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姜媽媽: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嗎?

2020-09-03 虎姜的小花園

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娃的專屬小沙坑終於落成了,雖然地方不大,但是虎姜稀罕的不得了。沙坑「試運營」的時候我本來只想帶他看一眼,結果一屁股坐在地面根本不走了。也好也好,有地方玩沙子至少我能暫時緩緩講繪本都要冒煙的嗓子。

這個春天本來是要和娃一起去幼兒園的親子班提前適應集體活動的,但是因為疫情的緣故,導致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只能窩在家裡唱獨角戲。虎姜過生日的時候,我們倆一起做了生日蛋糕,切蛋糕的時候還嘻嘻哈哈很開心,結果吃著吃著就跟我說:「虎姜覺得有點孤單,因為沒有小朋友一起玩。

在這之前我們好像也沒有怎么正八經地討論過「孤單」的話題,他這一句話搞的我有點措手不及。聽到這句話,我腦海裡的第一反應竟然是當年英語老師對alone 和lonely的辨析……(高考陰影揮之不去啊……)但是我又覺得向一個三歲小孩解釋如此頗有哲學意味的問題好像有點超綱。就只好對他說:沒關係的,下次我們做蛋糕,邀請小朋友們來家裡一起吃好嗎?

後來我想著,也是時候讓虎姜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觸接觸,有可能的話也發展幾個固定的小玩伴,對他的社交發展也有好處。於是我就邀請小區裡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嗯,確切的說是來沙坑裡「坐」客。

這天鄰居媽媽帶著一位小弟弟來了。來的時候虎姜已經坐在沙坑裡玩了起來,面對一個突然冒出來的小朋友顯得有點不知所措,看著小弟弟和他媽媽朝自己走來,虎姜一直在拒絕著搖頭,不想讓他們靠近。我試探性地問了問虎姜:小弟弟想和虎姜哥哥一起玩沙子可以嗎?能不能讓他也坐到沙坑裡呢?

然後我得到的是比之前更堅定的搖頭和「不要!」

小朋友的媽媽見狀也很理解,試探性地接著問了問:「小弟弟不進去,在邊上玩可以嗎?」也許是感覺到了大人的支持而非強迫,虎姜默許了小弟弟在沙池邊玩耍的行為。

可是沙子實在是太好玩了,小弟弟玩著玩著就情不自禁的想把身子探到池子裡,見到虎姜還沒有接受小弟弟和他一起在沙池裡玩耍,每當小弟弟快要爬到池子裡的時候,他的媽媽都會默默地把他抱出來。

說實在的,我的本意是想讓虎姜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他的拒絕讓我的小算盤落了空,這種「不給大人長面子」的行為好像乍一看有點小尷尬。可是看到小弟弟的媽媽也能理解虎姜「保護領地」的做法,我也更加堅定了應該繼續尊重虎姜想法的決定,不能從大人面子的角度威逼利誘地去引導他「分享」。

畢竟我也不是神仙,大家在帶娃過程中遇到的糾結我也都會遇到。就拿孩子分享玩具這件事來說,在虎姜大概一歲左右的時候,朋友一家包括一個3歲左右的小男孩一起來我家做客,玩到最後要離開的時候,小男孩看上了虎姜的一個毛絨玩具。那時候,似懂非懂的虎姜+執著想要的小男孩+礙於成年人的面子導致最後我讓小男孩把玩具拿走了。

我特意把「成年人的面子」作為一個因素拎了出來,是因為我回頭想了想,我見到的絕大多數被要求分享的時刻,家長並不是從「分享讓快樂1+1>2」的角度出發的,而是不想讓旁人認為自己的孩子「自私」,拿著屬於孩子的玩具借花獻佛。

不願意分享就等於自私嗎?顯然不是的。

什麼是自私?有句順口溜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自己著想」這件事深深地刻在人類的基因序列中,這是天性使然。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5歲以前的兒童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虎姜拿了鄰居小朋友的水槍玩,當我問他水槍是誰的,他張口就說是虎姜的!這並不是自私,而是在他的世界裡,他認為只要是自己玩過的東西就屬於自己了!

這是兒童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必經過程。漸漸地,兒童在不斷地學習中掌握了共情的能力,了解到在利己這個選項以外,還有利他這個操作。

我們現在說一個人真自私,一般是指他「損人利己」。可是你想想看,小朋友只是想保護屬於自己的玩具而已,哪裡輪得上損人這麼嚴重的程度呢!

這就好比有一天,你的鄰居對你說:「把你的愛馬仕包包拿出來我們share一下吧,我想去市場買趟菜。」你自然是不肯的(土豪和高仿情況不在討論內),然後就被鄰居戴上「自私」的頭銜,你冤不冤?你做錯了啥?你只想守護著心愛的包包啊!

利己讓人類的基因延續下來,利他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對於孩子,這是兩件在不同人生階段需要學習的事情。

怎麼才能讓孩子學會真正的分享?

建立物權意識,強化所有權

平時在生活中可以幫助孩子強化家中物品的所有權,這是媽媽的電腦,那是寶寶的玩具。就像我在引導孩子收納玩具時的態度一樣:玩具是媽媽買來送給你的,所以你有責任收納好它們。

慢慢地孩子就會理解,屬於自己的東西一方面有責任照看好它們,另一方面也有處置的權利。越了解物權意識,越有助於孩子分享的行為。因為他們知道,這個玩具是屬於我的,就算我借給你玩,不等於它就變成你的。

認知自己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緒

首先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正確地認知自己的情緒,不願意把玩具分享出去,是擔心小朋友會把玩具弄壞,還是因為分出去自己就沒的玩而難過?這樣也有助於家長針對性地進行疏解。

漸漸地也要培養孩子共情的能力,想一想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對別人的情緒產生怎樣的影響。如果孩子想到了,小夥伴因為沒有玩到喜歡的玩具而難過,但是他依舊堅持不把玩具分享出去,那家長也應該支持孩子的想法。

孩子表面上需要維護的是此刻玩具的使用權,實際上他們更需要家長對自己決定的支持。


體會分享帶來的樂趣

拿我自己來說,做烘焙料理,更多地享受的是分享的樂趣,而非食物本身對食慾的滿足。看到家人朋友吃著我做的點心甜品還讚不絕口的時候,我非常的開心。還有此刻深更半夜地在碼字,想和大家分享些我和娃一起生活的點滴。每當有讀者小夥伴給我留言,支持和認同的時候,我的價值感和成就感也得到了很大的滿足。這是對我來說,分享帶給我的樂趣。

小朋友也是一樣的,不分享每個人只能玩自己手裡的一件玩具,可是互相交換以後,大家能玩更多的玩具,體會更多的樂趣了,這就是分享的意義呀!

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們通過交換,排隊等待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快樂,降低一味付出帶來的「失去感」。

勇敢說「不」


如果是你的大老闆帶著孩子和你們一起玩,他的孩子想要你家寶寶玩具的時候,你能夠當著上司的面,支持自己孩子不分享的決定嗎?

這一點,我想更多是寫給家長們的。作為成年人,你面對權威的處事態度,也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比如,你的孩子會不會孩子面對比自己小的夥伴可以直言拒絕,而面對比自己強壯年長的孩子就會妥協呢?


希望你我和孩子們都能成長為愛分享,善分享,知道怎麼在獲利和付出之前保持平衡的利人利己者。

相關焦點

  • 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嗎?
    但上個星期,她嫂子帶著兩歲半的兒子來她家串門,女兒卻表現的特別不友好,特別護玩具,自己不玩也不願意讓給弟弟玩,弟弟拿了就立馬搶過來,要是給弟弟拿別的玩具,她還會哭鬧,當時的場景真的讓她又尷尬又困惑。她問我是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這樣的,還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呢?
  • 了解兒童心理: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東西,就是自私嗎
    「他可以去玩其他的啊」以上是一位媽媽和自己4歲的女兒之間的對話,媽媽想讓女兒分享玩具給來做客的弟弟玩,女兒就是不肯,自己不玩也肯定分享給弟弟玩。因為女兒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東西,這媽媽心裡非常焦慮,覺得自己的女兒怎麼這麼自私,這樣下去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歡跟她玩了。那麼小女孩自己不玩也不願意分享的行為,真的是自私嗎?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不要那麼小氣,我們要學會分享。」「就是不行,他想玩,讓他媽媽去買。」「哎,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自私。」每當孩子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或者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給小夥伴時,家長就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學會分享。如果孩子就是不分享的話,就會被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可是這真的是孩子自私的表現嗎?試想一下,如果你花高價買了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你借給朋友用幾天,你是不是也不願意?
  •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自私嗎?你錯怪孩子了!試試這五個方法
    最近我在家長群裡,聽到一位媽媽這樣吐槽自己的孩子媽媽吐槽:我兒子今年3歲了,他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缺點就是:自私,佔有欲太強。每次其他小朋友來家裡,他都不允許小朋友摸他的玩具,也不允許小朋友進他的房間。更過分的是,他不僅對玩具具有很強的控制欲,對我也有。
  • 寶寶不分享就是自私?父母要明白,孩子只有「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帶女兒去公園玩,看到一位媽媽帶著2歲的女兒在椅子上坐著,小女孩拿著餅乾津津有味地吃著,這時一個和小女孩差不多大的小朋友眼巴巴地盯著她手裡的餅乾,口水都流了出來。媽媽對小女孩說:「寶貝,把餅乾分給小朋友一點,有好吃的要大家一起吃。」小女孩趕緊把手裡的零餅乾攥得緊緊的,搖著小腦袋說:「不,不給!」媽媽有點尷尬,瞪了小女孩一眼,說:「媽媽平時不是告訴你要懂得與人分享嗎?」
  •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自私嗎?家長該怎麼解決?
    分享不應該是強迫孩子就在前幾天,在小區裡我家寶貝想玩另一個小姐姐的泡泡機,可小姐姐也很珍惜自己的玩具。而家裡人總認為,哥哥大就應該讓著妹妹,認為哥哥自私,於是強迫他分享,有時候還聲音很大的呵斥。而我最近發現越是這樣,哥哥越喜歡打妹妹,搶妹妹的玩具,我相信很多家庭有兩寶的都會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好,那說說家長怎麼應對吧。分享應該是快樂的我覺得分享應該是快樂的,在沒有得到孩子允許之前,不能強行把東西分享出去!
  •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一文告訴你答案,被強迫的分享不值得表揚
    一個媽媽說起自己家的孩子非常憂愁,而自己家的孩子才三歲,剛剛上幼兒園,總是一個人單獨玩,被大家排擠,原因非常簡單,他不喜歡別人碰自己的東西,更不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所以進了幼兒園以後,小朋友很多,因為孩子的特殊性,導致很多孩子都不喜歡和他玩,漸漸的就被孤立了。
  • 「你怎麼總是不願意分享?你這樣真自私!」——讀懂孩子的不分享
    「分享」是很好的品質,但不分青紅皂白就強制性的命令孩子分享,孩子不願意就挖苦諷刺甚至謾罵一定是錯的。因此在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識的階段,我們要做的事有以下幾點:首先要學著接受孩子的不分享,這不是自私吝嗇,而是在給孩子時間讓他懂得邊界,讓他知道自己和別人的邊界在哪裡,在為以後健康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做準備其次才是逐漸引導孩子學習分享,但引導一定不是強迫,
  • 孩子不愛分享真的是自私嗎?做完這4點,讓孩子分享很簡單
    昨天和閨蜜聊天的時候,聊起了她最近很苦惱的事情:閨蜜家女兒已經三歲了,是全家人的寶貝,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她疼愛有加,一般什麼好吃的都留給她,所以時間長了閨蜜就發現女兒特別不願意跟別人分享,不管是什麼東西都要拿在自己手中才最安心。每次閨蜜讓她跟親戚朋友的小孩分享,怎麼說都說不聽,有時候還挺尷尬的,就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李玫瑾:不是自私,天性決定
    導語: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分享給另外一個小朋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父母弄懂了背後的心理動機,正確引導,等他長大,總有一天孩子就學會分享了。 曾經有人問李玫瑾教授,孩子不願意分享是自私嗎?李玫瑾老師的回答是,不一定,3歲之前的孩子本來就不懂分享。 為什麼這麼說呢? 分享這種行為不符合嬰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所謂「自私」,源於孩子物權意識的建立。
  • 你知道嗎?你給孩子的特殊待遇,就是孩子自私的開始
    一位媽媽很是苦惱:「我11歲的兒子很自私,幹什麼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更不知道體恤父母的辛勞,我該怎麼辦啊?」同時,他不會體恤父母的艱辛,更不會關心別人的感受一旦有人想和他一同分享,孩子便會異常緊張,用哭鬧來進行反抗。我們都知道,一個自私的人在群體中是不受歡迎的,媽媽們一定深知這一點,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自私的人。但在家庭中,孩子的「自私」往往能為父母長輩們所寬容。
  • 孩子不願意分享,並非是自私
    如今升級為父母,雖然對玩具無感,但也希望自家寶貝能夠和好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你會發現很多孩子不願意分享,將自己的東西當作&34;。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大都會為其貼上&34;的 標籤,並對其說教。也有的父母為了顏面,會強制他們和小夥伴分享,但結果都是&34;。
  • 虎姜媽媽:孩子入園三天還算平穩,你就覺得自己勝利了?太天真
    他們會很痛苦,在幼兒園裡可能會哭鬧、摔打玩具、不吃、不喝、不說話、不願意午睡,等等。回家後,他們還會跟家長哭訴,再也不要去幼兒園了。這種情況,一般會持續1周左右。不要因為寶寶哭得太厲害而心軟,就不送他去幼兒園了。一旦你妥協了,他就會覺得,「只要我哭,媽媽就會妥協」。那等你再送他去幼兒園時,他就會哭鬧得更加厲害。那你和寶寶之前的努力,豈不是白費了嗎?4.
  • 孩子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是自私嗎?培養物權意識比分享更重要
    ,小朋友要學會分享,太自私了會沒有小朋友跟你玩的。」但是,孩子不願意別人玩自己的玩具就是自私嗎?在物權意識敏感期,孩子處於前道德階段,缺乏正確的認知能力。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保護好孩子的物權意識,不強迫孩子分享自己強烈想要保護的東西,允許孩子有一些「自私」行為。
  • 孩子不分享玩具,就是自私:錯,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從說不開始
    如果孩子不願意,就給孩子貼上一個「自私」、「小氣」的負面標籤。為了給擁有「自私」、「小氣」想法的孩子正名,日本童書作家吉竹伸介在《我的橡皮筋,不給你》這本書繪本中,以一個普通小女孩的視角向我們發出了:「我一直一直想要一件,只屬於我自己的東西」的心聲。或許在大人看來「橡皮筋」不值錢且普通,但在小女孩看來,「它不屬於其他任何人,是只為我一個人而存在的橡皮筋!」
  • 不分享就是自私?「爸爸媽媽,請接受我的不願分享」
    自我意識從嬰兒期就開始萌芽,至青春期逐漸成熟,幼年期的自我意識的發展極易受外在環境影響,而家長錯誤的認知,很可能破壞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比如,家長將孩子「玩具都是我的」「我說了算,我不要和別人分享」等行為和表達,視作孩子「不懂事」、「自私」,或者礙於面子,強制要求孩子分享,就是在破壞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 自私是孩子天性嗎?家長該不該教孩子如何分享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面對的情況可能是,在人際交往中孩子「不肯分享」。作為爸爸媽媽會有焦慮和擔憂,不分享孩子會變得自私嗎?有時候我們會認為孩子不分享是不好的,我們會不好意思、會尷尬。其實是我們成人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形成的一種對交往和孩子交換中對物品價值的成人的觀念。
  • 讓孩子先學會自私,比教孩子分享更重要
    看到這麼一個問題:孩子在遊樂場玩玩具的時候,遭到其他小朋友「橫刀奪愛」,媽媽首先引導孩子要會分享,誰知孩子不肯,只好讓對方小朋友放棄,卻沒想到孩子大哭起來,引起周圍人圍觀。導致這位媽媽左右為難,生怕被拍上網,被人誤解欺負小孩。最後那位媽媽提出該不該讓孩子學會分享?
  • 孩子不願意分玩具給小朋友或幫助同學做功課,讓孩子學會分享合作
    引導自私的孩子,讓孩子學會分享與合作。不願意借足球給同伴。這些行為呢都是可以理解的。生活在優越的物質條件下一直享受好的東西,一直得到家長無微不至的呵護,孩子不懂得也不願意去分享與合作。女兒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同同桌叫做毛毛。毛毛是個很懂禮貌,很文靜的小姑娘,他們關係特別好。毛毛來家裡做客好幾次了。有一次,女兒帶著毛毛來家裡時,他媽媽正好不在家。我洗好了葡萄給他們吃,女兒卻把果盤兒送到了餐廳桌子上,說自己不吃。
  • 不愛分享就是自私?錯怪孩子啦!3個方法幫孩子度過「物權敏感期」
    你有沒有發現,當孩子3歲以後,就不喜歡分享了,我的就是我的,誰也不能動,誰也不能碰。父母或者身邊的人就覺得這個娃好自私啊,太小氣了,我們不跟他玩了。1.家庭學習雖然寶寶在2歲左右才會有自我意識的萌芽,但我們要早一點建立所有權的概念,比如:這個小熊是姐姐的,問問姐姐願不願意給你玩,玩完了給姐姐放回原處,而不能那寶寶拿去玩吧;還有家裡的臉盆,襪子都可以引導寶寶,看,媽媽的襪子,爸爸的襪子,寶寶的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