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來了別的小朋友,我也會要求他把自己的玩具和客人一起玩,他每次就不高興,抱著玩具不撒手,我們都不得不從他手裡拿出來給別人。結果他就大哭大鬧不願意,有一回還搶過來,發脾氣把玩具摔壞了!我都在別人家長面前尷尬得不知道怎麼說!
我去幼兒園接他,也看到他搶別人正在玩的玩具。我很害怕,不知道怎麼會養成這麼自私霸道的孩子?我做錯了嗎?
很多父母認識到了「分享」的重要性,於是無論孩子願不願意,當家裡來客人時,都在沒有徵得孩子同意的情況下把孩子的玩具拿給別的小朋友,並且教育孩子應該分享。如果孩子大哭大鬧,父母還會加以指責。
在這裡,我們想提醒父母:這不是孩子的錯!錯在父母!父母拿孩子的東西必須徵得孩子的同意,即使出於教會孩子分享的動機,也不能強迫孩子分享。因為這是孩子的東西,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權利。
父母在沒有徵得孩子同意的情況下拿孩子的東西給別的小朋友分享,不僅沒有尊重孩子的權利,而且事實上也很難達到讓孩子學會分享的教育目的。
首先,自己的東西被拿走會給孩子帶來一種不安全感。換一個角度來說,父母的這種行為讓孩子患得患失,無形中強化了孩子的佔有欲。當他們害怕自己的東西被搶走時,他們更容易選擇把東西緊緊地攥在手心,不願意分享給別人。
其次,父母也給孩子做了「反面教材」,即可以不徵求別人的意見,擅自拿別人的東西。很多父母會質問孩子:你怎麼能搶別人的東西呢?殊不知,這種行為的習得有時來源於父母自身。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他指出,2~6歲的兒童處於認知發展的前運算階段,自我中心是這一階段兒童發展的特點之一。也就是說,在此階段,兒童以自我為中心,觀察、認識世界也往往從「自我」出發。這是兒童在這一階段的普遍特點。
因此,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時,父母應該充分理解孩子,而不是訓斥孩子:「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自私?」「不就是一個玩具嘛,這麼小氣可不行!」
當然,這並不代表這一階段的孩子不願意分享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只是更多的需要父母的引導。
此外,孩子有心愛的東西是非常正常的。就像父母自己也有不願意分享的東西。不願意分享的原因有很多,有時是因為東西本身。雖然在父母眼裡不過是一個玩具,但是孩子的世界很小,玩具對於孩子來說是很珍貴的,尤其是孩子自己還沒有玩夠,或者害怕被弄壞的時候。
也可能,是因為不願意分享給特定的對象,對某些小朋友不信任、不喜歡或者不熟悉,所以不願意分享。
還有的時候,是「嫉妒」,他們覺得爸爸媽媽似乎更愛別的小朋友,不愛自己了,所以出於生氣不願意分享。
到底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需要父母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寶貝,為什麼不願意呢?」「能跟爸爸媽媽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嗎?」「能告訴爸爸媽媽,你在擔心什麼嗎?」
了解孩子不願意分享的原因後,父母可以進一步和孩子交流。
如果孩子是出於對玩具的喜愛,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那你再玩一會,就給他(她)玩好嗎?」「他(她)那裡也有個不錯的玩具,你們可以商量一下,交換著玩怎麼樣?」「原來你擔心玩具被弄壞啊。那你就告訴他(她)原因,如果他(她)保證不弄壞,你就借給他玩怎麼樣?」「我有個好主意,你們倆一起玩這個玩具,不是很好嗎?」
有時換一種提問方式,也會起到不一樣的效果,比如孩子不願意接受「把布偶給妹妹玩」,但是如果父母問「我們來教妹妹玩這個布偶怎麼樣?」他(她)便興致勃勃地把布偶交到妹妹手裡,和妹妹一起玩起來。
如果出於對孩子分享對象的考慮,父母可以在鼓勵孩子分享之前先創造孩子之間的互動,如創造一些兩個人合作的小遊戲,讓他們更加熟悉、信任,也在遊戲中更能體會到合作、分享的快樂。
如果孩子表現出「嫉妒」的小情緒,那麼父母可以親親孩子,或者抱抱孩子,告訴孩子他們是爸爸媽媽的最愛。在得到了父母肯定的愛之後,孩子獲得了一種安全感,也更願意分享。
當然,教會孩子分享可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需要耐心地引導孩子,但是不能代替孩子做決定。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分享,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決定。順便說一句,對於那些孩子特別看重的「心愛之物」,父母應該提醒孩子收好它。訓練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東西也是重要的一項技能。
分享是一件需要「主動性」的事情,因此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平等地溝通、協商,尤其在家裡來了客人時,切不可因為「面子」問題,強迫孩子做自己不願意的事。那樣很容易失掉孩子對自己的信任,也失掉了讓他們學會與人協商的教育契機。
上文中我們提到,教會孩子分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庭長期的分享教育薰陶。
在家庭中,父母也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分享行為。比如孩子在吃零食時,父母可以詢問孩子「媽媽也很想吃,你願意分享給媽媽一些嗎?」
如果孩子願意,父母應該及時鼓勵,「寶貝真好!」「太好吃了,謝謝寶貝!」這對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十分重要。
平時還可以多跟孩子一起讀一些分享主題的繪本,讓分享成為孩子心中一件美好的事情。
父母除了多提供分享的機會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行為。很難想像,一個自己都不願意分享東西給親戚朋友或者鄰裡的人,能夠輕而易舉教會他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我們建議,父母可以經常和其他家庭一起組織出遊,或者一起做飯、分享食物等。平時父母也可以分享一些自製的食品或小禮物給朋友或鄰居,如果兩個家庭之間形成良好的關係,經常走動,兩個家庭的小朋友之間也容易成為好夥伴,互相分享。
當然,相處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孩子之間的衝突是難免的。父母不要不允許孩子之間的衝突發生,或在孩子之間產生衝突時教孩子一味謙讓,壓抑自己內心的想法。而應該讓孩子勇敢地說出來自己的想法,用更加和平的方式解決衝突。
比如孩子特別想玩對方的玩具,父母可以引導孩子「你可以問問他願不願意。」「你可以想想辦法,比如你告訴他你玩一會就還給他。」「你可以試著用你的玩具熊去跟他交換著玩。」
此外,父母還要提醒孩子,借了別人的玩具,一定要珍惜,弄壞了的話需要道歉、賠償。否則下次別人就不願意再借給你了。
如果是在幼兒園,孩子們通常會遇到在同一時間都想玩同一個玩具的情況,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想玩別人手裡的玩具,可以跟其他小朋友商量著輪流玩、石頭剪刀布等。
父母是孩子行為和思想的領路人,教孩子分享的目的,絕不是一個小小的行為本身那麼簡單。培養孩子協商的行為習慣,讓尊重內化成孩子的人格,將讓孩子一生受益。
圖源 | 包圖網
作者 | 肖瑤 李雨朦 劉文利
整理 | 餘涵萱
編輯 | 李雨朦 餘涵萱 劉文利
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