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在閱讀過程中提問是個非常好的習慣,你應該為有這麼一個有求知慾的孩子而自豪。
為什麼這麼說呢?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便踏上了永不休止的學習之路,自他們學會使用語言開始便逐漸將自己的想法、問題不斷的拋出來,以期得到成人的解答,所以他們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求知之旅。
車輪為什麼是圓的?
他怎麼哭了?
人都會死嗎?
無論這些問題在我成人看起來有多麼幼稚和奇怪,其實都是孩子對外部世界、對新知識的探索。
這些問題裡面可能包含了他們對世界、自然、社會、環境、甚至自我的認知。
在孩子那裡這些我們看起來荒唐可笑、不屑一顧的問題確實構築自己的思想和知識的必經之路。
與他們的身體成長一樣,知識也是通過不斷的探索、提問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所以當你的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向你提問時,別不當一回事,別錯過讓孩子增長知識的好機會。
面對孩子的提問,想要既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又通俗易懂其實是有技巧的。
一個認真的好的答案是建立在對孩子有正確的認知的基礎上的,比如孩子的年齡、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等等。
如果一味的把成人都難以理解的知識強硬的灌輸給孩子,顯然這不是一個好的答案。
那回答孩子的問題究竟有哪些技巧呢?
首先家長要擺正自己的態度:
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多麼幼稚可笑,家長一定要有一個端正的態度,不能表露出對孩子的嘲笑、打擊等等不友善的態度。
即便你言語上沒說,在表情、肢體動作上面也不能有絲毫的心口不一,孩子天然對表情、肢體這一類語言有著超高的敏感度,你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當孩子發現你對他的提問表現出不屑、不耐煩甚至嘲笑的時候,極有可能會對他造成打擊,在他求知慾旺盛的時候,有人向他潑冷水,那心情可想而知。如果遇到幾次相似的情況孩子的心門可能就會逐漸的對你關死,小的說有問題不再找你解答,大了說他已經將你拒之他的安全範圍之外,以後任何事都不會再想起你。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提問時,我們也要向孩子一樣保持旺盛的求知慾,把孩子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認認真真的回答。
學齡前兒童的好奇心是無止境的,從一個問題可能會延伸出1萬個其他問題,這個過程是極其考驗父母的耐心的。
比如前段時間我和蝦米一起看一本關於太空的書,他的問題就如連珠炮一般蹦了出來。
蝦米:宇宙飛船上有窗戶嗎?
爸爸:沒有,玻璃預熱很容易碎,不安全
蝦米:為啥這個飛船上有窗戶呢?
爸爸:.....
蝦米:為啥這個飛船長了四條腿?
蝦米:為啥和電視裡看到的不一樣呢?
...
當你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不要發火,不要不耐煩,你的一次發火可能就堵塞了他對知識的探索欲望。
孩子不論是對圖、對詞、對字,我們都要耐心給出合理的解釋,不矇騙不含糊其詞。
說完面對孩子提問的態度,接下來我想說的是父母回答孩子問題時的技巧:
孩子的提問裡面包含了很多科普的內容,可以說是佔了絕大多數。孩子們對科學知識的欲望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如何回答呢?
把一大堆自己也弄不懂的理論直接讀給他們聽嗎?
顯然這是不合適的,回答孩子的問題最先做的就是要照顧到孩子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
作為父母你對自己的孩子肯定十分了解,知道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不說,哪些可以簡單說,哪些多說一點也無妨。
不要擔心孩子年齡小解釋的過於簡單會影響他們日後的知識構建,其實孩子的知識體系建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步步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同一個問題在孩子的不同年齡段就應該有不同的解答,這樣孩子才能在適合年齡學到適合的知識。
父母不是百科全書,也不要把自己當成百科全書去回答孩子的所有問題。
當你包攬了孩子的所謂問題之後,你就變成了那隻猴子。
在適當的時候要學會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問題的答案。
有一次蝦米問我,爸爸汽車輪子問什麼是圓的呢?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說不清,怎麼辦呢?
我就告訴他,我們一起來做實驗看看吧。
於是,我們找了硬紙板,做了各種各樣形狀的輪胎。
把所有的輪子都裝到車子上後發現只有圓的走起來最省力。
適當放手和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問題的答案,讓孩子慢慢學會用這種方式去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當你發現自己有個特別按提問的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勇敢的面對,你的一舉一動其實都影響著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