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帶著兒子球球到朋友家玩,兩個小傢伙一見面就興高採烈地直奔遊戲區,大人們終於擺脫了熊孩子的糾纏,忙裡偷閒地在一旁喝茶聊天。
快樂總是短暫的,不到十分鐘,兩人就打起來了,原來是為了爭幾塊積木。
小傢伙們都剛上幼兒園,年齡只相差4個月,兒子比較爭強好勝,兩人互不相讓。
還沒等我開口,朋友就搶先對她的兒子說:「成成,媽媽在家裡不是告訴你我們是好孩子要懂得分享嗎?」
我看見成成的眼圈慢慢發紅,一臉生氣地對朋友說:「不行,這是我的玩具!」
也許是成成的不樂意,讓朋友覺得很沒面子,她生氣地呵斥道:「你給他玩一下能怎樣?弟弟回去了就會還給你的,你這麼小氣,以後都沒人願意和你玩了。」
說完朋友強行把所剩不多的積木都放在球球手裡,轉身和我無奈地抱怨:「現在的孩子都很自私,一點都不知道分享。」
這句話我從很多的媽媽嘴裡聽到過,可是,媽媽們並不懂孩子內衣真實的想法,常常用家長的權威逼迫孩子「聽話」。
其實,當孩子拒絕和朋友分享他的玩具的時候,他並不是真的自私。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愛心的,希望他們能夠在和小朋友們玩耍時懂得分享。
不過,父母並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分享的意義,以至於孩子非常抗拒「分享」。
著名經濟學家、瑞士蘇黎世大學恩斯特·費爾教授做過一個糖果實驗,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該實驗的結果。
恩斯特的結論是:3至4歲兒童普遍顯現「利己」傾向,不考慮其他孩子的利益,5至6歲相差無幾,要想懂得與人分享一般要到七八歲左右。
霍思燕在《媽媽是超人》節目裡有一段教兒子嗯哼學習分享的片段堪稱教科書式的示範。
她想要把嗯哼不經常玩的玩具捐出去給有需要的人,但是嗯哼強烈地拒絕了,堅定地告訴媽媽:「我不願意」,並且一直哭鬧抗議。
遭到嗯哼拒絕後,霍思燕並沒有對嗯哼進行分享的說教或者自作主張直接強迫嗯哼捐玩具,而是耐心地告訴他:「你的東西你有權力自己來決定,但在願意的前提下,是可以一起玩的,對嗎?」
嗯哼依然拒絕,但是母子倆依然心平氣和地在溝通,最後霍思燕提出:「這樣好不好,我們就去看看,你願意的話,我們就把玩具捐出去,你不願意,我們就帶回來。」
最終嗯哼不但同意了,還和媽媽一起收拾出了很多自己的玩具。
《發現孩子成長的秘密》指出:兒童對他的身體、行為、物品,有決定的權利。當他們不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時,這考驗的其實是成人是否真正有尊重與平等之心。
霍思燕就是以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來溝通,最終達成了合作。
其實,當孩子自私過、佔有過、專享過,做過他們真實的自己,才能迅速地從自我轉移到他人。
總是被家長要求分享的孩子,反而會對很多東西都有強烈的佔有欲,因為他們沒有享受過佔有的權利,所以要努力地彌補自己。
霍思燕說:「小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如果他不到這個階段,我就可以選擇放棄,慢慢來,總有一天他會有這個養成。」
美國兒科學會這樣描述2歲孩子的心理:「2歲時,孩子完全從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出發來看世界,他們認為每個人的想法和感覺都和他們一模一樣。」
因此,對於不肯和人分享東西的孩子,如果他是兩歲或者更小,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如果孩子超過三歲,不願意與小朋友分享玩具,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1、讓孩子感知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
低齡的孩子對分享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有時父母錯誤的做法會讓分享的過程變成一場母子間權利的鬥爭。
文章開頭我朋友的做法就會讓成成以為分享就是:媽媽把我的玩具搶走給了弟弟,我就沒有玩具玩了。
這樣的「分享」是讓孩子抗拒的,父母要讓孩子感知到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不妨讓他在朋友到來之前,把部分最喜歡的玩具收起來,並告訴他這些玩具可以不和小朋友們分享。
同時讓孩子知道,那些留在外面的玩具是提供給所有孩子一起玩的。
父母要允許你的孩子把玩具給小朋友玩之前先獨佔一會兒。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說:只要我們不堅持讓自己的孩子做出犧牲,就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分享觀念,並逐漸養成輪流分享的好習慣。
2、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樊登曾經講過他兒子嘟嘟不需要大人的吩咐,他會把好吃的東西先分給家裡的長輩。
這在他們家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因為父母就是這麼做的。
孩子通過模仿父母和兄弟姐妹來學會分享,因而他們會注意你的行為,會以你為榜樣。
父母陪孩子一起玩,讓孩子和你分享玩具碗中的食物,或者任何適合他探索的東西,讓他習慣跟大家分享。
家裡四代同堂,兒子一人尊享六個長輩的恩寵,我從他會說話開始就引導他把食物分享給我們,然後要求大家必須接過兒子手裡的東西並說句「謝謝你。」
長輩總是會拒絕孩子分享過來的東西,常常說「我不要,你自己吃。」,其實,這是扼殺孩子分享的積極性,久而久之他就會變得「自私」。
3、教孩子一些恰當的分享用語
昨天同事的女兒來我家玩,兩人玩枕頭大戰,她把兩個枕頭都搶走了,兒子急得哇哇大哭,我微笑著對兒子說:「你是不是想要枕頭?那可以和姐姐怎麼說?」
他擦乾眼淚對姐姐說:「姐姐,你可以給我一個嗎?」,很快兩人又瘋狂地笑做一團。
孩子們發生爭搶玩具很多時候是他並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意願。
父母教會孩子這些分享語可以贏得孩子之間的合作。
例如:
我能玩一會兒嗎?
等你用完了,我可以用嗎?
你想試試嗎?
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4、給予孩子正確的示範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事例:
假設你的兒子把他的玩具丟在沙灘上,但看到有些孩子拿起的時候,又馬上跑過來搶走。
你可以這樣對那個孩子說:「他搶走了你的鐵鍬,我替他向你道歉,但是他也很想玩,你願不願意等他用完了再給你?」
然後再對自己的孩子說:「搶別人手中的玩具是不對的,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可以向媽媽尋求幫助。」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你可以介入並替他說話,這是在展現你對他的理解,同時也是在向孩子示範正確的處理方式。
永遠不要因為孩子不肯分享而懲罰他,也不要把這當成一個很嚴重的毛病。
其實,孩子在不乖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指導和支持,威脅不會讓孩子領會我們想要教給他們的道理。
孩子們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想要如願以償,就必須先服從父母的指揮。」
布雷恩說:你需要的是孩子的合作,而不是順從,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給他們示範正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