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麼自私,以後沒人和你玩」:請別用威脅的方式教孩子分享

2020-09-05 多樂媽媽育兒

上午,我帶著兒子球球到朋友家玩,兩個小傢伙一見面就興高採烈地直奔遊戲區,大人們終於擺脫了熊孩子的糾纏,忙裡偷閒地在一旁喝茶聊天。

快樂總是短暫的,不到十分鐘,兩人就打起來了,原來是為了爭幾塊積木。

小傢伙們都剛上幼兒園,年齡只相差4個月,兒子比較爭強好勝,兩人互不相讓。

還沒等我開口,朋友就搶先對她的兒子說:「成成,媽媽在家裡不是告訴你我們是好孩子要懂得分享嗎?」

我看見成成的眼圈慢慢發紅,一臉生氣地對朋友說:「不行,這是我的玩具!」

也許是成成的不樂意,讓朋友覺得很沒面子,她生氣地呵斥道:「你給他玩一下能怎樣?弟弟回去了就會還給你的,你這麼小氣,以後都沒人願意和你玩了。」

說完朋友強行把所剩不多的積木都放在球球手裡,轉身和我無奈地抱怨:「現在的孩子都很自私,一點都不知道分享。」

這句話我從很多的媽媽嘴裡聽到過,可是,媽媽們並不懂孩子內衣真實的想法,常常用家長的權威逼迫孩子「聽話」。

其實,當孩子拒絕和朋友分享他的玩具的時候,他並不是真的自私。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愛心的,希望他們能夠在和小朋友們玩耍時懂得分享。

不過,父母並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分享的意義,以至於孩子非常抗拒「分享」。

二、「利己」是孩子的天性,分享是孩子的權利

著名經濟學家、瑞士蘇黎世大學恩斯特·費爾教授做過一個糖果實驗,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該實驗的結果。

恩斯特的結論是:3至4歲兒童普遍顯現「利己」傾向,不考慮其他孩子的利益,5至6歲相差無幾,要想懂得與人分享一般要到七八歲左右。

霍思燕在《媽媽是超人》節目裡有一段教兒子嗯哼學習分享的片段堪稱教科書式的示範。

她想要把嗯哼不經常玩的玩具捐出去給有需要的人,但是嗯哼強烈地拒絕了,堅定地告訴媽媽:「我不願意」,並且一直哭鬧抗議。

遭到嗯哼拒絕後,霍思燕並沒有對嗯哼進行分享的說教或者自作主張直接強迫嗯哼捐玩具,而是耐心地告訴他:「你的東西你有權力自己來決定,但在願意的前提下,是可以一起玩的,對嗎?」

嗯哼依然拒絕,但是母子倆依然心平氣和地在溝通,最後霍思燕提出:「這樣好不好,我們就去看看,你願意的話,我們就把玩具捐出去,你不願意,我們就帶回來。」

最終嗯哼不但同意了,還和媽媽一起收拾出了很多自己的玩具。

《發現孩子成長的秘密》指出:兒童對他的身體、行為、物品,有決定的權利。當他們不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時,這考驗的其實是成人是否真正有尊重與平等之心。

霍思燕就是以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來溝通,最終達成了合作。

其實,當孩子自私過、佔有過、專享過,做過他們真實的自己,才能迅速地從自我轉移到他人。

總是被家長要求分享的孩子,反而會對很多東西都有強烈的佔有欲,因為他們沒有享受過佔有的權利,所以要努力地彌補自己。


三、分享需要慢慢培養,父母是最好的榜樣

霍思燕說:「小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如果他不到這個階段,我就可以選擇放棄,慢慢來,總有一天他會有這個養成。」

美國兒科學會這樣描述2歲孩子的心理:「2歲時,孩子完全從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出發來看世界,他們認為每個人的想法和感覺都和他們一模一樣。」

因此,對於不肯和人分享東西的孩子,如果他是兩歲或者更小,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如果孩子超過三歲,不願意與小朋友分享玩具,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1、讓孩子感知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

低齡的孩子對分享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有時父母錯誤的做法會讓分享的過程變成一場母子間權利的鬥爭。

文章開頭我朋友的做法就會讓成成以為分享就是:媽媽把我的玩具搶走給了弟弟,我就沒有玩具玩了。

這樣的「分享」是讓孩子抗拒的,父母要讓孩子感知到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不妨讓他在朋友到來之前,把部分最喜歡的玩具收起來,並告訴他這些玩具可以不和小朋友們分享。

同時讓孩子知道,那些留在外面的玩具是提供給所有孩子一起玩的。

父母要允許你的孩子把玩具給小朋友玩之前先獨佔一會兒。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說:只要我們不堅持讓自己的孩子做出犧牲,就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分享觀念,並逐漸養成輪流分享的好習慣。

2、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樊登曾經講過他兒子嘟嘟不需要大人的吩咐,他會把好吃的東西先分給家裡的長輩。

這在他們家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因為父母就是這麼做的。

孩子通過模仿父母和兄弟姐妹來學會分享,因而他們會注意你的行為,會以你為榜樣。

父母陪孩子一起玩,讓孩子和你分享玩具碗中的食物,或者任何適合他探索的東西,讓他習慣跟大家分享。

家裡四代同堂,兒子一人尊享六個長輩的恩寵,我從他會說話開始就引導他把食物分享給我們,然後要求大家必須接過兒子手裡的東西並說句「謝謝你。」

長輩總是會拒絕孩子分享過來的東西,常常說「我不要,你自己吃。」,其實,這是扼殺孩子分享的積極性,久而久之他就會變得「自私」。

3、教孩子一些恰當的分享用語

昨天同事的女兒來我家玩,兩人玩枕頭大戰,她把兩個枕頭都搶走了,兒子急得哇哇大哭,我微笑著對兒子說:「你是不是想要枕頭?那可以和姐姐怎麼說?」

他擦乾眼淚對姐姐說:「姐姐,你可以給我一個嗎?」,很快兩人又瘋狂地笑做一團。

孩子們發生爭搶玩具很多時候是他並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意願。

父母教會孩子這些分享語可以贏得孩子之間的合作。

例如:

我能玩一會兒嗎?

等你用完了,我可以用嗎?

你想試試嗎?

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4、給予孩子正確的示範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事例:

假設你的兒子把他的玩具丟在沙灘上,但看到有些孩子拿起的時候,又馬上跑過來搶走。

你可以這樣對那個孩子說:「他搶走了你的鐵鍬,我替他向你道歉,但是他也很想玩,你願不願意等他用完了再給你?」

然後再對自己的孩子說:「搶別人手中的玩具是不對的,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可以向媽媽尋求幫助。」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你可以介入並替他說話,這是在展現你對他的理解,同時也是在向孩子示範正確的處理方式。

永遠不要因為孩子不肯分享而懲罰他,也不要把這當成一個很嚴重的毛病。

其實,孩子在不乖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指導和支持,威脅不會讓孩子領會我們想要教給他們的道理。

孩子們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想要如願以償,就必須先服從父母的指揮。」

布雷恩說:你需要的是孩子的合作,而不是順從,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給他們示範正確的行為。

相關焦點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心理學家:父母可以用5招教出愛分享的孩子
    朋友小王趕緊把兒子拉到身邊,訓斥道:「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是哥哥,怎麼還搶妹妹的玩具呢?」然後拉開了她兒子的手,把小熊遞給了我女兒。這下好了,朋友的兒子也開始大哭起來。 我們趕緊各種哄勸,最後兩個孩子好不容易都不哭了。看到這樣的情形,想到孩子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我有點擔心:萬一孩子在幼兒園也這樣霸道,不懂得和小朋友分享,那怎麼會融入集體?怎麼能有小朋友願意跟她一起玩呢?
  • 讓孩子先學會自私,比教孩子分享更重要
    看到這麼一個問題:孩子在遊樂場玩玩具的時候,遭到其他小朋友「橫刀奪愛」,媽媽首先引導孩子要會分享,誰知孩子不肯,只好讓對方小朋友放棄,卻沒想到孩子大哭起來,引起周圍人圍觀。導致這位媽媽左右為難,生怕被拍上網,被人誤解欺負小孩。最後那位媽媽提出該不該讓孩子學會分享?
  • 別再強迫孩子分享,將心比心,請保護孩子的"自私"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必須從小就讓孩子學會分享:一個玩具如果大家一起玩,快樂就會加倍;一本圖書如果大家一起看,趣味必然會增強。我們教育孩子不要自私,不要獨佔,寧可自己少玩一點,但看到多玩的小夥伴能夠開心,這樣的付出就是值得的,就會被表揚。可是,真的是這樣的嗎?這樣真的就是對自己孩子好嗎?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就是不行,他想玩,讓他媽媽去買。」「哎,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自私。」每當孩子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或者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給小夥伴時,家長就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學會分享。如果孩子就是不分享的話,就會被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可是這真的是孩子自私的表現嗎?試想一下,如果你花高價買了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你借給朋友用幾天,你是不是也不願意?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大人的處理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越來越自私
    ,為什麼要教孩子學會分享?>一般孩子三歲以後,開始能夠明白分享的意義,願意分享。淺淺已經三歲多,最近在分享一事上明顯倒退。我知道家中長輩至少在做著兩件錯誤的事。淺淺的爺爺奶奶樂此不疲地用這種方式逗孩子:淺淺在吃某種零食,爺爺總要跟淺淺要一點。如果淺淺給了,爺爺又會拒絕接受說:「你吃吧,爺爺不吃。」如果淺淺不給,奶奶會說:「哎呀,怎麼這麼小氣。」
  • 你還在逼著孩子分享嗎?寧可讓孩子自私點,也不要這樣去分享
    生活中,很多人逗孩子時都喜歡說「把你的東西給我吧」「吃的什麼東西啊,給我嘗一口吧」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如果孩子把東西拿出來了,就會得到「這孩子真乖」「這孩子一點兒也不摳」這樣讚賞的話,如果孩子不願意把東西拿出來,就會被說成「不懂事」「自私」。
  • 孩子在幼兒園沒朋友?多半是「自私」性格造成的,家長別再慣著了
    沒想到老師也正想跟自己聊這件事,兒子的任課老師說其實是孩子的錯,有一次大家都在玩玩具,可是他卻把所有的玩具搶過來自己玩,大家都不玩了他也不玩了。每次別的小朋友帶了好玩的好吃的,他都會霸佔過去,所以大家都不喜歡跟他一起玩了。
  • 孩子不願與別人分享東西是自私?別錯怪孩子,他是在建立自我意識
    一個月前,我用推車帶沛沛出門玩,遇到一個比他大8天的小姑娘,小姑娘伸手摸沛沛的推車,只見沛沛噌地從推車上站起來,俯下身子把小姑娘的手扳開再甩掉,嘴裡還著急地說:「這是我的車車。」過了一會兒,小姑娘又轉到沛沛身後,去摸推車把手,沛沛急了,再次推開小姑娘的手,說「不要動,這是我的車車。」逗得小姑娘的奶奶在一旁哈哈大笑。
  • 愛孩子,請不要在犯讓孩子被迫受「威脅」的錯
    3、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剛開始為了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你威脅他,他還會聽,時間久了,他開始嘗試不聽,嘗試反抗。孩子就會知道你在騙他,威脅他,以後在聽到你說這些話,他會更加反感,更鬧,也不在相信你,你的威嚴沒有了,長期以來,他就會覺得父母說話不算數,或者是,反正你只是說說而已,我才不相信。
  • 教寶寶分享,TA反而更自私?家長們必須知道
    而分享呢,是社會資源豐富起來以後產生的非常高級的社交行為。寶寶跟同齡人的社交,一般在2歲以後開始發展,2歲以前孩子在社會性方面重點發展的是對自我的認知和對親人的依戀。如果你不遵循這個心理上的發展規律,從小就讓孩子分享,只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有缺失。就好像口欲期沒有過好,以後會一直吃手,啃指甲一樣。
  • 不愛分享是自私,倔強是不聽話,孩子大腦學習的過程你可能不知道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他們家兩歲的寶寶不喜歡分享,不管大家怎麼逗孩子,這孩子都不願意把手上的食物分享給其他人,最後孩子的奶奶說了一句:從小就這麼自私可不行。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家寶寶進入2歲之後開始變得越來越自私,不喜歡分享,變得更加倔強,不聽話。這些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是缺點,但是對於2歲的孩子來說,這不僅不是缺點,相反還是孩子長大的標誌。
  • 孩子故意氣你,威脅你:別打罵、別講道理,而是要這樣做
    這種場景再正常不過,何止是上興趣班,好像孩子一大,平時你讓他幹點什麼,他都很容易叛逆和不配合,甚至會故意氣你、威脅你: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難道以後都說不得了嗎?「你怎麼這麼笨?」、「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為啥才這麼點分?」
  • 孩子故意氣你,威脅你:別打罵、別講道理,而是要……
    前兩天,在知乎上看到媽媽的一條求助:我批評孩子鋼琴作業沒練好,孩子懟回來一句「有本事你來呀」,我來不了,咋回她?這種場景再正常不過,何止是上興趣班,好像孩子一大,平時你讓他幹點什麼,他都很容易叛逆和不配合,甚至會故意氣你、威脅你:「別看動畫片啦, 眼睛都受不了了。」
  • 寶寶不分享就是自私?父母要明白,孩子只有「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幾乎所有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不明白自己的寶寶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佔有欲,不僅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而且有時還會搶奪其他小朋友的東西。有的父母不禁發愁:「寶寶這麼小就這麼自私,長大了該怎麼辦呢?」有時媽媽發現,當自己抱別的小朋友的時候,寶寶立馬變成了一個「醋罈子」,不讓媽媽抱,甚至還用手打小朋友,寶寶怎麼這麼自私呢?寶寶的心裡話:我哪有自私?明明是我的媽媽,為什麼要抱別的小朋友啊?我很擔心那個小朋友會奪走媽媽對我的愛,所以我要阻止這一切的發生。我要拼命喊叫,大聲哭泣,這樣才能引起媽媽的注意。
  • 孩子被欺負了,你還在教孩子「打回去」麼?這個辦法更有效
    這位爸爸的回應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權利意識。原來有人搶悅淇玩具時,我總是不好意思對搶玩具的孩子說不,而是教育悅淇:「你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呀,一起玩哦」或者是轉移她的注意力「我們去玩別的玩具」之類的...我們總是在教孩子照顧別人的感受,卻忽略了教孩子維護自己的權利。
  • 別再逼孩子「分享」了,「自私」有時候也是一種美德
    因為,我真的不希望他長大以後成為一個「大好人「,適當自私一些沒什麼不好。所以家長在引導孩子進行分享時,我認為也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這是你的零食,你可以分享一些給我媽媽吃嗎?這是媽媽的包包,裡面的東西是屬於媽媽的,別人不能翻動的,你也不能動。這是媽媽的手機,媽媽要工作用的,沒經過我的允許你不能拿來玩。
  • 孩子自私有原因,爸媽如何糾正孩子的自私心理
    其實孩子幼年時的自私,這並不是孩子的錯,這和家長對孩子從小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如果一個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家人就教他罵人,或者在他的耳邊充斥的粗言粗語,那他長大以後一定是個滿口髒話的孩子;如果從小家人就教他禮儀,那他長大以後一定是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
  • 教孩子分享前,要先教他如何「自私」
    近日,小康君的朋友勝男又遇到了一件煩心事,她覺得自家3歲的妞妞最近變得越來越「自私」了。 小康君問她何出此言,她解釋道: 昨天,我姐帶著她家孩子來找我玩,我就把妞妞的玩具拿出來玩。
  • 孩子這種「自私」有理可尋,媽媽別強迫孩子改,有些分享不是美德
    前幾天姐姐帶著孩子來家裡玩,姐姐家孩子和閨女差不多,小朋友一進門閨女就渾身帶著敵意,對小朋友說這個是我的,你不可以動。,你別玩了」。所以就會出現家長眼中不聽話自私的孩子。分不分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不要總是用成人的想法去左右孩子,如果家長不了解孩子「自私」背後的原因,硬讓孩子分享,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 孩子故意氣你,威脅你:別打罵、別講道理,而是要……
    人和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情緒不對,聽到的內容就會被扭曲。 在綜藝《放學後》,就有這麼一幕,因為爸爸用筆指著徐小寶練小提琴,父子倆吵得一發不可收拾。 當父親特別生氣的說:「你今天吃了槍藥啊!」 孩子立刻就懟了回去:「你吃了槍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