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面對的情況可能是,在人際交往中孩子「不肯分享」。作為爸爸媽媽會有焦慮和擔憂,不分享孩子會變得自私嗎?有時候我們會認為孩子不分享是不好的,我們會不好意思、會尷尬。其實是我們成人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形成的一種對交往和孩子交換中對物品價值的成人的觀念。
兒童對物品的分享是需要經歷先擁有—再分享的過程的。我們需要關注到孩子對於自己的玩具是否有支配權;是否能夠為自己的玩具做主;不受幹擾地在自己想要贈送、交換、借給別人自己玩具的時候,能夠自主地去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還需要留意觀察一下,一般造成孩子不分享的原因可能有:
1、孩子曾經經歷過自己因為送給別人玩具而被父母家人指責的經歷,那麼,孩子就會從內心中不太願意去分享,因為這樣的一個經驗會讓孩子有一定的壓力。
2、在獲得玩具的過程中,如果過於艱難。比如說爸爸媽媽的觀念認為不應該給孩子買過多的玩具,應該讓孩子去學會珍惜等等這些來自於父母成長的經驗,而使孩子獲得玩具的過程中過於艱難,就會造成內心中對於玩具的不滿足和不願意分享的狀況。
我們需要結合上面的那個建議,了解一下孩子對於自己的玩具是否自身是滿足的,然後同時在滿足的基礎上,他能不能為自己的玩具做主,能夠自主地支配自己的玩具。他能夠滿足進而發展到能夠自由地去自主支配,那麼最終孩子一定是能夠發展為願意分享的,因為結合這孩子交往的過程,分享玩具就作為了孩子交往的過程中的一個橋梁。
描述中沒有講到孩子的年齡,我估計是稍微年齡小一點的孩子。再把歲數延伸一下:
之前還有一位家長問到,為什麼孩子到了7歲還不肯分享?
再次強調,兒童必須首先擁有物品,才能消費或者分享這個物品。這就出現了物品的所有權問題。當兒童有分享的意願時一定是基於他擁有屬於他的物品,並且是可以由他自己來支配的,同時也是在滿足他的交往的敏感期的過程中。
有很多時候,在孩子沒有準備好分享的情況下,成人會「強迫」甚至「威脅」孩子分享,比如:「分享一個給他,他是你的好朋友」,「分享才是好孩子」,「你這麼小氣別人都不跟你玩」,「分享給別人,媽媽再給你買」,或者直接從孩子手裡拿走物品分享給別人……
最後,是否完全擁有物品歸屬權和支配權,同時,是否有一個分享氛圍的環境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沒有的話,我建議現在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分享氛圍的環境。比如說在家裡和孩子分享一個故事,和孩子分享一部動畫片,和孩子分享一件有趣的事情,都會讓孩子和父母產生一種連結和流動,而這種交流是父母向孩子表達愛以及給孩子愛的能量的最好方法,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和關注。另外,父母平時也給孩子準備他自己可以支配的一些玩具、食品或者書籍等等,是他擁有贈送和交換的的條件。慢慢地孩子才能體會分享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