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不愛分享,可能父母這裡出了問題丨你問我答

2020-11-14 北師大兒童性教育

Q:從孩子小的時候,我就注意不嬌慣他,要養成他慷慨、大方的性格。

家裡來了別的小朋友,我也會要求他把自己的玩具和客人一起玩,他每次就不高興,抱著玩具不撒手,我們都不得不從他手裡拿出來給別人。結果他就大哭大鬧不願意,有一回還搶過來,發脾氣把玩具摔壞了!我都在別人家長面前尷尬得不知道怎麼說!

我去幼兒園接他,也看到他搶別人正在玩的玩具。我很害怕,不知道怎麼會養成這麼自私霸道的孩子?我做錯了嗎?

1. 擅自把孩子的玩具拿走——不是孩子的錯!錯在父母!

很多父母認識到了「分享」的重要性,於是無論孩子願不願意,當家裡來客人時,都在沒有徵得孩子同意的情況下把孩子的玩具拿給別的小朋友,並且教育孩子應該分享。如果孩子大哭大鬧,父母還會加以指責。

在這裡,我們想提醒父母:這不是孩子的錯!錯在父母!父母拿孩子的東西必須徵得孩子的同意,即使出於教會孩子分享的動機,也不能強迫孩子分享。因為這是孩子的東西,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權利。

父母在沒有徵得孩子同意的情況下拿孩子的東西給別的小朋友分享,不僅沒有尊重孩子的權利,而且事實上也很難達到讓孩子學會分享的教育目的。

首先,自己的東西被拿走會給孩子帶來一種不安全感。換一個角度來說,父母的這種行為讓孩子患得患失,無形中強化了孩子的佔有欲。當他們害怕自己的東西被搶走時,他們更容易選擇把東西緊緊地攥在手心,不願意分享給別人。

其次,父母也給孩子做了「反面教材」,即可以不徵求別人的意見,擅自拿別人的東西。很多父母會質問孩子:你怎麼能搶別人的東西呢?殊不知,這種行為的習得有時來源於父母自身。

2. 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他指出,2~6歲的兒童處於認知發展的前運算階段,自我中心是這一階段兒童發展的特點之一。也就是說,在此階段,兒童以自我為中心,觀察、認識世界也往往從「自我」出發。這是兒童在這一階段的普遍特點。

因此,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時,父母應該充分理解孩子,而不是訓斥孩子:「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自私?」「不就是一個玩具嘛,這麼小氣可不行!」

當然,這並不代表這一階段的孩子不願意分享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只是更多的需要父母的引導。

此外,孩子有心愛的東西是非常正常的。就像父母自己也有不願意分享的東西。不願意分享的原因有很多,有時是因為東西本身。雖然在父母眼裡不過是一個玩具,但是孩子的世界很小,玩具對於孩子來說是很珍貴的,尤其是孩子自己還沒有玩夠,或者害怕被弄壞的時候。

也可能,是因為不願意分享給特定的對象,對某些小朋友不信任、不喜歡或者不熟悉,所以不願意分享。

還有的時候,是「嫉妒」,他們覺得爸爸媽媽似乎更愛別的小朋友,不愛自己了,所以出於生氣不願意分享。

到底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需要父母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寶貝,為什麼不願意呢?」「能跟爸爸媽媽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嗎?」「能告訴爸爸媽媽,你在擔心什麼嗎?」

3. 和孩子協商,教會孩子溝通和協商

了解孩子不願意分享的原因後,父母可以進一步和孩子交流。

如果孩子是出於對玩具的喜愛,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那你再玩一會,就給他(她)玩好嗎?」「他(她)那裡也有個不錯的玩具,你們可以商量一下,交換著玩怎麼樣?」「原來你擔心玩具被弄壞啊。那你就告訴他(她)原因,如果他(她)保證不弄壞,你就借給他玩怎麼樣?」「我有個好主意,你們倆一起玩這個玩具,不是很好嗎?」

有時換一種提問方式,也會起到不一樣的效果,比如孩子不願意接受「把布偶給妹妹玩」,但是如果父母問「我們來教妹妹玩這個布偶怎麼樣?」他(她)便興致勃勃地把布偶交到妹妹手裡,和妹妹一起玩起來。

如果出於對孩子分享對象的考慮,父母可以在鼓勵孩子分享之前先創造孩子之間的互動,如創造一些兩個人合作的小遊戲,讓他們更加熟悉、信任,也在遊戲中更能體會到合作、分享的快樂。

如果孩子表現出「嫉妒」的小情緒,那麼父母可以親親孩子,或者抱抱孩子,告訴孩子他們是爸爸媽媽的最愛。在得到了父母肯定的愛之後,孩子獲得了一種安全感,也更願意分享。

當然,教會孩子分享可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需要耐心地引導孩子,但是不能代替孩子做決定。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分享,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決定。順便說一句,對於那些孩子特別看重的「心愛之物」,父母應該提醒孩子收好它。訓練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東西也是重要的一項技能。

分享是一件需要「主動性」的事情,因此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平等地溝通、協商,尤其在家裡來了客人時,切不可因為「面子」問題,強迫孩子做自己不願意的事。那樣很容易失掉孩子對自己的信任,也失掉了讓他們學會與人協商的教育契機。

4. 分享的目的——外化成孩子的行為習慣,內化成孩子的人格

上文中我們提到,教會孩子分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庭長期的分享教育薰陶。

在家庭中,父母也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分享行為。比如孩子在吃零食時,父母可以詢問孩子「媽媽也很想吃,你願意分享給媽媽一些嗎?」

如果孩子願意,父母應該及時鼓勵,「寶貝真好!」「太好吃了,謝謝寶貝!」這對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十分重要。

平時還可以多跟孩子一起讀一些分享主題的繪本,讓分享成為孩子心中一件美好的事情。

父母除了多提供分享的機會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行為。很難想像,一個自己都不願意分享東西給親戚朋友或者鄰裡的人,能夠輕而易舉教會他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我們建議,父母可以經常和其他家庭一起組織出遊,或者一起做飯、分享食物等。平時父母也可以分享一些自製的食品或小禮物給朋友或鄰居,如果兩個家庭之間形成良好的關係,經常走動,兩個家庭的小朋友之間也容易成為好夥伴,互相分享。

當然,相處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孩子之間的衝突是難免的。父母不要不允許孩子之間的衝突發生,或在孩子之間產生衝突時教孩子一味謙讓,壓抑自己內心的想法。而應該讓孩子勇敢地說出來自己的想法,用更加和平的方式解決衝突。

比如孩子特別想玩對方的玩具,父母可以引導孩子「你可以問問他願不願意。」「你可以想想辦法,比如你告訴他你玩一會就還給他。」「你可以試著用你的玩具熊去跟他交換著玩。」

此外,父母還要提醒孩子,借了別人的玩具,一定要珍惜,弄壞了的話需要道歉、賠償。否則下次別人就不願意再借給你了。

如果是在幼兒園,孩子們通常會遇到在同一時間都想玩同一個玩具的情況,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想玩別人手裡的玩具,可以跟其他小朋友商量著輪流玩、石頭剪刀布等。

父母是孩子行為和思想的領路人,教孩子分享的目的,絕不是一個小小的行為本身那麼簡單。培養孩子協商的行為習慣,讓尊重內化成孩子的人格,將讓孩子一生受益。



圖源 | 包圖網

作者 | 肖瑤 李雨朦 劉文利

整理 | 餘涵萱

編輯 | 李雨朦 餘涵萱 劉文利

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 出品

相關焦點

  • 寶寶不分享就是自私?父母要明白,孩子只有「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幾乎所有父母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不明白自己的寶寶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佔有欲,不僅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而且有時還會搶奪其他小朋友的東西。有的父母不禁發愁:「寶寶這麼小就這麼自私,長大了該怎麼辦呢?」如果媽媽還沒注意到我,我就去打那個小朋友,因為是他奪走了媽媽對我的愛呀。3歲前的孩子行為完全沒有複雜的動機,他們會不會做出分享的行為,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孩子不喜歡這個東西,給不給你無所謂。第二種:孩子不明白「我的」概念。只有孩子明白了所有權的概念,才可以慢慢學會分享。簡單地說,就是「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心理學家:父母可以用5招教出愛分享的孩子
    下面我就主要分析和闡述一下,孩子看起來「自私」、「不懂分享」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孩子不懂分享的5個小妙招。 父母5招教出愛分享的孩子他在書中介紹了很多實用的育兒方法,其中就包括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的方法。 下面,我就重點介紹一下父母怎樣可以用5招教會孩子學會分享的方法: ①給孩子滲透分享的理念 5歲前的孩子還無法理解「分享」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要讓他明白:我的東西分給你,你快樂,我也快樂。
  • 不愛分享是自私,倔強是不聽話,孩子大腦學習的過程你可能不知道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他們家兩歲的寶寶不喜歡分享,不管大家怎麼逗孩子,這孩子都不願意把手上的食物分享給其他人,最後孩子的奶奶說了一句:從小就這麼自私可不行。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家寶寶進入2歲之後開始變得越來越自私,不喜歡分享,變得更加倔強,不聽話。這些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是缺點,但是對於2歲的孩子來說,這不僅不是缺點,相反還是孩子長大的標誌。
  • 不愛分享是自私?父母強迫娃分享,多數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社交壓力
    可二寶死活不讓,於是小男孩就跑到我的面前問"阿姨我能玩玩哥哥的挖掘機嗎?"我不好拒絕,就和二寶商量,並告訴他分享自己的玩具會更快樂 。 二寶撅著小嘴,委屈的眼淚在眼睛裡打轉,明顯的是不情願,但我沒有強烈要求孩子去分享,而是問他是不是不想把挖掘機交出來。
  • 孩子無情不愛,與父母撫養有關,阻止孩子自私需從小抓起
    這種人精於算計,愛斤斤計較,是很不可愛的。個人認為,一個成人也好,一個孩子也好,太過自私,都不會找人待見的,也是不可愛的。而孩子自私,無情不愛,也正是孩子暴露出來的性格上的一種缺陷。而這種性格上的缺陷則與父母的撫養過程有直接關係。
  • 生日會裡的玄機:孩子愛攀比,自私,不愛分享是正常的
    首先感謝這位媽媽提出這個問題,其實談到「攀比」,很多人就會自動把它劃到這個貶義詞裡面,認為攀比是不好的。其實和攀比相關的,比如說自私,自戀,獨佔,不愛分享等等這些特徵,對於小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正常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追求的是自我滿足。比如說他希望能夠獨佔自己的東西,一切歸他自己所有。他還希望自己的東西是最好的,他不願意分享給別人,其實在孩子的心裡邊,它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他會覺得,如果我把東西給了別人,我可能就沒有了;如果我的東西沒有別人的好,可能我就不會覺得那麼的被愛,就會覺得不那麼安全等等。
  • 「全部都是我的!」無私的父母,為什麼容易養出自私的孩子?
    「媽媽,這是我最喜歡吃的蝦!」大壯瞪大眼睛說。「你喜歡的東西,就都是你的嗎?你這是自私的行為,你知道嗎?」媽媽把裝蝦的盤子端起來,對大壯說,「這麼多人在一起吃飯,你一個人吃獨食,多不禮貌啊。分享,懂不懂?」
  • 孩子不愛分享真的是自私嗎?做完這4點,讓孩子分享很簡單
    昨天和閨蜜聊天的時候,聊起了她最近很苦惱的事情:閨蜜家女兒已經三歲了,是全家人的寶貝,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她疼愛有加,一般什麼好吃的都留給她,所以時間長了閨蜜就發現女兒特別不願意跟別人分享,不管是什麼東西都要拿在自己手中才最安心。每次閨蜜讓她跟親戚朋友的小孩分享,怎麼說都說不聽,有時候還挺尷尬的,就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
  • 這個時期的孩子易形成自私性格,不引導將來可能對父母都一毛不拔
    自私的孩子總是自我為中心,什麼東西都想據為己有,不懂得與人分享,甚至對父母也同樣苛刻,自私的孩子大多都是由父母的縱容和溺愛造成的,特別是在孩子2到3歲這個特殊的階段,孩子的開始有自我意識,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但此時不對孩子的自我意識進行引導和規範,自我意識就會演變成自私,一旦形成習慣
  • 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嗎?
    但上個星期,她嫂子帶著兩歲半的兒子來她家串門,女兒卻表現的特別不友好,特別護玩具,自己不玩也不願意讓給弟弟玩,弟弟拿了就立馬搶過來,要是給弟弟拿別的玩具,她還會哭鬧,當時的場景真的讓她又尷尬又困惑。她問我是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這樣的,還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呢?
  • 別總強迫孩子要分享了,想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允許他自私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你要學會分享","你讓她玩一會兒",這句話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的確,分享是一種美德,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樣的。而我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我一直認為愛和規則是平行的,我堅持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很多事。
  • 孩子問「我是從哪裡來的」,你該怎麼答?
    孩子四歲之後幾乎都會問父母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是從哪裡來的」?很多父母突然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措手不及,心裡想孩子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呢?,這就把孩子通過正常渠道尋找答案的嘗試堵住了,繼而讓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去尋找其它可能是不健康的信息,一旦這些不健康的信息傳給兒童會把他的出生混同於性,又把性這一話題導向低級和曖昧,這都是因為他們小時候接受性教育的渠道和信息出了問題。
  •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出自私冷漠的孩子,因沒做好一點
    3歲之前,孩子不懂分享,這叫「自我」,不叫自私,這是孩子成長階段決定的,是正常的。這個年齡段由於認知水平有限,他們還沒有能力區分自己的需求與他人的需求,無法理解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他們常常把他人理解為自己的一部分,表現出一切與「自我」為主導與核心。而3歲之後,孩子還不懂分享,一般就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出現問題所導致的。
  • 孩子:我就站在你面前,關於我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問我媽?
    在這本書的最後,我發現書中講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龍應臺老師總是被混血兒子「上課」。華人朋友的共同特徵龍老師的二兒子菲利普問媽媽:「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的華人朋友的一個共同的特徵?」龍老師答:「沒有。」「就是,當要問我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是看向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卻用第三人稱呼我。」
  • 「自私」的父母,孩子將會更優秀?
    他們為了子女,幾乎可以奉獻自己的所有,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然而,太無私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有時候,父母帶點「自私」,孩子反而走得越遠越好。身邊總有一些父母秉持著「我能行,忍一下就過去了」、「省點錢給孩子」這樣的觀念,生了病也不肯去醫院。殊不知,這才是對孩子最愚蠢的愛。網上有一個話題:「假如父母老了,你最擔心的是什麼?」
  • 自私是孩子天性嗎?家長該不該教孩子如何分享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面對的情況可能是,在人際交往中孩子「不肯分享」。作為爸爸媽媽會有焦慮和擔憂,不分享孩子會變得自私嗎?有時候我們會認為孩子不分享是不好的,我們會不好意思、會尷尬。其實是我們成人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形成的一種對交往和孩子交換中對物品價值的成人的觀念。
  • 了解兒童心理: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東西,就是自私嗎
    「這是我的,我的!」「我知道這是你的玩具,你給弟弟玩一下好嗎?你還有好多其他玩具可以玩,弟弟難得來一次我們家玩,咱們先讓給弟弟玩好不好?」「不要,這是我的東西。」「寶貝,你和弟弟是好朋友,可以互相分享一下玩具哦,等弟弟玩完會歸還給你的。」
  • 「不餵孩子自己先吃飯!」被罵自私,媽媽愛自己勝過愛孩子錯了嗎
    最近一位媽媽在網上吐槽自己的婆婆引起了熱議,她自己是一位全職媽媽,每天帶孩子特別辛苦,有一天婆婆來到她的家,婆婆發現了一件事,就劈頭蓋臉的說了她一頓,最讓她傷心的是婆婆的那句話,「不為孩子自己先吃飯,你真自私」婆婆看到她自己先吃飯並沒有先餵孩子,對於婆婆的教導
  • 「這是我的!」,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家長要如何引導?
    小到分享零食和玩具,大到合作與奉獻,在孩子的一生裡,千萬別養成自私的心態。前幾日聽朋友說起孩子,朋友晚飯做了一盤美味的烤翅,端到孩子面前,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孩子爸爸回到家,吃飯時剛夾了一塊雞翅,孩子便大哭著喊到:「這是我的!」,一時之間爸爸竟也不知所措。
  • 「父母太自私,我還要孝順他們嗎?」
    網上有個問答:有很自私的父母,要孝順他們嗎?我們既是父母的孩子,又是孩子的父母。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即代表了我們的家庭教育。那麼育兒的終極三問來了:我想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想做一個什麼樣的父母?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什麼樣的家庭氛圍?這三個問題如果有了答案,我想最上面的問題你也一定有了答案。接下來,我想談談我的看法——對父母,要「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