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兩個1歲多的小孩子放在一起,他們一定會搶玩具(當然也有不搶的),沒有搶到的那個會特別委屈,搶到的那個也會被家長罵一頓。
家長會認為這是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的太少了,只要讓他們密集社交,就會快速學會分享。但其實這是完全違背孩子心理發展規律的。如果說孩子們連那些東西屬於自己的都不知道,那怎麼把自己的分享給別人呢?
2歲以前鼓勵孩子
2歲以前,家長其實要儘量鼓勵孩子「自私」,獨佔資源關係到自己的生存,這是動物的本能,人類作為高級動物自然也不能避免這一規律。而分享呢,是社會資源豐富起來以後產生的非常高級的社交行為。
寶寶跟同齡人的社交,一般在2歲以後開始發展,2歲以前孩子在社會性方面重點發展的是對自我的認知和對親人的依戀。如果你不遵循這個心理上的發展規律,從小就讓孩子分享,只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有缺失。就好像口欲期沒有過好,以後會一直吃手,啃指甲一樣。
自我意識發展不夠會加倍自私
2歲前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不夠,以後就要靠加倍的「自私」來彌補。比如前幾年經常被吐槽的碰瓷,插隊的老年人,他們就是因為出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自己都吃不飽,還要被迫讓給弟弟妹妹們,正當的私有欲沒有被滿足,才會活了這麼久還是沒有社會公德心。
怎麼尊重孩子的正當「私有欲」
那麼,怎麼去尊重孩子們的正當的私有欲呢?我們只要像對待「同事」楊對待孩子就可以。孩子在家裡,一定要有一塊自己的「地盤」,比如一個帳篷,一塊遊戲墊,如果我們要進去,要經過孩子的允許。
徵求同意
孩子的東西,如果我們要用,需要經過孩子的同意,幫孩子洗澡等碰觸孩子身體之前也要禮貌地問一聲,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雖然一開始小寶寶連點頭搖頭都不會,但如果大人互相之間也是這樣相敬如賓,給孩子示範,孩子很快就能明白應該怎麼回應。
這段時間,寶寶和其他孩子之間的交往,更多的是自己玩,各玩各的,不太可能一起玩,如果家長一定要帶寶寶出去社交,那就請帶好吹泡泡、噴水等這種大家可以一起觀賞的玩具,或者大量的海洋球、軟積木。實在沒有這個條件,也請準備兩個一模一樣的玩具,能讓他們各玩各的。
轉移注意力
當然,及時準備再充分,爭搶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很難避免的。在寶寶會走路之前,咱們最好馬上分開兩個人,各自的家長抱到一邊去安撫,或者用其他有趣的事情去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引導「輪流」概念
而15/16個月的寶寶。我們除了分開、安撫,還可以給寶寶介紹「輪流」的概念,這時候寶寶可以聽懂「等一會兒」「先玩這個」是什麼意思,也可以稍微克制自己的欲望了,儘管看到玩具會下意識地去搶,但是媽媽只要擁抱住寶寶,溫柔的請寶寶等一等,排排隊,我們先玩別的,等輪到我們了再玩這個。
幾個月引導下來,寶寶是可以介紹「輪流玩的」。如果大人在公共唱歌主動排隊,在家裡經常跟寶寶玩「輪流」的遊戲,那寶寶接受起來就會更快。
遵守規則,延遲滿足,對寶寶來說不僅是社交方面的進步,研究表明,這也決定了孩子成年以後的學術成就。
2歲以後,當孩子有了「共情」的能力,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分享」了。但請注意方法,不是簡單粗暴的要求,而是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快樂。
共情能力
怎麼知道寶寶有沒有共情能力呢?比如你傷心的時候,孩子會像你安慰ta一樣摸摸你的頭。我們可以做個試驗,當著孩子的面,吃一口孩子喜歡的餅乾,卻表現的超難吃;再吃一口孩子討厭的西藍花,卻表現的很好吃、特別愛吃的樣子。然後張嘴讓寶寶餵你,如果是一歲的寶寶,肯定還是會餵你他自己喜歡吃的餅乾,但是已經有「共情」能力的大寶寶就會餵你西藍花,給你你愛吃的。這就是孩子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的體現。
逐步引導分享
這時候可以經常問寶寶,能不能把他的吃的、玩的分一些給你。如果孩子同意了,你一定要表現得特別開心,可以親吻、擁抱、大笑等誇張的表情。孩子就能親眼看到,他割捨自己的一點點,就能讓最親的人這麼高興,當然會越來越願意分享。
然後我們再慢慢引導孩子,分享給他熟悉的人,再引導孩子分享給不熟悉的人。
咱們千萬別著急,像這樣讓寶寶從「自己玩」過渡到和其他小朋友在同一個空間裡和平地「各玩各的」,再到「輪流玩」,再到能和別的孩子一起合作,各有分工,完成同一個遊戲。
尊重寶寶的「私有權」
每個過渡期都可能要持續1-2年,直到上幼兒園,都還需要大量的引導和練習。但只要我們尊重寶寶的私有權,絕不強迫他「分享」,尊重孩子社會性的發展規律,一步步的來,寶寶肯定是能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的。
除了讓孩子會分享、愛分享之外,我們還有其他很多的社交技巧,比如會「輪流」,會等待,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都能夠用剛才介紹到的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道具和方法都為大家準備好了,請大家持續關注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