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娃的專屬小沙坑終於落成了,雖然地方不大,但是虎姜稀罕的不得了。沙坑「試運營」的時候我本來只想帶他看一眼,結果一屁股坐在地面根本不走了。也好也好,有地方玩沙子至少我能暫時緩緩講繪本都要冒煙的嗓子。
這個春天本來是要和娃一起去幼兒園的親子班提前適應集體活動的,但是因為疫情的緣故,導致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只能窩在家裡唱獨角戲。虎姜過生日的時候,我們倆一起做了生日蛋糕,切蛋糕的時候還嘻嘻哈哈很開心,結果吃著吃著就跟我說:「虎姜覺得有點孤單,因為沒有小朋友一起玩。」
在這之前我們好像也沒有怎么正八經地討論過「孤單」的話題,他這一句話搞的我有點措手不及。聽到這句話,我腦海裡的第一反應竟然是當年英語老師對alone 和lonely的辨析……(高考陰影揮之不去啊……)但是我又覺得向一個三歲小孩解釋如此頗有哲學意味的問題好像有點超綱。就只好對他說:沒關係的,下次我們做蛋糕,邀請小朋友們來家裡一起吃好嗎?
後來我想著,也是時候讓虎姜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觸接觸,有可能的話也發展幾個固定的小玩伴,對他的社交發展也有好處。於是我就邀請小區裡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嗯,確切的說是來沙坑裡「坐」客。
這天鄰居媽媽帶著一位小弟弟來了。來的時候虎姜已經坐在沙坑裡玩了起來,面對一個突然冒出來的小朋友顯得有點不知所措,看著小弟弟和他媽媽朝自己走來,虎姜一直在拒絕著搖頭,不想讓他們靠近。我試探性地問了問虎姜:小弟弟想和虎姜哥哥一起玩沙子可以嗎?能不能讓他也坐到沙坑裡呢?
然後我得到的是比之前更堅定的搖頭和「不要!」
小朋友的媽媽見狀也很理解,試探性地接著問了問:「小弟弟不進去,在邊上玩可以嗎?」也許是感覺到了大人的支持而非強迫,虎姜默許了小弟弟在沙池邊玩耍的行為。
可是沙子實在是太好玩了,小弟弟玩著玩著就情不自禁的想把身子探到池子裡,見到虎姜還沒有接受小弟弟和他一起在沙池裡玩耍,每當小弟弟快要爬到池子裡的時候,他的媽媽都會默默地把他抱出來。
說實在的,我的本意是想讓虎姜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他的拒絕讓我的小算盤落了空,這種「不給大人長面子」的行為好像乍一看有點小尷尬。可是看到小弟弟的媽媽也能理解虎姜「保護領地」的做法,我也更加堅定了應該繼續尊重虎姜想法的決定,不能從大人面子的角度威逼利誘地去引導他「分享」。
畢竟我也不是神仙,大家在帶娃過程中遇到的糾結我也都會遇到。就拿孩子分享玩具這件事來說,在虎姜大概一歲左右的時候,朋友一家包括一個3歲左右的小男孩一起來我家做客,玩到最後要離開的時候,小男孩看上了虎姜的一個毛絨玩具。那時候,似懂非懂的虎姜+執著想要的小男孩+礙於成年人的面子導致最後我讓小男孩把玩具拿走了。
我特意把「成年人的面子」作為一個因素拎了出來,是因為我回頭想了想,我見到的絕大多數被要求分享的時刻,家長並不是從「分享讓快樂1+1>2」的角度出發的,而是不想讓旁人認為自己的孩子「自私」,拿著屬於孩子的玩具借花獻佛。
不願意分享就等於自私嗎?顯然不是的。
什麼是自私?有句順口溜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自己著想」這件事深深地刻在人類的基因序列中,這是天性使然。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5歲以前的兒童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虎姜拿了鄰居小朋友的水槍玩,當我問他水槍是誰的,他張口就說是虎姜的!這並不是自私,而是在他的世界裡,他認為只要是自己玩過的東西就屬於自己了!
這是兒童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必經過程。漸漸地,兒童在不斷地學習中掌握了共情的能力,了解到在利己這個選項以外,還有利他這個操作。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真自私,一般是指他「損人利己」。可是你想想看,小朋友只是想保護屬於自己的玩具而已,哪裡輪得上損人這麼嚴重的程度呢!
這就好比有一天,你的鄰居對你說:「把你的愛馬仕包包拿出來我們share一下吧,我想去市場買趟菜。」你自然是不肯的(土豪和高仿情況不在討論內),然後就被鄰居戴上「自私」的頭銜,你冤不冤?你做錯了啥?你只想守護著心愛的包包啊!
利己讓人類的基因延續下來,利他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對於孩子,這是兩件在不同人生階段需要學習的事情。
怎麼才能讓孩子學會真正的分享?
建立物權意識,強化所有權
平時在生活中可以幫助孩子強化家中物品的所有權,這是媽媽的電腦,那是寶寶的玩具。就像我在引導孩子收納玩具時的態度一樣:玩具是媽媽買來送給你的,所以你有責任收納好它們。
慢慢地孩子就會理解,屬於自己的東西一方面有責任照看好它們,另一方面也有處置的權利。越了解物權意識,越有助於孩子分享的行為。因為他們知道,這個玩具是屬於我的,就算我借給你玩,不等於它就變成你的。
認知自己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緒
首先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正確地認知自己的情緒,不願意把玩具分享出去,是擔心小朋友會把玩具弄壞,還是因為分出去自己就沒的玩而難過?這樣也有助於家長針對性地進行疏解。
漸漸地也要培養孩子共情的能力,想一想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對別人的情緒產生怎樣的影響。如果孩子想到了,小夥伴因為沒有玩到喜歡的玩具而難過,但是他依舊堅持不把玩具分享出去,那家長也應該支持孩子的想法。
孩子表面上需要維護的是此刻玩具的使用權,實際上他們更需要家長對自己決定的支持。
體會分享帶來的樂趣
拿我自己來說,做烘焙料理,更多地享受的是分享的樂趣,而非食物本身對食慾的滿足。看到家人朋友吃著我做的點心甜品還讚不絕口的時候,我非常的開心。還有此刻深更半夜地在碼字,想和大家分享些我和娃一起生活的點滴。每當有讀者小夥伴給我留言,支持和認同的時候,我的價值感和成就感也得到了很大的滿足。這是對我來說,分享帶給我的樂趣。
小朋友也是一樣的,不分享每個人只能玩自己手裡的一件玩具,可是互相交換以後,大家能玩更多的玩具,體會更多的樂趣了,這就是分享的意義呀!
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們通過交換,排隊等待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快樂,降低一味付出帶來的「失去感」。
勇敢說「不」
如果是你的大老闆帶著孩子和你們一起玩,他的孩子想要你家寶寶玩具的時候,你能夠當著上司的面,支持自己孩子不分享的決定嗎?
這一點,我想更多是寫給家長們的。作為成年人,你面對權威的處事態度,也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比如,你的孩子會不會孩子面對比自己小的夥伴可以直言拒絕,而面對比自己強壯年長的孩子就會妥協呢?
希望你我和孩子們都能成長為愛分享,善分享,知道怎麼在獲利和付出之前保持平衡的利人利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