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可能的讓孩子多知道一些「知識」,這是父母好為人師或者說是母愛的表現。
其結果就是父母過於認真的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這種認真體現在對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要給一個很「長」的答案。
然而,如此不分情況的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很容易打消孩子的積極性,甚至會演變成孩子為了支配和控制父母而成為「問題王」。
父母回答孩子的問題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知道答案的問題,交流時要簡短和就事論事;不知道答案的問題,要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並提供尋找答案的方法;孩子問完一個問題,卻不期待答案就接著問下一個問題,就是在「找茬」,我們要及時停止交流。
孩子的問題無非涉及智力、道德和生活等方面,一般來說,父母多多少少都會知道一些。
對孩子的問題,父母知道答案時,不僅要簡短,還要就是論事。
事不過三,「短」就是三句話解釋不了的問題,都可以歸為父母不知道答案的問題。
「簡」就是能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跟孩子交流互動。如果孩子問:死亡是什麼?
父母無需從生物學角度回答死亡是大腦與神經系統中斷,使得生命機能停止的結果,更不用說死亡是救贖之類的宗教解說。
「就事論事」就是儘可能的只解釋問題本身,不要借題發揮,說一些超過問題之外的「知識」,更不要引申出另外一個問題。
當父母給出太長、太難、太多的答案時,交流就變成了兩個人的獨白。
如果超過了大腦的承載水平,就會打擊孩子問問題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有些父母在不知道如何解答孩子的問題時,會表現的過於焦慮。
他們過於誇大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甚至會覺得,如果表現出無知,孩子會輕視他們。
事實上,當父母告訴孩子不知道某一問題的答案時,可能會拉近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孩子心想:原來父母和我一樣是個人,也有不知道的東西,而不是那個什麼都比我強的聖人。
「不知為不知」,父母沒什麼好掩飾的。
況且,真正不知道的問題僅僅是那些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
任何不知道答案但知道怎麼找到答案的問題都可以納入「知之」的範圍。
所以對於只是暫時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和孩子交流過程中要激發孩子的興趣,同時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好了。
當然,最好是兩個人一起合作解決。
有些孩子是「問題王」,他們的興趣不在於知道問題的答案,而是享受父母為自己的問題焦頭爛額時,體驗到的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感覺。
這些孩子所問問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為什麼」開頭,鮮有「是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
這不僅僅是「為什麼」的問題通常很難,還在於「為什麼」有一種責備的意味,這種認識可能來自父母的日常用語:你為什麼總是這麼做,我都說過多少次了?
如果父母平時過於嚴厲,控制欲較強,說一不二,孩子就會感到受束縛。
以至於發現只有問問題時,父母才會表現出和藹可親、充滿耐心以及饒有興趣。
那麼這種短暫的放鬆,就會促進了孩子頻繁使用這一手段,達到「當主人」的感覺。
父母一般很難發現孩子這種不端的目的,常常把孩子的這種行為視為好學和好奇心強的表現。
正如開頭所說,是父母的期望,迷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