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就站在你面前,關於我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問我媽?

2020-08-08 曉露的爸爸

這幾天,我一直在看龍應臺老師和兒子安德烈合著的書籍《親愛的安德烈》。

這本書是值得所有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的。在這本書的最後,我發現書中講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龍應臺老師總是被混血兒子「上課」。

華人朋友的共同特徵

龍老師的二兒子菲利普問媽媽:「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的華人朋友的一個共同的特徵?」

龍老師答:「沒有。」

「就是,當要問我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是看向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卻用第三人稱呼我。」

一開始,龍老師沒有聽懂兒子的意思,於是就跟兒子悄悄地做了一次實驗——觀察下一次朋友來時的舉動。

結果卻令她大吃一驚。當甲教授來拜訪時,龍老師介紹:「這是中文系甲教授,這是我的兒子菲利普。」

甲教授和菲利普握手,然後甲教授對著龍老師問:「好俊的孩子,他會說中文嗎?」

龍老師說,「會,說得不錯。」

甲教授問,「他幾歲?」眼睛看著龍老師。

龍老師答,「15歲。」

甲教授說,「他讀幾年級呢?」眼睛依舊看著龍老師。

龍老師說,「你問他吧。」甲教授這才轉過去看向菲利普。可是沒說幾句又轉回來了「他懂幾國語言?」

菲利普在一旁用偷笑的眼神看著龍老師。

十六歲的菲利普在與龍老師做過多次實驗後曾經想做過這樣的歸納總結:歐洲人是看年齡的,只要你滿十四周歲了,老師便要用「您」來稱呼學生。

但中國人看的不是年齡而是輩分,不管你幾歲,只要站在爸媽身邊,你就是「小孩兒」,你就沒有身份,沒有聲音,不是他們講話的對象。所以他們才會用眼睛盯著你的爸(媽)發問,讓「大人」來為你代言。

當兒子做出這些歸納時,龍老師直言,她當時真的「傻」了。此後,即使朋友身邊的孩子

只有醬油瓶子那麼高,龍老師也會彎下身子去跟他講話。

20歲的孩子,媽媽為什麼還要問她上不上廁所

更令人震撼的事兒發生在龍老師與菲利普的一次旅行中。

他們一大家子人在看海,一旁菲利普的舅媽問她讀完大學的女兒咪咪,「要不要去上洗手間?」龍老師也想去洗手間,起身問菲利普「要不要上廁所」。

菲利普從一本英文雜誌裡抬眼看著龍老師,說:「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需要媽來問嗎?」

在龍老師回來後,菲利普追問,咪咪已經20歲了,為什麼她媽媽還要問她上不上廁所?

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的小孩子才會問嗎?第二,上廁所不應該是件非常個人的事情嗎?當你的朋友們來家裡做客,你會不會問他們要不要上廁所?

龍老師雖然很不情願,但是又不得不承認:不會。

母親不懂「斷舍離」,孩子會被養成「巨嬰」

他們母子所爭論的話題、他們之間的矛盾,恐怕不僅僅是兩代之間,更可能是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可這些問題,確實是很多亞洲父母和孩子之間長期存在的。

而且亞洲母親這種出於母性的心理依賴,會造成很多的問題。比如孩子人格不夠獨立,思想也不夠獨立。

相關研究表明:如果一個母親不能夠乾脆利落地完成與孩子的「斷舍離」,他們很有可能成長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巨嬰」。

還記得前幾天的新聞嗎?一位母親生病住進了醫院,22歲的女兒很焦慮,然而她的焦慮不是源於對母親的擔心,而是因為母親住院了,就沒有人給她做飯了。

就算母親已經躺在了醫院,女兒還在不停地打電話問她媽媽,中午應該吃什麼。

這件事兒聽起來像個笑話,可就是真真切切地發生在現實中。

這樣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大學生選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卻害怕父母不同意;要找個什麼樣的女朋友結婚生子,也全憑父母的標準和描述……

父母及時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成長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迷茫和無助,即使成績優異,有很高的學歷,依舊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要做什麼。

其實造成這些最深的根源就在於:他們的父母從來都沒明白或者不願意承認,他們的孩子,從來都不是自己的附屬品,而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別人」。

他們總是自以為是地以愛的名義把自己的孩子護在自己的懷抱,把他們養成溫室裡的花朵,他們就再也沒有勇氣獨自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做父母的,應該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蕩、去成長。畢竟「花盆裡長不出參天松,

庭院裡跑不出千裡馬」是古人早就驗證過的道理。

他們早就應該明白:每個孩子有著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

無論在他們成長的任何時期,他們只要有了充分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他們就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思想和需求,可以與別人直接對話,而不需要大人來為他們發言。

平等的交流,我從成了孩子最愛的人

說到這裡,突然想起那次我去哥哥家看小侄女的經歷。

去之前,我想要給她帶個禮物,所以跟嫂子開視頻,想要問問寶貝喜歡什麼。沒想到是大寶貝兒接的電話,她看到我很開心。

她很興奮地跟我分享著她小小的世界裡的一切,仿佛我根本不隔著屏幕是在千裡之外,而是我就坐在她面前。

我跟她說:「大寶貝兒,姑姑要去找你玩兒了,你想要什麼禮物啊?姑姑可以帶給你哦。」

「真的嗎,姑姑你真的要來看我嗎?」小侄女兒知道我要去看她,就很興奮,一聽到我要給她買禮物,又有些害羞,「我想要一個大兔子……」

小侄女已經上小學了,是一個很聰明、很聽話的孩子。因為在她很小的時候,我總是喜歡陪著她玩兒,所以她跟我一直很親近。

那天是周末,我陪著玩耍,還教她寫作業。她突然悄悄跟我說:「姑姑,我最喜歡你了。」

「哦?那是為什麼呢?」我對此有些疑惑。

「姑姑跟別人不一樣,你每次都願意跟我直接交流,會去了解我真正的需求和想法。而其他人,無論是給我買禮物還是想要了解我,都是在問我媽,我不明白,我就站在他們面前,關於我的問題,為什麼要問我媽?」

「所以,你的感受是什麼?」我忽然對小侄女的話題來了興趣。

「其他人總把我當小孩子,是不是小孩子的話,他們根本就不在意?」寶貝的眼裡充滿疑惑。

「不是的,寶貝,是他們還沒有學會怎麼跟小孩子相處……」我趕緊轉移了話題,生怕小侄女知道真相後會傷心。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不講年齡,只講輩分,只要父母在,我們就永遠都被當做孩子。如果長期下去,孩子們就會忘了自己也可以表達想法,也需要承擔責任……

我忽然明白:小侄女之所以跟我親近,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平等地交流。我從未把她當小孩兒,而她也從不覺得我有多「老」,我們的相處自然就沒有距離感了。

在我這裡,她可以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因為我看她的眼神裡,沒有冷漠和忽,只有溫暖和愛意。

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發言人。我想替他們向大人們問一句:我就站在你面前,關於我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問我媽?

相關焦點

  • 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對我視而不見
    朋友說婚前老公陪逛街問他這件衣服好不好看?不管什麼時候他總是滿臉笑容地對你說好看好看真好看。你雖然有一點惱怒,但還是很開心。你猛吃一陣之後才發現並問他你怎麼不吃呢?後來他說,不知道你愛吃啥呀,所以等你把你愛吃的吃完了,他再吃剩下的。
  • 雖然你是我媽,你兒媳也是我媳婦,我不希望你在外人面前說她壞話
    如果是婆婆的原因,作為兒子,就應該好好勸勸自己的媽媽,如果是兒媳的錯,那就應該多做自己老婆的工作,你要讓她們知道你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要加深矛盾,我相信理性的人,正常的人都應該會理解。如果作為兒媳她沒有任何錯,那為什麼要讓她總是受委屈?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男人,就是用了帶著媳婦逃離那個圈子的方法,我們一起看下他的故事。
  • 「你要承認,你有多麼糟糕!」我媽常常對我這麼說
    鄰居看到我也嘲笑我:「你看他,將來肯定不會成功的,就看他學自行車學成這個樣子。」 我就這樣一直摔、一直摔、一直摔,摔了三年才學會。 你問我,為什麼一定要學自行車?很簡單啊,因為別的小孩都在學啊,我們也要學嘛。現在騎得還不錯。 小時候我被我媽打,衣架打斷好幾根,她用手指戳我太陽穴,我爸用手掌拍我後腦勺。
  • 孩子問媽媽:我為什麼要學習?
    昨天老媽打電話給我,向我告狀:「琪琪這次沒有考到雙百,她媽又打她了,手掌都被打紅了,你打電話勸勸。」琪琪現在念小學一年級,是我妹妹家的孩子,當然那個打她的媽媽就是我的妹妹。我在電話裡首先安慰了老媽,然後「敷衍」地告訴她我會打電話給妹妹。其實我知道我即使打電話給妹妹,也不會談論任何有關琪琪被打的事情。我有什麼資格插手一個母親管教自己的孩子呢?
  • 孩子一連串的「為什麼」問得我頭都大了,該怎樣應對孩子的問題?
    今天帶著孩子在外面玩,等回到家,因為天氣比較陰,就把燈打開了。女兒問我「爸爸,為什麼白天也要開燈?」我說:「因為今天是陰天」女兒問:「為什麼陰天就要開燈?」我說:「因為陰天的時候室內很暗」女兒:「是不是一開燈屋裡就不暗了?」我說:「是的。」
  • 寶媽問我:「你為什麼給寶寶用乳液?」
    今天在門店的時候有個90後的媽媽問我「我看了你的視頻,你給寶寶這個季節用乳液有什麼好處?」首先,現在很多寶媽90後為主,不知道寶寶皮膚為什麼會出現幹癢的現象,以及使用乳液可以對寶寶皮膚的改變。當油脂比較少的時候就會出現水分蒸發,導致皮膚缺水,缺水以後就會出現『』幹癢,脫皮,紅腫『』的現象等季節性常見的皮膚問題。選擇一款適合寶寶的乳液尤其重要。我給寶寶用的是一款山茶油乳液。
  • 孩子,你讓我又愛又氣
    我拿著刀故意把刀刃反過來,拉出他的指頭要去砍,他估計是被嚇的不輕,捂著手死命躲著不敢伸出來。「我給過你機會沒有,為什麼不改?」「哪一個當媽的像你這樣啊,你看你給孩子打的臉都紅成啥樣了,還是孩子親媽嗎?你兒子長大以後想起你這樣對他不恨你呀!」我也是在氣頭上:「那他整天玩手機,學習成績下降你管啊!我要不管他學習你們誰管過!」「那你隨便,那是你兒子,看你要把兒子打成什麼樣!」她也大聲跟我吵著,吵完門啪的一聲給我重重關上就走了。
  • 孩子:為什麼我每次問你一個小問題,你都會給我那麼長的答案?
    儘可能的讓孩子多知道一些「知識」,這是父母好為人師或者說是母愛的表現。其結果就是父母過於認真的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這種認真體現在對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要給一個很「長」的答案。父母回答孩子的問題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知道答案的問題,交流時要簡短和就事論事;不知道答案的問題,要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並提供尋找答案的方法;孩子問完一個問題,卻不期待答案就接著問下一個問題
  • 寶寶: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鼾聲如雷,爸爸帶娃帶了個寂寞
    很多數家庭一樣,平時一直都是由琪琪負責照顧孩子,這天剛巧輪到琪琪值班,她只能不放心的把孩子交給爸爸照顧一晚上。臨上班前琪琪是千叮嚀萬囑咐地交代老公,要半夜起來給還衝奶粉,老公拍著胸脯滿口答應了。琪琪在工作休息的時間,打開了家裡客廳的監控,沒想到原本應該睡覺的孩子,卻站在爸爸的面前大聲哭鬧。
  • 「媽,給我10塊錢!」當孩子問你要錢時,當心你的做法毀了孩子
    6歲的女孩跑到媽媽面前要錢:「媽媽,給我十塊錢吧?」媽媽頭都沒抬地問:「不行!你要這麼多錢幹什麼?」女孩一下愣住了,說道:「同學都有零花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我沒有!」「別人有你就得有?這麼想要就認別人當媽去啊!」媽媽惱羞成怒,大聲斥責道。
  • 「媽,你把我媳婦氣走了,你給我帶孩子」「你做夢」
    很多男人會說,我媽辛辛苦苦把我養那麼大,我要是維護妻子,惹我媽生氣,那我媽得多傷心,我也太不孝了吧。可你有沒有想過,你媽辛辛苦苦把你養那麼大是非常不容易,你嶽母辛辛苦苦把你妻子養那麼大也是同樣不容易。婆婆在炒菜,兒媳問她一句有沒有放鹽,兩個人就能吵上大半天。對於這些爭吵,黃雷一直都是能躲則躲。他本身就是性格有些懦弱的那種男人,再加上還有點兒愚孝,實在躲不過去了,他就在自己母親面前把妻子罵一頓,等不當著母親面再給妻子賠禮道歉。
  • 「你敢打我,我就打110」孩子這樣頂嘴,當媽的怎麼接招?
    沒想到,兒子搬出了一條讓人無法反駁的理由:——昨天外公就是邊吃飯邊看羽毛球比賽的,為什麼外公可以我不可以?兒子看我們接不上話了,加大劑量繼續控訴我們:——每次你們要看的時候,我只能跟著你們看我不喜歡的;我要看的時候,你們就說不可以。我再也不喜歡你了。
  • 「我真搞不懂我的孩子」,那是你沒有問這五個問題
    但我不會去阻止他,更不會去訓斥他。我很想知道他的想法,我想問問他為什麼會這麼做。我沒有問他為什麼要撿石頭,而是問他「你撿了這麼多石頭,有什麼發現嗎?」他說「石頭很硬,但是有的摸起來很滑,很舒服。有的是圓的,有的是長的,有的是厚的,有的是薄的。」
  • 寶媽問孩子:你爸爸欺負我你會怎麼做?兒子的答案讓人臉紅
    導讀:寶媽問孩子:你爸爸欺負我你會怎麼做?兒子的答案讓人臉紅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媽問孩子:你爸爸欺負我你會怎麼做?兒子的答案讓人臉紅!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爸爸,我摔倒了,你不在我身邊,我用你給的10分勇氣重新站起來
    而此時的爸爸正遠在他鄉打工,不在孩子身邊,雖然這位爸爸很想立刻趕回家,但小女孩最終還是自己重新站起來了,她靠的是爸爸給她的10分的勇氣。從孩子出生到學會走路,孩子不知道要摔多少次,長大後,也要面臨各種各樣的「摔倒」,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在孩子的身邊,但是孩子都必須要爬起來重新站起,重新獲得繼續前行的力量。
  • 關於英語啟蒙,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你問我答】
    有不少家長的提問,我覺得非常有代表性,特選摘在這裡,供大家參考。問:家長英語不佳,幾乎不能教,而且孩子現在上小學了,平時怎麼增加他對英語的興趣?曉華:在我接觸到的關於孩子英語啟蒙的問題中,遇到的最多的應該就是:父母擔心自己的英文水平不高,發言不好,該如何引導孩子,該不該在孩子面前說英語?在孩子面前張口,怕說錯,或者怕自己的發音影響了孩子;不張口,又沒法和孩子互動,引導孩子對英語產生興趣。
  • 【你問我答】關於翻譯學習的問題 NO20
    這也是為什麼過去CATTI歷年題目做幾篇,上考場考個及格並不困難一樣。套路這東西,每種風格的文本都有。前提是,你得做過足夠的練習,才能知道套路是什麼。開了這麼多期的QA,相信不少問題也可能出現在你身上。不管你譯得怎樣,語法問題越少越好。如果現在每句話都有語法問題,估計成功的機率先打個五折(默認目標學校是不錯的)。而且,一定要積累重要概念,多做練習。千萬,不要,光看不練。一看就會,一做就廢。說的就是那些看參考譯文,感覺簡單的要命的人。不動手,永遠不知道自己出錯的能力有多強。
  • 當孩子問「我為什麼我要學做家務」,你的回答影響他的一生
    在《少年說》中,初一的小姑娘餘福鈺走上了天台,向大家傾訴,媽媽在家裡經常跟她說,女孩子要多做家務,要學做飯。媽媽質問她:「你不做難道等著以後的老公來給你做嗎?」她很困惑,為什麼是我要學做家務?為什麼就不能讓以後的老公來幫我做這些呢?
  • 當孩子問你:我從哪裡來?不要再跟孩子說:你是撿來的!
    所以導致我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關於性別,和生娃等問題上含糊不清,甚至直接繞開這個話題。也許,僅僅是空白也好說,可由於孩子不了解自己,而對自己的好奇,卻在不自覺中成了隱患。有人會說,我的孩子還小,這種事怎麼和他講嘛?
  • 媽,你怎麼老是問我要錢,不問我弟要?他給我生了個孫子
    我比我弟大五歲,從我記事起就知道自己不得爺爺奶奶的疼愛。從小時候我爸媽就沒怎麼給我買過零食吃。有時候別人來我們家有親戚帶的餅乾和牛奶。只能大人拿給我吃,有一次下午我沒忍住偷偷拆了一瓶奶喝。晚上被我爸拿拖把狠狠打了一頓。我六歲那年,家裡添了一個小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