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庭教育讀書會,定期分享家庭教育知識,歡迎關注。
最近我在家長群裡,聽到一位媽媽這樣吐槽自己的孩子
媽媽吐槽:
我兒子今年3歲了,他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缺點就是:自私,佔有欲太強。每次其他小朋友來家裡,他都不允許小朋友摸他的玩具,也不允許小朋友進他的房間。更過分的是,他不僅對玩具具有很強的控制欲,對我也有。每次我抱其他小朋友的時候,他都會生氣、哭鬧,甚至會推搡其他小朋友,說:媽媽是我的,只能抱我。我現在感到非常苦惱,孩子佔有欲這麼強,不懂得分享,日後會不會因為太自私而被別人討厭呢?
這位媽媽的苦惱戳中了很多人,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孩子不願意分享。那麼,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小氣嗎?其實是我們錯怪孩子了。
我們先來看看,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
孩子佔有欲強,不願意分享,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自然法則。因為在孩子2歲左右,就會開始萌發自我意識,開始出現「我」,繼而產生「我的」這個概念。
教育家孫瑞雪說:兒童必須擁有東西,才能借著擁有的東西發展。通過佔有「我的」私有財產,才能漸漸明白「我的」,才能形成自我意識。才能區分「我的」「別人的」。這是區分「我的」的自然方式。
因為有了自我意識,所以孩子會對「我的」東西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欲望,這是孩子物權意識的體現,合情合理。因此為了保護「我的」東西,包括玩具、房間、媽媽等,就會出現攻擊性,即拒絕他人的接觸,通過哭鬧、攻擊等方法來保護「我的」東西,不受侵犯。
什麼是自私?自私是為了滿足自我利益而去損害他人利益。而孩子的不願意分享,顯然出發點不是為了滿足自我損害他人,而是通過佔有某樣東西,來區分自己與他人;通過佔有東西,來體驗「我」的存在,這是自我價值感的開始。
所以,家長不要急著把自私的帽子扣給孩子。
接下來,我們再談論孩子不願意分享怎麼辦?
1.肯定並引導孩子的物權意識
就像上文所說,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其實是自我意識的結果,不是所謂的自私。因此,家長要接受孩子的這一行為,肯定孩子的物權意識。
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引導孩子的物權意識。因為孩子在2歲左右雖然萌生了自我意識,知道「我」和「我的」,但對於什麼是「我的」,什麼是「你的」卻比較懵懂,因此會以為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這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有些東西是「我的」,有些東西是「別人的」,要讓孩子的物權意識趨於明確。
比如,家長可以明確告訴孩子:
這個遙控汽車是哥哥的,雖然現在拿在你手裡,但不是你的,是哥哥借給你的,等會兒你要還給哥哥的,不可以拿走。
這個畫筆是你的,這個布娃娃是妹妹的,這個桌子是我們全家人的,不是你一個人的。媽媽也不是屬於你一個人的哦。
讓孩子明白了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別人的」,既可以尊重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尊重孩子的選擇,也可以規範孩子的行為,不去佔有和搶奪其他人的。
2.不要逼迫孩子分享
分享是一種美德,但要基於自願。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分享就不會討人喜歡,所以會逼迫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比如,家長會說:
「你是哥哥,你要讓著妹妹,給妹妹玩會兒。」
「你是主人,他是客人,你就應該拿出自己的玩具招待客人哦。」
「你看弟弟都哭了,你就不能給他玩你的玩具嗎?」
你是不是也經常這樣教育孩子?你以為願意分享的孩子,才是懂事兒的孩子。其實,這種逼迫式的分享,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強烈抵抗,愈發討厭分享這件事,也會對「我的」東西,看管得更加嚴格。
不願意分享而被逼迫分享,這無疑於被別人赤裸裸地搶走。成年人尚且無法接受,我們又憑什麼要求孩子必須樂呵呵地拱手相讓呢?
所以,一定不要逼迫孩子去分享。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不如尊重他,並且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你的,你有權決定是否分享,無論你是否分享,爸爸媽媽都是支持你的。
3.切忌哄騙孩子
很多家長逼迫孩子無果之後,就會改變策略:哄騙。會連哄帶騙地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甚至把孩子的玩具送人。等到孩子回過神來找自己的玩具時,發現分享出去的玩具再也回不來了。相信很多家長都做過這樣的錯事吧。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有權威,孩子就算知道玩具被送出去也不能怎麼辦。還有的家長覺得,小孩子都是沒有長性的,過兩天就忘了。但他們忽視了孩子的感覺,這樣的哄騙會讓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下降,長久下來,孩子便不再信任父母。
4.試探性地先讓孩子學會局部分享
孩子在最初階段不愛分享是一種天性,但是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孩子比較願意分享給父母。他雖然對「我的」東西具有強烈的佔有欲,但他們有時候會比較願意分享給自己的爸爸媽媽。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讓孩子學會分享的契機。
孩子願意分享給爸爸媽媽,是因為孩子相信自己的東西不會被搶走,還會回來。所以,父母不妨試探性地鼓勵孩子進行局部分享,比如把玩具或者事物,分享給奶奶、爺爺、哥哥、姐姐等,但前提是一定要能夠還回來,讓孩子知道分享不是失去,不是被搶奪。
當孩子把玩具分享出去後,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可以陪孩子一起玩玩具,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分享的快樂。
當孩子意識到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一種快樂時,也許他會慢慢敢於分享,願意分享。
5.後果體驗法
有一本書叫《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在這本書裡曾討論過關於孩子不願意分享的篇章,其中「後果體驗法」,家長們可以適當地借鑑一下:
父母可以邀請鄰居小朋友一起互相交換零食。不過,這樣做之前,父母要提前告知遊戲規則:一個人只有一份零食,不分享零食的只能吃自己那份,分享的小朋友則可以享用全部零食。當孩子看到大家有很多選擇,自然也就更願意與他人分享了。
如果孩子總是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那麼他也會發現,其他孩子就不太願意跟他玩,當他被孤立時,自然就體驗到「不分享」帶來的後果。再通過父母的一些引導和幫助,他很快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最後再強調一遍:千萬不要強迫孩子交出屬於自己的東西。分享是個過程,我們可以慢慢引導孩子分享,由感知到自願,才能利於他的成長。
總結一下,孩子不願意分享並不是自私,只是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的體現。想要讓孩子願意分享,需要父母耐心引導,讓他體會分享的快樂,而不是逼迫分享哦。
家庭教育讀書會,陪伴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