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會對被邀請到家裡來玩的同齡孩子都會存在排斥現象。在家長看來,這種現象並不是一種好的現象。因為孩子的這種做法會導致孩子在童年裡缺乏同伴。
周末帶著女兒去朋友家玩,她兒子正坐在沙發上玩玩具,女兒感覺到好奇便走過去拿起他的玩具看。誰知道男孩子一把搶過玩具,大聲說道:&34;女兒被嚇得哇哇大哭。朋友見此情景,趕緊向我道歉,並責罵她的孩子。我擺手說沒事。
其實,孩子不會分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在生活水平較高或者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會比較常見。
因為在生活水平較高的家庭裡一般孩子提出來的要求,家長都會儘量滿足。而對於獨生子女的家庭,只是因為很多家庭為了響應生育計劃政策,只生育了一個孩子,而這一個孩子集寵愛一身,家裡人無條件地寵著。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呢?實際上孩子不願意分享的原因有很多,並不是父母所認為的&34;心理。
1、孩子經常被要求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
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家的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不來的時候,他們總會刻意地去要求孩子主動分享。
其實,父母強制要求孩子跟小夥伴分享的這種教育方法是錯誤的,因為在孩子的想法裡面並不是主動去做這件事情,而是父母要求他做這件事情,這對他以後的交往中有著嚴重的影響。
2、家長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
很多時候家長在看到孩子不恰當的行為的時候,他們都會立刻要求他們改正,並且按照他們的方式去做。他們並沒有從自身找問題,也沒有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效果往往是相反的,這樣就使孩子更不願意接受父母提出來的問題。
3、在孩子最初的世界裡沒有分享的想法
有很多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是分享,分享是要依靠後天的努力,所以家長適當的引導和教育對孩子來說影響深遠。當然有一些孩子他們水平比較高的家庭和獨生子女,他們在生活中的需求基本上家裡人都會滿足。所以他們常常會迷失自己,認為所有東西都是他們的,並不需要分享。如果父母不及時的引導孩子這種不好的想法,這會對他以後的成長生活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
家長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就會知道孩子不願意分享,並不是因為自私,而是因為在他們的想法裡,沒有分享這種意識。這時候需要家長及時的引導和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自己的想法。因此,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顯得尤其重要。
第一,多鼓勵孩子
當看到孩子分享東西給其他小朋友的時候,父母應該多鼓勵一下孩子,比如看到孩子分享東西給其他小朋友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她,她的分享行為被其他叔叔阿姨誇讚,真棒!這樣孩子心裡會更加肯定這種分享的行為是好的,因為它能給其他小朋友帶來快樂,也能給自己帶來稱讚,就會喜歡上分享了。
第二,懂得跟孩子溝通很重要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聽自己的話,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父母應該經常跟自己的孩子溝通,知道他們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不懂分享,其實也是正常的。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並沒有分享這個意識,即使在家長的思想裡,不分享的行為是很自私的。這時候家長應該加強跟孩子的溝通,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他們喜歡的東西應該跟別人分享。
當然,家長跟孩子在交談的過程中,不應高高在上,給孩子太大壓力,應該跟孩子平等的溝通,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長所提出來的分享意識。
第三,家長應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學習的表現。所以很多時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根據父母的日常行為。來進行模仿。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在生活中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有好玩的就跟家裡人一起體驗,有好吃的就跟家裡人一起分享。這樣孩子會慢慢的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知道好的東西要跟別人一起分享更開心。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他們只是暫時還沒學,並不是他們不會,這就需要家長們的正確引導和教育,慢慢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及時跟他們溝通。會讓孩子慢慢變得活潑開朗,願意跟別人一起分享,在成長的收穫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