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陪孩子讀書,都會被他連珠炮般的問題打斷,這正常嗎?

2020-08-27 蝦米爸爸

孩子會在閱讀過程中提問是個非常好的習慣,你應該為有這麼一個有求知慾的孩子而自豪。

為什麼這麼說呢?

1.提問就是求知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便踏上了永不休止的學習之路,自他們學會使用語言開始便逐漸將自己的想法、問題不斷的拋出來,以期得到成人的解答,所以他們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求知之旅。

車輪為什麼是圓的?
他怎麼哭了?
人都會死嗎?

無論這些問題在我成人看起來有多麼幼稚和奇怪,其實都是孩子對外部世界、對新知識的探索。

這些問題裡面可能包含了他們對世界、自然、社會、環境、甚至自我的認知。

在孩子那裡這些我們看起來荒唐可笑、不屑一顧的問題確實構築自己的思想和知識的必經之路。

與他們的身體成長一樣,知識也是通過不斷的探索、提問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所以當你的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向你提問時,別不當一回事,別錯過讓孩子增長知識的好機會。

2.回答提問有技巧

面對孩子的提問,想要既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又通俗易懂其實是有技巧的。

一個認真的好的答案是建立在對孩子有正確的認知的基礎上的,比如孩子的年齡、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等等。

如果一味的把成人都難以理解的知識強硬的灌輸給孩子,顯然這不是一個好的答案。

那回答孩子的問題究竟有哪些技巧呢?

首先家長要擺正自己的態度:



  • 要端正、不嘲笑、不打擊

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多麼幼稚可笑,家長一定要有一個端正的態度,不能表露出對孩子的嘲笑、打擊等等不友善的態度。

即便你言語上沒說,在表情、肢體動作上面也不能有絲毫的心口不一,孩子天然對表情、肢體這一類語言有著超高的敏感度,你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當孩子發現你對他的提問表現出不屑、不耐煩甚至嘲笑的時候,極有可能會對他造成打擊,在他求知慾旺盛的時候,有人向他潑冷水,那心情可想而知。如果遇到幾次相似的情況孩子的心門可能就會逐漸的對你關死,小的說有問題不再找你解答,大了說他已經將你拒之他的安全範圍之外,以後任何事都不會再想起你。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提問時,我們也要向孩子一樣保持旺盛的求知慾,把孩子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認認真真的回答。

  • 耐心解釋、不厭其煩

學齡前兒童的好奇心是無止境的,從一個問題可能會延伸出1萬個其他問題,這個過程是極其考驗父母的耐心的。

比如前段時間我和蝦米一起看一本關於太空的書,他的問題就如連珠炮一般蹦了出來。

蝦米:宇宙飛船上有窗戶嗎?
爸爸:沒有,玻璃預熱很容易碎,不安全
蝦米:為啥這個飛船上有窗戶呢?
爸爸:.....
蝦米:為啥這個飛船長了四條腿?
蝦米:為啥和電視裡看到的不一樣呢?
...

當你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不要發火,不要不耐煩,你的一次發火可能就堵塞了他對知識的探索欲望。

孩子不論是對圖、對詞、對字,我們都要耐心給出合理的解釋,不矇騙不含糊其詞。

說完面對孩子提問的態度,接下來我想說的是父母回答孩子問題時的技巧:

  • 答案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

孩子的提問裡面包含了很多科普的內容,可以說是佔了絕大多數。孩子們對科學知識的欲望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如何回答呢?

把一大堆自己也弄不懂的理論直接讀給他們聽嗎?

顯然這是不合適的,回答孩子的問題最先做的就是要照顧到孩子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

作為父母你對自己的孩子肯定十分了解,知道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不說,哪些可以簡單說,哪些多說一點也無妨。

不要擔心孩子年齡小解釋的過於簡單會影響他們日後的知識構建,其實孩子的知識體系建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步步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同一個問題在孩子的不同年齡段就應該有不同的解答,這樣孩子才能在適合年齡學到適合的知識。

  • 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問題

父母不是百科全書,也不要把自己當成百科全書去回答孩子的所有問題。

當你包攬了孩子的所謂問題之後,你就變成了那隻猴子。

在適當的時候要學會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問題的答案。

有一次蝦米問我,爸爸汽車輪子問什麼是圓的呢?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說不清,怎麼辦呢?
我就告訴他,我們一起來做實驗看看吧。
於是,我們找了硬紙板,做了各種各樣形狀的輪胎。
把所有的輪子都裝到車子上後發現只有圓的走起來最省力。

適當放手和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問題的答案,讓孩子慢慢學會用這種方式去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當你發現自己有個特別按提問的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勇敢的面對,你的一舉一動其實都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相關焦點

  • 陪孩子讀書:教育的另外一種思考
    毛歌 原創陪孩子讀書」這句話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問題不在於這幾個字組合在一起的結構上,而在於這句話裡面的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怎麼陪。孩子在一邊讀書,你這個做父母的是給他加茶倒水,還是在夏天為他打蒲扇,冬天為他燒碳火?這個和體育教練一樣,體育教練一個是示範,一個是糾正,更重要的是陪著一起練。我們很多父母是讓孩子進屋去做作業,在補習學校讀書,自己在一邊看手機或者聊天,還有就是乾脆出去買菜逛街,時間差不多了,就回來接孩子。第一句話就問他:「今天學得怎樣啊?」你覺得孩子會回答你嗎?
  • 孩子寫作業一定要陪嗎?陪寫作業你就錯了
    當學生不該寫作業嗎?為何一個作業就至於跳樓?箇中原因不敢妄加猜測,但寫作業不知何時卻成為家長孩子心中的痛。這是描述母親陪孩子寫作業的狀態,無獨有偶,有孩子因作業跳樓,還有家長因孩子不寫作業跳樓,在疫情期間,平頂山一位媽媽因孩子不寫作業要跳樓自殺,以死要挾,出動當地消防人員和民警救援,母親稱「沒有見過這樣的孩子」,後來孩子下跪道歉才算了事。因為作業,跳樓成了一項「壯舉」。驚訝之餘,不知從何說起,希望不要再有這種沉痛發生,彼此能正確面對孩子寫作業的問題。
  • 大人談話時,孩子總喜歡插嘴打斷怎麼辦?
    吃過晚飯,我和孩子爸爸坐在桌子旁邊聊事情,老大走過來對我說:「媽媽,你陪我玩一會拍球吧!」我對她說:「現在我和爸爸在聊事情,你先自己玩一會兒吧!」老大回答了一聲好的就出去了,結果沒有兩分鐘,她又過來對她爸爸說:「爸爸,你可以陪我玩一會嗎?」她爸爸對她說:「爸爸現在和媽媽在聊天,等我們聊完再陪你玩好嗎?」
  • 親子共讀時孩子總是打斷,我們該制止嗎?
    昨天館內來了一位家長換書,一進門家長就像老師求救:我們家孩子讀書的時候總是打斷我,老師你說該怎麼辦呀?這個問題我想不是個別家長遇到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應該有這樣的困惑,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並不建議家長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孩子在親子共讀時提問,我們做親子共讀的目的是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孩子提問證明他對故事內容感興趣,感興趣才會提出問題,證明孩子在閱讀時能夠主動思考,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大腦能夠跟著故事的情節發展轉動說明孩子的注意力一直在故事中。因此,我覺得沒有必要打斷孩子的提問,讓孩子盡情發揮想像,有利於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喜歡閱讀、堅持閱讀。
  • 世界讀書日,陪孩子讀書,就是每天最幸福的親子時光
    在他才6個月的時候我就每天晚上給他講故事唱兒歌,一歲左右開始看一些簡單的繪本,之後就基本保持每天看三本繪本的節奏。到現在只要洗完澡,他都會主動去書架上找幾本書拿到床上纏著我給他讀。說實話有時候太累是挺不想讀的,但是一想到我每拒絕一次都會減少他閱讀的興趣,我就會平復好心情陪他讀完。
  • 孩子喜歡打斷長輩說話?這兩種「特殊愛好」,或許是智商高的表現
    相信很多寶媽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總喜歡在自家孩子面前強調別人家的孩子多麼聰明,內心卻想為什麼這麼笨,怎麼教都不會?其實,這是一種觀念上的錯誤。過於貶低孩子,大多時候都會弄巧成拙,既沒有起到刺激他進步的作用還極易讓他養成自卑的性格,以後很難成大器。相反,給予孩子適當地鼓勵,他從中也能夠學到自信,以後的生活又是另外一番風景。
  • 打斷、死磕、詛咒,是陪孩子寫作業的3大誤區,當心孩子越陪越笨
    寫作業是孩子每天都必須完成的事情,但是真正願意主動寫作業的孩子並不多,因為和玩相比,寫作業真的枯燥乏味很多。於是父母的作用這時候就凸顯出來了,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父母不得不坐在孩子身邊陪寫作業。看起來這似乎是一件挺輕鬆的差事,然而事實卻大相逕庭,甚至有人會說父母是拿生命陪孩子學習。
  • 我從不輕易認輸,直到陪孩子讀書
    老母親心想:害,你看這孩子,怎麼一不小心把大實話都說出來了。但看破不說破,這道題還是得重寫。一聽要改,孩子反手就給了媽媽會心一擊:「把『爸爸』換成『媽媽』嗎?」陪孩子讀書十分鐘,輕輕鬆鬆就能讓一個鋼鐵老母親崩潰認輸。只要3分鐘,從心平氣和到強顏歡笑在陪孩子讀書這件事上,老母親可沒少給自己做心理建設。一邊站在門口提醒自己「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一邊握緊了口袋裡的速效救心丸。
  • 如何讓孩子從為爸媽讀書轉變為自己讀書,這篇文章教你如何做
    這哪裡是孩子讀書呀,分明是爸媽讀書;從小學開始,各種作業都是需要家長籤字的;各種課外輔導班都是需要家長陪上的;各種體育藝術特長都是需要家長陪練的;家長不去,孩子不上,不練,不學!孩子整個就是為爸媽在讀書,而不是為自己讀書!先來看看根本原因是什麼?
  • 逼孩子讀書不如陪孩子讀書,開始的越早、孩子越聰明
    但選擇多了,選哪個學校就成了問題。所以小人上小學之前,梧桐和寶爸做了快兩年的學校考察。這個過程中,不但收穫了不少學校的信息,還獲得了很多非常有益的教育心得。 墨爾本的每個學校幾乎都會有一個新生家長和校方的見面會。會上校長和老師會給家長介紹學校的教學理念,也會回答家長的各種問題。一個每場必問的問題就是:「孩子上學前要做什麼準備呢?」
  • 「我太忙了,沒有時間陪孩子讀書啊」
    就說陪伴孩子讀書這事,她也會備課研究方法,讀完之後總結寫筆記。 讀書不要有功利心,讀書是圍繞著孩子來的,以他喜歡為第一要點,這時候會有人說:「孩子喜歡的都是沒有營養的書怎麼辦?」他在讀書中會又興奮又專注,興趣高昂,喜歡反覆聽,願意提出問題並和家長討論問題。
  • 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你有多久沒陪孩子一起看書了?
    捫心自問,你有多久沒陪孩子一起看書了?談起親子共讀。我們常常會遇到這幾個常見的問題:也就是這些問題讓父母失去了和孩子最美好的共讀時光。1.我們家附近沒有書店,所以不知道去哪看書?很多的父母覺得一定要有書店才能開始閱讀。像下館子一樣,要有好的店,才有奔頭。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看他的眼神就能明白
    李玫瑾教授的分析在一次演講中,李玫瑾教授提到,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看他的眼神就能知道:一些孩子上課,眼神是看著黑板的,這樣的孩子專注力強,學習自然會好;而另一些孩子,眼神看的是老師、同學、窗外這也體現了專注力的重要性,如果孩子缺乏專注力,那麼他不僅上課不認真,做作業也集中不了注意力,導致無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後的發展受影響。家長如何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 記住這三招,讓陪孩子寫作業更輕鬆
    上一篇向大家介紹了陪孩子寫作業的三個坑,分別是直升機式、拐杖式和毒舌式父母,這一篇將給大家介紹陪孩子寫作業的三招,這三招分別叫平行發展、時間管理和優長教育。第一招 家長與孩子共同發展(這也是提升您陪學質量的關鍵中的關鍵)。所謂家長與孩子共同發展,就是家長的任務從陪孩子學習轉換為和孩子學習,一字之差,但是身份卻從陪學習者,轉換為同學。
  • 「讀書這麼苦,我為什麼要讀書」,面對孩子的問題,父親身體力行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我為什麼要讀書?」每個孩子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即使沒有問心理也會疑惑,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並不知道讀書意味著什麼,只會覺得讀書這件事情真的是太苦太累了。
  • 家長陪孩子一起讀書感受心得
    「自己的愛好讀書,培養孩子的讀書愛好」與兒子一起閱讀,一直以來都是我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在他開始牙牙學語時,我就一直開始與他一起閱讀詩歌,故事書,所以他的語言發展都很順利。我們一起閱讀了《親愛的漢修先生》、《中華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等,這些讀本都是特別適合孩子們的思維與年齡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喻意,從中還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培養幼兒思想、道德品質、交際技巧都大有益處,當然,孩子也從中受益多多,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就來源於對書中主人公的認識和肯定呢。每次等看完一本後,我們會在一起討論和回味書中的故事情節。
  • 每天陪孩子讀繪本,為啥他還是不喜歡閱讀?你的陪讀方式有問題
    這不僅表現在語文學科上,其他學科也是如此,因為任何學科都是以閱讀為基礎的,廣泛閱讀的孩子,在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上都會更優秀,這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障。那麼,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呢?我有一個朋友,她從女兒三歲開始,每天晚上都會給孩子讀繪本聽,現在孩子讀二年級了,每個學期學校都會要求孩子們閱讀指定的8本課外書,可朋友的女兒就是讀不進去,拿起書就打瞌睡。
  • 家長這三種陪孩子寫作業的方式,不是在幫他,而是在「拖後腿」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有沒有那麼一瞬間,你恨不的把孩子拎起來暴打一頓?絕大多數得父母應該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而且他們的出現的場景也非常統一,那就是——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可能在沒有沒有孩子的人眼裡,陪寫作業似乎是一件十分溫馨的事情。
  • 「再撕就不要你了」,孩子頻繁撕紙背後暗藏「玄機」,別打斷孩子
    每一種「怪異舉動」都會令父母擔心,緊張孩子是不是多動症或者智力不全等。最讓父母疑惑的還是孩子「撕衛生紙」的行為,家裡的紙被孩子撕得殘缺不全,用也不能用全都浪費了,家長教育孩子又不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每次買回去一提紙,有一半都被孩子浪費了,讓媽媽很頭疼。
  •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陪他一起看這部片,放棄讀書到底有多可怕
    「媽媽,我不想讀書了!」「爸爸,你們以前讀書也那麼累嗎?」如果孩子這樣詢問你的時候,你要怎麼回答他?很多家長苦口婆心的勸導,孩子們也是左耳進右耳出,語言的表達無法緩解孩子們對讀書枯燥無味的仇視。有些家長不擅長溝通,氣得牙癢,恨不得把孩子帶到大街上指著街頭乞討的人說:「如果不讀書,以後你就會變成那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