學會分享,而且容易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好的影響。,為什麼要教孩子學會分享?是為了避免孩子成長為吝嗇、自私自利的人。但對剛剛形成物權意識的孩子而言。不分享並不意味著孩子自私,東西給了別人自己就沒有了才是他們不想分享的原因。相反,那些看到別人東西就想要的孩子才是一種「自私」的表現。當然,也是一種正常的表現,在這個階段,他們只有一種意識,什麼都是自己的,自己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
  • 自私是孩子天性嗎?家長該不該教孩子如何分享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面對的情況可能是,在人際交往中孩子「不肯分享」。作為爸爸媽媽會有焦慮和擔憂,不分享孩子會變得自私嗎?有時候我們會認為孩子不分享是不好的,我們會不好意思、會尷尬。其實是我們成人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形成的一種對交往和孩子交換中對物品價值的成人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