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享就是自私?「爸爸媽媽,請接受我的不願分享」

2020-10-03 跳爸說教育

在前幾周關於秩序敏感期和執拗敏感期的分享中,不斷出現「自我意識」這個詞,孩子對於秩序感和執拗感的追尋都來源於孩子自我意識的萌發和形成。今天跳爸就來仔細的說一說什麼是自我意識

一、什麼是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又稱自我體驗,亦稱自我情感。主要指個體對自身狀態的理解水平。

它包括:①存在意識。②能動意識。③同一意識。④統一意識。⑤界限意識。自我意識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有著調節作用。

簡單來說,自我意識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自我認可、自我評價、自我接納、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等一切關於對於與自己相處的認識。

自我意識從嬰兒期就開始萌芽,至青春期逐漸成熟,幼年期的自我意識的發展極易受外在環境影響,而家長錯誤的認知,很可能破壞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比如,家長將孩子「玩具都是我的」「我說了算,我不要和別人分享」等行為和表達,視作孩子「不懂事」、「自私」,或者礙於面子,強制要求孩子分享,就是在破壞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二、為何孩子會有自我意識

在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他們分不清環境、事物、自己,在他們的眼中,世界是混沌的,是模糊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隨著寶寶認知能力的增強,他們慢慢能夠明白【事物的恆久性】、明白【個體的獨立性】、會逐漸建立歸屬和物權的意識;

對家人,他會認為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的;對外人,他會認為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是他自己的;

寶寶們在努力搞清楚「你我他」的所屬關係,但常常又會表達不清。

因此他們會自稱「寶寶」,會說出「這個搖鈴是寶寶的」、「寶寶來拿」等非常可愛的話語,這其實寶寶自我意識啟蒙的開始。

同時,在寶寶兩歲之前,哪怕一點小小的進步,爸爸媽媽們也會歡呼雀躍:

「天啊寶寶,你會喊媽媽了」

「寶寶,你會用勺子了,真棒」

「寶寶,你已經可以自己穿衣服啦,你太厲害了」

諸如此類的肯定的話語會讓寶寶非常開心,寶寶也會不斷的去探索周圍環境,並通過他的身體、表情、語言來展示自己的新本領,以此獲得父母的認同。

寶寶們在她最親愛的爸媽這裡獲得了肯定,內心的價值感和力量值爆棚,這極大地促進了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發展。

三、自我意識的重要性

前面我們也說到,自我意識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這個問題充滿了哲學的睿智和哲思,玄妙又飄然。

那跳爸帶大家捋一捋,分解來看自我意識的重要性:

孩子從出生開始認知能力就在飛速發展,除了認識外部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認識內在的自己。

從認為所有東西都是我的,到捍衛自己的所有物,進而不願意分享、喜歡說不行,孩子都是在表達自己,突出「我」的概念

正是孩子在不斷的強調「我」,並在家長的保護之下確立「我」,他們才在形成自我的過程中顯現出自己的喜好、體現自己的能動性、感受到被尊重被愛的幸福感。

因此,自我意識對孩子的重要性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顯現自己的喜好——形成獨立和專注的能力

對於「我」喜歡的玩具、遊戲或者繪本,「我」就要自己做、投入做、反覆做、專注做,多次嘗試,孩子能夠獨處而不無聊,投入而又自洽。

獨立又專注,這是多麼迷人的魅力!

2.體現自己的能動性——形成強烈的價值感和意志力

對於「我」能做到的事情,「我」要自己做;對於「我」自己的東西,「我」要保護好;對於「我」自己的意願,「我」要執著做並且做成功。

當孩子達到了【做到了】、【保護好了】、【多次做並且做成了】這三個層次,孩子會形成強烈的「我能行」的價值感,這就是自信的來源。

在「我」反覆的做錯、試錯、糾錯的過程中,孩子的意志力得到了加強,懂得了努力和堅持就一定能做到。

3.感受到被尊重被愛——形成創造力、擁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對於「我」能做的事情,爸爸媽媽一直肯定「我」;對於「我」還不能做到的事情,雖然我搞的一團糟,但是爸爸媽媽仍然鼓勵「我」再試一次;

這種感覺太美妙了,無論「我」做的好與壞,爸爸媽媽永遠愛「我」,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包容度、容錯度高的家庭,孩子必然是有創造力的,孩子是感受得到尊重和呵護的;

孩子內心強烈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會伴隨著他們的一生,因為孩子知道家永遠是自己的港灣。

而這些獨立性、專注力、價值感、意志力、創造力、安全感、歸屬感,說到底不就是幸福感麼?

四、結語

我們大人回首自己的過去,會發現我們畢生所追求的,其實就是在尋找與自己相處的方法;

有的人即使一個人也能過得很開心,他知道如何能過取悅自己;有的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堅定自己的目標,因為他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

但也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為了別人而活,活在別人的眼裡、嘴裡,活成了沒有原則的「老好人」,卻唯獨沒有活出自己。

好了,這一期到這裡就結束了,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深度思考;下一期,我們將繼續分享自我意識敏感期的表現以及如何應對的方法,請大家持續關注哦!

相關焦點

  • 「爸爸媽媽,請接受我的不願分享」不分享才不是自私
    」「我說了算,我不要和別人分享」等行為和表達,視作孩子「不懂事」、「自私」,或者礙於面子,強制要求孩子分享,就是在破壞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從認為所有東西都是我的,到捍衛自己的所有物,進而不願意分享、喜歡說不行,孩子都是在表達自己,突出「我」的概念。
  •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一文告訴你答案,被強迫的分享不值得表揚
    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一個媽媽說起自己家的孩子非常憂愁,而自己家的孩子才三歲,剛剛上幼兒園,總是一個人單獨玩,被大家排擠,原因非常簡單,他不喜歡別人碰自己的東西,更不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所以進了幼兒園以後,小朋友很多,因為孩子的特殊性,導致很多孩子都不喜歡和他玩,漸漸的就被孤立了。
  • 寶寶不分享就是自私?父母要明白,孩子只有「自私」過才懂得分享
    媽媽讓寶寶拿好吃的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寶寶倔強地說:「不,不給。」媽媽要寶寶把玩具借給小朋友們玩耍,寶寶緊緊抱著自己的玩具說:「不,不借。」媽媽不明白,寶寶為什麼不願意分享呢?寶寶的心裡話:媽媽要我分享好吃的,那是我的好吃的,才不要給他們吃;媽媽要我把玩具借給他們,我才不要,借給他們,玩具就成了他們的了,媽媽在想什麼啊,難道她不知道這是我心愛的玩具嗎?4、「我的媽媽為什麼要抱別的小朋友啊?」
  • 虎姜媽媽: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嗎?
    小朋友的媽媽見狀也很理解,試探性地接著問了問:「小弟弟不進去,在邊上玩可以嗎?」也許是感覺到了大人的支持而非強迫,虎姜默許了小弟弟在沙池邊玩耍的行為。可是沙子實在是太好玩了,小弟弟玩著玩著就情不自禁的想把身子探到池子裡,見到虎姜還沒有接受小弟弟和他一起在沙池裡玩耍,每當小弟弟快要爬到池子裡的時候,他的媽媽都會默默地把他抱出來。
  • 「寶寶樹精選」不愛分享就是自私?別再給孩子亂貼標籤了
    生活中,很多寶寶顯得很「自私」,自己的玩具不許別的孩子玩,自己的食品不許別人吃,自己的東西不許別人動。對於這種情況,家長不能簡單地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訓斥。二是孩子總說「我的」,並不都是因為「自私」。一兩歲的孩子還不大懂得「我」字的含義,自我和外部世界還沒有明確分化開來,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樣,處在「自我中心」年齡階段。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不行,這是我的。」「不要那麼小氣,我們要學會分享。」「就是不行,他想玩,讓他媽媽去買。」「哎,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自私。」每當孩子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或者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給小夥伴時,家長就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學會分享。如果孩子就是不分享的話,就會被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可是這真的是孩子自私的表現嗎?試想一下,如果你花高價買了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你借給朋友用幾天,你是不是也不願意?
  • 孩子不願分享不是「小氣鬼」,強逼孩子去分享才是「真自私」
    不就給妹妹玩一會兒嗎,來,你先玩兒這個。」當小朋友說「這是我的玩具,不給你玩!」這樣的話時,家長到底該如何應對呢?他的這個認識從「我的東西」開始,認為只有擁有了自己物品的所有權,她才會獲得物品背後的意義——安全感以及「我與他人」的區別。也就是說孩子佔有物品的目的,更多是想擁有佔有物品背後的意義,這其實是孩子的正常情況,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大人的處理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越來越自私
    但是在一種情況下,大人極有可能會強迫孩子分享。那就是當對方大人是熟人,對方孩子堅持要自己孩子的東西,一直哭鬧。這時,如果不說服孩子把東西給對方,大人會感覺面子過不去,對熟人不好交待。其實我認為,應該感到愧疚的,應該是哭鬧著要東西的孩子大人。
  • 對「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怎麼辦?是孩子太自私嗎」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很多媽媽苦惱地說,每次別人到我們家我都會很尷尬,因為他們一來我們家,自家寶寶就護著自己的玩具,誰也不給玩,這怎麼辦呢?我每次都跟寶寶商量,我說寶貝兒能給姐姐或者妹妹玩一下你的玩具嗎?可是我們家寶貝就是不聽,從來都不跟別人分享玩具,是寶寶太自私的表現嗎?
  • 孩子不愛分享真的是自私嗎?做完這4點,讓孩子分享很簡單
    昨天和閨蜜聊天的時候,聊起了她最近很苦惱的事情:閨蜜家女兒已經三歲了,是全家人的寶貝,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她疼愛有加,一般什麼好吃的都留給她,所以時間長了閨蜜就發現女兒特別不願意跟別人分享,不管是什麼東西都要拿在自己手中才最安心。每次閨蜜讓她跟親戚朋友的小孩分享,怎麼說都說不聽,有時候還挺尷尬的,就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
  • 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嗎?
    但上個星期,她嫂子帶著兩歲半的兒子來她家串門,女兒卻表現的特別不友好,特別護玩具,自己不玩也不願意讓給弟弟玩,弟弟拿了就立馬搶過來,要是給弟弟拿別的玩具,她還會哭鬧,當時的場景真的讓她又尷尬又困惑。她問我是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這樣的,還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呢?
  • 越"自私"的孩子越好命,別再教娃"假大方"了,分享需要自願
    回家之後,璐璐問朋友:&34;朋友很苦惱地問我:&34;我想一定有很多寶媽在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時,都會遇到孩子爭搶玩具的情況,那麼不願分享就代表孩子&34;麼,我們應不應該教孩子去分享呢?記得我小時候,有一個叔叔送的自動鉛筆盒,弟弟也特別喜歡。媽媽就讓我送給表弟,我不同意,哭鬧了很久,媽媽還因此訓斥了我,說我太自私,沒有姐姐樣。雖然這是一件小事兒,但是直到我三十多歲的今天,都能還能回想起那種心愛之物被搶走的難過和委屈。
  • 孩子不願與別人分享東西是自私?別錯怪孩子,他是在建立自我意識
    孩子不願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太自私了1歲9個月的沛沛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私有財產意識也逐漸覺醒。不管是誰拿走他的東西,他都會勇敢地奪回來,並清晰地表達「是我的!」孩子這是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不願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和自私其實毫無關係,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可能沒有分清「自我」和「自私」的區別。自我和自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1、自我和自私經常有家長說,我家孩子越來越自私了,什麼都不讓別人動,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自私嗎?你錯怪孩子了!試試這五個方法
    最近我在家長群裡,聽到一位媽媽這樣吐槽自己的孩子媽媽吐槽:我兒子今年3歲了,他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缺點就是:自私,佔有欲太強。每次其他小朋友來家裡,他都不允許小朋友摸他的玩具,也不允許小朋友進他的房間。更過分的是,他不僅對玩具具有很強的控制欲,對我也有。
  • 不愛分享就是自私?錯怪孩子啦!3個方法幫孩子度過「物權敏感期」
    你有沒有發現,當孩子3歲以後,就不喜歡分享了,我的就是我的,誰也不能動,誰也不能碰。父母或者身邊的人就覺得這個娃好自私啊,太小氣了,我們不跟他玩了。其實,對於0~3歲的寶寶而言,他們的佔有欲並不等同於大人所說的那種自私,而是在這個成長階段出現的一種正常心理,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認為是自己的。他們常常是自我意識中的「我」佔多數,覺得都是自己的,才會出現掠奪和獨佔的行為。
  • 了解兒童心理: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東西,就是自私嗎
    「這是我的,我的!」「我知道這是你的玩具,你給弟弟玩一下好嗎?你還有好多其他玩具可以玩,弟弟難得來一次我們家玩,咱們先讓給弟弟玩好不好?」「不要,這是我的東西。」「寶貝,你和弟弟是好朋友,可以互相分享一下玩具哦,等弟弟玩完會歸還給你的。」
  •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自私嗎?家長該怎麼解決?
    而家裡人總認為,哥哥大就應該讓著妹妹,認為哥哥自私,於是強迫他分享,有時候還聲音很大的呵斥。而我最近發現越是這樣,哥哥越喜歡打妹妹,搶妹妹的玩具,我相信很多家庭有兩寶的都會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好,那說說家長怎麼應對吧。分享應該是快樂的我覺得分享應該是快樂的,在沒有得到孩子允許之前,不能強行把東西分享出去!
  • 別總強迫孩子要分享了,想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允許他自私
    他們從一開始就想當然地認為"我喜歡的,我得到的是我的",然後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和不斷的社會實踐慢慢有了分享的意識。一味的強迫與命令會使得他們沒有自己的觀點,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斷。他們只是玩具,不敢自己做決定。總是由父母去決定是否借玩具與是否交換玩具,那麼孩子將不知道如何決定他們何時滿足分享的要求。實際上可能原本他們不願意分享玩具。
  • 「媽媽請自私點」,有些時候,自私的媽媽才會生活的靈活、坦蕩
    在外人看來,她就是一位非常無私的媽媽,她可以無私到一年到頭不給自己買一件衣服,買一套護膚品。她把節省下來的這些錢,給女兒買衣服、買奶粉、買玩具、買日常必需用品。她把女兒打扮得像個公主一樣,自己卻過得非常將就。
  • 不愛分享是自私?父母強迫娃分享,多數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社交壓力
    可二寶死活不讓,於是小男孩就跑到我的面前問"阿姨我能玩玩哥哥的挖掘機嗎?"我不好拒絕,就和二寶商量,並告訴他分享自己的玩具會更快樂 。 二寶撅著小嘴,委屈的眼淚在眼睛裡打轉,明顯的是不情願,但我沒有強烈要求孩子去分享,而是問他是不是不想把挖掘機交出來。