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寶寶分享,TA反而更自私?家長們必須知道

2020-09-05 夏末如歌

如果把兩個1歲多的小孩子放在一起,他們一定會搶玩具(當然也有不搶的),沒有搶到的那個會特別委屈,搶到的那個也會被家長罵一頓。

家長會認為這是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的太少了,只要讓他們密集社交,就會快速學會分享。但其實這是完全違背孩子心理發展規律的。如果說孩子們連那些東西屬於自己的都不知道,那怎麼把自己的分享給別人呢?

2歲前幫孩子建立合理的「私有概念」

2歲以前鼓勵孩子

2歲以前,家長其實要儘量鼓勵孩子「自私」,獨佔資源關係到自己的生存,這是動物的本能,人類作為高級動物自然也不能避免這一規律。而分享呢,是社會資源豐富起來以後產生的非常高級的社交行為。

寶寶跟同齡人的社交,一般在2歲以後開始發展,2歲以前孩子在社會性方面重點發展的是對自我的認知和對親人的依戀。如果你不遵循這個心理上的發展規律,從小就讓孩子分享,只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有缺失。就好像口欲期沒有過好,以後會一直吃手,啃指甲一樣。


自我意識發展不夠會加倍自私

2歲前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不夠,以後就要靠加倍的「自私」來彌補。比如前幾年經常被吐槽的碰瓷,插隊的老年人,他們就是因為出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自己都吃不飽,還要被迫讓給弟弟妹妹們,正當的私有欲沒有被滿足,才會活了這麼久還是沒有社會公德心。

怎麼尊重孩子的正當「私有欲」

那麼,怎麼去尊重孩子們的正當的私有欲呢?我們只要像對待「同事」楊對待孩子就可以。孩子在家裡,一定要有一塊自己的「地盤」,比如一個帳篷,一塊遊戲墊,如果我們要進去,要經過孩子的允許。

徵求同意

孩子的東西,如果我們要用,需要經過孩子的同意,幫孩子洗澡等碰觸孩子身體之前也要禮貌地問一聲,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雖然一開始小寶寶連點頭搖頭都不會,但如果大人互相之間也是這樣相敬如賓,給孩子示範,孩子很快就能明白應該怎麼回應。

這段時間,寶寶和其他孩子之間的交往,更多的是自己玩,各玩各的,不太可能一起玩,如果家長一定要帶寶寶出去社交,那就請帶好吹泡泡、噴水等這種大家可以一起觀賞的玩具,或者大量的海洋球、軟積木。實在沒有這個條件,也請準備兩個一模一樣的玩具,能讓他們各玩各的。

轉移注意力

當然,及時準備再充分,爭搶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很難避免的。在寶寶會走路之前,咱們最好馬上分開兩個人,各自的家長抱到一邊去安撫,或者用其他有趣的事情去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引導「輪流」概念

而15/16個月的寶寶。我們除了分開、安撫,還可以給寶寶介紹「輪流」的概念,這時候寶寶可以聽懂「等一會兒」「先玩這個」是什麼意思,也可以稍微克制自己的欲望了,儘管看到玩具會下意識地去搶,但是媽媽只要擁抱住寶寶,溫柔的請寶寶等一等,排排隊,我們先玩別的,等輪到我們了再玩這個。

幾個月引導下來,寶寶是可以介紹「輪流玩的」。如果大人在公共唱歌主動排隊,在家裡經常跟寶寶玩「輪流」的遊戲,那寶寶接受起來就會更快。

遵守規則,延遲滿足,對寶寶來說不僅是社交方面的進步,研究表明,這也決定了孩子成年以後的學術成就。

2歲後,幫孩子體驗分享的快樂

2歲以後,當孩子有了「共情」的能力,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分享」了。但請注意方法,不是簡單粗暴的要求,而是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快樂。

共情能力

怎麼知道寶寶有沒有共情能力呢?比如你傷心的時候,孩子會像你安慰ta一樣摸摸你的頭。我們可以做個試驗,當著孩子的面,吃一口孩子喜歡的餅乾,卻表現的超難吃;再吃一口孩子討厭的西藍花,卻表現的很好吃、特別愛吃的樣子。然後張嘴讓寶寶餵你,如果是一歲的寶寶,肯定還是會餵你他自己喜歡吃的餅乾,但是已經有「共情」能力的大寶寶就會餵你西藍花,給你你愛吃的。這就是孩子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的體現。

逐步引導分享

這時候可以經常問寶寶,能不能把他的吃的、玩的分一些給你。如果孩子同意了,你一定要表現得特別開心,可以親吻、擁抱、大笑等誇張的表情。孩子就能親眼看到,他割捨自己的一點點,就能讓最親的人這麼高興,當然會越來越願意分享。

然後我們再慢慢引導孩子,分享給他熟悉的人,再引導孩子分享給不熟悉的人。

咱們千萬別著急,像這樣讓寶寶從「自己玩」過渡到和其他小朋友在同一個空間裡和平地「各玩各的」,再到「輪流玩」,再到能和別的孩子一起合作,各有分工,完成同一個遊戲。

尊重寶寶的「私有權」

每個過渡期都可能要持續1-2年,直到上幼兒園,都還需要大量的引導和練習。但只要我們尊重寶寶的私有權,絕不強迫他「分享」,尊重孩子社會性的發展規律,一步步的來,寶寶肯定是能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的。

如歌有話說

除了讓孩子會分享、愛分享之外,我們還有其他很多的社交技巧,比如會「輪流」,會等待,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都能夠用剛才介紹到的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道具和方法都為大家準備好了,請大家持續關注並學習。

相關焦點

  • 孩子搶玩具是自私?這樣引導,更利於寶寶心智發展
    往近了說,每天面對孩子的爭搶打鬧,當家長的也夠頭疼了,要是到了公共場合,多少還要涉及到家長們面子的問題。有強硬派家長認為,孩子玩具被搶,必須讓他搶回來啊!還有家長說,這是禮貌問題,必須教寶寶學會分享啊!
  • 讓孩子先學會自私,比教孩子分享更重要
    認為分享是美德,應該從小就有這個習慣。如果你家孩子不會分享,那麼不好意思,你孩子將來會變得自私,小氣,沒朋友。所以我們就開始焦慮了,怎麼可以讓孩子變得自私。優秀的孩子就應該會分享。不是主動的分享,那只能算剝削。很多家長在引導孩子分享這事情上,還真跟我兒子沒什麼區別。只要家裡來小客人,孩子沒有表達意願,家長倒是先給孩子定下了標準「你要分享玩具給小朋友哦」,「你是哥哥/姐姐/主人,讓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
  • 寶寶不分享就是自私?父母要明白,孩子只有「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媽媽有點尷尬,瞪了小女孩一眼,說:「媽媽平時不是告訴你要懂得與人分享嗎?」小女孩聽到媽媽在責怪自己,立馬大哭起來,餅乾撒了一地。後來跟這位媽媽聊天中,更讓這位媽媽頭疼的是,小女孩還喜歡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只要她看到喜歡的玩具,如果沒有媽媽看著,二話不說就上去搶,搶不到就氣呼呼地盯著人家的玩具,就像是自己的玩具被別人搶了似的。
  • 孩子出現「自私」行為,家長強制他學會分享並不可取,試試這樣做
    那麼,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會被人認為比較自私。這時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有些家長會採取強制手段,讓孩子去與他人分享,這樣的方法真的可取嗎?即使是菲菲在一旁給予暗示,他也從不與菲菲分享,特別是在只有一個東西時,孩子更從不與他人謙讓。也因此在學校裡與同學們有過不少爭執。老師也常常與菲菲談話,告訴他孩子不喜歡與他人分享,並喜歡獨佔的習慣並不是好習慣,可菲菲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幫助娃改掉自私的行為。
  •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自私嗎?家長該怎麼解決?
    導讀:我家寶寶馬上一歲八個月了,最近突然發現,寶寶對自己的東西保護欲越來越強。寶媽們有沒有發現呢,寶寶越來越大,自我主觀意識越來越強,有你我他之分,對自己的領悟或自己的物品,有較強的保護意識。就怕出門孩子會想玩別人的玩具,可久而久之我發現,即使我帶再多的玩具,好像出門後,都是別人家的玩具更有吸引力,哪怕是別家孩子拿的僅僅是一片樹葉,於是我們平常一起遛娃的幾個寶媽就想了一個辦法,大家都分別帶些玩具,讓孩子們交換著玩。可偶爾,也會有一些稍微小一點的寶寶,既要保護自己的玩具,也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認為都是自己的玩具 ,這種通常是年紀稍微小一點的寶寶會表現出來的樣子!
  • 「寶寶樹精選」不愛分享就是自私?別再給孩子亂貼標籤了
    生活中,很多寶寶顯得很「自私」,自己的玩具不許別的孩子玩,自己的食品不許別人吃,自己的東西不許別人動。對於這種情況,家長不能簡單地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訓斥。糾正寶寶「自私」的方法如果家長硬是強迫寶寶把玩具借給別人,或把好吃的食物分給別人,甚至因為寶寶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而打罵他或沒收玩具,這種做法會使寶寶產生憎恨感,而變得更加小氣。
  • 寶寶是不是太自私了,自己的東西別人一點都不能碰?
    只要你伸手去拿他就大聲使勁喊,再不然就直接粗暴地要搶回來,七大姑八大姨都說這孩子是個自私的小氣鬼。但這個帽子扣的有點早吧?他還是個不到2歲的寶寶,還不太懂得分享,物權主意剛剛建立,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被別人拿走了肯定會很難過啊,咱們大人有時候不也是這樣麼?不過,分享這個概念還是要寶寶她知道的。她現在這麼「護食」我也不能由著她不管。
  • 寶寶越來越「小氣」竟然是好事?!教孩子分享前,要先教他如何「自私」
    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小氣、自私嗎?家長們千萬別給孩子亂扣帽子,這只是他們成長的必經階段而已。 家長們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自家的天使寶寶,到了兩歲就像變了個人,霸道的很~ 那是因為2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開始進入物權敏感期
  • 以下表現的孩子看上去很自私,卻能最快過上好日子,家長別添亂
    在大多數家長眼中,孩子若是被外人冠上「自私」之名,那就意味著自己沒教好,甚至會與沒素質掛上邊兒,這種負面態度讓家長們很慌張,千方百計讓孩子成為大義凜然之人,甚至強制分享,無視了人類的天性和本能。那麼結果呢?
  • 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功利心不能太重,理解他的「自私」才有效
    01不願分享≠自私為了讓各位家長更直觀地理解,我給大家講兩個故事。一個連物權都不被尊重的孩子,一個從未屬於過「他」的東西,讓孩子如何分享?她懷裡沒有東西是她的了,她還需要分享什麼呢?事實上,家長對於孩子「分享」的執念,其實恰恰反映的是自己的焦慮:千萬不能讓別人說我家孩子自私,我教子無方,必須道德正確、讓孩子謙讓才行。
  • 孩子不懂分享,是他太自私嗎?家長還是先弄清這幾點再說吧
    分享,被認為是一種高級的社交能力。因此,有很多家長會比較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會分享, 有時候也會可以地教孩子去分享。然而,孩子的成長是充滿魔性的,並不是什麼都會按照我們家長的意願來進行。她家寶寶2歲多一點,很喜歡和其他的小朋友們一起玩兒。但是,她發現自家寶寶不喜歡與別人分享,有時候不是自己的東西,也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這也就導致了有些小朋友不喜歡跟她家寶寶玩兒。這位媽媽也教孩子要分享,可孩子就是死活不肯,自己手裡的東西幾乎不可能讓出去。媽媽認為孩子太自私了,一點兒都沒有「情商」。
  • 「你這麼自私,以後沒人和你玩」:請別用威脅的方式教孩子分享
    說完朋友強行把所剩不多的積木都放在球球手裡,轉身和我無奈地抱怨:「現在的孩子都很自私,一點都不知道分享。」這句話我從很多的媽媽嘴裡聽到過,可是,媽媽們並不懂孩子內衣真實的想法,常常用家長的權威逼迫孩子「聽話」。其實,當孩子拒絕和朋友分享他的玩具的時候,他並不是真的自私。
  • 「媽媽必學」天熱寶寶多腹瀉?都是ta們在搗蛋
    不知道是天氣的緣故還是寶寶肚肚本身的小脾氣夏季總是寶寶-腹-瀉-的高峰期噼裡啪啦起來總讓媽媽們更加防不勝防怎麼才能安撫好這些「豪橫」的肚肚,讓寶寶遠離-腹-瀉-的困擾呢? 而如果只是寶寶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的-腹-瀉-,那就可以試試用以下方法擺平這些「搗蛋鬼」,跟ta們say byebye
  • 這兩件事上,孩子必須要「自私」,家長傻傻「裝大方」是在害孩子
    文|黑莓媽咪 文章原創,歡迎轉發,非授權不可搬運我們儘管知道不該隨便給人貼標籤,但是在生活中,卻難免不做這樣的事情。家長們也是如此,因為愛和擔心,我們總是通過一件兩件小事,就給孩子貼標籤、扣帽子,而實際上,孩子很多行為所反應出來的事情,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家長要先了解原因,「對症下藥」教他懂得謙讓
    所謂「近墨者黑」就是如此吧,孩子在父母的言行裡,學會了很多自私的行為。3、缺乏同理心幼齡階段,孩子沒有同理心是正常的,當然這也是他們不懂分享的一個原因。孩子壓根不會去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存在偏差,更不會思考給他人帶去了哪些影響。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心理學家:父母可以用5招教出愛分享的孩子
    下面我就主要分析和闡述一下,孩子看起來「自私」、「不懂分享」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孩子不懂分享的5個小妙招。 這就要從家長身上找原因了,紅紅從小跟奶奶長大,奶奶總是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不讓紅紅受一點委屈。有一次,家來了好幾個小朋友,紅紅的媽媽請所有人一起分享零食時,紅紅卻抬起頭來,很認真地對媽媽說:「不用了,他們不吃。」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從沒接觸過分享,而奶奶的寵溺更加深了孩子對東西的獨佔意識。
  • 寶寶打人or被打怎麼辦?高情商的家長都這樣做
    並且學齡前寶寶的語言表達還不成熟,當他們想要表達卻無法很好表達時,他們第一反應就是使用他們更熟悉的方式,於是就會出現所謂的「暴力行為」。所以,寶寶出現打人行為是很正常的,關鍵在於家長們該如何引導。然後可以問問ta生氣的原因,如果寶寶太小不會表達,家長可以通過猜測幫寶寶說出生氣的原因,在表達理解的同時教給ta如何用正確的語言或者動作表達想法。當然寶寶也有可能開始情緒崩潰大哭,這是好事,是打人行為產生後的一種負面情緒的爆發。孩子越傷心,卸下的負面情緒越多,隨後就會平復下來。給孩子更多關懷,少一些訓斥,幫助他們感到安全就好。
  • 愛ta,就別老把ta比來比去
    這類家長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好與壞的標準究竟是什麼?這個標準是絕對的嗎?殊不知,一些所謂「壞孩子」身上也有值得學習的好品質。......無論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說教自己的孩子,還是隨便評論別人家的孩子,都是不顧及孩子感受的自私行為。
  • 家長如何教育,小孩子的自私
    今天我們來講一下關於孩子自私的問題。家長們在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問題,有的孩子特別的黏人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三歲之前,孩子只要看到自己的父母和別人說話,他就會打別人,不願意讓周圍的任何人和自己的父母接觸。孩子認為父母就是自己的,任何人想和父母說話、接觸都是要搶走自己的父母。而且這時候的孩子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的這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
  • 寶寶三歲前,這2種自私行為表現得越明顯,說明成長得越好
    導讀:寶寶三歲前,這2種自私行為表現得越明顯,說明成長得越好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三歲前,這2種自私行為表現得越明顯,說明成長得越好!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